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清智:陶炳祥师兄谈掤劲、踩浪花等拳理

 

1999年师兄80高龄,到香港拜访王壮弘老师.师兄缘于六年前,看到太极拳杂志陈鑫拳本,内载有王壮弘老师的序文,谈及鼓荡、螺旋、翻腾,滔滔不绝的拳势,辗转拜见王师。

陶师兄曾在吴家太极拳书中的八法歌诀看到「波涛卷浪」,并在目录中有「鼓荡」、「踩浪花」语汇;忆及吴翼翚老师及郑曼青老师都有局部类似的动作,又在李瑞东(鼻子李)先生功架中,看到两胯上下左右摆动以踩浪花的姿势合太极收势……

世上最大的威力能量是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水灾和风灾等。人类最常接触到的是水与风。水与风威力所以强大,是两者都有螺旋态势;包含内旋和外转的离心力、向心力。一个能量由中心定点以螺旋状向外扩大,每转72度,能量就增加1.618倍;以几何级数累进转一圈,能量就会增加到原来的11倍。所以太极拳行拳时,要立身中正,中心不能移动半分,才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据王壮弘先生称,「浪采花」原名「踩浪花」,两胯上下左右,高低螺旋的转动,带动身体、两臂产生浪涌的效果;犹如人站在波涛汹涌的小舟上,上下左右漂荡。

所有浪势、旋风势及空气膨胀,都是立体的动,由中心点开始以点、线、面、体三维空间的扩大或缩小;与人推手时,沾黏连随、舍己随人,也是利用点、线、面、体的扩大缩小,使受者在狂涛之中,不知所措。所以我们练拳追求八门劲、就是在追求立体的放大或缩小的道理。

空气膨胀由点开始,练习时由丹田做起。借地心吸力,身体全部放松;身体的重量压到地面(跟部含有无限的气势),地面反弹,经脚循经络引到丹田;松开,让这能量如轻烟似的飘至身体各部,把身体逐点螺旋扩大,这就是「腹内松净气腾然」;当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是「开」,身体各部以螺旋流回丹田,这是「合」。久之,并不以丹田为单一定点,随机应变。

练浪势时,要模仿水性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就以该处为中心,如涟漪般的扩大;波浪高低,就看石头能量大小。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是「丢」,走少一分就是「顶」。一个浪中,浪顶是「进」,浪底是「退」。退是把外力完全吸收,并把浪顶推得更高去还彼身,是为「借力打人」。把外力吸得一乾二净,一转换以得机得势;不得势,便不能令对手跌得干净利落。要模仿空气、水的点线面体,三维空间的惯性流动的特质,要将身体形成一个立体圆;四肢走弧线以保持园满的八门劲。

浪,是含上、下和中三为一的。上,是往前卷,是阳;下,是往后收,是阴;阴阳均等,所以中心自成。人体九大关节,上肢肩、肘、腕;下肢髋、膝、踝;身体大椎、命门、尾闾,每组间都能形成浪势,三组相合,又形成全身都是大浪势。

空气膨胀、龙卷风、海啸卷浪都是势。打坐调气养气,气不是能量,须由势来带动。架子练得松净,身体一开一合,一沉一升、一起一伏,转折转换,放大缩小,与地心吸力下沉,反弹力上升,掌握地的脉动,势自然产生。

势是气势而不是样势,所以有包围的含意;「气势赢人」。乱环诀强调「意」,要在(包围)对方的背部;武禹襄先辈的敷盖对吞,「彼方挨我皮毛,己意已入其骨髓」,以势包围。

打坐调气养气,气不是能量,须由势来带动。吾人体内的气,就如天地间的大气一般,没有特别的压缩、鼓荡,感觉不到气的存在;人出生,屁股一打,「哇」的一声,外界空气、压力与体内压力形成一致脉动,人们也就不再有特别的感觉,习惯已成自然。只有在压缩两容器、或抽掉密闭容器中的空气形成真空、或搧摇扇子就会觉得风、气的存在。所以空气,是由势才能感觉的。人体内的气,如空气般的充塞于皮囊中,只有在运动-势的改变、动作,才会有感受;感觉到有东西在体内走动,但却触摸不到。所以,习拳者,常以气由尾闾透三关的静坐练法,郑曼青先生曾对打坐的陶炳祥(明)师兄,呵责「拳练不好,那会有气透入骨中?」要在功架运动中,产生动冲之势,产生动冲能量,找出「如神」的动冲能量。要练到内部只要微微一动,就能依不同的运动变化、功架、功势,就会有很大影响的不同的动冲量;这也就是太极拳、「易筋经」探讨的意旨。

