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江山到浦城的仙霞古道

 [摘要]

  江山—浦城之仙霞古道是唐代以来京(城)福(州)重要的一段大名官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内延伸的重要陆上运输线。仙霞古道因战事而开辟,是军事要地,又是繁盛的商业运输之道。千年仙霞古道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历史的见证,还留下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对仙霞古道的研究、探索、发掘其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之价值,意义重大。

  关键词:仙霞古道  军事要地  历史遗迹  自然景观www.findart.com.cn

  浙江江山至福建浦城的仙霞古道是一条历尽沧桑的古道。又称江(山)浦(城)驿道、浙闽官道、黄巢古道。它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长120.5公里,是古代京(城)福(州)驿道极关键的一段大名官道,史称“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它又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内延伸的重要陆上运输线。欣闻江山市政府将仙霞古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捆绑”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起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调查,对仙霞古道作一探析。www.findart.com.cn

  一    仙霞古道之渊源

  仙霞古道,又称浙闽官路。从江山市大南门开始,跨跃须江,经清湖镇至石门镇,穿越江郎乡,到达峡口镇,途经保安乡,达廿八都镇,越过枫岭关进入福建省浦城县区域,又经九牧乡,进入仙阳乡,终达浦城。仙霞古道连接两个县城,穿越10个乡(镇),江山境内75公里,浦城境内45.5公里,全程120.5公里。

  (一) 仙霞古道的开辟

  仙霞古道的开辟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唐代黄巢起义军所开辟,另一种认为是汉武帝击闽越时开辟。本人认为是黄巢起义军开辟。其理由是:《旧唐书·僖宗本纪》载:“黄巢之众再攻江西,陷虔、吉、饶、信等州,自宣州渡江,由浙东欲趋福建,以无舟船,乃开山洞五百里,由陆趋建州,遂陷闽中诸州。”《新唐书·黄巢传》载:“巢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即叛去,转寇浙东……逾江西,破虔、吉、饶、信等州,因刊山开道七百里,直趋建州。”《方舆胜览》:“仙霞岭,在江山县。黄巢传云,巢破饶、信、衡等州,刊山开道。即此。”《方舆纪要》:“仙霞入闽良为要途。然汉伐闽越由会稽海道而进,吴越取福州自温州越海而南,元人入闽多自明州济师。国初平,闽寇一自江西出于闽,一自明州泛海竟掩福州,实未尝由仙霞也。夫用间道者多功,自昔然矣。”综上所述,黄巢起义军攻克江西波阳、上饶,攻安徽宣城不克,转战浙东,自衢州经江山,刊山开路穿越仙霞古道,一直到达福建省的建瓯。这足可证明仙霞古道为黄巢起义军所开辟。而汉武帝击闽越时开辟说证据不足,难以成立。www.findart.com.cn

  (二)仙霞古道的修筑

  现存的仙霞古道为宋至清代修建。其古道宽处有3米,窄处仅0.8米,由石爿毛石建筑而成。宋乾道八年(1172)保宁军节度使史浩(宋孝宗的老师)帅军前往福州,途径仙霞古道,“募人以石甃路,自是镌除铲削旧时险厄,稍就宽平”(《方舆纪要》)。《浦城县志》记载:“史浩帅闽时,募民工在仙霞岭筑石路3600级,长约10公里,淳熙二年(1175)建成。”宋修筑仙霞古道达4年以上,并初具规模。以后历代均有官员、商人、民众筹资、集资修筑仙霞古道,使仙霞古道铺石、建桥,交通愈趋便利,形成江浦驿道。现有仙霞关残存南宋石碑为证:“福建路建宁府都运判府□详侍郎姚□□□资□砌此路。”清光绪《浦城县志》中陈元机《重修仙霞岭记》记载,祝光国与商界同仁曾集议捐资重修仙霞岭路。工程于嘉庆十一年(1806)动工,至嘉庆十三年夏竣工,历时三载,耗白银二千两。仙霞古道的修筑自宋代经历元、明、清。现存的仙霞古道痕迹斑斑,光滑油亮,它是历史的见证。www.findart.com.cn

  二    仙霞古道之沧桑  仙霞古道因战事而开辟,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仙霞古道是“东南锁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仙霞古道自唐以来就成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理位置为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势险要,山脉绵亘百里,接岫连峰,峭壁千仞,系攻难守易的要道、要塞。

