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

一、孩子沉迷于电视怎么办?
    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看电视。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电视,不把喜欢的动画片连续剧看完绝不写作业。中午宁可不睡午觉,也要看续集。一旦看起电视来,饭都顾不上吃,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电视,广告都不错过,饭凉了也不知道,吃一顿饭不知要在旁边提醒多少次。
    我非常着急,对她又打又骂又讲道理,可都无济于事。她嘴上说这个动画片看完了就学习,结果这个完了下一个又开始了。我也经常强迫她把电视关掉,让她写作业。她虽然不太吵闹,但好像肚子憋了一股气,或者心思还在电视上,作业写得马马虎虎,表示对家长的反抗。有时稍稍不注意,她又把电视打开了,气得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一天,她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问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怎么两天没来上课了?我莫名其妙还以为老师搞错了。后来孩子终于承认,原来我每天把她送到学校时,她虽然乖乖进了校门,可等我上班一走,她马上折回家放录像,看《还珠格格》。
    知道这件事后,我快气死了,毒打了她一顿,她稍微有点收敛,可还是改不了。我真的不明白,原来胆小、乖巧的女儿哪去了?
    专家解析
    孩子如此迷恋电视,让许多父母头疼。调查显示:2~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4~5小时,6~1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2~4小时,电视是70%的儿童每天注意的中心。一个美国孩子一年在学校中度过900个小时,却在电视机前度过1500个小时。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每天看电视不应超过两个小时。
    电视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迷恋电视呢?
    1.学习压力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压力重重,孩子们也必须“艰苦奋斗”。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单调,孩子们急于寻找宣泄学业压力的管道。电视节目以画面为主,有的诙谐幽默,能给他们轻松愉悦的感觉,所以他们选择了电视来缓解压力。
    2.缺少朋友
    中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特别多,孩子们缺少伙伴,父母们由于工作忙又不能时时陪伴孩子,尤其一些住楼房的家庭,让孩子自己出去又不放心,所以宁可孩子在家看电视,久而久之,孩子就迷恋上电视,电视成了孩子忠实的朋友。
    3.吸引人的动画片
    一些动画片确实很吸引人,很受孩子的青睐。
    首先,动画片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事物,符合孩子想象力丰富活跃的特点,深受孩子喜欢。比如,动画片中的人物会被某个物体“啪”的一下砸成平面,动画片中人的躯体与五官也会不成比例地变形,这种艺术的夸张契合了孩子的思维特点,所以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喜欢动画片。
    其次,动画片描绘孩子们理想中的世界。许多孩子都说喜欢美猴王——孙悟空,因为孙悟空强大无比,可以斩妖除魔,他们希望能像孙悟空那样本领高强,无所不能。孩子们对动画片中英雄的迷恋与爱戴,体现了他们的英雄崇拜心理,这种英雄崇拜,体现了他们对理想自我的期待,表明了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孩子看动画片,也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许更容易理解孩子。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弱小的、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校,他得听老师的;在家里,他得听父母的。好像所有的人都能管得着他,都比他有权力。只有在动画的想象世界里,孩子们才是无拘无束的。所以你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为什么沉默寡言的孩子,一谈起动画片,就会双眼放光,兴趣高昂。
    其实,对于电视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看电视既有坏处也有好处。
    首先,学龄前儿童可以借此识字,从有关自然的节目中了解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知识,同时一些前沿的东西,让今天的孩子视野更加开阔,这是信息时代孩子们的幸运。可以说,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媒介和娱乐媒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看电视还是有诸多害处的。
    经常目睹暴力镜头(比如影视中的绑架和谋杀)的孩子,会在其心灵上受到伤害,或因好奇或模仿而产生暴力倾向。同时有研究表明,儿童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体重增加,智力下降,性格暴躁好斗,学习成绩偏低。更甚者会患上“电视病”,使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障碍。
    判断孩子是否患“电视病”,有以下几个表现:
    (1)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4个小时;
    (2)看电视不加选择;
    (3)对电视高度着迷,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不喜欢与人交往;
    (4)对于任何事都表现出懒散、消极、不在乎的状态。
    “电视病”会带来一系列疾病,比如电视肥胖症、电视孤独症、电视眼病等。当孩子具有以上4种表现时,父母就应该加大注意力了,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戒除“电视病”,必要时还需请专家治疗。
专家支招