「气敛入骨」不是把气引入骨内,而是以意领气,否则「在气则滞」;是用意、势将「气」、皮肤与肌肉收拢聚集的意思。就如同打拳要立身中正,才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中正为能找到,举手投足就无定向,立体旋转八门劲就不会完整了。

身体要澈底松开,全身体重松至足底的劲势。用意澈底的松,「手快不如意先」,意一动,身体重量便与地心吸力相通;地心吸力把身体重量往地面拉,脚底一转动身体一大动,动作自然快速。

*太极拳的主要特色是1.用意不用力,2.力从人借,3.所有动作都是从中心发动,放大缩小,4.走螺旋弧。练拳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以意领气,气就会跟着走。关节松开,气就会充满关节,有内动的感觉。高手是「拳无拳意无意」,意气充满全身,一接触,对方便无着落,随沾随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武禹襄先辈的松、空、圆、活,与意、气有关。用意透开关节,是松;关节之间的空间扩大,是空;有空间,气会自行充满,无使有凸出处,是圆;既能圆满,圆活之趣自然产生,这就是太极拳能「无距离下发劲」的原理。是以内部微量的距离,非外在的距离。

轻灵,「一举手周身要轻灵,尤需贯串」;不用拙力……。不用力,能量从那里来?「力从人借」,最简捷的就是借用地心引力;因为地心引力,使人体产生「重量」,当人体将这重量放到脚底踩在地面,就会产生反弹;这是举手投足的原动力,所以「根于脚,发于腿,转于腰,形于手」。松不开,沉不下;或把重量压死而无法反弹;或听不准反弹力而反应太快或太慢,轻灵就不容易练好。所以善用地心引力与反弹力,才算进入太极之门。能应用反弹力,身体、手足便能飘起来,轻灵就能产生。练浪势,要模仿水势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我便在该处成为中心,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便是丢,走少一分便是顶;浪顶是进,浪底是退。退时,把外力吸收为己用,进时将浪顶推得越高去还彼之身。

反弹力循「根于脚,发于腿,转于腰,形于手」,中间一有不松就会有阻碍。所以要松得净,能量才能畅通无阻;沉得下,才能飘得起,所以轻灵是由松沉产生,而引导反弹力才是练轻灵的不二法门。「涌泉无根腰无主」,要拿地上的反弹力,使之轻飘升起,由腿而腰而手。身体关节不能有僵硬处,否则反弹的能量就会减少。一说:用力往地上蹬,用手将人发出,与用意不用力的原则背道而驰,是无法体会反弹力所致。

*李亦畬先生有气敛入骨为合,腹内松净气腾然为开。气与力学中的动量或冲量momentum有关:动冲量是指,某物体的质量×运动时的速度×时间×距离。

命门不松开,上下身为能连接,气不能聚于丹田。用意来松开两肋及命门旁边的两条肌肉,并裹裆,有助于放松命门。

掤劲如人在水中,如水行舟,如流水推转圆槽浅水装饰的石球,虽有5200磅千斤重,漂浮也不难。人在水中会被推动,是因为体重被浮力漂起,脚与水池底部脱离,借地心引力,就是要抵销身体重量。

*太极拳进境过程,须有明师学长指导:1.先育养与人无争的心胸,2.了解拳中太极存在的多维空间理论与无为的修为,3.依范式功架练习,以产生无比涛天的轻灵贯串浪势;4.俾能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机会;5.更要有肯合作练习的对手拳友伙伴的切磋,相互无私检讨缺失因果,发现缺点学习优点。

*到了王师、郑师、褚桂亭老师的水平,要提高的是思想而不是动作上的改进。所以他们晚年不以打拳为增进功夫的惟一方式,行住坐卧,「功夫本在日常中」。

* 无力打有力、舍己从人的武术理论,不是有界的人所认同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 既济乃定是有易理,太极部动斯为神功。