  南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赵构南渡临安(杭州)。同年三月,宋御营扈从统制、武当军节度使苗傅、刘正彦反叛,迫高宗让位。四月,苗、刘叛军进犯江山、衢州。江浙制置使韩世忠奉命率部追讨叛军。五月经仙霞古道激战,击溃叛军于浦城。www.findart.com.cn

  南宋景炎元年(1276),临安城陷。抗元大臣陆秀夫和江山义士毛附风、柴希圣率义军据仙霞天险堵击元军,护益王、广王进入福建。

  元至元二十年(1283),福建政和黄华率头陀军攻下浦城,元朝廷派指挥使八忽解统领蒙古兵1万人,镇守仙霞岭。

  明成化年间,在仙霞岭下设巡检司。明正统七年(1442),以叶宗留、邓茂七为首的浙闽边境开采金、银矿矿工在仙霞岭边境举行武装起义。义军转战浙、闽、赣边境十余县,持续6年之久。明崇祯十五年(1642),又爆发浙、闽边境种靛青和烧窑的农民起义,被衢州知府张文达督剿,溃败于仙霞山脉。www.findart.com.cn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越仙霞岭,经浦城去福州,在福州称帝,封郑为虹为御史巡视仙霞关,驻守浦城,防御清兵入关。次年八月,清定虏侯以大元帅出师击败镇守仙霞岭要塞廿八都的明前军左都督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入取浦城。

  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越过仙霞关,攻取江山、常山、龙游,掠衢、台、处、饶等州。浙江总督李之芳令副将王廷梅率兵抗击。康熙十五年(1676)康亲王、大将军杰书会同李之芳与叛军激战8个月,连夺仙霞三关,十月耿精忠败降。www.findart.com.cn

  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广丰入江山,围攻衢州府城91天不克,率部越仙霞进入福建;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部从常山进入江山,沿仙霞古道驻扎于清湖、石门、江郎、凤林一带,在峡口击溃福建总兵曾元福部,直指仙霞要塞。

  清光绪六年(1900),江山大桥人刘家福在仙霞岭南浦城九牧率农民起义,攻下渔梁守备署,攻克仙霞关、峡口、凤林,又连克江山、常山,再攻衢州失利,返回仙霞山区,遭浙江巡抚刘树棠部追击,又遭江西清兵辛道法部在仙霞关截击,刘家福义军败北。www.findart.com.cn

  民国十三年(1924),直系军阀福建军务督理孙传芳率闽军破仙霞关入浙江,一举打败皖系军阀、浙江督办卢永祥部,占领江山县城。民国十五年(1926)十二月,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分两路进浙江,其东路越仙霞岭进入江山,击溃孙传芳残部。

  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在福州成立政府,反蒋独立,史称“福建事变”。次日,蒋介石发出讨伐令,急电三省总剿何应钦,限40天完成江(山)浦(城)公路,以打通仙霞天险,讨伐蔡廷锴。何应钦调集浙、闽、赣数十万民工,紧急筑路,于同年12月底,该路仓促完工。蒋介石坐镇浦城,调集7个师兵力,经仙霞岭进入福建,扼杀了蔡廷锴的独立行动。www.findart.com.cn

  1935年至1937年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领导下,在仙霞岭成立了游击队根据地,开展敌后斗争。1942年8月流窜入江山的日军企图入闽,福建的第四十九军在军长王铁汉的率领下,在仙霞岭层层设防,据险堵击。日军屡攻不克,伤亡千余人。解放前夕,在仙霞岭一带建有一支闽、浙、赣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仙霞古道的历史是一部军事史。

  (二)仙霞古道设置的兵防和驿站

  仙霞古道自唐以来历代都设置兵防,在仙霞古道的重要关隘及浙、闽、赣三省交界要地都设置兵防。仙霞古道沿线屹立着仙霞关、枫岭关、安民关、二渡关、木城关、黄鸣关、六石关、茅檐岭关及梨岭关九大雄关。清代,江山县城设守城营,峡口镇旧街设有衢州府同知署(知府佐官),廿八都设有浙闽枫岭营(俗称“三品游击衙门”),福建浦城县城和渔梁镇设有守备署。沿途清湖、石门、江郎、三卿口、保安、枫岭等11处设有兵汛,汛下设塘,每塘有守兵6名,烟墩(烽火台)1所。仙霞古道关卡及要道都设塘,有守兵。可谓层层设防,处处设卡。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在宋时设驿站,渐臻完善。明朝江山境内设有清湖铺、昭明(石门)铺、江郎铺、峡口铺、三卿口、廿八都等10铺。清湖、江郎设有驿馆,并在仙霞古道险要处设有东山巡检司、小竿岭巡检司和盘亭巡检司,以加强治安。清代增设清湖巡检司。顺治十二年(1655),江山县城设广济水马驿,康熙二十五年广济水马驿迁至清湖。据《清史稿》载:“有清湖镇巡司(七品官)兼管广济驿。”保安、廿八都设驿馆,至清代仙霞古道驿铺已达18个之多。当时驿馆规模较大,据载仅保安驿馆有房屋26间,驿铺有司兵3~6人,其驿丞署有355人,骡马41匹,船12条。民国三年(1914)驿铺撤离。古代的兵防和驿站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更体现了仙霞古道在浙闽军事上的作用。www.findart.com.cn

