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苓桂枣甘汤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折合一剂用量:茯苓4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机主治】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或者上逆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病机:心阳不足,下焦水邪乘虚上冲。功能:温通心阳,化气行水。适应证: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者,多见于神经官能证。
原文:《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5条:发汗后,脐悸下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冲逆证):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呈发作性,腹中无形质可查,一般无“发作欲死”濒临死亡的恐怖感;2、主要症状:脐下悸动,腹中痛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3、可伴随症状:眩晕、呕吐、心悸,或者太阳轻证,如汗出恶风,鼻鸣,鼻塞流清涕,脉浮其中一二个症状;4、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白滑。
【比较】《医宗金鉴》曰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苓桂枣甘汤的条文简约,且与苓桂术甘汤相差不大,其实二方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其别:
1、在病位方面,苓桂枣甘汤证亦是水饮内停,但其水饮部位偏于下焦,多在肚脐以下的小腹部,故条文曰“脐下有悸”;而苓桂术甘汤证的病位在中焦,故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以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等症。
2、在药物组成方面,苓桂枣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比,虽只以大枣与白术之差,但于主治则大异其趣。苓桂枣甘汤中茯苓量用半斤,不仅能主胸胁逆气、惊邪恐悸,亦能散饮逐水、利小便,特别是重用则偏走于下,急泻下焦之水饮湿气。重用大枣15枚,既能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又能治大惊悸,且大枣则还可腹挛急,故本方有明显的下腹部“按之则痛”。总之,苓桂枣甘汤主之水饮内停偏于下焦,如小腹部怕凉、胀满、大便稀溏,或腹部有压痛,同时伴有气从小腹或脐下上冲等症,有本方应用的机会。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白术、龙骨、牡蛎、浮小麦、百合、生地治疗奔豚气;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眩晕;加炒全虫、天门冬、龙骨、牡蛎、百合、地黄、淮山药治疗癔病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随证加减用药:若少腹冷者,加附子、乌药,以温阳散寒;若头晕者,加泽泻、白术,以健脾益气,泻浊止晕;若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猪苓,以渗利小便等。
【苓桂枣甘汤与“动悸”】调查对象为1992年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植物神经失调18例(男3女15),年龄18-81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用前及服用后第1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讨。记录的症状按其程度分为4级,进行统计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1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瞬动等9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怖、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瞬动症状也有效,提示“惊”、“惊恐”-“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证相互关联。
【临床医案】
一、奔豚:(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茯苓30g桂枝10g上肉桂6g炙甘草6g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
按语:《金匮要略 奔豚气病脉证治》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基本描述了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游走,如豚之奔,其气所过之处,会出现许多症状。如果气到了胃脘,就会感到胃脘胀满;到了胸部,就会感到胸闷心悸;到了咽喉,就会感到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有的还可上冲至头部,就会出现眩晕欲仆地。一旦气下去了,则诸证尽失。这个病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则多无所苦,其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下焦寒之气上犯,即水来克火,阴来搏阳所致。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仲景治此有三方,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用苓桂枣甘汤;气冲而头眩晕,用苓桂术甘汤。
二、心悸(李祥舒医案):黄某某,男,43岁,1981年11月30日初诊。三个月前劳动汗出受风,即感身病心悸,经服感冒清热冲剂,身痛缓解,但心悸日益加重,气短乏力,多汗,以致不能劳动。经某医院内科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按冠心病常规服药半月,效果不显。又进益气养血补心健脾中药20余剂,仍不效,转来试治,观面色皓白,精神不振,察询病情,发作之前,自觉有一股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随之心悸不休,坐卧不安,须手按心胸部始舒,喜暖恶寒,口不渴,脉沉细小数而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而润滑。诊为心阳不足水气上乘证。拟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法。处方:茯苓24g桂枝12g炙甘草6g大枣15枚,一剂。服药2剂,其证大减,继服2剂,痊愈。(北京中医杂志1983;(4)45)