郑曼青老师的太极拳体用歌:「太极拳,十三式(势),妙在二气分阴阳,生化千亿归抱一。归抱一,太极拳两仪四象深无边。御风何似顶头悬。我有一语,今为智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体用双兼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掤履济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化自化,(不)

走自走。足要(欲)向前先挫后,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但愿方寸随时守所守……」,「非胡于斯,着于斯,孜孜于斯不为功」。

陶炳祥写给弟子胡善朗秘诀大公开

所谓松与「起落运动」关键甚大,所谓起即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松,仅用一羽之力把手投足抬起来,如此手与足落下时,不是很沉重吗?所以拳经中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如果全身上升起之时也如此,则落下之时不是泰山这样沈动吗?古人所以要你如此做,无非是要你费最小的体力能聚最大的势,并且不用力的运动,能使血管放松、血(液)气流畅无阻,以消耗最小的体力,得最大的运动效果,所以它能治疗许多慢性中西医无法治疗的病痛。如常运动、饮食生活正常是决不会得癌症的。其实别的拳术也不差,但太极拳的松沈尤见特色。
此起落运动,要平时随时注意,即生活中的动作都可体验,如此才能日进千里呢!愿你试试。
再者肉体运动操作,如无心无意,无意时那身体上的每一关节动作不会受你的意识控制,如再练,一点也没有体会到轻如鸿毛的运动观念,则一套拳打下来等于普通的体操而已。
所谓心到,就是你整体身体那一部份要动,你就意念到该一部,随之意也到了,该一部份的神经、肌肉、筋腱亦你的心意也动起来,渐渐动的部份也整了,有时自己会觉得,此时谓之气(血)到,此时势不一定能到,但是不要忘记练拳一定要有势,所谓形到,一定要按拳经:「一动无有不动」,此由周身节节贯串而来,去练才能达到此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气到,光练气(静坐或是其它气功)就可以了,必须同时注意,尤须贯串,每一动作都要如此。祇用一羽之力去推动姿势,然后会知道不动则已,一动如山之重,这就是重如泰山的势产生了。要多在由脚而腿而腰、由下而上的节节贯串下功夫,否则就是静坐打通三关也是无济于推手、不用力化人发人,如此做去方能突破,此就是行功。
至于接劲要待上述之节节贯串能做得将势透到手上后再言不迟,不过,若能找个地方、有适当的对象来喂推,才可以进步的,同时有人指导改正,那更好有进步。
你说知道松,但松不下去,此法可在「起落」两字上下功夫,如果两肩臂用力抬则落下时,你有什么感觉?如果用一羽之力,意即越不用力越好,将来提再落下时有什感觉?有什么不同?如果觉沈动那就对了,否则你所用的力仍然太大,再要减少才好。
你为人敦厚又有爱心,为诸同学所不及,而有恒心,与献堂一样,将来成就非凡,愿多努力,有问题可来信提出共同研究,也不要怕问,祇怕不问,但是知后必须去练则更有进步。
千万不要断,有了方法与原则要去练,把这些方法与原则练到自己的身上即才是真功夫,我从前练的时候没有像你们那样好对手,也可以练到这个样(虽然不高),你们同学大都肯吃亏而且合作,那么将来成就一定要超过我多。
太极门,拳架、推手、运用三者不可缺一,尤其前二者更有密切关系,拳打不好、推手平平,更不能谈运用;推手好、运用还要另外练,要推手好,推的时候不能忘了法。先要让松净、一丝不挂,引进落空合而即出的放人。大家目前的问题是让不松净、放的势也不够,在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功夫,让人要在松与愿意吃亏上下夫。

黄建成:大师中的大师-王壮弘

一。

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但能够身体力行苦口婆心强调连一点力都不用的,是〝王氏水性太极拳〞创始人王壮弘老师。

既使他在晚年中风后,推手的技艺不退反进,印证了太极拳不用力的神明境界,达到了应物自然、全身透空的高超境界。

王壮弘老师由于工作常年累月的埋头于碑帖的考证鉴定工作,習慣极少喝水而致血液太浓而在2000年中凤,右手无法写字,但他却能在推手时用右手将对手抛跌,体现了无力打有力、以柔克刚、莫测高深的技艺,令人感到太极拳的不可思议。

他的推手轻灵之极,一沾手能使人如失足掉入漩涡,六神无主,无法分辩东西南北,忽然间在惊慌失措中被抛撞墙上,想不通是什么一回事!