  三    仙霞古道是浙、闽陆上重要的运输线

  “江山至浦城是明、清时期水陆运输最为繁盛的商路。”(《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凡浙入闽者,由清湖舍舟登陆以达闽海。”(《方舆纪要》)当时浙、赣、皖盛产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很大部分正是通过仙霞古道进入东南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运往各国,从而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

  (一)仙霞古道形成繁盛商路之因www.findart.com.cn

  “唐代中期以后,国势衰弱。由于吐蕃崛起,时常袭扰商队,阻断了河西走廊,从而导致陆上交通与贸易活动的障碍,丝绸之路因而渐趋衰落。于是东南沿海以扬州、明州、福州、泉州、广州为中心和出发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便应运而生,取而代之。”(《海上丝绸之路溯源》)由于历史上政治、军事、商业诸多因素,促使泉州、福州成为大港,而仙霞古道成了浙闽必经之陆道,仙霞古道便日益繁盛成了官道、商道。

  (二)仙霞古道是繁盛的商道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因军事而开辟,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又长年担任重要的陆上运输任务。除运送兵士、军械、粮草,还承担了浙、闽、赣最重要的三大物资——丝绸、瓷器、茶叶的运输任务。

  浙、赣、皖及仙霞古道沿线都盛产丝绸、瓷器、茶叶,并且质地好,有一定的知名度。丝绸仅江山而言,古时江山村村有桑树林,户户养蚕缫丝。宋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诗称:“衢信中央两尽头,蚕麦今年十分收。……新晴户户有欢颜,晒茧摊丝立地干。却遣缫车声独怨,今年不及去年闲。”江山丝绸不但数量多,自唐至明都有丝、绵、绢、纻布进贡,并设有织染局。当时浙、赣、皖交界一带都盛产丝绸,其丝绸产品通过仙霞古道运往泉州,出口各国。www.findart.com.cn

  浙、闽、皖不但盛产丝绸,而且盛产瓷器,仅衢州就盛产婺州窑产品和白瓷。仙霞古道沿线更是窑址林立,早在商周时期就盛产印纹陶,在浙江具有一定代表性。唐以后至清的窑址更是数不胜数,仙霞古道沿线窑址有20多处。《衢州历史概述》称:“江山县王村乡、达河乡、凤林乡、政棠乡等处均已发现唐代烧造瓷器的古窑址。产品有青瓷、褐瓷、乳浊釉瓷等种类。其中乳浊釉瓷的产品比后也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北方均窑同类产品要早得多。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可见江山古陶业之发达。仅江山达河就发现有古窑址十几处,除省考古所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掘了几处外,现有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河瓷窑址群。其面积约5万平方米,堆积层丰富,采集有瓷碗、罐、炉、盆、壶、碟、盒、瓶等,胎色有白、青、褐多种,少数器物内外底有字。每处窑址均见龙窑遗迹,其生产年代以宋、元、明为主。www.findart.com.cn

  江山盛产茶叶,因山高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所产茶,叶厚汁浓,清香耐泡,色、香、味俱佳。据同治《江山县志》载: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刚到杭州任太守,当时两浙转运副使毛正仲(江山籍)送仙霞山茶给苏品味,苏曾作五言诗致谢。诗的结尾称:“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对仙霞山茶评价极高。相传明正德皇帝(1506-1521)下江南察访民情,路过仙霞岭,曾在保安乡歇息。地方官以仙霞山茶进献,因其碧汤绿叶、清香飘溢,饮后精神振作,大加赞赏,遂命名为“绿茗”。以后每年都进献贡茶。仙霞茶又称江山绿牡丹,它以色泽格外翠绿,叶厚汁浓,清香醉人,滋味甘醇而誉满四方。江山绿牡丹和开化龙顶以独特的气候和制作成为名茶,成为仙霞古道的重要物资。www.findart.com.cn

