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尊德贵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尊德贵

——20150701日——

 

 

亲爱的家人:

您好!谢谢您参与《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的互联网共修;感恩您把《道德经》学用的真实故事,用您感恩的心,感恩这个世界,感恩在不同空间的大宇宙中流转,回响十方有情众生。您充满感恩心的分享、在您人生旅途关系中发现爱的觉知,将与更高的意识有更大的连结。谢谢您,我爱您!

 

 

六月是无为月。

我们站立在红宝石山畔的文化城,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圆满完成了中国企业家班的《道德经》学用研习营后,六月二十七日,泰国企业家的《道德经》学用研习营也圆满完成!大家感动满满,幸福满满!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在这个佛的国度里,各阶层的人们走进了世界老子道德文化城,体验着老子道德文化带给大家的生命力量。七天的时光,每一个人都在绽放着自己美丽的笑容,幸福、喜悦荡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我们都由衷地感动着、深深地感恩着。

老子道德文化源渊于中华古文化,老子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联结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光照世界,这是我们的一份责任与荣耀!我们无比感恩老子道德文化,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这一部旷世著作!我们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道德经》学用能够得于传承!也非常感恩各位志工的倾情付出!

 

 

七月是原谅月。

我们走进七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朋友的言语和做法,不可理喻地诬陷您、丧心病狂的打击您……面对这种突发性挑战,您怎么处理呢?学会原谅吧,原谅是一种胸怀,原谅是一种豁达——原谅那些打击您的人,原谅那些诬陷您的人,原谅那些贬低您的人,原谅那些折磨您的人,原谅那些不懂感恩的人。

《圣经》中说:“要爱您的仇敌,哪怕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为他祷告”。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说:要“报怨以德”。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的意思是说:用以牙还牙,以恨对恨,这个恨永远存在;如果以善对恨,恨自然消失,只有善才能来化解恨。

所以,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这也许很难做到!但我们究竟选择以命偿命的仇恨世界好呢?还是选择一个以德报怨、充满温馨、友爱的世界好呢?这二种选择,哪一种对人类、对自己有好处呢?人生多善意,细胞多优化。由此,爱您所爱的人是一种幸福;爱您所恨的人,是一种祝福。

 

 

现在,我们进入“原谅月”的祈祷文。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

我是一个活出安平泰生命力的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安平泰,“安”表示安心、安祥;“平”表示平安、平定;“泰”表示自在、圆满。安平泰不在外面,安平泰就在我们里面——安平泰是我们的宝藏,安平泰是我们每个人最独特、最珍贵的自性,也是我们真正的力量来源!一旦我们觉醒了,我们的内在安平泰被激活了,人生所有的困难会自然烟消云散,所有的障碍会自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我们生命旅途中,我们完全原谅伤害过我们的人,原谅可以创造我们自己宽阔的心;原谅就是优化自己、美丽自己、塑造自己,让自己更有崇高的修为和品质。

我们用爱的力量来转化恨的力量,爱的势力强大,恨的势力就会消退。从今天开始,我们播洒爱的种子,让爱生根,发芽,开花;让爱来消退仇恨、怨恨、痛苦的恶性循环;让爱来收获善良、和平、慈悲、自在的良性开端。原谅,是一门人生重要的课程,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让生命进入宇宙新一层空间神性意识的蜕变!

我知道,我不仅是人生第一层楼上肉体活命的小我存在,我也是人生第二层楼上使命感的大我存在。我是爱的存在,我是无限的爱,我是无限的创造。因为爱,我的生命活出了完全的自在。我来到这个美丽星球,我的使命就是为了学习爱、奉献爱、传播爱——我是为了唤醒心中长情大爱而来,我是为了享受生命的富有与美好而来的!我是博爱、谦卑、不争的存在,知足、感恩、喜悦是我的另一个名字!世界因我而美丽,社会因我而和谐!因为知足、感恩、喜悦,我发现自己触及到巨大的力量在帮助我,健康、快乐、幸福在我的身上不断流经,再流经。

现在,爱的暖流已经充满了我的身心!大平安、大自在、大富足的力量已经充满了我的身心!我接受上天对我的祝福!谢谢!