在王师手中,大家看到的,都是对手与他手指一碰,一招内即见真章,总是身不由主,任由摆布;他总慈祥让对手翻跌绝妙,而不伤人,因此在推手时,推者与被推者皆会沉浸在嘻哈享受之中。

他在太极拳上的体悟和造诣,可说是大师中的大师,文武兼擅奇才。

他对太极拳的悟道,是在深通传统中国文化、书法、武术的基础上,以儒、道、佛的精义,对被历代拳家奉为经典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反复研究,深入实践,终于彻悟了太极拳的内涵真谛。

他领悟到太极拳是人体先天自然之能,是人身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学太极拳不必往外求,而在开发自已本有的能力;以无根之根,不起妄念,随人而动,从人而转,大转小转,正反扭环,應无所住而生其心。

他在反覆的深研《王宗岳太极拳论》后,认为王宗岳所说的〝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太极拳,无论从理论上或应用上,都是用先天自然之能,即〝本具的阴能转阳、阳能转阴的转换功能〞,跟学而后有用力的种种有为法无关。因此,他发现明白真正太极拳的本义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是向内向自身求的功夫,即去妄存真,开发本具功能的功夫。

他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内〝四两拨千斤〞应该是〝四两拔千斤〞才对,这一字之差,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

1990年10月初,中国上海王壮弘老师来新加坡(第二趟),我探知消息后,就约了身材魁梧喜爱推手的师兄们冒然上门讨教,无不被老师高超奥妙的推手功夫,轻描淡写拆服,五体投地;知道遇到了高人,大开眼界。承蒙王师不嫌鲁莽,特安排每天拂晓之前,由新山驱车过星柔长堤,到新加坡老师下榻的VIP酒店客房外等候老师起身,向王师学习推手。

王师的推手已臻化境,应物自然,达到无形无象的境界。他对拳论拳理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绝,对后学的我们,更是茅塞顿开。我常常向太极拳朋友比喻,上王师的太极课,就像是得到开示一样。

自此后,我们每次路过香港,都要找老师聆听他的教诲;2006年12月,我们还特别专程到香港探访王师,他给我们上了二堂课,犹如醒醐灌顶。

王师在新加坡教拳时,讲课重点在八门五步十三总势,强调举手投足都要有八门劲,所谓的八门,他当时的解释是上下、前后、左右及裏外以螺旋方式的運動,表达的方法就是点、线、面、体。

谈到螺旋,他以羊角内的纹线来比喻,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劲路由下向上要如扶摇直上。

他当时还演示了海浪劲,并说猛烈发放时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冲击,五脏皆裂;当时还强调行拳走架要松透和走弧形。

他比喻地说,蚊子是以複合弧線飞行的,因此我们的手掌虽大过蚊子几百倍,但却不容易拍到蚊子,如果蚊子是直来直往的话,一拍就将它拍死了。

那时候他强调的是放松,越松越好,用意不用力,还未强调一点力都不要用。

王师当时披露,他是在一直研读《王宗岳太极拳论》而在60岁时方悟到王宗岳的太极拳真谛,因此他在老杨式太极拳85式的拳架基础上,加上了已流失了拳论中的八门五步功夫,创编了「王氏太极拳」,也即是王宗岳太极拳。当时,「王氏太极拳」还未加上〝水性〞这二个字。

从1990年10月新加坡返回香港后,王师就定居香港,深居简出,潜修太极和佛学,没有再到新加坡来。

过后,我在1990年11月14日及1999年分别到台湾和大陆路过香港时,都曾停在香港拜访王壮弘老师,第二次时他告诉我,劲路要顺着地心吸力走,还强调了拳论中的〝偏沉则随〞。

三。

2005年王师闭关潜修,农历新年出关见客,我致电向他问候,并请教太极拳的心得体悟。

他说,他的太极拳有四大特色:

1。不用力,利用地心吸力和重量。

2。转固体为流体(水性)。

3。转一维空间为四维半空间,其中一维半是时间及空间。

4。无为法。转有为法为无为法,而达到无所不为。

的确,较后,我再到香港拜访他时,只是伸手与他偏瘫的右手手指一碰,整个人就犹如跌入漩涡内,然后莫名其妙被弹撞向墙壁。他已达到〝摩空、駕虛、乘幽、控寂〞的境界。

王师的门徒萧泽军(小月) 老师被询及时说,〝摩空、駕虛、乘幽、控寂〞,這是對境界的描述,是老師的太極拳境界,是佛的涅盤境。摩、駕、乘、控,是動詞,空、虛、幽、寂是形容詞。

老師的太極拳推手,掌控駕馭對手的能力已至空中起妙有的形而上境界,神妙的不可思議。  

四。

2006年12月我到香港拜候王壮弘老师,并上了他二堂课,当时,他语重心长重覆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用力,要借用地心吸力。

他说:地心吸力是无穷无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就像世界银行一样,你有世界银行作你的靠山,你作生意还会怕资本不够吗?在推手上,如果你能借用地心吸力,还怕对手用蛮力吗?

的确,与王壮弘老师一搭手,你就觉得忽然落空失控,如跌入惊涛大浪之中,紧接着是如被大浪卷住抛起,自己已无法分清东南西北,魂飞魄散,直到撞到墙壁上还要呆一阵子,才清醒过来,不相信会有这回事。

在我个人的心目中,王师是大师中的大师,学问、修为、拳艺、推手都达到极高的层次;在太极拳的造诣上,有继承、有创建、有发展、有突破。听他的讲课,就像哲人高僧说法一样,每句话都是棒喝,真知灼见,直指太极拳的核心,令人开悟。

难怪练了数十年太极拳的老外,千里迢迢来上课,听完课后大哭流泪,苦练了几十年,连门在哪里都不知道,更遑论入门。

太极拳难,难在正确的道路,只要对拳经理论的稍为误解,就走入了旁门,歪离了正道,怪不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要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要如何详辨呢?在上完二天的开窍棒喝和脑力震荡课程后,第三天清晨我们到他府上与他告别,他惟恐我这位凡夫俗子还无法开窍分辨真伪,语重心长的给我总结四大原则去辨别太极拳的优劣和质量;一、用意不用力,二、太极拳像水像风,不是固体的,要将固体变成流体,三、松空圆通。行拳走架没有直来直往的一维空间,要立体的圆,达到四维半空间,四、无为法。

他说:从有为到无为是一个漫长的修练过程,要勤学苦练,还要开悟,最终达到自然而然的地步,推手时人家怎样来就怎样去,连想都不必想,就像机器达到自动化一样。

这次在香港聆听他的教诲,和新加坡讲课时不一样,王师由道家老子及庄子已升华到佛学意境,用佛理来作比喻。

这二天的授课中,他常提及的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

过后,我才在他写的文章中对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上上法,有一些了解。

他在文章中说:〝世间法是妄念,出世间法是正智,出世间上上法是把妄念和正智一起抛却,最后连出世间法这个〝法〞也不要,成了〝出世同间上上〞。

〝这个出世间上上的境地就是所谓〝无开发功用行,不可思议,思之则乖〞的注脚。也就是第一义如如本具,寂然不动境界。〞

〝当本具显用时是不用思议的,也不可思议,如果一想一思议,这本具功能该怎么用?那么这个本具就成了有为法了,乖了,坏了。〞

〝出世间上上是佛的境界,觉者的境界,一法不生万法生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然后再回过头来看太极拳,看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就能毫无阻隔,明白了然。〞

王师也透露了他如何被一只残障跌落的手臂击中五脏翻滚而体会不用力的经历。

他说,有一回他如常乘搭巴士前往教拳,下车时觉得有人打他背上,顿时感到五脏震动,心想遇到内家拳高手,转头一看,原来跟在后头下车者是一位残障者,吊在他胸前纱布内的手臂不知何故滑跌,重击在王师背上;他当时恍然大悟,不用力的威力。

王师认为太极拳应是〝四两拔千斤〞而不是〝四两拨千斤〞,因为拨本身就用力。太极拳要用八门五步偏沉则随将对手来的力化于无形,沉下脚底,然后用反弹力加上自身重力还给对方。