    要让孩子完全不看电视也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怎么样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使电视为我所用,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之道。对于孩子沉迷于电视的毛病,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选择地看电视
    据研究,有两种节目特别适合儿童收看: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红帽》等儿童文学名著和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另一类是知识性节目,比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让儿童观看情感片或武打片等成人节目,以免对孩子身心产生不健康影响。父母可以提前查看节目表,列出一些全家可以一起观看的节目——非暴力的、制作精良的节目,这些节目可以增加知识、增广见闻,有助于孩子社会技巧的培养。
    2.合理控制收视时间
    看电视的时间要严格把关,每天不超过2个小时。对孩子的哭闹相逼,要不为所动,坚持原则。对任性的孩子,可以采取冷落他们的办法。父母强硬权威地警告,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个小时”作为一种规范来遵守。
    3.和孩子交流讨论
    和孩子一同看完电视节目后,要抓住时机和孩子进行讨论,鼓励孩子就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孩子增长知识、增长见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父母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养成科学看电视的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每天呆在电视机旁,怎么去教导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呢?你如果教育他,他可能会问你:“你都看,为什么不允许我看?”所以父母管教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孩子太自私怎么办?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那天她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想给你个惊喜。”我忙问:“什么惊喜呀?这么神秘?”“我给你带了一块巧克力。”我听了很高兴,连连夸她懂事了。岂料这时她接着说:“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奖励。我一共得了两块巧克力。一块是‘德芙’的,一块是‘金丝猴’的。我本打算都留给妈妈的,可我看着那块‘德芙’特别想吃。我忍了又忍,可馋虫上来了,没办法只好吃了‘德芙’,现在只剩下那块‘金丝猴’的了。”我看着那块“金丝猴”也颇觉安慰,虽然好的没了,破的也是女儿的一番心意呀,于是我说:“没事的,只要女儿想到妈妈了,妈妈就高兴。”
    女儿见我这么说,就乐了,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不爱吃‘金丝猴’的巧克力才留给你的,它的味道比‘德芙’的差远了。”
    女儿的话让我很伤心,怎么能把好的吃了,不好的才留给妈妈呢?朋友家的孩子都是有什么先问问妈妈吃不吃,我的女儿怎么这么自私呢?
    专家解析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们又把它讲给我们自己的孩子听。实际上,在我们学习孔融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乐意的,我们只是认为应该“让梨”,而不是真心“让梨”。东方文化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而我们的文化历来都是要求人要有集体观念的。因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做任何事想的都是:我这样做是别人期待的吗?我们不仅仅考虑自己,认为自己的意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么做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大人们并不是真想吃孩子的东西,而是希望孩子有“让梨”的表现,即便这些表现不是出自孩子的内心,即使孩子的“让梨”只是一种取悦母亲的方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从孩子虚伪的表现中安慰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是最纯洁无瑕的,它来不得半点虚伪做作,我们的文化却教导孩子们去做作,去说假话,去喊虚伪的口号。孩子的心不分善恶,他们的本性都是“真”,可教育却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假”。孩子在写作文时更是假话连篇,今天扶了一个老大爷过马路,明天就给小朋友送了一把伞。我记起了一个笑话,一次小学作文讲评课上,三个学生同时写了扶老大爷过马路的题材,老师纳闷地问:“你们三个昨天都扶老大爷过马路了,马路上怎么有那么多老大爷需要扶啊?”其中一个同学说:“小刚扶老大爷过马路,我给他帮忙来着。”老师又问第三个同学:“那你呢?”他答:“他们两个扶不过去,那个老大爷宁死宁活不过马路,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弄过去。”
    看,我们的教育是怎样地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让他学做“书面文章”,让他喊假的口号,以顺应社会的道德规范,既欺骗我们自己也欺骗孩子。我们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美丽童话世界里,欲罢不能,其实我们内心并非真的那么无私,也不是真的希望孩子为他人奉献一切。
    有一个很让人伤心的例子。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热衷慈善事业,她每天要靠拾废品或积攒零花钱凑够5块钱以支持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上学。她的事迹被当地电台、报纸广为宣传,她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要帮助的对象越来越多,结果她不堪重压,神经上出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与生活。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的是:我很重要!别人不如我自己宝贵,别人的需要没有我的需要重要。事实上,我们只有在满足自己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才会是幸福和快乐的。古人也曾经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谐的社会是要每个人都快乐幸福的,而不是拿出兜里仅剩的一元钱去帮助别人。

    所以对于这个例子中的母亲,她对孩子的担心是她内心对社会意识、民族观念的一种困扰,这个困扰与孩子无关,完全是她内心的产物。孩子真诚的、单纯的心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她对母亲的爱也是如此,而且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天性,是无条件的,也不必担心。
   
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小伟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从上小学的那天起,他就没让父母消停过,学校老师三天两头找家长,反映小伟上课纪律问题。原来,小伟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学习,经常搞小动作,打扰其他同学。他不是在老师板书时离开座位,就是叠小飞机乱扔。老师不知批评了他多少次,可就是不管用。老师实在没辙,就威胁他说,如果他上课再捣乱就开除他,他倒安静了两天,可就是这两天,他也不好好听课,玩橡皮、铅笔,实在没什么可玩的,就玩自己的手指头。老师只好叫家长来,说怀疑这个孩子有多动症,让家长带着孩子去检查,可通过检查医生说没什么问题。
    小伟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据他们反映,小伟头脑灵活,理解力强,反应敏感。但他在家做作业极为拖拉,一边写一边玩,那么少的作业能写到11点多钟。另外,小伟小时候就有急躁的毛病,什么事情不称心,就会又哭又叫,小伟父母非常担心,这样下去,孩子的成绩岂不会永远提高不上去?
    专家解析
    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困难,人的注意力集中不集中,将决定他未来成就的大小,其实人与人的智商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关键在于他做一件事时能否专心致志。如果一个人能把注意力投注在一件事上,做到聚精会神,那么他是一定会成功的,想想看,哪个科学家不具备专心致志的品质呢?
    当然我们不可以拿孩子的注意水平和成人比较。注意力发展水平低,是孩子的一个特点。有一个简便的办法可以检测儿童注意力是否正常:观察孩子在做他喜欢的事情时,注意力是否正常,若能集中注意力,就说明没有问题。可为什么有的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会比同龄孩子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1.生理上的未成熟
    由于年龄层低,认知还不成熟,不了解办事的程序和轻重缓急,导致想做事,又做不好的现象。
    2.对课程不感兴趣
    如果课程单一枯燥,孩子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或者孩子能力超常,认为课程太简单,觉得索然无味,所以集中不了注意力。也可能孩子天生属于活动量大、注意力易分散型的人(如多血质和胆汁质),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持久。
    3.对环境不适应
    由于环境不安静,孩子因为情绪焦虑、不安全感或是分心于外面的嘈杂声音,所以无法专心学习。也可能由于孩子刚入学,还没有适应有规范、制度的学校生活,对环境感到陌生,所以安不下心来。
    4.生理障碍
    有的孩子,因为知觉发展不良,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情况必须找医生或专家检查和治疗。
    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孩子,注意力长度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的年龄越大注意力越强,所以,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以年龄为标杆,而不要主观臆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经常转移;第二种是情绪不稳定老走神,经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对于第二种情况,孩子只是把需要注意的目标放错了,只要家长耐心地纠正与帮助,使他们的心思转移到重要事情上去,他们往往会取得惊人的成就。
    专家支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安静的环境
    有些孩子学习时间习惯放着背景音乐,或是吃点零食,他们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但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要尽可能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环境,排除外在环境的杂音干扰,尤其不要让他看到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玩具等。这样使孩子心灵逐渐沉静,培养学习兴趣,以增强专心度。另外,在孩子专心学习时,大人不宜随便打扰。你在旁边,一会说:“喝口水吧!”一会说:“吃点水果”,孩子怎么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呢?所以在孩子学习时请勿打扰。
    2.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事时要专心、坚持和耐心,为孩子做好榜样,对孩子专心学习的表现,要多加鼓励和称赞。曾经问过一个学习和工作都很专心的女孩,她这个好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她说主要是受她当教师的父母的影响。她的父母每天晚上都伏案工作,十分专注,孩子有样学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3.用有趣的事引导孩子