  古代浙、赣、皖盛产的丝、瓷、茶这些物资,量大质优,源源不断地从各地汇集到仙霞古道,部分产品经内陆、水道运往泉州、福州,出口阿拉伯等国,部分产品通过仙霞古道运往江山清湖转水路运往京城等地。此时的仙霞古道成了十分繁忙的商道。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三)仙霞古道运输线上的码头和挑夫

  仙霞古道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与之相连结的是两个大码头:一个是江山的清湖大码头,一个是浦城的大码头。www.findart.com.cn

  1.大码头

  清湖镇是仙霞古道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为钱江上游进福建的最后一个可通大帆船的码头,是钱江航线最南端的始点,是来自京杭大运河船舶的东南端终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载:“清湖镇在浙江江山县南15里,为浙、闽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行舟。官置浮梁,以济行旅。商务为全县中心,繁盛胜于县城。”清湖镇明代设有6个码头,清顺治年间,仙霞古道进入鼎盛期。当时清湖码头也是最繁忙的商业区,可谓“万商云集,百货星罗”。在清湖,商业分绍兴帮、徽州帮、江西帮、福建帮,加上江山帮形成5大帮,各占据自己的码头,经营丝绸、茶叶、陶瓷、粮食、柏蜡、禽蛋、生猪、药材、木竹等产品。当然,各帮均有特色。据资料载,仅江西帮经营绸布为主,月吞吐量达3000匹以上。清代,清湖有装卸码头多达17个,造船厂14家,船只1000多条,商铺上百家,为万商云集的要地。www.findart.com.cn

  浦城码头也颇具规模。据《浦城县志》载,境内航道为南浦溪,自城关至蒋溪口60公里,可通航2.5吨木帆船……出境,经建瓯、南平直达福州,全程417公里。在设公路之前,为福建进出中原的主要通道。旧时浦城也是热闹非凡,云集各方商人,繁忙的5个码头,两岸均建埠头,常年停有船舶一二百只,是浦城的转运中心。清代建有仓库9座,可见当时码头的吞吐量之大。

  2.庞大的挑夫群

  从清湖码头至浦城码头,千百年来一直活跃着一支庞大的俗称“挑浦城担”的挑夫队伍,他们人数多得难以计数。据九旬老人叙述,当时农村强壮的男劳力几乎都当过挑夫。在浦城至今还遗留着一条长达600米的江山街,这是江山挑夫原来的大本营,后久居在浦城而形成的,可见当时挑夫规模之大。www.findart.com.cn

  “挑浦城担”的挑夫,他们头戴竹笠,脚穿草鞋,小腿上紧紧打着绑腿,使用着经官方注册的特制硬木扁担、担柱和箩筐。一般肩挑150斤,凌晨几十人一伙从江山县城或清湖出发,歇三个夜走四天,在常人空手难行的山路上,每天行走30公里。回头换一批货,如期返回。就是这一批批挑夫用扁担加草鞋,用汗水与青春构筑了浙闽边境这条繁盛的物资运输线。

  四    仙霞古道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及自然风光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沿仙霞山脉贯东南,群峰连绵,沟壑纵横,层峦叠翠,关隘险阻。仙霞古道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

  (一)历史遗迹

  仙霞古道沿线历史悠久,江山、浦城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除了仙霞古道留下了古道、雄关、古桥、古塔、古建筑,还留下了古码头、古遗址和古窑址等。

