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仁良回忆先师张玉当年教拳的体悟b
9、有“沉”必有“起”,有“含”必有“平”:
太极拳锻炼要“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大多数练拳者都知道,但如何在练拳中去做到,就不是象说的那样简单。刚开始练拳的人,将心意都放在手脚动作上,根本无暇去考虑其他的问题。但当拳架动作熟练后为求深入,能尽量做到内外相合,才会注意在练拳过程中如何配合“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当初我对此很模糊,在练拳过程中,是否一直要保持“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还是两者之间须互动。自己也曾做过各种尝试,如在整个练拳过程两者兼顾始终保持的话,就会感到躯体呆板,体内毫无动静;如两者分开互动的话,体内倒是有了动静,但是否会影响养气于丹田的效果?在百思不得其解情况下,带着这些疑问便择机向老师请教,老师认为我很会钻研,并要我记住“太极是阴阳之母,有动有静,有分有合”。所以对“气沉丹田”也应“有沉必有起”,如果一直“沉”着不动,那就不能叫“沉”而应称“守”,“沉”字就包含者动。对“含胸拔背”也如此,应该是“有含必有平”,不能一直含着不变,也回想起在几次练拳到定式时,老师过来纠正要我两肩松开,保持胸平腹实,达到立身中正。在以后练拳中,又逐渐加深了对“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的认识和理解。“含胸拔背”所带动的是“气贴于背”,并须收敛入脊骨,此为由表及里,是吸,是合。“气沉丹田”所带动的是“气贯四梢”,并感觉气势鼔荡,此为由里达表,是呼,是开。一阴一阳,一吸一呼,一合一开,这才真正体现出“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在太极拳锻炼中应有的功能。
10、“退中有进”与“打中有化”:
杨式传统套路许多拳架动作,总是一手前一手后退,一手上一手下,一手曲一手伸,一手阴一手阳,一手虚一手实,那怕是定式后的转换动作也如此。初练太极拳或拳操锻炼者,就根本不会去研究这些动作的用意,老师说过“走架也要如同与人打架,要认真,不能马虎,退中要有进,不进则挨打”。走架时也要“顾三前,盼七星”,就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前、手前、脚前以防范对方进击,要注意对方的头、手、肩、肘、胯、膝、脚七处出击点。太极拳动作即为武术招式,凡是武术招式其中必然包含着攻与防,化与打,进与退,所谓打就是化,化就是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走架如此,推手亦应如此,搭手盘圈无论前进与后退,进击中应含有走化,走化中应包含有进击。记得某次老师正看着我与一位师兄推手,当着老师和师兄面前,我不会主动进击,只是认真地粘连着考虑如何走化。当我才化解了师兄挤劲的进逼,而他又突然后坐变换了向后的采劲,我只能前脚踏进半步顺势而进,却无意地将肩靠上了其胸。师兄当场感到胸闷不适,老师反而批评他说:“你练了这么多年的拳,用采劲怎会不带掤,而且也不能往自己身上采啊”。所以在攻人时必须有防卫准备,是打中要有化,在化解对手打击时也包含有反击的势头,是化中要有打。
11、折叠就是调头转弯:
练拳时手的动作方向,离不开左右,前后,上下,所有动作都是往复来回,拳论要求“往复须有折叠”。对于“折叠”两字如何理解?又如何贯串于练拳之中?当初我也非常模糊,所以当个别拳友问:“折叠是什么意思”?我确实回答不上。后来只能请教老师,“往复须有折叠”先了解往复的意思就是过去又过来,老师说:“折叠就是调头转弯”,就象汽车调头总要打个圆弧形圈一样。如欲向左,必先向右划一小圈调头,如欲向右,必先向左划一小圈转弯;如欲向前,必先向后划小圈调头,如欲向后,必先向前划小圈转弯;如欲向上,先寓下意,如欲向下,先寓上意。手势的往复及转弯抹角,应该成为圆弧形的纯角,避免带有直来直去的銳角,才符合圆圈路线运动。在太极拳锻炼中的转弯调头称小圈转头,需转头的不仅是手,也包括腰胯、肩肘与腿脚,还包括内形的神意和气血。折叠中必须带有螺旋,不单是手臂走螺旋,腰腿及内形动作也有螺旋要求,根据动作的需要,并有旋上旋下的变化。折叠既是方向性的变化,又是阴阳和虚实的变化,也是起落与呼吸的变化,所以无论在走架或推手时,都应注意转弯抹角的折叠劲,是虚实変化中内劲连绵不断的关键。
12、掤劲的特征是圆满:
掤劲作为太极拳的基本劲,无论在走架与推手中,都必须自始至终贯注于掤劲,所谓一掤到底,没有了掤劲,就会出现丢和匾的病手。先师教拳非常重视两手臂在松沉基础上,始终保持圆満,在练拳中每当定式手前伸落点时,老师就会过来,将你前伸之手臂的肘节略微向外向下拨动一些,以保持圆满。并告诉我们从前武汇川师爷也十分强调两手臂的圆满,圆满了才有掤劲,掤劲的力不是用在手臂,是由身体中心向外撑出。所以说掤劲的特征是圆满,所谓“手如抱月忌过直”,凡是向前伸展的手臂都不能太直,应略带微曲与外掤。两手臂保持圆满就如一张绣花的掤架,绣娘便可在掤架上描绘绣花,而绣出各种艺术精品。对太极拳锻炼者来说,掤劲似一个圆盘的运转,两手似圆盘,就先要两肩平准,运劲绵绵不断,成为百练之钢。所谓“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但手臂的圆撑不是故意用力硬撑,故意用力就成了顶抗,又何来的动静和虚实。根据《八法释义》“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由千斤重,飘浮亦轻松”。