    培养注意力,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比如玩一个玩具,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或观察鱼缸里的小鱼等。一些静态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注意力,比如串珠子比赛、拼图游戏等。在游戏时要逐渐加大难度并延长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耐力和专心度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4.赞赏、鼓励的态度
    父母的鼓励与称赞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一个北大的学生曾经讲述,他的妈妈给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就向家长反映,这个孩子好像有多动症,老坐不住板凳,一会干干这,一会干干那,别的孩子能专心学习半小时,他只坐十分钟就开始调皮捣蛋。回到家后孩子问老师说什么了,妈妈满面春风地说老师夸奖你呢,说你过去只能专心学习十几分钟,现在能学半小时。孩子高兴极了,我还能学得更长一些,下次学习我肯定能学40分钟,他的妈妈从来不说叫他向别的孩子学习之类的话,她认为孩子在一点点地进步,在一点点超越自己。在不断地努力下,孩子养成了专心学习的好习惯。成绩一步步提高,最终考上了北大。
    听了这个故事,您肯定很受启发,只要您有耐心与恒心,专心绝对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相信您的科学教导将使孩子受益终生进而开创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
   
四、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我儿子今年上二年级了,孩子一直很乖,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孩子竟然不止一次地背着我,偷拿家里的钱。去年的一天下午我拿钱包想出去买东西,可却发现少了50块钱。我记得没有别人来过,难道是儿子拿的?儿子放学后,我试着问了一下:“你拿妈妈的钱去买了什么?”他发了一下愣,害怕地说:“和同学去网吧打了会儿游戏。剩下买了点吃的,还剩十块钱。”我又生气又震惊,真想狠狠揍他一顿,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学会偷呢?虽说拿的是家里的钱,可在家偷习惯了,谁保得准在外面不偷呢?长大了不就是监狱常客了?我越想越害怕,但想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打,就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给他讲道理。
    从那以后我每周给他10元零花钱。在以前我们家有个规定,他每洗一次碗给他一块钱,他原来是可以靠这种方式来自己挣钱的,可后来由于上了小学,作业多了,就没怎么再洗。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偷钱吧。这样平静地过了一段时间,可前几天我又发现他偷拿了我的钱,我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我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他也承认了错误,可我还是怕,怕他再犯毛病。我怎样做才能让他不再犯呢?
    专家解析
    每个父母发现自己的小宝贝有了这个问题,都会震惊愤怒,犹如梦幻破碎。其实“偷窃”的行为在10岁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里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东西,但我们并不能就因此说他们是可耻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诚实的品格。孩子在十岁以下,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把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行为,它和大人的偷是两种概念,不同性质的。一般说来这种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岁仍未有改善的迹象就必须寻找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了。
    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天,人们普遍过得比较舒适,按理说,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据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引起他人关注
    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赌博或对子女照管不周,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爱,为了引起父母与他人注意,往往采取偷窃的形式。
    2.占有欲望强烈
    他对没有吃过、玩过的东西,有想获得、占有的强烈愿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获得,在私欲的驱使下,他便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产生了偷窃行为。
    3.叛逆的反抗
    还有些孩子对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报复心态,故意做一些让父母难过的事情,这是一种叛逆的反抗。
    4.强烈的冒险心理
    他们认为偷拿东西是一种冒险刺激的事情,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知道,多神秘呀!
    5.不清楚偷盗的卑劣
    偷东西的行为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尊重他人权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所以有一种“我喜欢,就要得到”的强烈愿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专家支招
    当孩子有了这个毛病,不论偷窃物品是多还是少,都要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一定要让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呢?可以参考下列的方法。
    1.采取平静、沉稳的方式教育
    每个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个问题时,都会盛怒异常,动辄大吼大叫、棍棒相加,其实这实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在责骂下,可能会以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或在你强烈的言语谴责下,产生深深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坏、最可耻的孩子。这样做,其实对事情一点意义都没有,倒不如采取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没完没了的责备,不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对抗和报复心理,或对自身产生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所以一定不要那样做。

    小明的姑姑开了一个超市,小明经常到那去玩。有一次,姑姑发现小明趁别人不注意偷拿了一包糖果,让她大大震惊,但她觉得孩子小,拿就拿吧。后来她又发现小明又拿笔记本、转笔刀、羽毛球,而且总是趁着周围没人时悄悄揣进怀里,等拿完了,他还假装很正经的样子,这分明就是个小偷嘛!姑姑觉得不能不教育这个孩子,否则他可能会走上歧路。那天店里只剩下了姑姑和小明两个人,姑姑趁这个机会走过去把小明抱在膝盖上,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告诉他说昨天有个人从店里偷了东西,然后她又讲她在六年级时,曾经偷过同学的铅笔,她知道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内疚得很,以后她好长时间都觉得惭愧、悔恨,心里一直像背着一个包袱,那支铅笔也没有用。她被一种深深的罪恶感折磨着,她认为这很不值,所以她以后再也没有那样干过。小明听了姑姑的故事面红耳赤,说:“姑姑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东西了。”
    小明的姑姑没有对他进行简单的斥责与批评,也没有让小明觉得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或小偷,他们一起讨论了为什么不该偷拿东西,以及偷东西对社会及他人的损害。她用这种温和、冷静的方式去处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2.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才管用,要想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必须先确定孩子偷东西的症状所在,这样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分析他的偷窃行为属于下列哪一项:
    (1)想买一些东西,但是钱不够;
    (2)认知发展不成熟,不明白偷窃的意义;
    (3)寻求家长的注意和关爱;
    (4)寻求神秘感、刺激感;
    (5)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
    当你确定了是哪种症结之后,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科学的解决之道。下面几招供您参考:
    (1)首先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行为,它会让一个人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包括家里的钱,家里的东西。
    (2)给他合理数目的零花钱让他自己支配,告诉他需要什么东西可以说出来,并和孩子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不行,告诉他原因。
    (3)平时多关爱孩子、注意孩子。当父母的要做的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关注他心灵的成长,这点我觉得我无需赘言了。
    (4)引导孩子交好朋友,给孩子建立一个免于偷窃的环境。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到有节制地生活,避免大手大脚地花钱。
    3.教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导他如何面对后果。让孩子归还偷拿物品,有必要时让他当面道歉,以培养他的羞耻心。警告他下次再犯会有什么后果。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惩罚他,取消他的某些权益,比如刷一个星期碗或取消一个星期的动画片等,都可有效地对孩子起到惩戒的作用。
    总之,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掉以轻心,把孩子偷东西看做是借东西与把孩子贬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和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另外,世上也没有一种育儿方式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让我们用共同的智慧打造合格的孩子。
  