  1.仙霞古道和关隘

  仙霞古道江山段原长75公里,现存保持完好的有35公里左右。其中最长无损的是保安乡至仙霞岭越小竿岭一段,约12公里。其余的由于开辟公路变为几公里一段,有的仅几百米一段。现存古道平原、丘陵地区破坏较严重,但山区大部分还保留着原貌,破坏较轻。现存古道最宽处约4米,最大台阶宽1.5米,最窄路宽约0.8米,最小台阶宽仅0.2米,最陡峭处约坡度70°以上。仙霞古道的特点是依山势而变,以保安乡至仙霞岭这段为例:从保安到仙霞岭下山势平缓,依山拾级而上,石砌路大而宽;行至半山腰愈陡峭,开始了“之”字形,曲折盘绕,虽然有2米多宽的石路,但行走颇为吃力;再向上要过岭背就更陡峭了,上岭要用力蹬道,下岭几乎垂直而下,一般都须走五步或十步喘气歇息。过仙霞岭后,石路又渐渐平缓。正如郁达夫《仙霞纪险》所说:“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个岭,辟一个天地。”古道宽畅处,还有歇脚石和拴马石。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历史记载有9大雄关,现保存完好的有仙霞关、枫岭关、安氏关、二渡关等6关,梨岭关等3关尚存石筑残垣。枫岭关是浙江五大名关之一,是浙西第一重要门户。《方舆纪要》记载:“小竿岭南复有一峰杰出,谓之枫岭。北为浙闽分疆之处,相距不过数步,而物候荣落顿觉不同。沿岭而趋,长松曲涧夹道相属,其险窄处伐木为栏,以便行者。盖亦要险之地矣。”枫岭关在地理位置和军事上有其独特的作用。仙霞古道最具规模的雄关当数仙霞关。仙霞关气势雄伟,史称“南服之雄”、“东南天险”。仙霞关前后有四个关门,各具特色。一关气势恢宏,关隘宽大,可重兵防守。关门高3.6米,宽2.6米,皆以条石砌成,关恒长40米,厚5米,关上设有城垛。二关筑在险要之处,两傍高峰连云,前横大壑,地势险要。《方舆纪要》称:“仙霞隘处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三关山势平缓、开阔,好似岭上盆地,为历代屯兵之处。四关道路趋下,视野开阔,利于布局。仙霞山脉以四关组成仙霞关,山势险要,便于防守,称为“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为历代战略要地。www.findart.com.cn

  2.仙霞古道的塔、桥、路亭

  仙霞古道沿线现存古塔8座、古桥10座、古路亭9个,为古道增添了秀丽的色彩。

  仙霞古道沿线现存有标志性的古塔8座。多数都是唐宋时始建,明清时重建。最雄伟壮丽的当属江山市区二座古塔:百祜塔、凝秀塔。世称双塔,隔江而立。百祜塔为七级六面楼阁式单壁空筒砖塔,高约24米,重建于清道光廿六年(1846);凝秀塔为九级六面楼阁式单壁空筒砖塔,高约30米,重建于清道光廿六年(1846)。景星塔建于江山县城与清湖镇之间,为七级六面楼阁式实心砖塔,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于其塔建于虎山之主峰,远处即可观望,为仙霞古道的重要标识。仙霞古道的凤林塔(明代)、清漾塔(明代)、山吾峰塔(明代)、窑弄墓塔(清代)、峡山殿石塔(明代),各有千秋,都是砖石筑造,现存尚好。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原先由于地势险要,陆续建造了许多古桥。据调查,现存10座古桥,有清湖的观音桥、贺村的新桥、石门的延龄桥(残损)、凤林的云津桥、峡口的万年桥、三卿口的文昌桥、保安的慕仙桥、小竿岭的“福京桥”(残损)、廿八都的水安桥、枫溪桥。其中跨度最大的是三卿口文昌桥(清重建),该桥横跨三卿口溪,是该溪上惟一一座古桥,是仙霞古道的必经之路。而最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是廿八都镇的水安桥。水安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该桥为半圆形单拱亭阁式石木混合结构。它横跨枫溪桥,桥长20.75米,宽5.74米,高6.30米,桥面上建有七开间亭阁。明间(中间)为亭阁式重檐三层,二、三层为四角挑上翘,屋顶攒尖,并设有槛窗。亭阁高约8米,抬梁、雀替雕刻精细,檐柱均设牛腿。金柱与檐柱之间两边设有长条凳,方便行人歇息。这是浙西现存的惟一一座亭阁式古桥梁,气势雄伟,为仙霞古道的一个亮点。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现存9座古路亭,大都分布在山区。孟岭路亭、上姜村路亭、詹家村路亭、上坂路亭保存尚好,官岭跨路路亭、岭山路亭、龙井路亭、龙溪村路亭、上凉亨村路亭有些破损、漏雨。9座路亭久经风霜,风格各异,造型简朴别致。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官岭跨路路亭。路亭内一般都有石凳或木栅凳,通道二边开门,古道从中间通过,是挑夫及行人歇息和避风雨的好地方,又是仙霞古道前进方向的一个路标。

  3.仙霞古道沿线尚存的码头、驿站、寺庙及民居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除了清湖、浦城两处大码头外,在江山还有江山溪码头、贺村码头、淤头码头、峡口码头,这些码头还存有遗迹。

