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红山文化石棺葬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

  红山文化石棺葬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 

   

徐江伟

辽宁省朝阳市境内凌源与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因它集祭坛、宗庙和墓葬群为一体。

牛河梁遗址主体由长约20米多的两组建筑物组成,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显示红山先民有穴居习俗。其女神庙所背依的山丘顶部也有一处大型祭坛遗迹,显示红山先民有匈奴那样到山顶上去“deer”(蒙古语“登”,意为到山顶献祭)的习俗。

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被称为“积石冢”,因上部堆积有大量石块,类似敖包。但内部的墓廓是典型的“石板墓”(石棺葬),用经过打制的大石板垒砌而成,多是长方形。如图:



 

   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发掘现场,这些石板墓上原是有厚厚封土和积石的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号冢,为该遗址中规格最高的中心大墓,棺廓长3.5米,墓主人是一个老年男性。围绕在其周围的石板墓大多只有1.5米长,0.5米宽

   

    第二地点4号墓,墓璧是用竖起的石板构筑的,墓主人头枕着玉箍,胸前有两个玉猪龙


   

   牛河梁第二地点21号墓,墓主人拥有玉器多达20件,是出土玉器最多的石板墓

   

   

   牛河梁第二地点7号墓,是三人合葬墓二次葬墓,玉器就直接放在遗骨上

 

牛河梁遗址中的石板墓围绕中心大墓分布,廓室有大有小,显示出严格的尊贵等级之别。红山文化石板墓另一个特点是,墓廓底部大多不铺石板,直接把遗骸放在泥地上。笔者以为这不会是贪图省事,而是有宗教含义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5500年前创造红山文化的先民有羌藏类游牧民族那样的猴祖习俗。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中的女神塑像就是猴脸造型的女猴人。

  红山先民都是以猴人自居,红山文化众多玉雕或石雕神像都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如图:

      

                 
 

上图左,牛河梁石板墓中出土,具有代表性的红山文化玉雕人像,明显以猴人造型

上图右,1984年林西县西门外出土的红山文化石雕半身像,一个有猴脸的女猴人

    

          

 

上图左,牛河梁遗址2号祭祀坑中的石雕猴面佩饰,眉骨连在一起正是猴子的特征

上图右,1997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的红山文化石雕佩饰,高2.7厘米,也明显是以猴脸造型

 

红山文化这种石板墓(石棺葬)葬俗从何而来?源自何处?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考古显示,这种石板墓葬俗在此地延续时间并不太长,大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就彻底消失了。

笔者的推测是,这种石板墓葬俗来自青藏高原,是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向东迁徙扩展的结果!

 

       

因为这种石棺葬(石板墓)在青藏高原上的延续历史才是最悠久的。青藏高原上的古代石板墓主要构筑材料也是石片或石板,墓廓有大有小,但制作式样基本相同。有的还发现墓旁有殉马坑。考古已经显示,这种葬俗是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的一种固有葬俗,在青藏高原上,从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时期。 

  考古学家至今已在古象雄国,雅鲁藏布江流域,昌都、雅安、甘孜、石渠、巴塘、芒康、察隅、黑水、理县、汶川及沿横断山脉地区,都发现了古代石棺葬。

青藏地区的石棺葬也是用石板叠压或竖立成长方形墓室,有些廓室四边是用整块石板砌成的,但更多的是石板拼接而成。墓室底部也不铺石板,直接把尸骸安放在泥土上,陪葬物品如石器、骨器、陶器之类放在遗骸旁边。上面有的盖以石板,有的不盖。藏地石棺葬有的并不在地面留有标记,但也有在墓上加有封土的。




  考古学家正在对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国遗址“穹隆银城”周围地区古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此地古墓大多也是这种石板墓

    

      

上图左,西藏曲贡文化遗址中的石板墓

上图右,曲贡石板墓中出土的陶塑猴面像,高4.5厘米,应是一个陶制礼器的残部

 

西藏曲贡史前文化遗址位于拉萨附近,距今约35004000年。1992年发掘时考古学家发现了使用朱砂的痕迹,这里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上常发现涂抹过朱砂。石板墓中出土的这个陶塑猴面像,清楚地说明墓主人属于那种有猴崇拜习俗的族类




   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板墓中出土的人头碗和高领球腹陶罐,年代距今约3000年,这种人头碗习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一直延续着的

 

在青藏地区,现已发掘的年代最古老的石板墓群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营盘山史前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已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海拔2000米左右,大约与黄土高原的平均高程相当。

营盘山文化遗址年代距今5500-6000年。让考古学家叹为观止的是,在15万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6万多座分布有序,等级有别的石板墓。