 

 

下面,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贵》。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大道就是创造天地万物,大德就是养育天下万物,物就是万物构成各种形态,势就是环境、时势促使万物成长。所以,天地万物没有不以道为尊而以德为贵的。道的尊崇,德的高贵,并不是出于谁的封赠或命令,而是自性所担当,而自然来影响万物、关爱万物。所以“道”就是说生,“德”就是说容——容其生长,容其繁育,容其安分,容其受挫,容其天年,容其倾覆。生养万物而不加占有,做了事情而不自恃有功,统领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基本的“德”。

 

 

本章共七十二个字,分三个层次来阐述。

第一段共三十七个字,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本段主要单纯地阐述了四个阶段的功能——这四个阶段的功能,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根本。

第一阶段,是“道”的功能。

道的功能,就是创造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生命的根本就是道。这在西方哲学上可以说成是形而之上的本体;宗教家说他是“上帝”;神学家说他是“神”;佛教中把他叫做“如来”,或把他叫作“佛”。佛,有很多的代名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名词有两种,一种叫“道”,一种叫“天”,还有一个有数理的代名词叫作“易”……以上名称不同,但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宇宙的根源。

“道生之”这三个字告诉我们:人人都来自道,人人都是移动的佛,人人都具备了道的生命能量体。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有人敢于认识自己,敢于担当。

 

第二阶段,是“德”的功能。

德的功能,就是包容宇宙万物,德是用来培养万物、滋润万物的。有道没有德来保养,这个道就不可能修成!求道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积大德,积德的根本在于成就自己的大道。只为求道而求大道终究是一个梦,只为积德而重积德最终是一场空。因此没有行为上的德,是不可以修成大道的。一个人打坐念经,除了打坐念经,还要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天人合一;要把“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落实在言行举止中。因为没有真正慈爱行善的行动,没有天下为公的愿景,这个大道是修不成的!

道,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的道;德,是“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德。因此“道生之”,就是生命关于“生”的力量,关于动力能源的力量。如果没有善行的德去养育他,那么这个道的能量体就被萎缩了、浪费了,所以要把能源体为我所用,就需要“德畜之”。

 

第三阶段,是“物”的功能。

物的功能,就是构成万物形形色色的状态。物体形成是一个自然运动,此物更不是指万物之物,而是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物;这个物是形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有的物种长寿,有的物种短寿,长与短之间,成与败之间,形与灭之间,本身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比如我们要种一颗苹果树,我们寻找一块土地,把苹果的种子,种到土地里,这是“道生之”。但是这颗种子必须要得到阳光、水份、空气的滋养——这里说的阳光、水份、空气就是“德畜之”。以后这颗埋在泥土中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新芽,直到开花结果,最后我们可以吃到苹果的果实,这个过程就叫“物形之”。

 

第四个阶段,是“势”的功能。

首先,万物形成之后,肯定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也有一个衰败之势,所以“势”的功能就是生态环境的时势、促使万物成长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产出什么样的事物。如春花秋月、冬飘雪花及万物情景是谁决定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气候所决定的。顺便说一下,人类的社会行为,就是相互造势的结果。

其次,“势”更有一个内在力量变化的问题。比如种下一颗种子,不是明天就可以吃到果实。要让它开花结果,除了外在的阳光、水份、空气外,它自身内在也要有一个力量在成长,那就是“势成之”。所以事物发展变化,外势要通过内势来起作用。“势”,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段讲的四个阶段,主要是突出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点,即:“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关于“尊道”与“贵德”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是有所不同的。

“尊道”,是对最高理想典范的尊崇;“贵德”,是对理想典范靠近的推崇。“贵德”,意味着行为者不论离道有多远,也不论进道之德境与道仍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他在向道靠进,就值得予以肯定——这是老子对“不善者”主张不离不弃的原因所在。