  仙霞古道沿线的驿站,大都改造成住宅,但其建筑尚在。以清湖、清漾、保安、三卿口、峡口、廿八都为代表的驿站,虽然其房屋不是很豪华,但却简朴,保持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并在小镇、村庄间组成了古建筑群,引人注目。

  仙霞古道沿线的寺庙现存6座:观音寺、保乡寺、古宏寺、宝华寺、仙居寺、城隍庙、关帝庙。其造型别致、风格各异、规模不一。其中以礼贤城隍庙为最大,最典型,颇有特色。礼贤城隍庙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因江山县易名礼贤县,故建礼贤城隍庙,700百多年来多次修建、重建。现存城隍庙于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礼贤城隍庙布局为二进四天井、圆木柱与方形石柱相兼,庙门设有三层飞檐,每层之间置有装饰性花拱、梁、枋、牛腿、雀替,雕刻人物图案、山水、花鸟等,极为精致。庙前设有戏台,建有萃贤亭。该庙香火不断,庙神众多。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沿线的民居颇具特色,以古道沿线的乡(镇)、村为主体,因许多古道是从乡、村中穿过。形成一定规模、颇具特色的有:清湖镇、石门清漾村、江郎泉井村、峡口旧街,现都保存一定数量的古建筑群,规模较大的一般是祠堂、公殿等公共场所,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都是三进二天井。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廿八都古建筑群。廿八都古建筑群为浙江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该镇位于江山城南65公里,地处仙霞山脉,与福建省浦城县相邻,是浙西的南大门,为商贾云集之地。仙霞古道从镇中间穿过,是历代屯兵之处,常年有兵把守。现古镇、古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清一色的青砖白缝墙,重檐挑角古建,风格别致,建筑风格熔浙式、皖式、闽北客家式于一炉,独树一帜。尤其是雕刻精湛,造型别致,风格特异的门楼更称一绝。廿八都古镇为军事重镇,大多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守军和商旅的后裔。现千余户人家有142种姓氏,13种语言,这在中国的古镇中也是不多见的。廿八都现存清及民国早期的民居36幢,其中文昌阁、大王庙、万寿宫及浙闽枫岭营署等公共建筑11幢。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最雄伟壮丽、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的当数清代建造的文昌阁(文昌宫),它由前厅、正厅、后厅组成,重檐歇山顶,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后单步,前廊设卷棚顶,明间前廊设扁六角形藻井,周围用彩绘花拱承托牛腿,镂雕狮、鹿等图案。楼内草裙板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图共有百余幅。柱础鼓形,下置覆盆。该建筑占地1576.8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8平方米。古镇古建筑风格特异,布局巧妙,集浙、皖、闽建筑风格为一体。其中水星庙、胡家百斯堂、丁家大院就颇具特色。古镇的民俗民风也与众不同,其民间舞蹈、花灯、高跷、木偶、旱船和婚姻颇具特色。www.findart.com.cn

  4.仙霞古道沿线的摩崖题刻、碑文及牌坊

  仙霞古道以其峻险、秀丽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文、碑文、摩崖题刻。据考,在仙霞古道历代著名诗人留下诗文不少于300篇,现存摩崖题刻十几方,其中烟萝洞摩崖题刻最为完整。内有北宋殿中侍御史、龙图阁学士赵抃题刻:“赵抃阅道,庆历五年孟冬十八日,同宗人潜叔及郎诚之渴之洞。”烟萝洞相传为古代自称烟萝的长者在此隐居,该洞奇石怪异,为两宋时期的名胜之地。烟萝洞还有其他二方摩崖石刻。江郎山摩崖题刻位于江郎山峰钟鼓洞上方,其“壁立万仞”四个苍劲的石刻大字,为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南京兵部尚书)的题词。《江山县志》载:“山半有岩,危石嵌空,邑人周文兴庐其上,广东湛甘泉刻‘壁立万仞’四大字。”湛甘泉即湛若水。此外还有接云洞题刻、虎山题刻、仙霞关题刻,由于年代久远,都有些残损。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历代留下许多碑文,现存古碑文达百余方。具有代表性的有禁赌碑(清代),为禁止村民赌博而立,茶会碑(清)为介绍仙霞茶史而立,筑路碑(南宋)为仙霞岭筹资筑路而立,“东南锁钥”碑(清)为纪念仙霞雄关而立。另外还有资福院碑、岳王庙碑、能仁寺碑、山吾峰凌霄塔碑、观音殿碑,等等。还有现代沙孟海诗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赋菊诗》)。这些碑文反映了仙霞古道各个时代的变迁。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沿线现存有7座石牌坊,以节孝和功名为主。和睦一座进士坊(明代),一座节孝坊(清代),广渡两座贞孝坊(清代),峡口一座节孝石牌坊(清代),青石一座“百世流芳”石牌坊(清),凤林一座进士坊(明)。现存7座石牌坊保存尚好。其中雕刻精湛和完整的为徐氏“百世流芳”石牌坊。该坊为四柱五楼三间石牌坊,高约7米,明楼背板正中置一葫芦状饰物,其各枋浮雕双狮滚球、麒麟对舞、仙鹤展翅、鲤鱼跳龙门等。该石牌坊造型别致,规模较大,制作精细。凤林的进士坊也颇具特色,为二柱三楼一间跨街式石牌楼,明弘治己未(1499)为凤林姜瓒中举进士而建。www.findart.com.cn

