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
都有骑驴的故事或经历,它不只是一种行为,它与骑马骑牛属于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意义指向,表明它已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现象。概括起来,中国古代诗人骑驴主要有四种文化内涵:苦吟、落拓、任诞与参禅。四者之间又有着某种内在关联:骑驴苦吟,既为酝酿诗思、捕捉灵感,又是生活贫困、落拓失意之写照;骑驴任诞与参禅则分别与道教、道家思想、佛教有关;如果说任诞的外衣下寄寓的是被褐怀玉、怀才不遇,那么苦吟的执著坚毅与参禅的境界确乎类似。

  关键词:古代诗人/骑驴/文化解读/苦吟/落拓/任诞/参禅  

    作者简介:吴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读到骑马骑牛的记载,骑马多为军旅生活之英姿:“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张琰《出塞曲二首》其二);或为侠客形象之写照:“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曹植《白马篇》);或为狩猎之掠影:“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韩愈《雉带箭》);或为新登科进士之荣耀——骑马遍访京城各地、采摘名花,正如孟郊《登科后》所描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有漫游遣兴:“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骑牛则为田园牧歌:“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序》);或为禅门修行之象喻:“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普明禅师《牧牛颂诗·未牧第一》)近读张伯伟教授的《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文①,颇受启迪,发现中国古代诗人骑驴,不只是个别现象,如阮籍、孟浩然、郑綮、李白、杜甫、贾岛、李贺、潘阆、孙定、王安石、苏轼、陈师道、陆游、张孝祥、牟巘等,都有过骑驴的故事或经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指向,表明它已构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骑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义涵。

  一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苦吟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八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说陈师道作诗闭门谢客,搜肠刮肚,字斟句酌;秦观赋词即兴而发,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尽管不少诗人有“口占”或“口号”——随口吟成诗的本领,但是像秦观这样才思敏捷者毕竟是少数,要创作一首真正的好诗,多数诗人更接近陈师道,是靠苦吟获得。苦吟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便是骑驴苦吟。这是因为“驴既低小而不甚骏,故称蹇焉”②;行速又比较慢,适宜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捕捉诗思灵感。金人王庭筠《韩陵道中》云:“石头荦确两坡间,不记秋来几往还。日暮蹇驴鞭不动,天教仔细数前山。”陈鉴之《东斋小集·题陈景说诗稿后》:“今人宗晚唐,琢句亦清好。碧海掣长鲸,君慕杜陵老。月明孤屿云,一鹤唳清夜。和之以君诗,竹牖寒灯下。倚马挥万言,跨驴哦一字。迟速不须论,纫云看奇思。”③从“倚马挥万言,跨驴哦一字。迟速不须论,纫云看奇思”不难看出,它正是通过骑马与跨驴对比,道出了骑驴最适合“哦一字”的苦吟。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④冒着风雪骑驴在灞桥上酝酿诗思、捕捉灵感,这是何等“苦心”啊!正如元代陈深《题画扇骑驴踏雪》所云:“雪没驴腰白,行行诗兴催。不因太清绝,那肯犯寒来。”⑤郑綮骑驴踏雪觅诗,在中国古代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佳话,范成大《枕上闻雪复作》云:“谁子骑驴吟灞上,何人跋马客蓝关。”刘克庄《菩萨蛮·戏林推》云:“笑杀灞桥翁,骑驴风雪中。”

  李复《潏水集》卷六《书郢州孟亭壁》载:“孟亭,昔浩然亭也。世传唐开元间,襄阳孟浩然有能诗声,雪途策蹇,与王摩诘相遇于宜春之南。摩诘戏写其寒峭苦吟之状于兹亭,亭由是得名。”⑥吕祖谦《诗律武库》卷一二“诗咏门”载:“孟浩然《骑驴长安道中雪》诗云:‘迢迢秦京道,苍然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而东坡《青州道上雪》诗云:‘君不见,襄阳孟浩然,长安道上骑驴吟雪诗。’”⑦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孟襄阳学力下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⑧禅门之悟是经过长期苦修而获得,严羽“以禅喻诗”同样含有这个意思,他认为诗人达到“悟”的根本途径就是“活参”,“活参”借以喻诗指对诗歌作品进行研读、揣摩、细心体会:“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⑨可见,孟浩然诗歌成就的取得是靠“妙悟”,而“妙悟”的前提和基础正是“雪途策蹇”、“长安道上骑驴吟雪”——“寒峭苦吟”。元代马臻《画意》云:“缘溪路滑蹇驴迟,水色山光总入诗。还胜襄阳孟夫子,满身风雪灞桥时。”