 

同时,从本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道”是什么?道是理论、是规律。“德”是什么?德是实践、是经验。

生命就是一种经验,一种过程。当我们做事符合规律之时,才是会生出无限机会之日。因此我们只知道、只了解、只是理论到理论还不行,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不断地摸索。经验多了,做事情就容易多了。

凡是成大事者,不仅需要物质资源等经济基础,还需要依靠环境和形势力量的支持;不仅要重视理论、规律的支撑,更要看重实践经验出真知的努力。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没有什么规定和命令,大家很自然就会这样尊重规律、尊重经验——从宏观上,先从一个大的规律寻找到一个想法、寻找到一个前进的方向;然后,根据愿景目标来摸索前行,来把想法逐步转化为现实;然后,事情越做越好……一个高明的企业管理者和领导人,当他提出一个意见并不是只有意见,而是做了很多工作,却不把功劳放在自己身上,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把组织发展起来,搞得很大,自己却并不做一个独裁的主宰者。

 

本章的伟大之处,就是论述: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学说。

万物的生长,需要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支持,即为“道生之”。同时,用自然界存在的规律具体运用在生长过程,即为“德蓄之”。道创造万物,德养育万物,并没有任何私利,是不求回报,不占据、不主宰的自发状态,这就是道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要体现的德的伟大的精神!

 

 

第二段共十九个字,即:“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故道生之”,即:道,就像种子一样,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德畜之,长之育之”,即:德,好比是土地、肥料、阳光、空气一样,滋润着万物的心性提升。

长之育之”,即:让万物得于生长,让万物得到繁育。

亭之毒之”,即:让万物得到安分,得到挫折教育的自然修理。如同我们去原始森林里所看到的,自从开天辟地以来,高高的参天大树,满山遍野,没有修理过。可是树与树之间,互相避开不重叠;树与树之间的枝叶,自然修理得好好的——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势”在生长,大家相互让路,这就是“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即:天地万有生下来,自然蓄育了很多东西,万物都自然地活着,自然的回归,生死都有自己各自的生命功能,“养之覆之”,即:容其天年,容其倾覆。

 

本段分三层意思来展开。

首先,本段老子为什么要重复“道生之,德畜之”这六个字?

第一,强调了世界万物是由道而生成的。

道不仅创造宇宙,还通过宇宙体系衍生出我们都熟悉的美丽星球。道既包含宇宙万物,又超然于宇宙万物;道的层面是整体性和规律性;道是宇宙万物及其法则的总和。

第二,强调了德。

德,是道的整体性相对应的概念。在《道德经》的描述中,道是无形的,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而德是偏重于有形的。

第三,德是宇宙大道在不同层面上的显达,德是道在不同空间、不同范畴上的表现。

万物的聚集生发的力量,都依靠各自的德。人类的真正根本在于道和德,道和德是先天的,是决定了生命层次和生命质量的根本。

最后,德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人们遵循道的规律去为人、为事所达到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三个和谐,即:您与自然规律的和谐;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和谐;您和生命运行规律的和谐!和谐即德。德者,得也!

 

其次,这里老子用区区十九个字,就为我们讲述了自然界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链的系统中,老子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所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即“道生之,德畜之”。

我们来观察一下,每一物种之所以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生物会不断的吸收着自然界的养料,以此让自身细胞不断地繁殖而成长壮大,不断地培育自身性能适应环境的缘故——揭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自身繁殖和发展机制,即“长之育之”。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在自然界生物圈中,每一种物种在大自然面前的生存机会应该是自由公平的,其能否发展壮大,在于该物种的自身潜能和对环境阻力的抵抗力量。同时也必须要看到,自然界一部分物种的生长壮大是建立在对另一物种的打击、侵害、挑战基础之上的,其遏制程度又受着环境阻力的制约,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机制,即“亭之毒之”。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物种的成熟,是为另外一些物种的生长提供了消费资源的。在我们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万物有生有灭,循环不已,包括我们人类,生于无形,归于无形——这是自然规律。归于无形,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而是使万物的生命得以组合,并处于永久存在的过程之中。这一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物质转化机制,即“养之覆之”。

