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沙窑崛起的商业视角:民间经济蓬勃的创造力,在大唐气度下绽放

公元769年,57岁的杜甫行船至长沙铜官镇,被云母山上昼夜不息的窑火震撼,写下了著名的《铜官渚守风》: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当时,大唐已显垂暮,中原腹地战火连年,长沙却因长沙窑的存在兴旺发达,成为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不同于著名的“南青北白”两大窑口,长沙窑的民间性质和商品属性更加浓郁,并由此成就了中国瓷业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最早关于长沙窑的记载见于刘言史的《与孟郊北野泉上煎茶》,诗中有“湘瓷泛青花,涤尽昏渴神”一句,指的便是长沙窑。此外,李群玉也有诗《石渚》: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迢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生动描绘了长沙窑生产时的盛景。

如今的铜官窑古镇

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证据表明,长沙窑源于相邻的岳州窑,8世纪末开始蝶变。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10世纪初衰落,兴衰不到两个世纪。其衰落原因,主要是受潭州社会动荡、北方印刻花技术冲击、瓷土来源缺乏、瓷器质量未进一步提高、窑主间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

短短200年,长沙窑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不仅锐意进取,开创釉下彩技术之先河,还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外销瓷为主的窑口,其产品兼具本土特色和外来文化特征,独树一帜,成为大唐开放心态与民间经济活力的见证。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

长沙土野沃衍,下有洞庭之输,泉源瀵瀵出山阯,故鲜水旱,称善郡。

可见,长沙自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洞庭湖物产丰富,加之瓷业所需的煤炭、森林、瓷土、燃料资源充足,为长沙瓷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唐中期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才是其快速兴盛的主因。

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唐初,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长沙经济的繁荣,曲辕犁、水车、筒车等新农具的发明,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旧唐书·刘晏传》载:

潭、衡、桂阳,必多积谷…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

可见当时潭州(今长沙)地区农业发展好,粮食储量大,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安史之乱时,北方战火频频,民生凋敝,而湖南因处长江之南,受影响较小。安史之乱后,首设湖南观察使,以潭州为中心,负责湘江流域的管辖,“湖南”一名由此而始,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央对湖南经济的认可和重视。

农业的发达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直接表现为长沙窑的崛起。

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历经八年方止。《旧唐书》载: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州井邑,十倍其初

当时,北方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湖南则接纳了大量北地人口,为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安史之乱

三、有利于外贸的税收制度

唐朝税法几经沿革:初唐实行租庸调制,后改为两税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民间经济。8世纪中期,来唐贸易的外商越来越多,又设“市舶使”专管。《广东通志》载:

贞观十七年…番商贩到龙脑、沉香、丁香、白豆蔻四色,并抽解一分

可见当时关税施行较低的十一税法。唐文宗还曾亲自下旨:

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不得加重税率。

统治者特意采取措施,防止地方横征暴敛。这种包容开放的贸易环境和较低的税收政策,为长沙窑产品的对外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南北瓷业技术交流

安史之乱后,北方窑工大量南迁,先进的瓷器生产技术随之而来。如长沙窑施釉前要先刷一层化妆土,这是河南窑口普遍采用的工艺,南方的岳州等窑口从未有之。另湖南博物馆藏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内壁绘褐彩及褐绿条彩,其技法源于北方唐三彩,在以青瓷为主的南方十分鲜见,也佐证了长沙窑工艺受北方制瓷技术影响。

湖南博物馆藏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一、瓷业生产资料

1、原料

长沙窑附近瓷业原料储藏丰富,《望城县志》记载:

瓷器粘土分布在铜官镇和西湖、东城乡一带,其质地洁白,细腻如粉。

此外,底土、料土、梅土、枯土等均可在附近开采获得,节约了大量运输成本,为长沙窑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

2、燃料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足、降水量大,故森林资源丰富。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和杉木,具有烧得猛、升温快,窑膛内还原反应理想等特点,在长沙周边分布广泛。

3、水资源

如今的铜官镇码头

窑址一般多选近水之地,因瓷业用水量极大,并能提供方便的水运。长沙窑位于湘江右岸,铜官镇码头附近,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唐六典》记载:

租、庸杂物等脚,每驮一百斤,一百里一百文。水运„„从澧州、荆州等州至扬州,四文。

可见水运比陆运便宜极多,且瓷器笨重易碎,水运也更加安全。

二、瓷业生产组织形式

1、生产规模

1957年,湖南博物馆对长沙窑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现其规模之巨,可达100万平方米。而保留下来的49处龙窑和26处挖泥洞,也在诉说着当年瓷业的盛景。