临别时,他反覆的交待不可用力,旁敲左侧的点窍,重点强调说能够归为圆通的才是正法,无非是要开启我们本具的智慧,以防我们误入旁门。

五。

师壮弘在太极拳的研究可以说己是一代宗师,达到一家之言的地步,对《王宗岳拳论》,有独到的体会和见解,言前人所未言。

他说太极拳是八门五步的功夫,一出手都要有八门劲在里头,整套拳要求是波浪式连绵不断,并利用人体的掌、臂、身、腿、脚、各部三个以上的关节,互为一组交替进退,加上螺旋式的大小进退旋转。

五步指的是步法中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步法上的变化,是一个在地上的圆球在滾動。

八门指的是崩捋挤按四正和四偶采列肘靠;在行架和推手中,必须要有八门劲,配合缠丝旋转,形成一个空间的立体圆;进退之间,加上波浪式的连绵不断,以便达到如拳经上所说的如长江大浪,滔滔不绝。

他说在推手时,体内的关节不仅要一个一个能拆开,而且要能够组合;对方按到哪一个关节,哪一个关节松开;当回击对手时,每个关节又能组合,节节贯串,合而为一。

他强调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求自己不败,因为只要自己不败,对方就有败和犯上错误的可能;自已不抢攻贪胜,就不会授力予人,心理就不会紧张而出现僵力。

他认为,在太极拳推手中,温和时,被抛出者毫无痛苦,而跌翻绝妙;但猛烈时,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冲击,五藏皆裂。有了这种功夫,才算是得到太极拳真髓。

2005年,王老师在闭关前,将他授课时学生整理的笔记寄了给我,讲题是《真正的太极拳》。     

笔录中有这几句显得非常重要,也是他平时一直强调的。

"我们打拳,首先固体要变流体,流体要变气体。用力的要变不用力;单线直来直去的要变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就是四维,再加精气神,就是超立体。"

"手往前伸,要像水一样,漂出去;要浮在哪里,也沉在哪里。上升是升腾起来,下沉是浮沉,不是蹲下。收,是引回来,是后面先收;出去是催出去.............." 。

"打拳,如果只是直来直去,那是打空架子,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他不时强调,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学者不管从那一派太极拳入门,都不能以学会拳架为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的实质,并有所改进和提高,而对拳术有所贡献。这就是古人常说「得意忘象」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形象是为了帮助了解道理的,道理得到了,应该根据道理去创造更完美的形象,即改造形象,事物就是这样进步的。这亦是每个有志于拳术者应有的抱负。”

六。

2008年12月27日凌晨2时,王壮弘老师在香港逝世,享年积润81岁,可以说是太极拳界和碑帖书画文物鉴定界巨星的殒落,我们失去了一位大家,一位文武双全的奇才。

幸好他平时对学生授课的精彩言行,有被录影和录音下来,经他的两名爱徒杨云中和蓝晟两位老师整理成书及时在王师逝世前出版,书名为《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分别在香港及大陆以繁体和简体版出版。

在这较旱前11月,中国上海书局出版社山再版了王师早年六本有关碑帖书法的重要著作,即《崇善楼笔记》、《增补校碑随笔》、《碑帖鉴别常识》、《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艺林杂谈》等;他也是《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美术辞典》主要撰稿人,《书法月刊》责任编辑。

据知,王师是在医院内接到其爱徒蓝晟将刚出炉的大陆简体版《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交他审看翻阅许久后,待众人在探病时间过后,凌晨安详潇洒的离开这个娑婆世界。

他的「王氏水性太极拳」绝学,他的学生揭春雨教授所拟的对联可以作为写照:

        【點線面體八門五步十三總勢無非本具;

          苦集滅道四相六根不二法門究竟是空。】

  王师弟子汤金石简化对联为:

         【八门五步十三总势无非本具

 
          菩提般若缘起性空不外如是】

《上善若水》
出版始末

王壮弘太极拳大家游艺于人道、儒、释诸了家,深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原本不打算出版他的授课笔记;他认为一落入语言文字,就已失真,因此他常举例说释迦牟尼说法49年,最后却说什么都没有讲

幸好,他在朋友怂恿和学生再三恳求下,《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才得以出版。在这之前,他的三名学生,为发扬他的绝学,曾分别出版有关王师对太极拳论述和体悟的拳书;那就是傅勒金的《太极显微》和陈少华、小月夫妇编著的《太极拳研究室笔记》和《太极拳研究室笔记续集》