以上简明地指出了大自然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和基本结构。

 

再次,在生态系统中,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天地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一,天地扮演了以“百姓心为心”的角色,因为天地是无我的,所以能天长地久。

第二,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说天性是母,那么作为人子又有什么功能呢?《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由此可见,人心如果不在自身上寻找天性,不在自身上证悟大道,不重视人身与天地的关系,而让一心往外驰骋,随其心机,背天逆性,欲火生发,后果则为自毁其形,自设死地。

这个意思是告诉人类,天与人是没有一天分离开来的——人要离开天性,这是人的死地,所以“死地”非天杀而是自灭。自灭,也还是由自己来创造的,先创造环境,然后再用自己创造的状况来毁灭自己,人类走向这条路的过程就是“死地”。

这一段讲的人与天地之间的约束关系,人不顺道的关系就是“死地”。这个约束是非常严格的——您离道离德,您就会失去了整体的保护!这个严重的打击不是说不到,它只是时候没到;时间一到,麻烦就到。所以,从天地和人的这关系来看,核心还是在于——人!现在的情况,只能说人享受过头了以后,倒霉就来了。所以,适可而止的享受者,他往往能够长寿。

 

 

第三段共十六个字,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首先,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三句话就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功成而不居”,就是成功了也不会把功劳归于自己。可是人间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生就是想为了要得到——父母生了子女,那么子女就必然是父母的私人财产;农民种地,就认为这个作物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世俗的眼光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要“”;在一般人的眼光里,做了事情,做出了点成绩,就老是觉得自己有功德,老觉得自己了不起,总想要靠着这个功劳得到些什么……如果“”了就想要“”——有人来追随您,有人愿意跟着您,愿意和您在一块,您就以为自己能力非凡,就想要主宰他们的一切,这些行为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化而欲作”的表现。但是“玄德”的表现形式是“化而不作”的,所以“玄德”是最深远的德行。

但从真实世界来看,人类来到世界,可能都会本能的想着,将从这个世界得到些什么?当我们长大后的岁月里会发现,周围的人们都想从这个世界得到些什么?所有人的本能都希望能从这个世界里得到些什么?但是大自然形成的资源就那么多。开始,人们做饭就是用木柴来烧火的;后来开始用煤炭来煮饭;煤炭资源匮乏后,现在用石油液化气来煮饭;等到石油资源匮乏后,我们将用什么来替代呢?用核能这个双刃剑?最后,人类会明白,要得到就必须去争、去抢、去夺!谁先抢到地盘,谁就拥有资源。当人类所有不该去争、去抢、去夺的手段都用上之后,人类的灾难也就来了!所以,《道德经》第十八章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如此人类社会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发展,不过是为了让“生”的更有意义,让死亡慢走一些。所以《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又重复了第十章中所说,即要人类千万要修“玄德”。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他在这个世界得了多少财富、多少名望地位、多少成功,而是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多少东西?被这个社会保留了多少东西?为这个社会的健康做了多少事?能不能在走下生命列车的时候,人们还记得他?而且他的精神能够光照世界,照耀千秋万代?

 

其次,本段重点还是在讲“德”。

德是什么?德是顺道而行的规则。道是什么?道是总本源,或者说总法则。

自然界有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法则;国与国之间也有法则;一个社会的成长,个人与社会团体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法则。人类社会研究道与德,就是研究法与规,所以道是“非常道”,德是万物对道的运用。

如果我们人类一开始让自己适应自然大环境,并成为健康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那么《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如果您能做到用道的法则来为人为事,那么成功是必然的!即使不成功,您道的光辉也是正义的象征、健康的象征;您用时间告诉所有的人,您的努力是正确的!