  关于骑驴苦吟最为著名的当是“推敲”和“呕心沥血”的故事。《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载:“(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呼诘之,久乃得释。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⑩《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11)由于贾岛“推敲”的故事流传甚广,有关他“苦吟”的记载也众说纷纭。《摭言》载:“贾岛太和中,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吟曰:‘落叶满长安。’求一联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因冲京兆尹刘栖楚节,被系。一夕释之。……”(12)尽管说法不一,但贾岛骑驴推敲诗句的佳话已成为“苦吟”的代名词,作为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典故,被后世广为引用。张耒《读吴怡诗二首》其二:“疏梅半落雪中香,想子孤吟对酒缸。野水荒山伴猿鸟,跨驴谁问贾长江。”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13)这一记载披露了李贺诗歌创作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的秘密。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用“云烟绵联”等九个形容性意象描述了李贺诗歌审美风格的瑰丽奇诡,其中“虚荒诞幻”构成其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14)李贺诗歌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构思新颖,意象奇诡,意境诞幻,语言瑰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骑驴苦吟。

  陈师道可谓中国古代苦吟诗人的典型,宋元文献中记载着他“吟榻”的故事:“陈正字无己……竟登榻,引被自覆,呻吟久之。瞿然而兴,取笔疾书,则一诗成矣。因揭之壁间,坐卧哦咏,有窜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终不如意者,则弃去之。故平生所为至多,而见于集中者才数百篇。”(15)“世言陈无己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皆抱持寄邻家。徐待其起,就笔砚,即诗已成,乃敢复常。”(16)陈师道的“苦吟”除了“吟榻”方式之外,还有“骑驴”,这一点恐怕少有人知,其《骑驴二首》云:“复作骑驴不跨驴,此生断酒未须扶。独无锦里惊人句,也得梁园画作图。”“冲篱突市不逡巡,掠面惊风扑眼尘。出手推敲宁避尹,题门吟咏不逢人。”(17)为了寻得“锦里惊人句”,他骑驴“出手”作“推敲”状,但他感叹没有贾岛幸运,没有遇上韩愈那样的京兆尹,故无闻于世,寂寞终生。


  二 “少陵骑驴京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落拓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首诗为天宝七载(748)杜甫困居长安时所写。韦左丞即韦济,是年他调任尚书省左丞,杜甫有《赠韦左丞丈济》诗,请求他汲引和推荐。由于没有结果,又写了这首诗。韦济很赏识杜甫的诗,又曾表示过关怀,杜甫把他当作知己的官僚。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以及仕途失意、困居长安的苦况。这几句诗说十多年来未能进入仕途,现在仍然流寓长安,生活贫困。为了寻求出路在长安到处奔波,向达官贵人请谒干求,受人冷遇,极其狼狈,只有将悲哀痛苦埋在心底。诗中“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表示生活贫困、遭遇落拓,正如杜甫《示从孙济》所云“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这种生活贫困、落拓失意的处境,在杜甫困居长安的天宝十三载(754)仍然未能改变,是年所作《醉时歌》可见一斑:“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天宝九年(750)置广文馆,以郑虔为博士,实际上是个清冷的闲官。这首诗为郑虔和自己共同的遭遇——生活贫困、处境落拓鸣不平,故借酒浇愁,发泄内心的不满和苦闷。同年秋所作《秋雨叹三首》其三,也对自己的贫困生活、落拓处境作了倾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四《三川言十数年前,当有一短帽骑驴之士半醉,徘徊原上之久,曰:山川非昔时比矣,恍惚失其人所在;有收杜老醉游图者物色之,知为杜之再来也。予独鄙之,作诗二首》:“君不见少陵有客字子美……乾坤宿醉参横醒,且策东家旧蹇驴。”宋代牟巘《陈云岫爱骑驴》:“君不见少陵骑驴京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晁说之认为杜甫骑着租来的蹇驴,醉至翌日早晨方醒,其怀才不遇、落拓失意可想而知;而牟巘则以“骑驴京华春”来概括杜甫“一生旅食长悲辛”——生活贫困、落拓失意。