  五、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不太好,也就中等水平,为了督促他上进,我向他许下承诺,如果期末考试每科成绩达到80分以上,寒假就带他到香港去旅游。
    那天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我下班一回到家,儿子就兴高采烈地跑过来:“爸爸,你看!”
    我接过一看,原来是成绩单,每科都是80分以上,还有90多分的,尤其是他一贯的瘸腿科——语文竟然考了89,真让我大大意外。正想表扬他,我仔细一看,那个“8”怎么那么奇怪,弧度那么生硬,在一张纸上,唯独这个“8”长得奇怪,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但我没有马上发作,照例表扬了儿子。
    晚上我给老师打电话核对了一下成绩,别的均属实,但语文考了59分,很显然,儿子把59改成了89。我既惊愕又生气,随即不知怎么做才合适。不可否认,孩子确实尽最大努力学习了,进步很大,我戳穿他不给他奖励,他肯定下学期就会泄气;但如果我不戳穿他、教训他,他养成撒谎的习惯可怎么办啊?我急于得到帮助。
    专家解析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挽回面子,有时为了不伤害他人,会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竟也学会了欺骗,撒谎说作业做了,或修改成绩单等等,让我们气愤而不知所措,不知怎样管教孩子走上正途。

    一些机敏、活泼的孩子经常把谎话编得天衣无缝,让老师和家长都信以为真。如果缺少家校沟通,他们的撒谎行为甚至很难被发现。好好的孩子,他们到底为什么要撒谎呢?
    1.分不清现实和想象
    这类谎言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中,他们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分不清想象和真实,游走在期待和现实之间无法划清二者界限,容易把想象的事当成真实的事。例如他可能会对伙伴们说:“我爸爸、妈妈带我去北戴河玩。”实际上,孩子的意思是:“我希望爸爸、妈妈带我去北戴河玩。”“爸爸、妈妈,老师让我当班长。”实际上他心里想的是:“我要是当了班长,妈妈会多骄傲啊。”更常听到“我爸爸是大力水手,一脚能把房子踢塌,连警察都不是他的对手”之类的谎言,他们的夸张、吹牛充满了童趣。
    2.家长太过严厉
    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分数看得非常重要,必须要孩子考到前几名,否则就“家法”伺候。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情感生疏缺少沟通,面对把分数视为命根的家长,孩子不撒谎也很难。这时撒谎成了孩子的护身符,成了避免挨打、挨批而无奈做出的选择,时间长了,撒谎就成了一种习惯。
    另外,还有一类平时的乖孩子,也会撒谎,由于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很大,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也会撒谎,以此来保持自己在家长心中“乖孩子”的良好形象。
    3.为了某种心理需要
    像事例中的孩子,为了让父母带他去香港旅游而撒谎一样,许多孩子为证实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某种权益,会蓄意说谎,比如:“老师今天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了”、“我小测验考了第一名”等等。
    4.为了中伤他人
    一些孩子因为别的孩子得罪了他,而制造一些谣言来中伤他人,这类谎言发生在年龄稍大的孩子中间。这类谎言不易识破,而且对他人有伤害力、破坏力,性质较严重,必须及时制止。
    孩子撒谎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么怎样做到对症下药,纠正孩子说谎呢?
    专家支招
    (1)对于第一种认知力不成熟的孩子,父母不必担心。当你不关注这件事时,孩子就失去了杜撰的乐趣。他们还小,以至于不明白撒谎的含义,也意识不到撒谎是不道德的。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不要把他们的吹牛夸张上升到品质道德的层面上,只要孩子不是经常性撒谎,只要不影响孩子的主流发展,家长不必忧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2)对于第二种情况,家长必须反思一下自己,平时是否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与惩罚是否不近人情。考虑一下是否应该给孩子“松绑”,给孩子减减负,减减压,毕竟你的希望不是培养出有道德品质问题的高分孩子。
    有时候孩子撒谎是因为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他们认为撒谎比失败更值。这时家长要看看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和错误的,是否能够接受不完美。
    (3)如果孩子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经常对你说“妈妈,老师今天念我的作文了”之类的话时,你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你可以说“我不认为事实是这样的”或“是吗,原来老师又念你作文了啊!”然后置之不理,采取冷处理。事后再给孩子讲撒谎的害处,孩子会听你的。
    像例子中的孩子,撒谎是为得到益处,让爸爸履行承诺去香港,就像那位爸爸说的,不带他去吧会挫伤他学习的积极性,带他去吧就等于助长了撒谎这个坏习惯,怎么办呢?我建议这位家长直接揭穿孩子的谎言,然后告诉他,如果他没有撒谎,看在他各科都有很大进步的分上也许会带他去香港的,但他撒了谎就必须惩罚他,去香港改为去厦门旅游,总之让他明白撒谎不仅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雪上加霜。
    (4)如果孩子说谎是为了中伤他人,家长就必须坚决地表明立场,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教育,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5)尤为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诚实的榜样,比如有人找你,你让孩子接电话告诉对方你不在等等。注意,你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
    (6)把唠叨变成行动。对于孩子的撒谎,有的家长唠唠叨叨,穷追不舍,其实,我们倒不如把唠叨化为行动,不要和他争论,也不恳求他坦白,只需告诉他,你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及你要采取的办法。比如你知道孩子谎称作业做完了时,你可以严肃地说:“我知道你没有完成,你今天必须完成它!”或者你也可以惩罚他多做一遍,让他知道撒谎的后果。这比你气愤地指责他更让他冷静,也更能解决问题。
   
