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到道的客观存在,是自古及今人类最伟大的发现(连载126)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á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德的表现,是完全跟随道。

道作为物质,若隐若现。恍惚啊,其中有形象。惚恍啊,其中有实物。深远难识啊,其中有精气,它的精气是真实,它的力量是信念。

自古以来,它的名字不会消逝,透过它来认识万物本质。我凭什么知道万物演化的结果呢?就是道。


有道之人,是如何做到知常达变的呢?这便是本章要说的道理。

本章共分六个层面来阐述:

  • 第一层面,道的客观存在是自古及今最伟大的发现!
  • 第二层面,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
  • 第三层面,一切人类须遵循的价值体系,其本源在于道。
  • 第四层面,生命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
  • 第五层次,“象、物、精、信”这四个字是对道的形象的基本概括。
  • 第六层面,对规则的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今天,我们先进入第一层面的分享:道的客观存在是自古及今最伟大的发现!

首先,道是伟大无形的创造力量,所以德必从道而立。

老子《道德经》的主体是论“道”的,“道”是什么?道很大,也很难说清楚。《道德经》第一章开始就讲道了,但“道可道非常道”——因为道的核心是无,用“无”来理解“道”太难了!

打个比方来说,谁看见过风?谁都没看见过,但风就不存在吗?我们都知道风真实的存在!风不仅存在,而且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文化中关于“风”的词非常多,如民风、党风、作风、家风……由此可见,“风”大象无形,却力量无尽,无时无刻不显化在生活中。

现在,当我们把“风”的概念理解了,再回过头来讲道的“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有形有象的东西其作用显而易见,像金钱、财富、各种设备器具等,这是没有人不知道的。

但《道德经》里强调的东西几乎都是无形的,比如精神是有形状的吗?信仰是有形状的吗?理论是有形状的吗?没有,但是他们的作用却无限!

我们来看舞蹈的“舞”这个汉字。

如果把下面的“舛”字拿掉,不就是繁体字的“無”吗?舛(chuǎn)字,在汉语中代表“违背、不顺遂”之意。

“無舛”就是不要违背规律,就不会命运多舛,屡受挫折。古人的“舞”就是用舞蹈的精神力量来感受规律,进而动员生命、鼓舞生命、激励生命、团结生命。

所以,老子让我们看到:有形的东西有边界,可道的无形力量、精神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无”那一面的精神世界。

《道德经》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老子强调的是“无”的作用——道的形态就是无,任何事物也都有“有”和“无”的两个方面,因此老子谓曰“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有无”原本就统一在每一个事物之内,当我们了解了道的作用、无的作用,那就是推开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个道虽然大家看不到、摸不着,但她真实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当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人有了这样的大道精神世界,才会有良好的存在状态;反之,若悖离了道,我们必将变成无源之水,这也是本章老子开篇就强调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意思和内涵。


其次,道的客观存在是自古及今最伟大的发现!

本文主旨是说“德”的, 如果论“德”不论“道”,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这也是沦落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缘木求鱼的行为。老子认为,道若失去了,依附于道的德还怎么会有呢?不修道,何来德!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行走在道上的人和迷失在道上的人。

他们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有道者同于道,绽放出道的光芒,归根复命,复命者将“死而不亡者寿”,因复命而天长地久。而迷失者则一味追求有形物质,日日追他物,他物复他物,最后多藏厚亡——因他物而生壮,最后“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因为追物者,只是站在造化的细支末流上,被那里的琐碎纷纭、无端无绪的变化而牵引着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这个变化无法穷尽,所以一旦沉湎于此,则不可能穷变而知常。

一个人若始终找不到生命的本质,一直活在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世界中,那么人生就会迷失。唯有有道之人,才能站在造化的根源上,对万事万物知根知底,自然可以做到知常达变。因此,活在一个自己能够理解其本质的世界中,人生就会是通透的,我们的心就不会被世界的无常变换而迷惑沉沦。


再次,“孔德”可包容宇宙万象。

“孔德”的无形之形,小可容大,可包容宇宙万物;而孕育山河大地的地球看似极大,但在浩翰宇宙中却不过是太仓一粟。

“孔德”虽然是浩大无际,真空妙有,但却不出人的方寸之心。此心是人的先天隐态之心,并非是人体中那血肉之心。此心虽无形无质,却能主宰人的后天形质。“孔德”也就是先天道性之德,不但天地圣人有之,天下百姓人人具有,除非世人被私欲蒙蔽,被后天污物阻塞,才会导致其孔不大,容量有限,才会出现本性失明、心胸狭隘、看不透事物本质等先天缺损的诸多现象。

所以,“孔德”即真德、玄德——在天地为天地之德,在圣人为圣贤之德。天地能容万物众生;圣人能爱百姓万民,以“百姓心为心”的爱民之德,就是容物之德。

因此,有道之人,随时随地,分分秒秒,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没有丝毫违背道的规律去做人做事。

有道之人,就如《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所说的“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一般。

这段话揭示了老子与道对话的宣言——道是德之体,也就是说,道是本源;德是道之用,也就是说,德是表象。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一如。所以,德不可独立而存,必须从道而立。

人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意识到:尽管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唯名唯利、精于计算,但作为人还是应该少私寡欲、心怀高远、脚踏实地的悟道求索,才更能开启大道之门,真正联通幸福人生的源泉!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21章“惟道是从”第二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老子美学:“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老子释微》——第二十一章
每天一点修行——道教道德经系列二十一
颠覆!开悟者谈中华文明真正的道德,你真明白什么是道德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