13、武汇川答复黄文叔之书信:
文叔学兄伟鉴:
久未畅谈,渴念殊甚。顿奉华扎,敬悉钟切,谨将所询,答复如下:
练太极拳之要旨,务须身体中正圆满;气要松沉,手前按时,要从肩肘蠕蠕搓出,两肩要松坠,两肘要下沉,尾闾要收敛。脚落地时,先虚而后实,上下一致,式式均要圆满,头要悬顶,气沉丹田,练时要慢,快则气即上浮。如在赣有知心好友,可教以一、二,以便互相研究,推手亦易进步,身体亦能健康矣。
素知我兄文学理想渊博,又能虚心钻研,日后定能成为太极名家,兴盛此术者,惟有我兄是赖,他人所不能及也。嗣后待我兄凱旋归来,再为趋阶谒贺,现当战事期间,诸多勞苦,身体善自尊重,是所致祈!谨此奉陈,敬请道安。
弟武汇川谨启 民囯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黄文叔自幼爱好武术,喜弄刀舞剑,青年时参军,后任冮西南昌行營署管理处长之职。为振兴武术,寻师访友,早年曾从田绍麟学练太极拳,民国十八年在浙江召开全国武术大会时,认识了杨澄甫便再次从学太极,并与武汇川、田绍麟、孙禄堂、张兆东、杜心武、刘百川等武术名家交往甚密,故以兄弟相称。
14、太极拳的“放松”有没有限度?
外家拳从刚猛练起,讲究力量与速度;内家拳从松柔练起,讲究缓慢与用意不用力。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自然应按内家拳的练法,就必须从松柔练起,所以对太极拳锻炼要求“放松”,这是每个练拳人都知晓的道理。但要求“放松”到什么程度?前人却未曾说明,在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只有松腰的要求,《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之说。当初对如何才算“放松”的问题,也曾请教过老师,记得老师只回答:“任其自然,安舒即可”。因此在我几十年练拳和教拳中,对“放松”二字都沒有刻意为之,只要达到自然和安舒即为放松。对初学者要求也如此,在练拳时做到放松自然即可,不要故意地昂首挺胸,待熟练后自能感到全身松静的感觉。然而当今却有些人在太极拳的“松”字上过于炒作,大做文章,说得天花乱坠,甚至将“松”形容成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物。有些拳友已练拳多年,还经常会提出“松”至什么程度才算到位?我平时的回答:“松,就是保持自然状态下的舒适安逸,就如军训中立正后的稍息”。如此解释可能还不能解除拳友的疑惑,也只能再取一条毛巾搓捏成一团,放在平台上松开双手,看到成团的毛巾在渐渐松散开来,当松放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太极拳的放松也就如此,保持自然舒适就是放松的限度,尚未达到全身的自然舒适状态下,那怕局部还有一丝一毫的牵强,是为“不及”;已感到全身处于自然舒适状态了,如欲再强加以“放松”,就反而失去了自然与舒适,变得牵强,是为“太过”。所谓练拳中“放松”就是自然而然,不牵强附会,感到全身舒坦就行,何必钻入牛角尖不知所措。
15、太极拳的“柔”与“刚”:
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讲究柔软,越柔软越好,故出现了“大松大柔”的口号,以柔克刚,总认为是以自己的柔去克制别人的刚,因此将“柔”作为锻炼的最终目标。太极拳不是柔拳,也不是软拳,是阴阳相济的哲学拳,只讲柔软,而不讲刚強的就不是太极拳。记得老师说过:“柔与刚是不能分拆的,虽说化劲用柔,发劲用刚,但在用柔时不能无刚,用刚时也不能无柔”。对初练太极拳者强调用柔,是为了去除身上的拙僵之劲,称之为“摧僵化柔”,待拳技成熟功夫上身时,即称为“积柔成刚”。太极拳应具备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刚柔并重。若要谈“柔”,就不能丢弃“刚”;若要讲“刚”,也不可丢弃“柔”。所谓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这是指太极拳的“柔”;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是指太极拳的“刚”。现今有些人认为太极拳就是柔拳和软拳,只要练柔软了,就能“以柔克刚”了,因此便拿“柔”字大做文章,却忽视了敌刚我柔和敌柔我刚,“以刚击柔”的战略战术。“以柔克刚”是化劲,化劲也不是光凭一个“柔”字,在柔中还须有粘走,在粘走中还暗藏着“以刚击柔”的反击,才能克敌制胜。熟练双人推手者,均知道只要一搭手,就必须做到人刚我柔,你阴我阳,你实我虚的互变。刚柔就是阴阳与虚实,在互变中又必须保持两者兼顾,所谓“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16、练太极拳是否越慢越好?