六、孩子没有朋友怎么办?
    我的孩子今年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却很少见她和同学一起玩。她一直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可能因为她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吧,所以她学习非常努力,也只有在拿到一百分时才显得活跃一些。可我知道她是需要友谊的。她曾经也有过一个好朋友——小霞,她们非常好,她也经常带她到家里玩,有什么好东西总让我给她带两份,一份给小霞。总之,她对她好得无可挑剔,可后来,她们却闹崩了,小霞说她对她太好,让她承受不住。女儿也说交朋友太累了,从此,女儿就更加沉默了。

    我知道现代社会有个重要名词——情商,我的女儿只会学习,不会交朋友,是为什么,是不是情商太低?那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析
    这位家长说得非常对,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确实非常重要,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孩子情商低,孩子不会交朋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孩子的性格文静、内向。他们不会像外向的孩子一样爱热闹、爱玩、爱说话,羞于交往。
    (2)不会玩。孩子在玩方面缺少新意,在玩时也不能占主动,也玩不好,体验不到共同玩耍的乐趣,因此缺少玩伴。
    (3)不善于合作。有的孩子天生不会说好话,总爱与别人对着干,而且他们自尊心比较强,在与同伴出现分歧时,固执己见,不能用宽容、灵活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4)自卑。有一些孩子胆小自卑,他们往往不愿主动与人交朋友或加入某个团体,因为他们怕遭拒绝,受挫折。
    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为了将来的前途,孩子必须学会交朋友。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把人生分为几个支点的话,亲情、爱情、友谊、事业等方面为一个人的四个重要支点,任何一个支点都是十分重要的。恩格斯与马克思交朋友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海泉和羽凡组合红透了大半个中国。朋友在你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怎么才能让孩子交到好朋友呢?
    专家支招
    1.告诉孩子交友三原则
    第一原则就是交友要多样化。
    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将来我们会与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学校里的人也各不相同,学校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如果孩子学会了在学校与各色人等和谐共处,能与任何性格的人打交道,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再说不同的朋友可以满足一个不同的需求。有的可以给你出主意,有的可以在学习上帮助你,有的能和你玩。所以,我们的朋友必须广泛而多样化。
    第二个原则是交友要宽容。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在家说一不二,只注重自我感受,在看人时,也总是挑剔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在谈起朋友时,总是吹毛求疵,这不好,那不好,这是现代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会乐于和别人交朋友,在与别人的共处中才会快乐。
    第三个原则是交友要有独立见解。
    孩子处于模仿的年龄,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总是让孩子找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一味干扰孩子对朋友的选择,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要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一些不正确的事,即使朋友们都干了,你也不一定要去跟着干。
    2.鼓励孩子交朋友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块总是想着法变着法玩,会耽误学习,所以限制孩子交朋友。父母的顾忌是有道理的,朋友多了有玩伴就会更想玩,所以父母适当的限制,是可以的。但是,朋友又是如此的重要,过多的干涉会得不偿失。各种不同的小伙伴,可以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憾,对孩子的心志健康非常重要。比如内向的孩子多与外向的孩子交往也会变得热情活泼。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交朋友利大于弊,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孩子交朋友。
    3.允许孩子交异性朋友
    许多父母对孩子有异性朋友都特别敏感,连孩子接个电话,父母都会盘问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如果是异性同学,父母就会高度紧张起来。他们认为男女生交往多了会出问题,其实这是种普遍的偏见和误解。
    诚然,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交往需要父母引导,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实践证明,那些与异性相处好的人,更容易自信、大方,在婚姻问题上也显得更主动,更有能力,更容易找到如意的另一半,人生也更为幸福。如果孩子在人生过程中缺少与异性相处的经验,在长大后,恋爱婚姻都容易出问题,概括讲,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与异性交往,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恰当地与异性交往。合格健康的孩子,是应该有男性朋友,也有女性朋友的。世界本来就是由男与女共同组成的,男女交往可以互补性别带来的性格上的不足,只要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不是一对一的,就无需过虑。
    4.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做客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很懂孩子,她会在每月定期约孩子的朋友到家里玩,也鼓励孩子到小朋友家里作客。每次家里来了小朋友,她都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拿出水果和点心,让他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说话聊天分享小秘密,结果孩子在与伙伴的交往中不仅学会了合作,而且过得非常快乐,心情好,学习更不在话下了。不要因为孩子们弄脏了地板而不快,因为你友好善意地对待他们,他们不仅会喜欢你,也会善待你的孩子。

    总之,对孩子交朋友要采取鼓励的态度。有时,一个好朋友会影响人的一生,成就人的一生。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利于孩子全面发展。还有一些孩子会因为交友的问题而苦恼,父母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讨论,给他们出出主意,亲子关系会和谐得多,孩子的交往也会快乐得多。
   