道是法则,道是规则。规则是我支持您,您支持我,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玄德”,就是真正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看人世间,所谓的金玉满堂,名利得失,也不过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所有的名利、荣誉都只不过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点缀而已。

人生所有的才华都是上天所赐,都是让我们来服务大众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所长,能够有能力服务他人,这是上天给自己最大的福报!如此无为而无所不为,实在是活得自在、圆满;实在是生命的荣耀!如此宇宙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良性循环,则万物为人类所生、所成、所用,人之大德也会反过来滋养万物!如此“道生之”必兴,“德蓄之”必累积!如此则宇宙和谐,万物和谐,社会和谐!如此万物按照自己的天命而生长、而灭寂,切不可为了自己私利而做伤害众生与自然之事!

 

尊重道与德赋于万物的好生之德,“是谓玄德”。

本章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继续,本章中的“玄德”就是“上德”。老子认为道就是以无为的方式生长万物,同时用德来养育万物;但是道和德的作为是让他飞,让他自然生长而不是干涉他,让万物按照各自的结构形状而顺势而成。所以万物的生长过程有四:其一,万物由道而生;其二,道成为万物内在的本性;其三,万物各自独立的存在;其四,万物在各自环境中生长成熟。

所以,本章中讲的“德”是有不同层次的表达。

一个“德”字,就详细划分出了玄德、孔德、常德、上德与下德、广德、建德、重积德、德交归焉等原则……这些都在讲述修善、修德最具体的行为。

第一,“孔德”就是大德者。一个大德者,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一切都是按照道的运动准则,按照客观规律、社会规律、生命规律来为人为事,这就是大德。

第二,关于“常德”,就是永恒不变的德,如果融化到生活中,就泛指社会公德的德。

第三,“上德者”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所述的最纯洁、最高尚的德,是没有私利私欲的德;还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上德若谷”中的德。其意思是说,最高尚的、最上乘的德性,就好像山谷一样,空旷、虚明、包容;那样的德,是最接近道的德。

第四,“广德”是指德性波及范围和影响力非常广大,其德性具有最广泛性的影响力。这里强调的是,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德是来体现德的人类自性,所以德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第五,所谓“重积德”者,是《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所提,老子让人类在一手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道德建设,要二手一起抓。因为道德建设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要长治久安,人类的幸福指数满足,主要来自把“重积德”作为立国根本。只有重积德,才会有国的地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要能够“根深蒂固”,能“长生久视”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重积德”。

第六,“德交归”,表示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最终会以道德关系体现出来。人在自然界行走,死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根据功德,或者为神,或者为鬼——鬼神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文化,不能当成封建迷信,这是对生命存在形态与生命真相的探索,不可否定!

 

老子认为,人修德了,会怎么样呢?

《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段话非常重要!

这一段是探索“德”的形而上的生命真相的。德能有穿透生命的力量,而达到更深层、更高境界的本质力量;德能联结神性,德能沟通鬼神。老子把修德上升到与神性、与鬼神交德,进而创造和谐、和平、人与神、人与鬼神相安的意义——这是非常深邃的力量;这是洞见人性和大道的,是生命真相!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就是说了修德的重要性。换一个角度就是说,修德也能够得到鬼神的保护呢!

 

再次,本段十六个字,这和《道德经》第十章最后部分讲的“玄德”完全一致,都是让我们效法大道无私的精神,但是目的完全不同。

第十章中讲的“玄德”与第五十一章中,目的不同。

第十章中讲的“玄德”,是人在修炼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自然现象的境界时,所提出来的作为。老子用了六个疑问句,来说明人和自然关系中关于人的状态,然后再把“生之蓄之”推出来——“生”表示有,“蓄”表示累积;然后再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推出来;最后,再把“玄德”的概念推出来。