营盘山遗址考古发掘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从2003年开始,考古学家历时3年多,除了大量墓葬,发掘出史前时代宗庙房屋基址9座,殉人坑8座,制陶窑址4座,祭祀灰坑灰沟140余个,灶坑13座。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达万件。

考古学家认为,营盘山遗址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最高水准,并把阿坝州文明史至少上溯至6000年以前。


       

 

上图左,俯瞰岷江上游的营盘山石棺葬墓地,位于一座高山脚下一块临江的狭长台地上

上图右,岷江上游就是高山草甸,是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的世居之地

 

四川阿坝州的平均海拔约在3600米。阿坝州府马尔康的海拔也有2000米。茂县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往北地势就立即抬高了。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茂县县城海拔1668米。

营盘山史前文化遗址就位于岷江上游茂县凤仪镇南 2.5公里处,在岷江东岸的二级缓坡台地上,高出江面约150米。而岷江从三面呈几字形将其环抱,可谓易守难攻。

   

      
 

   营盘山遗址发掘现场和取去石板后的墓廓、柱洞情形

   

      
 

   营盘山遗址中的殉人坑,盛行殉葬也是古羌人的显著特征

 

顾名思义“四川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就是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的世居之地。这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也只宜于狩猎和游牧。营盘山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已经把墓主人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显示出来。

岷江上游遍布的这种高山台有利于古代游猎民族屯兵驻守,而不适宜定居耕种。营盘山遗址就处在高原深处的古羌人顺流而下侵入成都平原的必经之路上。它应是古羌人在岷江流域的一个宗庙、墓葬和祭祀活动中心。

笔者还怀疑“岷江”是“猕江”的异写,也是猴祖习俗烙下的痕迹。因为“猕”藏语习惯加前缀音读成“阿猕”。

考古学家认为,营盘山出土的彩陶和红陶器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青海一带马家窑文化属于同一类型。

考古学家说,营盘山石板墓是中国范围内最早使用朱砂葬的地方。许多祭祀留下的灰坑内发现有涂有鲜红色颜料的石块,分析成分发现是以汞的氧化物存在的朱砂。部分陶器内壁也发现了朱砂。尸骸上也有使用朱砂矿石粉的痕迹,随葬的饰物、兽牙、石珠之类常见有染过这种红色颜料的情形。

这种朱砂葬在殷商时代非常盛行,陕西韩城的芮公大墓和殷墟妇好墓中都有大量朱砂,墓椁所在位置已经被朱砂人染成了红彤彤一片。但此前考古学家并不知道这种葬俗的源头何处。并且这种朱砂葬的传播轨迹一直延伸到了中亚草原和阿富汗地区,与古代羌人的西去路径完全吻合。


       

 

上图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年度考古发掘报告集》封面中的营盘山文化陶塑猴头

上图右,营盘山出土的陶塑猴脸,是一个陶罐的残部

 

上图这些陶塑猴脸都在告诉我们,石板墓中的人不是农耕定居民族,而是从青藏高原下来的有猴祖习俗的羌藏类游牧民族。正是这种陶塑猴脸最后发展成了金沙遗址中的金猴脸面具,发展成了三星堆遗址中的贴金青铜人像。

可以肯定,营盘山石板墓中人与创造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人是同类,他们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背景。区别只是侵入成都平原,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时间有先后而已。至于入侵的路径和消亡的原因,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而这就是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藏族说唱史诗《噶萨尔王》说到,英勇善战的噶萨尔王的一个祖先做了汉人的皇帝。虽然藏人传唱的只是一种传说,但应是有真实历史基础的,也是可信的。可以肯定,远古以来,原本游牧于青藏高原深处的羌藏类游牧民族,在他们某个首领的带领下,侵入四川盆地或中原腹地,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成为平原地区农耕民族统治者的故事是在不断发生着的,只是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而已,或者虽有记载但已被严重扭曲了而已!


      

 

上图左,营盘山遗址中的石板墓

上图右,阿坝州哈休遗出土的铜罐,与陕西榆林石峁遗址出土的陶罐非常相似

 

考古显示,营盘山遗址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周围地区已发现数十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在松潘县、黑水县、理县、汶川境内,都是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台地上。

其实岷江上游还有年代更为古老,距今超过6000多年的波西遗址;也有年代大体相同,距今有5000多年的哈休遗址,石板墓群面积也近10万平方米,其特点是文化堆积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了秦汉时期;还有年代较晚,距今约4500年的沙乌都遗址。这些文化遗址的考古特征基本相同,都是石棺葬,为此专家们建议此类遗存都应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上图左,哈休遗址远景

   上图右,哈休遗址出土的陶塑猴脸

 