七、孩子依赖性强怎么办?
    我女儿上六年级了,可还是什么都不会做。上学前一天晚上我得帮忙把她的书包装好,早晨一起来还等着我给她穿衣服,有时她不爱吃饭,还得我喂她吃。晚上学习时也是,一会妈妈这,一会妈妈那,比如“妈妈我本子找不到了”、“妈妈,我这道题不会,你给家教打个电话吧!”
    以前,我想多帮女儿干点事,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确实,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次又考了全班第一,这也是我的骄傲,可女儿处处依赖的性格也确实成了问题,外套得我给脱,脚得我给洗,牙膏得我给挤……有时,我想让她自己干,我刚一说,她立刻就反驳过来:“妈妈,我又给你考了全班第一,作为奖励,你也应该给我洗脚吧?”说完还又添上一句,“谁让你是当妈的呢?你以为当别人的妈那么容易呀?”
    我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女儿现在伶牙俐齿得很,处处跟我顶,我都说不过她。女儿今天这样,也都是我惯的,我也知道这样下去对女儿成长很不利,可我该怎么做呢?
    专家解析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妈妈”或“爸爸”就万事大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压力重重,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亲人建造的水晶宫,走向社会,就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难以生存,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没有主见,能力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缺少独立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帮助,性格优柔寡断,难做决定。在学校,他们表现为听老师话,对老师的要求奉为圣旨,如果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处处让父母包办,处处让父母代劳,动手、动脑能力极差。
    具有依赖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长期下去可能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恐惧症、焦虑症等。
    孩子依赖的性格,绝大多数都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对于依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过度保护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照得“无微不至”,像个保姆一样包办,代替了一切,即使孩子提出干点家务,他们也会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了,干不干活没关系。长期溺爱下去,孩子不仅变得无能,而且还冷酷无情、缺少爱心。
    据报道,有一个二年级的女孩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然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她从没有看过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平时都是大人剥好了送到她面前的。问问孩子们鸡蛋从哪里来的,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
    家长的过度保护,带来了如此无能的孩子。
    2.过度专制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过于专制,从不让孩子思考、选择。为了方便快捷,他们不是教孩子学习如何办事,如何思考,他们认为这太费时费力,不如自己去代办更轻松愉快。他们长期替孩子办事,做决定,而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行动、独立思考、增长知识、增加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孩子过度依赖的性格。
    3.享受被需要的幸福
    有些家长对孩子把自己的依赖当成一种享受,认为孩子依赖自己是因为孩子爱自己,离不开自己。他们在为孩子包办一切时,体验到了巨大的幸福感。在这里不仅是孩子依赖父母那么简单了,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也是一种依赖。
    亲爱的父母亲们,请反思一下,你是否有上述三种情形?但请别忘了,孩子总有一天必须离巢高飞,必然要走向社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如果让孩子一直躲在你的羽翼之下,他们如何高飞而不至于跌落?
    实践证明,许多中小学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到了大学之后却不能很好地生活学习,甚至发生了许多让人痛心的事情。长大之后他们不能很好地步入社会,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啃老族”,他们怕事、畏缩,宁愿在家享受母亲的照顾,宁愿吃爸爸的工资,也不敢步入社会。他们虽已成年,但仍待业在家,他们惧怕外面的世界,不能独立认真地完成一件事,更别提对工作负责了,所以只能做“啃老”一族。
    在电影《狮子与我》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狮子,对它照顾得无微不至,小狮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他们突然想到小狮子不可能永远住在他家里,它总有一天要走向森林,它必须学会生存、学会觅食。于是这对夫妇含泪把小狮子放回森林,每天暗中跟踪观察,可是小狮子由于没有经过母狮训练,独立生存非常困难,它因为不懂觅食而瘦骨嶙峋。

    父母们,请学会放手吧!如果你永远牵着他的小手,他就永远学不会奔跑与跳跃。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是健全而快乐的,就从现在做起,利用下面的办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专家支招
    1.教导孩子独立做事
    懒惰,是人的本性。当有人愿意为我们服务与代劳时,谁还会费心思自己去努力?事事有人代劳的孩子,要转变成自己去动手、独立做事的孩子,这是很难过渡的,需要家长耐心而坚定的教导。家长必须对孩子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逐步地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可以让他们先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等。当他们能够做到时,不妨再让他们学干一些家务,比如打扫卫生、刷碗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感恩意识,体会父母的艰辛。
    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多问问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决定。
    2.多肯定,少打击
    当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件事时,即使事情不大,即使做得不好,也不妨鼓励一下他做事的动机和勇气。当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与看法时,要多肯定、少打击。对他们合理的想法与主张要给予肯定与支持,并鼓励他们去实施,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就会一天天强起来。
    3.鼓励孩子交独立性强的朋友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独立性强的同学做朋友,耳闻目睹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提高独立地处理事情和问题的能力,激发自我,提高独立意识和进取心,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4.循序渐进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孩子的坏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想要一两次就让孩子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长时间的耐心与努力,按一定步骤或计划逐步形成。过度的变化会带来孩子的抗拒,还会破坏亲子感情。所以父母必须有耐心、有恒心,逐步养成孩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5.坚定立场,坚持原则
    由于习惯了被宠溺,一旦有所改变,肯定会反抗,希望重现以前“颐指气使”的美好时光。这时,你一定要坚定立场,坚守原则,不要屈服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有必要时可以制定一些惩罚条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哭闹是无济于事的。
    父母们,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那只无能的小狮子,就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觅食,学做兽中之王吧!
   
八、孩子患了厌学症怎么办?
    我最近一直很苦恼,不知道儿子最近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神情,学习时也瞌睡不断,应付了事。写起作业来拖拖拉拉,一支笔也能拿在手里看上半天。你一批评他,他就说不想学习,不想写作业。老师也向我反映,他这学期上课听讲不专心,作业交得迟,即使交上也会错一多半。我的孩子是不是患上了厌学症?我该怎么办?我急于得到您的帮助。
    专家解析
    孩子不愿意学习,这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每个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都出现过不愿学习的情绪。什么是厌学症呢?
    厌学症指的是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冷漠逃避和对抗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不愿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学习消极被动,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知识脱节无系统;考试及作业错误率提高,学习成绩较差。严重者,还可能有逃学、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据一次调查显示:“喜欢学习”的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仅占10.7%,而高中生仅为4.3%。可见厌学是在学生中间广泛存在的现象。
    长期的厌学,会使学生成绩下降,还会带来逃学、吸烟、沉溺网络等品行障碍,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厌学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客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说,与我国国情有关。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足,升学压力极大。大多数学校施行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材内容陈旧单调,教学方式死板机械,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加大作业量使学生超负荷运转,长时间的疲劳过度,使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
    2.主观原因
    一些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经常遇到挫折,考试失利、成绩不高,努力却无济于事,加上父母的批评、老师的训斥、同学的歧视,使他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认为自己笨,不是块学习的材料。越不想学越学习不好,越学习不好越不想学,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厌学情绪加重。
    3.教育因素
厌学症的产生与教育因素也不无关系。一些学习内容和方法与儿童年龄不相适应使儿童厌学。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大,从而厌学,老师对差生的歧视和另眼相看,使孩子不愿学习。

