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行当——戥秤匠

浙江永康是衡器之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众多的戥(děng)秤工匠,长年累月肩挑百多斤的秤担,步履于大江南北,走村串户,为老百姓戥制各种规格的木杆秤。

 

戥秤工匠在随身携带的秤担中取出秤钮、秤钩、秤锤和工具配件,准备开始戥秤。

给客户戥秤,必须按国家计量部门规定,截取适当长度的硬木杆,并就地将木杆用刨子刨成锥形。

用木锤将木杆两头稍微挫去一丝,以便安装铜管。

木杆上要钻三个秤钩和秤钮小洞,以便安装秤钮和秤钩。

在木杆的大头前方安装秤钮和秤钩。

木杆粗头叫“大锤头”(大色头),另一端称“小插头”,要安装铜管,既牢固又不用钉子。

戥秤星前要用“步弓”(圆规)按标准等分距离的标记,作为锤眼洞。

在木杆分距的标记上,需小心细致,丝毫不差,正确地用手工木钻子锤洞。

在木杆的星眼上,用细铁丝栽进约两毫米,并用刀子割断,随手敲打两下,以固定秤星。

全部秤星戥好后,还要用两个秤锤校正。并刷上黑矶(硫酸亚铁)使秤杆变黑,方才做好一支木杆秤。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先祖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各地均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度量衡标准定为十六两一斤。由官府负责监制,不许民间私造。同时,还诏令天下,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少两,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星被认为影响着人寿,所以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

    唐代的秤又有了新的进化。“两”以下定为“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一钱等于二铢四叅。这个体制延续了一千多年。秤的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为计算方便,国家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一市斤,方便了结帐付款。 七十年代,为与国际接轨,两以下的钱,分、厘改为“克”,五百克为一市斤。九十年代秤又取消市制单位,改为公斤制,二市斤为一公斤。   

    杆秤从体形上来分,可分钩秤(称量用钩)、盘秤(秤钩处悬挂秤盘,多为市场商贩使用)、戥秤(称量微量贵重金属或贵重药材的微型杆秤,广泛应用于中药房。其称量精确,制作技术要求很高,民间一般难以制作)三种。民间最普遍使用的是钩秤。钩秤由秤杆、秤钩、提纽(一般为双提纽)和秤砣等组成。按其称量多少分为大秤、中秤、小秤三种。大秤一般称重50公斤以上,杆长1.5~2米;中秤的称量30~50公斤,杆长90~120厘米;小秤的称量15公斤以下,杆长60~80厘米。上海吉尼斯记载,我国杆秤之最是秤重250公斤。

    近代西方的度量衡“虎克定理”磅秤和台秤传入我国,特别是九十年代新兴的电子秤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这对杆秤是很大的冲击,所以戥秤匠日趋减少。但使用台秤、磅秤和电子秤没有杆秤方便,尤其是一些摊点和小贩更不便于携带计量,其价格也远远高于木杆秤。

    小时候曾见过戥秤匠到村里来钉秤的场面,也曾热闹地围在戥秤匠身边观看他手里的活计,但是,现在残存于我脑海里的已渐成模糊。时间是一块抹布,它把戥秤匠抹出了历史舞台,也把我的记忆擦拭得只剩下浅浅的痕迹。我努力地寻找着那张叫做“生活”的老照片,试图让它在我们的记忆里重新复活。那么就从我们最熟悉的话题开始叙说这门手艺吧。

    曾经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其主题曲《清官谣》中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哎呦,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显然,在这首歌中的秤已成为公正、清廉、严明的形象。但是,这被赋予神圣形象的秤,便是制作精良、尺度精确的杆秤。

