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今父母都很溺爱孩子,是不是忽略了心性培育?

当今父母都很溺爱孩子,是不是忽略了心性培育?

2011-04-13 15:38 雅虎文化 我说两句(1) 转发至

点击返回本期时空对话 -  好家风才有好儿女

《颜氏家训》教子篇:一味宠爱易致道德败坏

今天的父母都很溺爱孩子,是不是忽略了心性培育?

颜之推:我国古代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于世。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家规、家诫、家范、宗范等形式进行的,而这些家庭教育读本则统称为家训。家训历史可谓源远而流长,从周公《诫伯禽》开始,各种家训陆续面世,散见于各种经子史集之中。而发扬光大,大家都说是到了我的《颜氏家训》。在此,我且做老生常谈,希望诸位能听进一二。

依我看来,过分宠爱是今人家教的一大弊端。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话确实有道理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 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北朝时,齐武成帝之子琅邪王慕容俨,与皇太子是同胞兄弟。生来天资聪慧,很得皇帝和皇后的喜欢,他的衣服、饮食与太子都完全一样。皇帝珲经常在太子面前夸奖他说:“这个孩子真聪明,日后必定能有一番作为。”太子即位后,慕容俨就搬到别宫去住,但在待遇方面依然特别优厚,不是其他诸王能够相比的。尽管如此,太后还嫌对琅邪王照顾得不够好。慕容俨长到十岁时,便骄傲放肆,不知礼节,无论是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样样都要与皇帝一样。

有一次在南殿朝拜,他看见司膳官送新冰块给皇帝,司园官给皇帝送上新鲜的水果李子,回到宫里后,立刻要求拿一样的东西来。然而这不合制度。于是他就在宫中大哭大闹,说什么:“皇帝有的东西,我为什么没有?”琅邪王就是这样不守本分不知满足。有心的士人为此而叹息道:“总有一天会骨肉相残。”果然,后来琅邪王嫌宰相不顺意,就假传皇帝的诏令去杀他。怕有人来救,就下令士兵严守宫门。由于他只想杀死宰相,并无造反之意。所以,当皇帝听说后亲自出来安抚,他便撤兵了。但闹得太过分,他最终还是因为这件事,被悄悄处死。

这个事情跟刺母留学生一事多么惊人的相似:慈母,宠溺,无止尽索取,悲剧。又是一例“慈母败儿”的典型事例。

“只看优点不看缺点”,“只表扬不批评”,“爱孩子就别管孩子”,“让孩子尽情地玩”,“从小就要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和快乐”,“我不会强调早期教育”,每天要和孩子互相说三次“我爱你”……这些当下流行的教育口号,不必认真追究就能发现其别扭和荒谬的地方。时代在变化,但人性是永恒的。

当然,我在家训里也提到了体罚孩子(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今天来看肯定是不可取的,然而放松对子女的管教,则无疑是一种失职行为,在目前的中国家庭中,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都是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某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王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责任编辑:文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道[322]-颜氏家训翻译
家范卷三 父母/ 父/ 母
父母十恩——选自《父母恩重难报经》
《坛经》—般若与本性之“悟”
古人智慧结晶:8篇最经典千古家训,父母一定要读,也要教给孩子
家风,家训,家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