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克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艺术性与高效性研究

此文发《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6月


         (龙克洲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湖北    建始县    445300)          

       【摘 要】提问是语文课“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法。素质教育更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明确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为课文教学服务,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要竭力寻求提问的妙法,精心设计,每一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高效益。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课堂设计   艺术性    高效性
    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提问是语文课“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法。素质教育更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发挥与提问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求知欲望;能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能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提问,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犹如纸上谈兵、水中捞月。因此,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还要说教师只管'讲’这回事。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样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的手里了。语文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叶圣陶)“从旧传统承袭下来一个很不科学的做法是:语文教学限于书面,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张志公)“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率?”(吕叔湘)三老的话指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改变“注入式”教学和“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现在,教师对提问是重视了,可有些教师运用提问,却因没有正确理解教学原则,常常走入提问的误区,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降低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
  一、提问缺乏精心设计
  教师不能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紧扣教学目标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只是随意为提问而提问,简单地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缺乏思维深度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大多又是不假思索随意附和,机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目前一些课堂,有的教师则把提问误为满堂问,不分主次,不分重点,不分难点,不管是否有疑,只是一味地问问问。从表面看,课堂的气氛是非常活跃,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不但学得肤浅乏味,而且也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问缺乏启发性
  教师只是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不答,即使是指名回答,学生也是答得莫名其妙,或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言自语,把答案灌输给学生。“不启不愤,不悱不发。”启而不发,就告诉我们教师的启不得法。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磨砺学生的思维,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提问缺乏普遍性
  教师提问只是围绕宠爱的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兴致勃勃,而其他学生则只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静坐静观静听。这样既滋生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骄傲情绪,又会挫伤了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非常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索讨论所提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提问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课堂提问要真正做到富有启发性、锤炼学生思维、促进全体参与,并最终通过提问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注重下面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一)要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在表达观点、说明事物、表现中心思想时,往往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的。有时,课文重点、难点一下子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吃透。这时,就需要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组问题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如讲授《祝福》,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说的主旨,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她在祝福时表现出什么精神状态?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她在祝福时表现出什么精神状态?3.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她在祝福时又表现出什么精神状态?4.祥林嫂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她表现出什么心境?这样提问可引导学生紧扣“祝福”,明确祥林嫂从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逐渐揭示小说的主旨,启发学生领悟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二)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的思维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延伸的规律。因此,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出有思维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如讲授《石钟山记》中的“三笑”,如果我们直接发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学生恐怕很难跨越过问题的鸿沟。我们可采用分总式层次法,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最后使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理解。针对“三笑”这个问题,我们先设计比较容易的问题:苏轼三次“笑”分别在什么场景?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此一问,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就能逐步达到最后问题的理解。可谓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此外,还可以运用搭梯子层次法,通过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能踏着梯子登到问题的顶点。如讲授《项链》,如果我们这样问“作者刻画路瓦裁夫人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可能难以回答。如果采用搭梯子层次法,问“路瓦裁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再问“法国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工业革命后,法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究排场,追求虚荣之风大盛)。这样,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三)要重视学生个人差异的层次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思考,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思维是否真被触动,是提问有效与否的标准。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这些都要求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带来的层次性。在有难易层次区分的问题中,可让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稍差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可能被触动,都可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组问题,让同一个学生回答,这可以清楚了解到学生在哪个问题上卡壳,又便于了解学生理解水平及思维的闪光点。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层次的回答,因为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学生,认识有浅有深,分析的角度也有不同,如此练习,可拓宽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要提高提问的艺术就必须钻研教材,理清思路,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把握好提问的层次性,才能使提问犹如长江黄河,一浪推一浪,引发学生思考,完成教学计划,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二、提问要努力做到“三勿”
  《学记》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三勿:勿牵、勿抑、勿达。

  (一)勿牵
  提问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现在,不少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因此,提问就要努力变单向提问为多向交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甚至赶着学生走。
  1.双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质疑,师生相互提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可在分析课文前引导质疑,把学生的疑难纳入教学的轨道;可在讲授中加入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深化理解;可在授完课让学生质疑,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一句话,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问,从而形成双向交流的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2.多向交流。在课堂上安排师生间相互提问,也安排学生间相互发问,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这种交流的模式既能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二)勿抑
  提问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活动多,中下生活动少。根据目前情况,不少学校的班级都有70%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整堂课只听不发。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偏爱,二是教师设计问题难度过大,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时要做到:
  1.问题难度要适中。就是所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过深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问题过浅,学生对答如流,又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一位教育家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就是说,问题提出后,学生不能随口答出,但经过思考后就能够发言,这样的问题便为适中。
  2.问题要能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脑袋”“启”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动”起来。因为兴趣本身是一种动力,提问的设计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兴趣和动力的推动下,学生就会乐于去思考、去揣摩。要让学生对提问产生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保证科学性前提下,做到不枯燥,甚至从思考中找出乐趣,在快乐中找到答案。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讲授《愚公移山》时,检查学生是否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不是按通常“什么叫孀妻?什么叫遗男?”那样直问,而是“曲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让他去吗”学生在大笑声中很快作出了解答。这样的提问,就是极具启发作用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既不是很难,又有一定的思维过程,学生不可脱口而出,必须通过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找出答案。这样的提问,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获得知识,印象必然深刻,教学效果当然非常的好。但应该注意,提问绝不能离开教学要求一味追求兴趣,要使兴趣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敏锐感知,积极答问。如果只是在提问中生硬插入一些笑料,那即使可以暂时使学生笑得前俯后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没有益处的。
  (三)勿达
  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重视:
  1.课堂提问不是目标,得到答案也不是目的,要讲出理由。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还应该让学生说得出这一结果的理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2.要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外国教育家非常重视“请给一分钟”,就是说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课堂提问才有效果。
  综上可见,若是提问不得法,问题设计不恰当,只是单纯为提问而提问,不顾学生思维的特点,那提问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抑制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之失去思维的兴趣,就会有碍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明确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为课文教学服务,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努力走出提问的误区,积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艺术境界,竭力寻求提问的妙法,精心设计,“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使每一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高效益。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议课堂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