  5.仙霞古道沿线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等

  江山境内发现古遗址85处,古窑址32处。其中仙霞古道沿线古遗址49处,古窑址22处。

  仙霞古道沿线历史悠久,现存许多古遗址。比较著名的有石门达坪遗,小洪岗遗址,峡口山崖尾、肩头垅遗址,长台营盘山遗址。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遗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斧、石石奔、石凿、石石族、石矛、石刀、刮削器、石环、石网坠等。还出土了大量的印纹陶器及陶片,常见的有鼎、罍、罐、钵、三足盘、盂、豆、碟等。印纹陶纹饰有水纹、云雷纹、回形纹、绳纹等。这些古遗址面积广,其中黄泥岗遗址达4万平方米;出土器物多,其中营盘山遗址出土石器168件。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沿线现存古窑址,不但数量多,而且规模较大。比较有名的有达河窑址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建在仙霞古道边上的瓶坞弄瓷窑址和应家山瓷窑址及下后周古窑址都具有代表性,现存最完整的当属三卿口古窑址作坊(现已上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审批)。该古窑址制瓷作坊建于清代。仙霞古道从三卿口古窑址作坊中间而过,路右边为一条小溪。三卿口古窑址制瓷作坊为浙西清代遗留下来的惟一完整的传统制瓷作坊。三卿口古窑址三面环山,地势起伏,呈阶梯状,一条长年不断的小溪从村中穿过。小溪两边现有11座水碓房,7组淘洗池,40间拉坯房。器物成型工艺采取最原始、古老的脚踏转轮,边转边用手制作成型。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如开矿、粉碎、淘洗、成型拉坯、划花、上釉装烧、出窑都采用古老的工艺。现存分阶龙窑一条,长约35米,分27个台阶。该窑立面呈扇形的窑床和前端封闭后两侧投柴的燃烧室设计,采用匣体叠烧,在我省尚属首次发现。三卿口古窑制瓷作坊不但保持了制瓷工艺的原始性,为研究古制瓷业提供了实例,而且现存古老的设备和尚未失传的工艺,不但对研究古代制瓷工艺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现代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是再现古代制瓷工艺流程的活标本。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沿线除了留下古遗址、古窑址,还有大量的古墓葬。其中石门洪岗山的土墩墓群最丰富,有大小土墩墓27个。黄墩素墓(明代)规模最大,占地200多平方米,墓前石枋四柱三间三楼,枋前砌三层祭台,石栏曲绕。其中有许多名人墓,如毛恺墓,葬于虎山脚下。毛恺(1506—1570),江山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历任吏部、礼部、刑部尚书。毛恺一生历官24任,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为后人之楷模。还有柴大纪(清武状元)、柴望、徐存、姜瓒等数十个名人墓。www.findart.com.cn

  此外,在沿线还发现了恐龙化石、恐龙蛋、硅化木及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二)仙霞古道的自然景观

  仙霞古道贯穿仙霞山脉,群峰连绵,高峰深谷,关隘险阻。沿途多为奇山、怪石、深洞,其自然景观多而美。主要自然景色有:江郎山、浮盖山、仙霞岭、老虎山、鸡公山、老虎洞等。