而这一章是讲我们的修行要修到不入死地的境界而提出来的。不入死地,就是幸福安祥地活着;幸福安祥地告别这个美丽的地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道与德对万物,包括对我们人类的影响与作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过:“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人在宇宙中有特殊的地位。按理说,天地有多长,人类就应该有多长,但事实上人的寿命却很短,只是相对于自然界其它一些动物来说,寿命还是比较长的。当然对于有些树木来说,有的是几百年,有的是二三千年也没有问题,这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生命,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特征。

可是现代人是怎么做的呢?人有没有去尊道而贵德呢?应该说,这样的人是很少的!现在的人把自己放在生物链的高端,把自己放在生物链的外延,人类没有把自己放在生物链的其中。所以,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最明显、最大的!人如果觉悟过来,能够把自己放在微小的位置,那么自然心中会升起很多潜在的东西。

 

怎么去修行“放弃”和“升起”?

方法论在《道德经》第十章中:修行秘诀之一就是“载营魄抱一”;修行秘诀之二就是“专气致柔”;修行秘诀之三就是“涤除玄鉴”;修行秘诀之四就是“爱民治国”;修行秘诀之五就是“天门开阖”;最后,修行秘诀之六就是“明白四达”,这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方法。

可是人在旅途中的取舍观又是怎么样的呢?人往往是取“利”,人往往不是取“用”——人不能正确地取舍,就不可能建立人的道性,就不可能尊道贵德,所以人只能走什么路呢?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掺杂有个自因素的道路,这就是破坏了“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整个发育过程。这个生物链生育的过程、破坏的过程,也是整个“玄德”也不复存在了的原因所在!不仅“玄德”不存在,“上德”也不存在;不仅“上德”不存在,“下德”也很难以存在——这就是我们人现在的面貌!

 

因此,本章再次重复地强调“玄德”,就是强调人与道合一,对自然的作用很大!

《道德经》再次重复强调这种“玄德”,说明修行这种无为之德的淳朴自然境界,对人类本身修行的确有很大好处!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中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人类如果重视道的规则、德的精神,人类就会和平相处。人类什么时候重视道德,全人类就会什么时候进入大顺的时代——大顺是一种治国理念的神往。从修身角度来说,一个能够在生命中体现“玄德”的人,人生一定会进入大顺的境界。

 

 

下面,我们进入本章的【悟道心得】。

一、道德是我们自己要亮化品质,提高心性,增强长情大爱的神性服务意识的明灯,而不是呵斥别人的棍子。

二、一切存在必有道理,若想从疾病、匮乏、局限中解放出来,先要从理上追索道。道理道理,因道成理,才能创造出生长性能量。

三、不要沉浸在枝叶、花朵好看的末端事势上用足功夫,重视根源、本性才有更好的生长力!

四、宇宙根源是道,人类本性是德;人类与宇宙法则就是根源与本性关系,就是“道德”。道,创造人类万物,道不是用名号堆砌成的!道要我们脚踏实地走出来。

五、长寿者除与遗传基因、业力环境、情绪性格有很重要的关系之外,还与日常饮食搭配的相生相克很有关联,有时营养过了头同样也像毒药。

六、人生如果遇到打不开的心结,那就把他打扮成可以欣赏的一朵花那样吧,生活其实就是这样。

七、宇宙精神就是人类爱的精神,他的作为不会三心二意,不会是非抱怨,不同思想预示并决定着不同的行为境遇。

八、水的品质是柔和、处下、不争、利益万物。水是人的生命,一天八杯水,滋润细胞,但效法水的品质更重要!

九、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运用好看不见的心灵力量——力量意味服务,心灵意味明镜。在服务中自照,可以连结长情大爱的神性服务意识,即是觉醒的生命力量。

十、每次呼吸都可以获取更丰富的生命,如果您有意识用德性觉察自己,您会发现,您正在进入越来越丰富的生命、能量和活力的供应之中。

十一、过多的敏感总让人们难以和谐,过份的小肚鸡肠让人无好友,过度的自私和吝啬只能剩下自己,埋怨是人际交往的毒药。

十二、您是一切的根源,今天的结果都是您自己向宇宙下订单得来的!