以前常听人说,太极拳锻炼其动作越慢越好,有些人练一套拳可长达一、二个小时,并有说法:快拳容易,慢拳难,越慢功夫就越深。为求功夫上身,一度我对“慢练”发生了兴趣,演练一套传统拳架本来就需40~45分钟,放慢到50分钟还可以,若要练上一小时以上就会出现呆滞现象。如此刻意地放慢动作,慢到似乎停顿,但不知道这种慢练方法怎能促使功夫成长,其根据何在?也曾产生过怀疑。后来被老师偶然看到,便问道:“你这是在打拳,还是在站桩”?我即停下:“听说练太极拳越慢越好,我就试试”。老师说:“练太极拳是能快能慢,但不可能慢到如此地步,没有了拳的气势还能称拳吗?记住拳是运动,是动中求静”。老师的话解决了我心中的疑虑,太极拳必须练出气势来,没有了气还能称拳吗?至于能快能慢也必须有其限度,快则不能谎乱,慢则不能呆滞。一般情况下,走架时用意主要放在攻防技击,动作可以稍快些,演练一套杨式传统拳架大约在30分钟左右。走架时意念主要放在气血在全身运行,动作就需稍慢些,练一套拳大约在45分钟左右。如果有时间,就可以先练一套稍快,再练一套稍慢,对养生与长劲效果更佳。在太极拳锻炼中如何掌握快与慢的问题,也很重要,如以“无过不及”的要求来衡量动作快慢,太过快会乱了方寸,太过慢了变得毫无章法,所以对于动作的快漫必须掌握分寸。
17、欲知去处,先明来处:
人生来去匆忙,来是生,去是死,一般人都忌讳谈生死,莫管它来去如何,任其“来时糊涂,去是迷”,只求眼前随便过。也有一些人无休止地争,争权利、争名誉、争地位、争钱财,样样都要争,活到老,争到老,死了也要爭块好墓地,争得好辛苦啊!人都是这世界上的过客,而且所走的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头的机会,好走,坏走,总要走完这条路。所以人对来去问题不得不考虑,老师说:“练太极拳如同修道,要明白人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中间怎样修”?世上没有神仙,只有修道者,所以张三丰只是一个修道者,并非是神仙,他能集太极拳之大成,是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并告诫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欲知去处,先明来处,《张三丰以武亊得道论》有曰:“夫人身之来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赋、理,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合先、后天之身命,得而成人也”。乾坤是大父母,为先天;爹娘是小父母,为后天。先天归后天,是从无我到有我,后天返先天,是从有我到无我,关键是在有我之时如何修行?修行分修炼、修养、修道,总的说来是修身养性。老师说练太极拳如同修道,此道即是为人之道和养生之道,人生应重在行道,无道者枉为其人。是人就不得不考虑,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并不可怕,有人说:“生似春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练太极拳更要参透人生,通过修炼、修养、修道,参透了,道破了,你才会活得舒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黄仁良回忆先师张玉当年教拳的体悟
【理论】腰跨整劲 | 开窍不傻练
呼吸与松沉
太极拳中的呼吸运行的路线
这点事儿,是练拳必须要搞清楚的硬核!
杨振铎谈杨式太极拳的性质、作用和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