《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得以出版,还多亏他其中的一位得意门生兼该书整理者之一杨云中老师有心,每次上课都录影录音,才得于整理出版,为中华文化和太极拳留下宝贵的资产,作了更广大的弘扬。

王师本身对太极拳的著述,也仅仅的留下几篇的心得之作,篇篇让人振聋发聩,脍炙人口。,


他留下的文章有:()上海书局重印陈鑫著的《太极拳图说》中邀写的序文、()刊在武林朵志上的《是四两拔千斤不是四两拨千金》、()刊于武魂杂志上《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本具”涵义缘由、()再论本具--兼释四篇《王谱》。


为了了解《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出版成书的辛艰过程,记者特访问该书的整理功臣蓝晟老师,谈该书能出版的因缘。

他说:三个主要的因缘际会,造成这本书的涎生。

第一:杨云中师兄有一个特点,每次上课,均录像。以前,他和冯志强、魏树人、铁恩方等名家上课,都录像。光影碟机就用了3个。

这是由于杨云中和王师壮弘晚年开悟之后学佛学和王氏水性太极拳,杨师兄感觉这是宝贝,因此,发愿要把这个给整理出来。

当时,他和王师上课,每周上1次,然后是2次,然后是每周三次。持续了一段时间,为了便于理解,又改为每周一次。

被询问时,他说,每周三次学费是9000元港币一个月。每周一次,是学费 3000元港币。这样持续了4年。记录下来的光盘就有数百盘。

有了这个愿望,经过王老师授权,开始整理,所以,他边教拳,边在身上体会;我负责组织几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和我北京公司的员工把光盘录音变成文字,然后,我用一段时间,逐渐的文字上的梳理、添加小标题等等。然后,请杨师兄把关看看,因为都是给他现场讲的,所以,以杨云中师兄最后看两遍之后,我再加工。然后请汤金石师兄帮助校对。最后成书之前,繁体版,王壮弘老师亲自看了2遍,修改了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同时,还王师还着急杨云中、汤金石和我开会,对本书进行了最后的梳理,这大约进行了2次。出书前,我还到恩师家中,集中选了3-4次照片,包括恩师早年和晚年的照片,以及收藏的字画,配在书中。

我还看到了好几封南怀瑾先生致王师的信。总之,当时王师精力不够了,依然通读了一遍到两遍书稿。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此外,香港现任立法会议员谭伟豪还对本书前期出版工作给予了资助。也就是说,本书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出版的。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

后期,杨云中的学员和汤金石师兄,还借我们一些资金,以便本书能尽快出版。为了出版本书,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家专门出版太极方面书籍的出版社——太极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他说,第二,这其中,杨云中无私地把珍藏的内容拿出来最为重要。而且,在所有一般人的习惯中,都把这个当成秘密、秘传,而杨云中师兄认为,善知识必须公开,让更多的人受益才行,这才是行大道。此外,王师开悟之后,对于太极拳的认识,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圣人述而不作,这就需要做学生的做这方面整理工作了。

       第三,当时上海著名作家、学者沈善增先生也劝王师,一定要留下一些东西,否则就太可惜了。王师本人在应杨师兄请求,这个出版的事情就圆满了。

    他透露:王师晚年开悟之后的功夫,用了4年多时间,传给了杨云中。《上善若水》一书,就是专门讲给杨云中的听课记录。此外,我们还在整理之后的《圆觉太极》,这也是王师给杨师兄听的。而且,我们整理王师著作,王师还亲自在授权书上签字的。

另外,王师临去世前,已经把自己从楮师桂亭处传下来的书籍及物品,全部传给了杨云中师兄。〞    

当谈到繁体版与简体版的分别时,蓝晟老师说,大陆版又增加了王师亲自写的问答、札记、和文章,大约2万多字。因此,内容是不一样的。

他说,大陆版《上善若水》中的问答,是王师亲自写的。

这本书以繁体字及简体字分别在香港与大陆出版后,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信有心人与有缘人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和开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之内气运行
孙德善传太极要诀
黄仁良回忆先师张玉当年教拳的体悟b
太极之王万胜问劲与力
王壮弘谈太极拳
邓注太极拳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