但营盘山石板墓是此类遗址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延续时间也长,从已发掘清理的150多座石棺葬来看,墓葬间不见有任何叠压打破的现象,可以确定是同一种族有规划的连续葬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个部族都会把死去的族人运送到此地埋葬。

在营盘山遗址中二次葬现象也十分常见。与石棺葬同时存在的遗迹还有广场,石条砌成的方形火塘、半穴居式房屋基址之类宗庙设施。这些重要设施在建造时都采用了人牲奠基,这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习性,也是萨满教的固有特征。

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些墓葬的盖板上立有底部制作平整的长条形石头。笔者推测是代表墓主人生前杀死敌人的人数,就是说后来成为突厥人葬俗的“石人杀”习俗,可能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为什么推测红山文化石板墓葬俗来自青藏高原,而不反推岷江流域的史前石板墓是红山文化向西南扩散的结果呢?难道远古时代的羌藏类游牧民族会向东迁徙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去?

因为石板墓(石棺葬)葬俗在青藏高原上的历史才是最为悠久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思想观念,它在哪里延续得最为长久,哪里必定也是它的发源之地!

虽然古代白山黑水间的游猎民族与青藏高原上的游猎民族是有互动的,如汉代末年,游猎于大兴安岭、辽河一带的鲜卑慕容军事集团,在内讧内斗中,其中的吐谷浑部被迫向西迁徙,来到青海湖地区,成了群羌之首,霸权地位延续了三百年之久,才被崛起的吐蕃取而代之。而吐蕃王朝的势力范围也曾一度向东扩展到了黑龙江地区。

但史前石板墓的传播路径只能是由东向西,即由青藏高原向辽河流域传播。因为青藏高原上的古羌人既然能够沿着岷江侵入成都平原,也会沿着黄河进入黄土高原和阴山山脉。那里有更辽阔的牧场。沿着东西向阴山山脉很容易就来到了西辽河流域。从地理环境上看,古羌人向白山黑水方向径扩散的路径最为广阔,也更具吸引力,气候环境要比青藏高原好多了,也不需要像进入成都平原那样改变他们固有生存方式。

当然,这些来到西辽河流域的古羌人也会时不时地转而南下,这是由古代游牧民族以征战掳掠为生的习性决定了的,也是由游牧经济特别脆弱决定了的:纬度钺高气候就越严酷,当天灾人祸突然发生的时候,他们就要以南下掳掠、征服作为手段,以解决生存危机,而中原王朝的改朝换代,或被迫南移,往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


       

 

  最近在新疆尼勒克发现的乌吐兰石板墓群,年代为战国时期,形制与红山文化和营盘山文化都相同,这种石板墓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分布很广泛,但都在古代西羌迁徙扩散的范围之内

 

试想:岷江上游河谷地带有如此众多的石棺葬,墓主人怎么可能都来自辽河流域呢?但曾经繁盛的古羌部族,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因故远徙到了西辽河流域,则是完全可能的事。

藏族史学家都认为,古代藏族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东发展的历史。”西藏西部地区的藏族历史上总是在不断地向东方迁移。这根本上是由青藏高原上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注定了的。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平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是真正的世界屋脊屋脊,气候环境最为严酷,西部的无人区羌塘、阿尔金,可可西里,面积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越到东部地势就越下降,森林草原开始出现并越来越多。

历史上青藏高原上的人和国总是在向东移动,以避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旧唐书·吐蕃传》记载的孙波(苏毗)国,他们原本“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即在青藏高原的最西部,靠近帕米尔高原,大约在今克什米尔、日喀则一带。吐蕃时期他们迁徙到了藏北的青海湖地区,变成了“东南与雅州接”,即东界已到岷江上游。他们最后以“东女国”之名消失在甘孜州和阿坝州境内。

所有这种迁徙移动要靠血腥残酷的征服、兼并、杀戮、驱逐才能实现,因为有较好自然环境的地方都已名花有主。历史的真实是,越是严酷气候环境中出来的族群,越有强烈的血缘、等级意识及所无敌的战斗力。可以肯定,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不断向东发展的历史”对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只是还没有被今天的历史学家充分认识而已!

更令人吃惊的还有,亚洲内陆高原上的原始族群“向东发展”并非止步于白山黑水,他们还会时不时地穿越白令海峡,或者循着千岛群岛进入美洲大陆。美洲印第安人来自亚洲内陆高原已为时所公认,笔者以为,印第安人的迁徙原点在青藏高原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这些当然都要靠事实来说明,此文不表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568篇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再探
石棺葬的起源与族属
略说古羌-蜀人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考古视角下的红山玉
河南鹤壁刘庄考古揭示商族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