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点心吧,孩子会把你对世界的负面看法,吸收的一丝不差


心理咨询师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一家三口来到心理咨询师做咨询。


4岁男孩小洪,去年9月份开始读幼儿园,到现在三四个月过去了,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每天都吵、嚷、哭、闹、踹不去幼儿园。一个月中,至少一半时间缺勤。


还有一半时间呢?


要迟到早退


好吧,就是从没有按点儿正常上过幼儿园。


小洪的父母,为这件事有很多矛盾分歧。爸爸说:是妈妈太宠溺孩子,把孩子惯坏了。妈妈不服气地说:爸爸太少关心、陪伴她们母子……


最后,一家人带着孩子一起来,让心理咨询师评理。


小洪的妈妈证据有三:


1.小洪的老师很凶,孩子动作慢一些,就生拉硬拽,大声吼,不会蹲下来耐心和孩子沟通;幼儿园宣传的那些,也都没做到;


2.因为是混龄班级,大一点的孩子,都不跟小洪玩;


3.小洪自己也说,老师凶他了,小朋友不跟他玩,还打他。


爸爸反对证据也有三:


1.周围邻居朋友都挤破头想进的幼儿园,大家都反映好,为什么小洪不能适应?;


2.幼儿园就是微型社会,就是社交,就是让孩子懂得跟与自己不同的人接触;


3.现在孩子说不去幼儿园,家长随他,以后孩子成年了,家长还什么都随他吗?


详细了解后,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洪入园前,妈妈全职带他,把他照顾保护的太好。在孩子入园这件事上,分离焦虑最严重的是妈妈。


妈妈想:


孩子没离开过我,自己去上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睡觉,没有妈妈守在他身边,好可怜哦。


孩子平日被我迁就惯了,很有个性,到了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一定很难受不适应。


老师小朋友们也一定接纳不了我的孩子。老师必然不会像我对自己儿子这样耐心关爱。


小朋友们也一定会打打闹闹,我儿子没经历过,一定被欺负……


因为妈妈对幼儿园的负面看法太多,她无意中就把这份焦虑转嫁给了小洪。


所以,小洪入园前,妈妈就一直跟他强调:


“在幼儿园,妈妈就不在你身边了,你一定听话,不然老师生气了会打人;


“老师打你凶你,你要告诉妈妈;


“小朋友欺负你,你要告诉老师,回家告诉妈妈……


每天小洪回到家,妈妈问的问题是:吃饱了吗?老师打你了没?小朋友欺负你了吗?


小洪顺着妈妈的思路“卖惨”说:“老师不让我吃饭,我饿死了。老师不好,我不喜欢她。小朋友不和我玩,欺负我……”


妈妈的担忧在孩子嘴里都变成了现实,她更坐不住了。再去学校,怎么观察都觉得老师小朋友们都是擅于伪装的“恐怖分子”。


但因为爸爸不同意贸然换幼儿园(谢天谢地,这家里还有一个清醒的人!),所以妈妈就尽量满足小洪不去幼儿园的要求。要么找借口请假不去,要么就晚去早接,缩短小洪在幼儿园的时间。


花了一千大洋,最后的咨询结果是:小洪没有适应能力问题,需要调整心态的是妈妈自己。


因为小孩子都是从父母的态度中去判断一件事的。如果最亲密的妈妈,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小朋友是一种排斥不信任的态度,小洪的状态也不会改观。


一道疤引起的孩子心理伤害


这件事让我想起另一个案例。


某位5岁的女孩,平时很文静柔和。但不知道为什么就会突然不高兴,嘟着嘴生气,躲在角落里哭,躺在地上打滚,推奶奶,摔东西,有时还拉扯自己的头发,打头。


她妈妈说,孩子从前不这样,是从脸上有了疤之后才这样的。


女孩在2岁多时,和奶奶、妈妈在小区散步。女孩儿一步没走稳,斜着身子碰到方方正正的花坛边角上,奶奶抱起孩子的时候,发现女孩的半边脸上全是血。


尽管为此专门去了北京最好的医院,小女孩的左眼的左下方还是留下一块很深的疤痕。医生说,如果注意饮食和涂抹祛痕药物,也只能最大限度淡化,总之就是这块疤痕不能完全祛除。


最不能接受的,是妈妈,而不是孩子。妈妈想起来就难过:“觉得亏欠孩子。尤其还是个女孩子,那么明显的脸上有疤,这是一辈子的影响啊。”