如谭家坡一号龙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唐代龙窑,长41米、最宽3.5米、坡度达23度,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

谭家坡一号龙窑遗址

2、技术分工

元代蒋祈《陶记》:

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

可见,南宋时期的景德镇已经有了明显的技术分工。长沙窑兴起时间更早,但考古发现表明,其生产过程中已经出现多工种的参与配合:采泥、淘洗、炼泥,制匣、制坯、拉坯、烧窑,均有专人负责。烧制结束后,还有晾晒、施釉、印花、画花、雕刻、质检等步骤。他们相互独立、互相配合,井然有序。

3、生产形式

① 个体手工作坊

朝鲜龙媒岛曾出土2件长沙窑人物壶,上书“郑家小口天下有名”、“汴家小口天下第一”;安徽曾出土“张”字贴花壶;还有的题款壶具有了广告性质,如:“陈家美春酒”、“瓦行老货”等。这些带有工匠姓氏的产品,证明了当时长沙窑存在许多个体作坊,它们品种多样、标记不同、质量参差不齐、施釉及彩绘的方式也不一样。

长沙窑壶:“陈家美春酒”

产品记工匠名,由官府工匠物勒工名演变而来,后用来避免生产时的产品混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广告的属性。

② 多家手工业作坊合作

长沙窑随着不断发展,开始出现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其本质是多个家庭、小作坊的合作生产,规模较大的作坊间亦存在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唐代经济史学者魏明孔认为:

“唐代普通家庭的人口数量约为5人,当手工业生产规模很大时,会选择将家族和手工业作坊紧密结合,以防其手工业技术向外传播。”

从长沙窑巨大的装烧数量来看,远非普通五口之家所能承担,必然是多家手工业作坊合作的成果。

③ 特殊的外商来样订烧

随着大唐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工艺随之传入。长沙窑特色的模印贴花和印花技术就是从波斯压印、锤揲工艺移植而来,常见于壶、罐的下腹部,题材取自西亚,主要有座狮、葡萄、椰枣、婆娑、菩提、胡人等。这些带有西域特色装饰的外销瓷,很可能是专为外商烧制。

西亚风格的长沙窑执壶

此外,在“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56500件长沙窑瓷器,器型和装饰纹样都非常统一。其中壶类700件左右,以背壶和黄釉褐彩贴花壶为主,风格极为相似。另有大量规格一致的碗。数以万计的相似器物出现在同一艘商船上,应是长沙窑为外来订单进行的批量生产。

4、制度管理

唐代,官营手工业是社会手工业的主体,监管非常严格,对个体手工业则不干预其生产过程,但严控流通环节,将商品按质量分为精、次、粗三个等级,对应上、中、下三种价格,如果发现价格高于质量,会加以处罚。因此,同类产品会因不同质量导致价格相差悬殊。如越窑瓷壶在当时售价1000文,长沙窑瓷壶仅为5文。

此外,唐代徭役制度非常灵活,《唐六典》载:

番户一年三番,杂户二年五番,番皆一月„„十六岁以上当番请纳资者,亦听之

可见,工匠每年服役时间较为集中,拥有大量剩余时间从事其他行业。而且官府允许纳资代役,对工匠人身控制减弱,为民间窑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一、国内销售情况及路线

目前,已有17个省份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北至河北、南至海南、东至上海、西至陕西,可见其在国内销售非常广泛。除长沙外,出土最多的城市为扬州和宁波,其次为安徽省和湖北省。

宁波古称明州,是唐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尤其是浙东运河开通后,长江沿线的商品输入非常便捷,成为长沙窑重要的贸易中转地。其产品自明州往北可达杭州,并沿大运河运至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对外可运往东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因此,宁波出土了大量西域风格的长沙窑产品。

除了长沙,扬州是出土长沙窑瓷器最多的城市,品种非常齐全,有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玩具等,大多属晚唐时期,并有一些长沙都未曾出土的精品。

安徽境内的长沙窑瓷器主要分布在巢湖、淮河、长江沿岸。湖北则通过洞庭湖入长江运输。尤其是武昌,早在中唐时期就有长沙窑产品的流入,为国内其他地区少见。

长沙窑国内销售分布图

通过对上述考古成果的分析,可知长沙窑的国内销售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条

  1. 沿湘江经洞庭入长江,抵江浙地区,往南经大运河可至杭州,再入曹娥江到达宁波。
  2. 经江浙到汉水,运抵北方各地。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发现的长沙窑器物大多由此而来。
  3. 自长沙出发,经湘江入灵渠,走湘漓古道到达桂江流域,最终运抵广州。
  4. 经洞庭入长江,溯江而上到达三峡,运抵四川。