  任渊《后山诗注》卷十二载:“后山《和饶节咏周昉画李白真》诗曰:‘君不见浣花老翁醉骑驴,熊儿捉辔骥子扶。金华仙伯哦七字,好事不复千金摸。’……鲁直有老杜浣花溪醉图诗云:‘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后山谓鲁直诗语已自写生,不必指金摸画也。”(18)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一生极为推崇杜甫,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创作了《老杜浣花溪图引》,生动刻画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陈师道谓“鲁直诗语已自写生”,诚然非指黄庭坚也有骑驴的经历,而当指终其一生,黄庭坚贫困的生活、落拓的处境与杜甫是相似的。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任成都安抚司参议官,从此离开前线,结束了他一生中引以自豪的八个月的军旅生涯。这首诗是他赴任途经剑门山有感而作。南郑是当时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而成都虽然是南宋首都临安之外最繁华的城市,但毕竟是后方。对于一生渴望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被调任到此无疑是极不情愿的。首句不仅指这次由南郑至成都途中的风尘仆仆,当包含作者一生军旅生涯在内,正如他在《书愤》一诗中所回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杂酒痕”表明壮志难酬,同样,“远游”也不仅指这次由陕入蜀,还包括过去所历各地,“无处不消魂”即处处消魂,否定之否定即肯定,较直接肯定感情要强烈得多。使作者处处消魂的内容很丰富,不止指这次由前线调到后方而心情惆怅,还指征途上所见所闻所感而引起作者的伤心。当经过剑门山的时候,下起了微雨,作者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骑着驴子在赶路,而不是骑着战马奔驰在战场上,于是想起了历代诗人骑驴的故事,不禁无限感慨:我这样骑着蹇驴独自行走,多么像古代的诗人啊!但它不是李贺、贾岛式的“苦吟”,也不是王安石式的“参禅”,更不是潘阆式的“任诞”,而是对自己落拓失意的自嘲。显然,陆游宁愿做一个驰骋战场的英雄,而不甘做一个行吟的诗人。如果说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是初盛唐的豪言壮语,那么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则是南宋一个无用武之地英雄的悲凉之音。

  再看下面三则材料。《蔡宽夫诗史》载:“孙定……景祐(一作福)二年下第,游京师,出开远门,醉中作诗曰:‘行行沅血(一作血泪)洒尘襟,事逐东流渭水深。私(一作秋)跨蹇驴风尚紧,静投孤店日方沉。一枝犹挂东堂梦,千里空驰比(一作北)巷心。明月悲歌又前去,满城烟树噪春禽。”(19)《渑水燕谈录》载:“祥符中,有刘偁者久困铨,调为陕州司法参军。廉慎至贫,及罢官,先听为归计,卖所乘马,办装跨驴以归。魏野以诗赠行,云:‘谁似甘棠刘法掾,来时乘马去骑驴。’”(20)“晋阳秋胡威,少有志尚,厉操清白。父质为荆州守,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车,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爨食。”(21)无论是下第,还是罢官,抑或省父,上述记载都说明同样一个事实:骑驴与生活贫困、落拓失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云:“蹇驴布鞯与金鞍马,同一游也。松床筦席与绣帷玉枕,同一寝也。知此,则贫富贵贱,可以一视矣。”(22)在此,罗大经将“驴”与“马”对举,分别代表贫贱与富贵,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普遍的看法,而贫贱又往往与仕途失意紧密相联。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贫困,落拓失意,是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涵义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踏雪寻梅
文人的坐骑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古代读书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灞桥风雪与驴背诗思
骑驴觅诗得真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