    另外,与家长、老师或同学关系不良也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从而学习时不能专心致志,记忆力差,思维缓慢,导致厌学。
    4.迷恋网络游戏或电视等
    近年来,随着电脑及网络的普及,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显著增加。游戏画面跳跃,五彩缤纷,刺激性强,长时间玩游戏,使孩子大脑疲乏倦怠。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呆板”的知识激不起大脑的运转,所以学习差,厌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对于孩子厌学,家长该怎么做呢?
    专家支招
    1.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孩子不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学习进入高能状态。研究显示,当人心情愉快乐观时,脑波形是α,α波是大脑处于最佳状态的标志,这时学习效率非常高。要想学习好,必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来,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呢?
    (1)找找成就感
    大多厌学的孩子,都是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就感的孩子,如果他有成就感,就会不断地努力。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经常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指责,很少表扬的话,就会挫伤学习信心。这里家长可以分析一下孩子没有成就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学习困难还是家长要求太高。如果是学习困难,家长可以多指导孩子的学习,请家教辅导以提高成绩,如果是最后一种原因,家长要适当地给孩子“松绑”,降低要求,少打击孩子,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来。
    (2)多鼓励,少打击
    要多鼓励孩子。许多父母过于看重分数和名次,常常拿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一而再、再而三地数落孩子,你成天在他耳边说“你学习不好要抓紧”之类的话,说来说去他倒害怕学习了。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数落,才能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父母要改变以往一味批评的教育方式,努力寻找孩子的微小进步,对孩子的每一点努力与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与表扬。要让孩子认识到,他通过努力可以学习好,家长对他有信心,有耐心。对孩子成绩的提高不要急于求成,一位教授总结出了教育12字箴言:“低起点,小坡度,勤奋到,大发展”。所以要给孩子一个低起点,让他把基础的知识学好,上好课,把基础打牢。小坡度,就是让他从小进步中尝到甜头。所以,家长不应只是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关键是看到孩子向上的样子,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就应积极地鼓励。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对抵制厌学的情绪也大有帮助。
    (1)学习要有始有终。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都不会成功,学习更是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学习好的,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对低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要通过办法纠正,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
    (2)严把时间关。父母要教会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遵守学习时间。要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生活时间表,将每天起床、运动、吃饭、学习、游戏的时间安排好,并严格按时间表去做,就会节省时间,从而克服孩子无规律的拖拉习惯。
    (3)学会聚精会神地学习。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一定要防止孩子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或者边做作业边玩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消极对付的学习习惯,要制定具体的计划来帮助孩子克服。可以通过检查作业等强有力的外在力量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的情形就会大大改变。
    3.进行专业治疗
    对于厌学情绪严重的孩子,必须寻求专业人员的治疗。通过专业的辅导训练,可以及时、有效地治疗孩子的厌学症。
   
九、单亲家庭怎么办?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没有妈妈的关心、疼爱,我过得孤单寂寞,我总是在心底里问自己:“既然我没人疼,为什么还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可我还是倔强的,遇到伤心事时,我总是一个人偷偷哭泣,我不祈求任何人的怜悯。
    家里非常穷,爸爸岁数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家里的家务活基本上都是我做。我知道家里处境的艰难,要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我必须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可是无论我怎么用功,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烦恼把我紧紧裹住,我想挣脱却无济于事。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我都得不到一丝快乐。在家里,每当我让父亲给我点钱时,父亲总是数落我的不是,说我这不对,那不对,说我不知道节约用钱,骂得我狗血喷头,还说我就这点出息!这时我的心凉凉的,感到落寞又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没有出口……我经常会恨这个世界,恨离我们而去的妈妈,也恨暴躁无能的父亲,但我知道我不应该恨父亲,他也不容易,再说毕竟只有父亲和我相依为命,所以我办什么事都尽量为他着想,当然,父亲并不知道。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默默地去努力,但却仍然是个差等生。我并不害怕别人瞧不起我,我怕不能让父亲过上好日子。