十三、如果一点点挫折就让您爬不起来;如果一两句坏话、就让您不能释怀;如果动不动就讨厌人、憎恨人,那格局就太小了。

十四、情商、智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要懂得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机会往往是从尊重每个人、每件小事的高雅修养开始的。人生处处是考场,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十五、人生其实没有等和靠,只有创造结果。要么您用正思维来创造生命,要么您让负思维来驾驭您的生命。

十六、无论结果如何,都要面带微笑,不要太把挫折放在心上。因为经历太少,所以才把一些小事看得那么重要,“亭之毒之”告诉我们,小磨砺小成功,大磨励大成功。

十七、用道德来护佑自己的生命,做一个无死地的善摄生者。所谓的“死地”,往往是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贪婪、是人的不知足、是人的冷漠、是人的愚痴傲慢等等。

十八、每个人都说自己太忙没时间修炼,时间到哪去了呢?如果生命突然在哪一天被画上休止符时,是否因为当初借口没时间而遗憾悔恨呢?有时发生就是结果啊!

十九、当有人还在抱怨社会不公、生活不够好之时,很多人却仅仅因为还活着而喜悦得泣不成声!为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而行动吧,社会因您而更和谐,世界因您而更美丽。

二十、活着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用德性来圆融生命,懂得“道生之”很重要。

二十一、不懂感恩的人,守着金山、银山也难以幸福;不懂感恩,智商再高也难以成功;不懂感恩,再治疗也难以长寿。人生多感恩,细胞多优化。让感恩的心,为出现在您身边的人点亮吧!

 

 

综上,老子在本章主要宏观上论述了万事万物成长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讲述了一个宏观人生的修炼过程。

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说明大道生育了万物而不占有、缔造了万物而不依赖、成就了万物而不主宰、自然而然的最基本的、深远的德行。老子也说明了人的身体也是天下的身体,也是社会大众的身体,人来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我们的使命也是效法天地品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由此这样,社会因我更和谐,世界因我更美丽。

 

 

现在,我们进入“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的静心祈祷吧!

请您把“觉知”放在身体的中央。当我们诵读《道德经》之时,请您观想:您身体的中央会出现一个圆圆的黄、蓝、紫三色安平泰的图腾。

当您不断诵读、领悟《道德经》,您心中安平泰的图腾就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滋润着您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各细胞的每一个角落。

当您不断诵读、领悟《道德经》,不断清理内心障碍的时候,您心中安平泰的图腾就发送出金色的光芒,怀抱着您的家庭、您的企业、您的团队、您周围的世界。

当您不断诵读、领悟《道德经》,不断连接内在的大道品质时,您心中安平泰的图腾就发出金色的光芒覆盖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和平,全世界需要静心!

现在让我们点上心香一炷再次来祝愿:世界和平、天下安宁,社会祥和,众生吉祥!

 

 

亲爱的家人,谢谢您参与诵读《道德经》每月一百遍的慈善公益活动!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学用《道德经》,人人都开窍了,我们这个世界一定更美好!人类和地球母亲同步同心了,我们这个世界就一定有力量把天堂搬到这个地球上来!我们的地球母亲就一定和我们心心相通,福佑大家,共筑平安路,共进幸福门!

亲爱的家人,衷心地感谢您《道德经》学用的每月一信!当您的每月一信真实善良、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之时,此刻也是您心中安平泰启动之时。再次感谢您参与20157月的网络共修,感谢您的来信分享!您心中升腾起来的安平泰会对您格外关照,您心中的神会对您会格外慈祥。

亲爱的家人,最后祝愿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工作顺利,好运荣昌!愿原谅月的金色之光,与您相约大吉祥、大自在!

 

 

赵妙果

20157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到道的客观存在,是自古及今人类最伟大的发现(连载126)
21.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究竟长什么样子?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3
《道德经(1——10)》解读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选择了道 就有道
老子心中的“德”到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