按语: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损伤心阳,心阳虚损,不能下温肾水,肾水寒而不化,上逆心胸。用本方宁心化饮,培土以制水,水饮一化,诸症得安。本方不只能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证见心下悸者亦能治之,他如诸饮证,若腹挛急、气上冲而脐下动悸者,用之亦多验。
三、失眠1、(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汤加味:茯苓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6g。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g,续服6剂,诸症若失。(《经方传真》1994:60)
2、不寐:陈某,女,43岁,1988年7月29日诊,患者失眠多年,甚则通宵不能合目,每晚须服安眠药方能入寐3-4小时,然犹多梦易醒,白昼则昏昏欲睡。伴头晕脑胀,神疲健忘,纳谷不香,胸脘痞闷,稍动辄心悸,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查面色晦滞,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上腹微胀,脐腹左侧板硬,跳动应手,重按微痛,舌淡苔薄白,脉象沉弦。综合脉症当属心阳上虚,寒水下动,心火为寒水所乘,神不守舍,致现不寐。必得挟其心阳制其寒水,心神得安则不寐自愈。遂投苓桂甘枣汤加味:茯苓20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5枚夜交藤12g,每日一剂连进六剂,睡眠转佳,梦少纳香,脐左侧跳动等症亦除。续服六剂,8月14日再诊时,睡眠已趋正常,偶见胃脘嘈杂,晨起口淡,乃疏六君于汤加减善后。
按语:凡病而见脐下动悸,水气上冲者,皆宜本方加减。
四、腹痛(刘景棋医案):王某某,女,38岁,1983年2月14日初诊。少腹跳动疼痛已四、五年,经常出现脐下跳动,夜间加剧,有时感到有气自脐下上冲至胃脘部,则胃脘部剧痛出冷汗,过一时许方止,每天发作数次,纳呆,消瘦,全身无力。检查发现关元穴有压痛,屡治不愈。五年前有过痢疾史,现大便时干时稀,脉左右滑。辨证:冲气犯胃。治则:降冲和胃。服苓桂甘枣汤30剂,脐下跳动和胃脘疼痛消失,关元压痛亦消失。疗后三月复查,纳增,体重增加,体力倍增。(《经方验》987:107)
按语:本案奔豚证以脘腹剧痛为主要表现,以苓桂甘枣汤利水降冲,则虽不治病而病自止矣。
五、高血压:尹某,男,41岁,2009年9月20日初诊。高血压病5年余,经服降压药效果不显,且时有气上冲之症,经人介绍用中医一试。当时测BP:150/110mmHg。刻下症见:口微干,晨起头昏沉,胸口凉,自觉有气上冲胸口,上冲时气短、胸憋,十几秒钟后消失,日2~3次。胃脘部时有胀满不适,偶呃逆,大便调,食纳可。舌红苔白厚腻,脉沉滑。患者苔白厚腻、脉沉,为水饮内停;晨起头昏沉、胸口凉、自觉有气上冲胸口、上冲时气短、胸憋,为水饮上冲之证,正合苓桂术甘汤的病机,患者胃脘部时有胀满不适、偶呃逆,正是心下(胃脘部)有水饮内停、胃气上逆所致。针对患者气短、胸憋之证,加一味杏仁,有茯苓杏仁甘草汤之意,因茯苓杏仁甘草汤亦治疗水饮所致的“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另外,患者口微干、舌红、脉滑为阳明里热之证,加用一味生石膏清解阳明之热。处方:苓桂术甘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生石膏: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杏仁10g生石膏30g,七剂,水煎服。患者服完七剂后,诉胃脘部胀满不适及呃逆消失,口干、晨起头昏沉等症较前减轻,但患者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症未见明显好转,考虑方证不准,追问患者症状,患者诉除了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症外,小腹部亦有胀满之不适感。患者小腹不适病位实为脐下,苓桂枣甘汤较苓桂术甘汤更切病机,更方苓桂枣甘汤加杏仁:茯苓40g桂枝15g大枣15枚炙甘草6g杏仁10g,七剂,水煎服。患者又服完七剂后,腹胀及矢气消失,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症也明显好转。后以苓桂枣甘汤为主调理一月,气上冲胸等症完全消失,血压亦恢复正常。
六、腹胀:王某,男,29岁,2009年8月6日初诊。患者口微干,大便偏稀,日一行,胃脘及小腹部怕凉,且小腹部胀满,重按有轻压痛,食纳可,小便调,舌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患者口微干、舌红为上热证,大便偏稀、胃脘部及小腹部怕凉、苔白微腻、脉沉细为下寒证,上热下寒,属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之证,即六经的厥阴病。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因为邪无出路,故不能采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又见腹部胀满,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又治腹满。患者服完七剂,诉口干消失,胃脘部及小腹部怕凉变化不大,且患者自觉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有轻压痛,大便仍偏稀。患者之“自觉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亦是气上冲的表现,与苓桂枣甘汤的病机是一致的,故选用苓桂枣甘汤:茯苓50g桂枝18g大枣20枚炙甘草6g,七剂,水煎服。患者又服完后,胃脘部及小腹部怕凉以及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腹部轻压痛等症消失,大便调,病告痊愈。
七、脐下悸:顾某某,男,63岁,理发业。1981年7月8日来诊。脐下动悸,其势下趋,时轻时剧,日夜不休,甚则影响入睡,如此已2月,精神疲惫,颇为叫苦。脉虚弦滑,舌苔淡黄边有齿印。此气血流行失畅,郁而求伸。进加味苓桂甘枣汤法以观其效:茯苓15g桂枝6g炒白术10g炙甘草5g大枣15g夜交藤30g紫丹参15g合欢皮12g龙牡各30g(先煎)。服药3剂,病愈十之二,脐下动悸渐好,惟其势由下趋转为向上移行。病机以下行为顺。因加重方中桂枝剂量,协术等甘枣龙牡,另加百合、地黄、淮小麦以匡正祛邪,缓和急迫,通调气血而降冲逆,此日人东洞翁之经验为可取也:茯苓18g桂枝9g炒白术10g炙甘草6g大枣20枚 龙牡各30g(先煎)淮小麦30g川百合12g生地12g。3剂而脐下动悸完全消失,安然入睡已三昼夜矣。谁知停药后,又见小有发作,遂于7月18日再次就诊。自诉药后病情大有好转,但未见巩固。询之口不干,足见本方对证,效不变方,5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使用禁忌】 湿热蕴结证,慎用本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题:苓桂术甘汤 | 医源世界--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苓桂剂类方的方证鉴别
苓桂剂类方
读故事学经方 苓桂术甘汤|经方读书社
苓桂枣甘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中药 汤头歌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