二、国外销售情况及路线

1、国外分布情况

1998年,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唐代沉船,其货舱内约有6.7万件唐代瓷器、金银器及玻璃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贡奉礼品,如底款为“进奉”、“盈”的精美瓷器和珍贵的金银器物;二是以长沙窑为主的生活日用瓷,约56500件,它们有着浓郁的南亚、西亚风格,包含大量佛教、伊斯兰教题材,是专为外贸生产的产品。后来,这艘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是迄今为止出水长沙窑瓷器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沉船。

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

此外,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伊拉克、也门、阿联酋、约旦、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均有长沙窑瓷器出土。

2、外销情况及路线

《唐国史补》记:

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

可见唐代造船航海技术日益精进,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瓷器传统的外贸路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唐中晚期,因沿途少数民族政权的干扰,被迫中止,由此转为以东南海路为主的海上贸易。瓷器运输量因此大大增加,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长沙窑国外出土分布图

结合国内外长沙窑出土地点,我们可以大致将其海外运输路线分为以下三条

  1. 于扬州港装船直接销往世界各地。
  2. 于明州港装船向东北航行至朝鲜、韩国及日本等地
  3. 于广州港装船,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印度、锡兰运抵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再至非洲。

总体来看,长沙窑外销瓷中具有西亚风格的瓷器最多,极少见东南亚元素,同时西亚地区出土数量亦为最多。因此,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应是沿途贸易性质。而非洲则由中间贸易商转运,并非直接销售。

一、产量

长沙窑窑址共包括三个片区:石渚湖窑区、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鼎盛时拥有100余条龙窑,衰落时仍然有10余条。虽然长沙窑的具体产量不见文字记载,但窑区内众多龙窑、窑具、匣钵、瓷片,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辉煌。

以保存最为完好的谭家坡龙窑为例,长67米,窑底现存大量匣钵,经测算单次可烧碗3万件,壶5100件。按其产能最高时的100条龙窑计算,整个长沙窑窑区可同时烧造碗3000000件,壶510000件,非常惊人。

长沙窑谭家坡龙窑遗址

二、产值

目前发现6件标注售价的长沙窑瓷器,均在5文—3文之间。《疏改税法》载:

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

长沙窑“油瓶伍文”题记壶

十升为一斗,因此一件长沙窑瓷器价格与一升米持平。据《中国经济通史》记载,唐代一亩地的平均产量一般为155斤左右,价值相当于128个长沙窑瓷壶。整座长沙窑满负荷装烧瓷碗,一次可生产出9740亩地的产值。

长沙窑定价低廉,平民百姓完全可以负担,这与其薄利多销的国内商业战略是相吻合的;此外也有少量精美器物,针对社会中层及以上的消费者;还有一些专供外销,价格应会相应提高,产值也有所增加。

三、贸易策略及影响

唐代,世界瓷器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釉色、釉质为特点的中国瓷器,二是以彩绘、图案为特点的伊斯兰瓷器。随着唐朝和伊斯兰国家贸易扩大,为适应其审美需求,扩大市场,长沙窑由最初注重釉色转向重视彩绘,将中国传统书法、诗词歌赋、谚语警句、彩绘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剪纸等融于瓷器装饰,开创了中国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

不仅如此,长沙窑灵活的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其国内产品主打生活日用器,搭配文房用品和玩具,装饰以诗文、彩绘为主,定价低廉;国外产品罕见文房、玩具,装饰以贴花型褐彩、褐斑、抽象纹饰为主,定价有一定利润空间。

西亚风格的长沙窑执壶

可以说,面对越窑和邢窑的强势,长沙窑在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下风,只能通过降低售价强占低端市场。因此,这种主动求变的策略,正是面对复杂市场环境时最为重要的经营智慧,使长沙窑从一个不知名的内陆窑厂,变成了唐代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

中国瓷器的外销始于8世纪中,以小规模朝贡贸易为主。9世纪初转为大规模商品贸易,形成了中国瓷器第一个外销高峰。长沙窑作为9世纪外销瓷的主流产品,其外销产量和产值自然十分可观。

一、对瓷业发展的影响

陆羽在《茶经》中说道:

碗,越州上,鼎州次,婆洲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可见在唐代士大夫眼中,岳州窑的产品质量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而长沙窑则根本没有被提及。这种劣势,让其不得不向中下层民众发展,试图以富于变化的装饰和低廉的价格赢得市场。于是,在工匠天才的创新努力下,长沙窑创造了世界瓷器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1. 第一个发明釉下彩绘
  2. 第一个发明高温铜红釉
  3. 第一个发明模印贴花
  4.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和姓氏铭文
  5.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
  6. 第一个将文字纳入瓷器装饰