    还听说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靠卖馍发家的王老板,刚做生意时,他对请来钉秤的人说:“你钉的秤,若能将15两馍称成一斤(旧时16两为一斤),除工钱外,再赏你二钱银子。”王老板出门后,老板娘对钉秤的人说:“你钉的秤,若能将17两馍称一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五钱银子,但要对当家的保密。”从此奇迹出现了,王老板使用这杆特钉的秤,生意越做越红火。这说明,用“黑心秤”做生意是发不了财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来告诫自己或提醒别人行为处事要慎重思考,善于比较,三思而行。这个“权衡”最初就是从秤演化而来的。“权”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杆。由于称重量时,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谚所云“秤不离砣,公不离婆”,所以就习惯称作“权衡”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提纽杆秤始于东汉末期(也有说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已广泛使用。提纽杆秤由于它称量灵活、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深受民间百姓的欢迎,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南朝画家张僧繇所绘的《执杆图》可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杆秤真实形象。在完全靠木秤作为度量工具的年代,制秤艺人在全国各地大量存在。

    我小时候在村子里看到的戥秤匠大多是来自临近的永康。永康是著名的衡器之乡,制作杆秤有悠久的历史,并终使衡器制作成为当今永康的传统产业。据《永康县志》载:早在宋代,永康就有制秤行业。清代以来,每年都有数千钉秤手艺人,肩挑行担,远离家乡,走南闯北,钉秤谋生,藉以养家糊口。每年元宵过后,手艺人便要背井离乡。他们先敬拜太上老君祈求保佑,然后肩挑钉秤工具和材料,师徒两人在外漂泊,凭着一双硬脚板和一副硬肩膀奔走四方,直到夏季农忙甚至年关才回家团聚。不过,比起铜匠、锡匠、铁匠这些匠人来,戥秤匠的劳动强度不大,只是工作需极其细致严谨。在民间,戥秤匠还被尊称为“戥秤官”,由需要置办杆秤的主人家包吃包住,因为民间把钉秤作为吉利而慎重的事情。

    钉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更是一门讲良心的劳动。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首先是取秤杆。要选择一根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杆,大多选柞栎木、红木等上等的材料。从山上取来这些材料后,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用来晾干。一年后,最直接判断木材是否已充分干燥的方法是用鼻闻其味,没有味道的木材才是干燥可用的。去湿环节极其重要,没到规定时间,木材无法彻底干燥,会影响日后木秤使用时的精确度。然后用刨刀将杆身刨圆,用碱水浸泡后再晾放几天。等杆身发黑后,再用磨刀石打磨,等再度晾干后,可开始在头尾套上铜皮,至此杆秤才成雏形。

    接下来是钉秤花。钉秤花很讲究,因为秤的规格国家有统一规定,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戥秤匠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精细的工序。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然后再在那些标记过的地方,耐心细致地下针和钉秤花。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定。

    杆秤因与日常生活亲密接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因此,人们与杆秤也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砣)为公道老儿。”人们不仅把杆秤作为日常称量的器具,而且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称之为“当家财神”,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因此在我国江南一带,民间都有置办杆秤的习俗。一般人家置办小秤,富有人家或商贾之家则同时置办大小秤。建屋上梁时,要将秤砣悬挂在梁上,取“称心如意”之谓。新屋落成乔迁之时,首先要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畚斗,然后再是家具被褥。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祈祷财气兴旺。长辈们还要教儿孙从小认识秤花,认为“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民间甚至有“小孩子莫吃鱼子”的忌讳,说是吃了鱼子,长大会不识秤花。以杆秤为比喻的谚语至今还在流传,如“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心平勿用秤”、“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等等,都把杆秤灵化为一种道德理念了。

    打磨秤杆,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杆秤虽然由于它的灵巧方便,一直沿用了1800多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达,已显现出它的不足,一些缺德者在秤纽秤砣上作弊,更影响了杆秤的声誉,因此杆秤正在逐步被台秤、托盘秤、电子秤所取代。1997年,全国各大中城市限制使用杆秤。在民间,杆秤虽一时还难以完全被淘汰,然而,它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载入中国衡器的史册。杆秤作为一种权衡文化,也必将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时时“钩”起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新沁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通日报
老秤
秤子的前世与今生
生产队里的大杆秤 | 王桂田
此生的美丽,只为你一人绽放つ [http://768318608.qzone.qq.com]
蔡雪贞:有秤当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