  1.江郎山

  现在的江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江郎山古称金纯山、玉郎山、须郎山,俗称三爿石。江郎山海拔824米,以三块巨大的石峰为中心,周围十余里,共有景物30余处。共分前山、中心、塔山、两峰和后山五个景区。江郎山之精华部分为三座石峰,呈川字形排列,石峰高369米。三峰壁立,拔地插天,如剑、笔,若笋、壁。三峰之间有一小弄,小弄可出入,其中弄内岩壁如削,高312米,长298米,宽仅3米余,被地质学家称为“中国一线天之最”。江郎山雄伟、奇特,宋代诗人辛弃疾有诗云:“三峰一一青如剑,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大地与人看。”明徐弘祖曾三过江郎山,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夫雁岩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拔,已为瑰观,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江郎山峰高而孤,时有烟云缭绕,变幻百出,仪态万千。清代诗人尤侗写道:“石者白为云,云者青为石。云石不可知,一片空朦色。三峰豁复开,片片芙蓉出。天半卓奇文,千古江郎笔。”可见江郎山峰之奇妙。此外还有江郎书院、吐月山庄、钟鼓洞、烟霞亭、郎峰桥、灵石回风。最有趣的当属钟鼓洞。钟鼓洞高大宽敞可容数百人,岩洞下临悬崖峭壁,背负巍巍郎峰。“生动钟与鼓,横空亘此中。风来相撞击,天际惊卧龙。”风吹洞壁,声如钟鼓,可谓大自然之绝笔。www.findart.com.cn

  2.浮盖山

  浮盖山又称盖仙山。与福建浦城交界,属仙霞岭余脉。山顶由巨石累叠而成,如盘如盖,故名浮盖山。其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山腹有原始堆石洞群,首尾相接,盘绕曲折,有石仙坛、石莲池、仙人峰、棋盘石、始祖石、龙洞等景观。《徐霞客游记》称:“大石磊落,怪石拿云,飞霞削翠”,“浮盖中顶,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或数石共一肩石,或一石复平列数石,上下俱成叠台双阙,‘浮盖仙坛’,洵不诬称矣。其石高削无级,不便攀跻。登其巅,群峰尽出。山顶之石,四旁有苔,如发下垂,嫩绿浮烟,娟然可爱。”浮盖山除了巨大无比,怪石奇异外,还有寺庙、溶洞和一片翠竹。其中浮盖山的溶洞很有特色。其溶洞有大有小,大的云岩洞成圆拱形,中间顶部光滑,两边低矮处倒悬着许多钟乳石。www.findart.com.cn

  3.仙霞岭

  仙霞岭古称泉岭山、古泉山,以其山势险峻,为历史上军事要塞。仙霞岭除了大自然赋予的险峻外,山清水秀,也是美景之一。明徐渭《早发仙霞岭》诗称:“雄伟奠两都,喷薄走千里。百折翠随入,一望寒生眦。高卑互无穷,参差错难理。蔓草结层冰,乔木悬秀藟。去壑知几重,刳竿引涧水。回视高峡巅,鸟飞不得比。”郁达夫《仙霞纪险》记载:“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老远看就是那么高,那么大的这排百里来长的仙霞山脉。近来一看,更觉得不见天日。东西南三面,湾里有湾,山上有山,奇峰怪石,老树长藤,不计其数……五步一转弯,三步一山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弯,变一番景色,上一个岭,辟一个天地。”仙霞岭景色之美如入画境,且春夏秋冬不尽相同,别有的山间风味妙不可言。www.findart.com.cn

  仙霞古道沿线的自然景观还有老虎山、鸡公山,形似老虎和公鸡;接云洞、虎山洞,溶洞形态各异,变化无穷;清漾的石门、城南的猪头爿骨石,形态逼真,乃天工之作;清湖的小江郎、保安石鼓水库、达河的月亮湖,山水相间,美不胜收;鳌顶的原始森林、裴家地高山茶园,又一番美景。还有太阳山、石鼓山、大陈岭溶洞群、峡里风、三江口等自然景观,也各有千秋,别有一番风味。

  仙霞古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研究领域广泛。对仙霞古道的深入研究、探索,重新认识,发掘其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之价值,意义重大。www.findart.com.cn

  (本文作者 姜江来)

  参考书目

  《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同治十二年《江山县志》。

  《衢州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浦城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湖镇志》,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3年版。

  《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江山县地名委员会编:《浙江江山县地名志》,1984年版。www.findart.com.cn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陶瓷之路》,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合编, 1989年版。

  徐映璞:《两浙史事丛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江山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山揽胜》,1988年版。

  《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www.findart.com.cn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道千年,都有谁来走过?
仙霞古道:沟通浙闽的古商道
中国最“霸气”的地方,竟然在浙江?
福建浦城枫岭关仙霞古道
浙闽赣三省边界亭楹联征集获奖作品公告
全国第四届“最美的风景杯”旅游名胜大奖赛作品展:龚玉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