长沙窑诗文壶

以上无论哪一点,都对中国后世的瓷器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长沙窑为适应西亚市场所作的改变,也是具有开创性的。在装饰方面,融入佛教和伊斯兰教元素、采用胡人面孔和西亚特有风物、甚至直接将伊斯兰文字搬上瓷器;在器型方面,大量模仿伊朗胡瓶、双系罐、流灯、高足杯等具有浓郁西亚风格的瓷器。这种融合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元代的青花瓷能与之媲美。

二、瓷业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增加社会剩余财富

瓷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满足一个窑口的生产,至少需要30—40种不同工种的参与。瓷业经济的发展,为从事相关生产、经营、销售的民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增加了社会剩余财富,从而带来更多的贸易活动,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活跃。

2、近代商品经济初现

无论是长沙窑生产中出现技术分工、多家合作,还是外商来样订单、主动求变的销售策略,都指向了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在公元8世纪,近代商品经济的元素已经在大唐帝国显现,并集中表现为“生产与销售相联系”的产品设计导向,以及部分扩大再生产的意识。

长沙窑阿拉伯文字双系罐

3、深度的对外交流

据《新唐书》记载,扬州、广州等几个唐帝国的重要对外港口,都有大量胡商聚集。而长沙窑的出现,让他们的脚步踏进了大唐腹地。陆岩梦《桂州筵上赠胡子女诗》:

自道风流不可攀,那堪蹙额更颓颜。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

诗中以湘江水深形容胡女高眉深眼,说明湖南地区当时已有胡人融入。长沙窑的发展,为中外瓷器贸易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唐 韩干《胡人呈马图》

4、活跃了地方经济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和集镇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草市。《樊川文集》记载: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可见当时在繁华地区,草市商业十分活跃。而长沙窑的崛起也使湖南自发出现草市,如“黑石号”曾出水一件题有“湖南道草市石渚孟子有明樊家记”铭文的瓷碗。

“湖南道草市石渚孟子有明樊家记”瓷碗。

随着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长沙窑的崛起,长沙成为发达的内陆商业城市,湖南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力也逐步加强。

5、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社会主体地位的历史现实,使剩余价值难以转化为新的社会生产力。长沙窑大部分作坊主在获得了高额利润后,选择将其投入到田产购买中,使瓷业缺乏长久充足的资金投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其次,长沙窑薄利多销的战略定位,虽然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商人们趋利避害,为追逐利润不断降低产品质量,为长沙窑进一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大唐,是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禁铜令的实行,使陶瓷真正进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在皇权就是一切的封建社会,初唐邢窑的进贡“盈”字款、“翰林”款瓷器,晚唐越窑进贡的秘色瓷,一前一后,成就了“南越北邢,南青北白”的赫赫声名。加之士大夫群体偏爱青白茶器,长沙窑这样毫无优势的小窑口,似乎更应该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充满辩证的魅力。安史之乱荼毒中原,却也裹挟着大量劳动力和北方窑口的工匠来到湖南。他们与当地窑工一起,研究着打破越窑、邢窑垄断的方法。最终,创造性的开创了数个瓷业史上的第一,冲破了皇家与文人的审美牢笼。并将目光穿越千山万水,聚焦到了遥远的伊斯兰,最终成就了无与伦比的中国第一代外销瓷。

同时,大唐帝国开放包容的对外心态、宽松的徭役制度、蓬勃向上的民间活力,也是长沙窑能够逆境崛起的重要因素。也许,大唐之所以成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风流倜傥的大唐,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有为帝王将相所喜的似雪邢窑、为文人墨客所喜的如冰越窑,还有这为百姓所做、为番邦所爱的彩绘长沙窑。

遗憾的是,长沙窑的辉煌随着大唐的落幕而终结,其中自然有着各种内在因素,但宋朝皇权对社会控制的加大,文人士大夫审美的强势,才是长沙窑无法复起的真正原因。民间活力与民间审美自唐起,自唐终,中国瓷业也从此步入帝王审美的窠臼。如果你去到现今景德镇的街头,那铺天盖地的仿古瓷会告诉你,这种窠臼至今未曾摆脱……

《旧唐书》

《全唐诗》

《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

《湖南通史》

《解读长沙窑》

《唐代工商业》

《长沙窑瓷绘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瓷之光长沙窑:一个源自大唐的多彩传奇
长沙铜官窑
潮州瓷
沙埠窑:填补青瓷发展史的缺环
如果国宝会说话,长沙队派TA“出战”
瓷器之上的唐韵宋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