    我感到茫然无措,在学校里我没有什么朋友,偶尔我也会开怀大笑一下,但基本上我是非常压抑的,难道我是得了什么病?在伤心时,没有一个人给我哪怕一个温暖的眼神,我讨厌死了这样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专家解析
    这封充满压抑与忧郁意味的信,让我感觉沉重,沉重的不是他父母离婚这件事本身,而是由此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在现代社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每年大约有150万对夫妻离婚。“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夫妻不和,离婚并没有错,错的是不应该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不难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全面的爱而变得孤独自闭,胆小畏缩,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不能释放;也有的孩子因生活在父母双方的仇恨和谩骂中而变得性格暴躁,悲观厌世,由此发展成为问题少年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对爱情和婚姻产生恐惧,进而对整个人生产生怀疑,生活在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中,从而不幸福。
    所以父母要爱护自己的婚姻,非离婚不可时也要想办法努力把这种伤害降到最低。不同层面的孩子对父母离婚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1.婴幼儿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们的心理还是非常敏感的,能觉察到周围人和环境的改变。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人的生活作息尽量不要有大的变动。如果非改变不可,也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适应,尽量避免大变动给他们带来困扰。
    2.幼儿园时期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是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他们常常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所以往往会认为是由于自己不懂事惹父母生气,父母才离婚的,他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必须告诉他们,父母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与他们无关。
    3.小学阶段
    这时是孩子最无法接受父母离异的年龄,所以他们受到的伤害也最大。首先,他们此时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用想象来安慰自己;另外,他们还不够成熟到有能力驾驭自己焦虑、恐惧的情绪。尤其是当继母或继父或新的兄弟姐妹闯入家里时,他们更感到恐惧和担忧,唯恐失去大人的爱,这时大人要反复地告诉他,你永远是他的爸爸或妈妈,你会永远爱他。这时让他们有安全感,体会到温暖和爱是非常重要的。
    4.中学阶段
    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事物的变化是正常的,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亲情的不完整,加上青春期的焦虑与困惑,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进而怨恨、仇视父母,恨他们怎么自私地抛弃了自己。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最好齐心合力,制定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忌相互埋怨,给孩子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人格和心理一定会出现问题吗?
    据国外的心理学家统计,3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出自单亲家庭,54%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出自单亲家庭,比如:林肯、丘吉尔、克林顿……可见,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有容易出问题的一面,更有容易成才的一面。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出自单亲家庭的伟大人物,孔子、孟子都是出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成才呢?
    首先,单亲家庭中,大人要加倍地为生计奔波,往往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被迫要独立去面对许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他们独立性格的养成,而独立性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单亲家庭一般都不太富有,孩子过早地承担生活的压力,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他们更成熟,更有责任感。
    再次,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很早就从生活中体验到挫折和失败,所以更加坚韧、坚强,也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也更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品质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于单亲家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单亲家庭既有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方面。在欧美,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幸福、很成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我们的传统是容易给一个事物下定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思维定式,认定了单亲就是不幸的,单亲的孩子肯定会出问题。由于这种思维,本来可以健康成长的孩子都变得不正常了。实际上,无论是单亲的孩子,还是正常孩子,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和看待。建立现代的观念,走出思维的误区很重要。
    对于单亲孩子,父母不能让孩子缺少关爱,也不能溺爱孩子。父母怎样做才能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呢?
    专家支招
    1.夫妻共同制定教育孩子的原则
    夫妻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孩子是无辜的,所以无论你有多仇恨对方,也要压制怨恨,与对方制定一个共同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孩子去仇视另一方,更不要断绝孩子与另一方的交往,孩子是否会受伤的关键在于父母婚后是否能以友善、谅解的态度共同爱孩子。所以,父母可以达成协议,允许孩子与另一方相聚,比如要求对方每周陪孩子一天,带孩子去看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等,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同时要尽量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面貌,这对孩子的精神状态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2.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实
    许多家长害怕离婚会给孩子带来创伤,用谎言的方式欺骗孩子,隐瞒离婚事实。实际上,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早晚会知道,再说孩子的心理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坦白告诉他比隐瞒更好。法律上也有规定,他们有权利知道父母离婚的事实,也有权利表达个人看法和做出自己的选择。父母离婚后,孩子有权利选择由哪一方抚养。不可否认,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告诉孩子时尽量平静客观一些,不要带上个人情绪。
    父母离婚了,哪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平静地接受,他们可能会伤心难过、失落焦虑。父亲或母亲必须对孩子加倍地关心体贴,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尽可能抽出时间陪着孩子,与孩子交流谈心,也可以安排一次旅游,带孩子去散散心。要让孩子了解人世间有许多种爱,有父母孩子之间的爱,有夫妻伴侣之间的爱,有师生朋友之间的爱,而你对他的爱不会因为夫妻分离而改变,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你的,父母的爱和以前没有区别。同时强调,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与孩子没有关系,并不是他的错,他不必自责。有空可以给孩子讲讲林肯等单亲却成才的故事,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照样可以健康成长。
    3.给孩子耐心、持续的关怀
    许多父母因为离婚而心灰意冷,并期待孩子变得比以前懂事一点,独立一点。但实际上,孩子毕竟比我们脆弱,我们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如果太急于求成,给孩子太大压力,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所以,父母必须等待孩子成长。不管工作多忙,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交流谈心,关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到关怀和安慰。如果孩子情绪不稳发脾气,就让他们尽情发泄,因为这样有利于缓解压力,当孩子平静时,再与他交流讨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让孩子生活在双性化的环境里
    在人们的观念里,认为单亲孩子可怜,其家长也为了给予孩子爱的补偿,对孩子百般宠爱。事实上,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离异而马上成为问题孩子,倒是家长的溺爱使他们变了形。尤其要注意的是,父母离异后,不宜让孩子生活在性别缺失的环境里。当父母不能及时地再婚时,可以采取代理角色的办法,选择异性亲戚或异性老师,孩子可通过这些方式补偿情感中的性别缺失。
    5.不要怨恨对方
    有的家长离婚后,在孩子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前夫或前妻,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对方身上,说:“你爸爸抛下我们,跟一个狐狸精跑了”之类的话。大人之间相互仇恨谩骂,甚至限制孩子与另一方见面,殊不知,这样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火种,让他对恋爱与婚姻产生怀疑与恐惧,进而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6.不要给孩子施压
    离婚对大人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大人也需要一段时间去疗伤,但切忌把子女当成唯一的希望,这会使孩子压力重重。不要对孩子说“以后我就全靠你了,你要努力学习,出人头地”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由于承受不了压力而烦躁恐慌。聪明的父母应该平静地看待离婚,给孩子一个轻松正常的环境,让孩子正常地过日子。
    7.取得老师帮助
    单亲的孩子,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所以,父母要及时与老师联系,取得老师的帮助,让老师给孩子特别关照,并注意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建议老师为孩子的隐私保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在这方面应该责无旁贷。
    8.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情感的需求更强烈,更需要人爱,所以发生早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应及时对孩子的情感进行疏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本性教育的书,放在孩子能发现的地方。对孩子与同学的交往,给予科学积极地引导,让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地交往。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照样可以成长为健康成功的人,不必自卑,也不必自怜。对于事例中的男孩我给出以下两条建议:
    首先,正确看待困难、挫折,“化悲痛为力量”,用困境激励自己,迎难而上,培养各方面能力。
    其次,寻找多个人生支点。如果交不到好朋友,就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某一类运动。
    另外,正确对待与父亲的关系。与父亲产生冲突时,直接说出你的想法,不要和父亲吵。告诉他,你很难受,很不快乐,这样父亲才可能理解你。
    最后祝愿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厌学孩子常有的10种表现,您的孩子占几个?
分析孩子厌学逃学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孩子厌学偏科注意力不集中?学会这几条实用学习法则,家长不再慌!
孩子有厌学情绪怎么办?打骂没效果,不妨跟他们沟通
爱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后来之所以厌学,都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孩子小孩厌学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