从受伤开始到以后的这几年,妈妈就笑不出来了,总是阴沉着脸。对奶奶埋怨指责,丈夫劝她,她对丈夫也摔东西吵闹。就连和朋友同事一起,有人无意说起“疤”“痕”之类的字眼,妻子也会毫不留情的摔门而去。和女儿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有意无意地停下来,盯着那块疤端详,唉声叹气,泪眼婆娑的。


孩子呢,本来并没有自卑,然而看到母亲的态度,顿觉自己不如别人,也就畏畏缩缩,不愿意接受自己脸上的伤疤了。


给女孩子造成影响的,并不是那块疤,而是家人对那块疤的态度。



我有两位宝妈做朋友。孩子年龄相当,住的近,所以常凑到一起玩。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发现她们二位有巨大的不同。


其中一位A妈,我简直要猜疑她有被害妄想症,她给孩子读的绘本都是诸如《别想欺负我》这种类型的,她对孩子的引导也很强调“欺负人”和“被欺负”。


孩子碰了别的小朋友,A妈妈会拉过孩子严肃地说:“不许欺负小朋友!”


孩子被同龄小朋友碰了一下,在我们看来可能是无意,或者解读为打招呼、表示亲密的举动,A妈妈会拉着孩子找到对方小朋友,郑重其事地说:“你刚才打我了,你要向我道歉,以后不许欺负我。”


A妈妈的话题一直是:


“我家的孩子太熊了,总是欺负人。某次欺负小的,某次欺负同龄的,某次连比他大的也被他打得到处跑,没有他不欺负的人。大家都不跟他玩了。


“”你看哪个小朋友,太老实了,总是被欺负,老是吃亏,也不知道还手,太弱了。


总之呢,“欺负了没”就是她指导孩子社交生活的全部原则和主题。


而另一位Z妈妈,恰恰相反。孩子的举动,孩子之间的互动,她都能做平缓善意的解读,避免跟孩子强调“欺负““吃亏”这类词汇,遇到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总能找到一种有利于双方的办法去解决。


比方说。


她的孩子被打哭,她抱着孩子说:


“小朋友还不懂控制力气,手重把你碰疼了。我们可以告诉他,下次轻轻的,你看他答应不答应”;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他碰疼你,你去碰他,接着呢,你们打了起来。可很多问题靠打架解决不了的啊。”


Z妈妈的引导,一直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理念体现在里面。


后来因为搬家,我们不常见面。但通过朋友圈,也知道孩子的情况。


A在生活和幼儿园集体生活里,没什么朋友,A妈妈的社交平台都是“欺负”“被欺负”之类的困扰。


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在A有限的经历里,只有“欺负人”和“被欺负”两个姿态,对于什么是良好的人际交往,他没有想象力。


而Z则好得多,经常有和不同小伙伴一起出游的照片放出来,大的小的男的女的朋友,各种类型。我想,在以后的社交里,Z会越来越游刃有余。



这个世界对孩子太不公平了。在他懂事之前,是通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的。父母看好,他便乐观。父母看悲,他就悲观。


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孩子本也没有是非对错等观念,但他们对亲密的大人的态度却异常敏感。


他们从成人的眼睛里来形成对自我的定位,形成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再根据这些来认知世界,并效仿成人来与这个世界打交道。


可惜,太多家长为孩子费尽心思,防火、防盗、防拐、防骗,恨不能弄个金刚罩把孩子保护起来,却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和危险,不是源于别处,而恰恰在于家长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注重和刻意偏激的解读。


就像前面故事里的小洪、女孩儿、还有A,他们表面的问题是: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因为疤痕有了心理阴影,不会社交没有朋友。


深挖一步呢,都是父母自己的态度和能量在暗示和引导着他们。一件事本身不能影响孩子,影响他们的是父母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种事情看多了,我就常常想啊:


我们都爱孩子呵护孩子,却跟不了他们一生。


但我可以通过现在的每一件小事,让他感受到我积极向善的心态和能量,让他以后无论面对什么人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能有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能量,能够平和从容的面对生活里的一切。


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宝刚2岁半,宝妈就急着送去幼儿园上学,现在却后悔了
孩子即将入园,做哪些准备,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他的责任—3个方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家园合作]孩子入园爱哭闹:有效策略
孩子别人打了不还手,只知道哭,家长应该怎么教育他?
入园焦虑2:送园,最重要的两个心理准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