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设计中如何撰写三维目标?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设计中如何撰写三维目标?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专家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一:怎样理解知识目标

 

    历史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便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第一个程序则是梳理历史知识。无论我们依据哪家哪派的教育理论或采纳怎样的教学方式,知识目标既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石。引申说,对学科知识性质的认识,关乎学科教育的质量。所以,欲深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理应从知识目标入手。

全文地址:《历史教学》2007年第5

 

 

专家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二:怎样理解能力目标

 

无论人们如何定义学习的概念,它总是与知识和能力联系在一起。而且,知识与能力不可分割。尽管在理论范畴认定知识应然的有用性,与知识在实践范畴的已然的有用性,存在较大的区别,就好像人们常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励自己,却又常常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多没有用处一样,但是谁也不否认凡是获得有用的知识,就必须付诸有效的学习行动,“有效行动”与“有用知识”的桥梁正是能力,抑或呈现知识价值的力量,恰是能力赋予它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了解”、“知道”,还是“理解”、“运用”这类“目标行为动词”多么诱人,如果在认知方式和操作方式——归根到底是能力问题——没有严谨且明晰的、层阶的且具体的、整体且均衡的、可控且可测的、乃至学术且完整的表述的话,它就不会在指导教学有效性方面有真正的意义。就历史教学的人文性而言,我们就是持“知识即能力”的观点,也未尝不可。

全文地址:《历史教学》2007年第6

 

专家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眼睛、准星、靶心)一线切不能马虎。当然,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剺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因此,我们理应给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以应有的答复。

全文地址:《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专家张汉林: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思考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教育界,三维目标名头很响,但知晓并不等于重视。很多人认为三维目标太虚,有的老师写完教学过程的设计后再套上三维目标,有的老师甚至主张不要写三维目标。理论与实践差距如此之大,谁之过?且让我们多一点思考。

三维目标,是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简称。什么叫维度?举例说明,长、宽、高就是一个物体的三个维度。既然是三维目标而非三类目标,那么这就表明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此,我有一个小小的疑惑:知识与能力合在一起当作一个维度,合适吗?这是出于对称的需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果是前者,应该是四维目标;如果是后者,还是请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出面解释一下,以免谣言四起。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谨表示存疑,下文仍沿用三维目标这个概念——据说有关文化的定义不下二百种,可研究文化的论著照旧推陈出新,文化学者更是层出不穷。

《历史教学》20073

全文地址/kcjs/kcyj/200612/4983.html

 

广东省教研员魏恤民: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对三维目标实现途经及效果的一点思考  

 

很多老师对新课程有一种认识: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回答、角色扮演等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等上依葫芦画瓢。人们对新课程的偏见和抵制就是这批老师造成的,他们只是学到了招式、动作,其中的精气神都没有揣摩,就自认为掌握了要领。

新课程的本质追求是学生的发展,手段是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否有效?这个问题必须要追问。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学习对象的层次性(个体还是部分?还是全体?)探究问题的有效性等都决定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且决定这些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评价。

我们不要在追求手段时忘了目的!

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人杂耍太极拳,就认为太极拳不过绣腿而已。 

 全文地址http://blog.cersp.com/userlog/6353/archives/2007/291137.shtml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再次,“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全文地址:

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6b/t20070420_79038.htm

 

 

友情链接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理解与设计?

 

专家任鹏杰:什么才是教学的真正主导

 

我否定了教师主导说,优秀的老师是不是感情上接受不了啊?这个观点聚讼纷纭久矣,于今更烈。在哲学上,它不堪一击,但说起来比较复杂,暂不多嘴,我仅从教育角度简单谈谈。

  一说此观点是错的,很多人大为不解:主导教学的不是教师,那又是什么呢?

  浅表地看,我以为这个主导应该是课程标准,因为课标代表着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教学的一切行为,不管教师的,还是学生的,都得以课标要求为依归(当然其前提是,课标必须能够反映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不合理需要调整那是另一回事)。假如不以课标为主导,而是以教师为主导,无疑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否正确了。教师的价值观正确,教学越有效,就越有益于;相反,教师的价值观错误,教学越有效,就越有害于。很多老师因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教学是有效且有益于的,所以在感情上难以否定教师主导说,但冷静下来去思量,教师主导说在教育实践上,有很大的冒险之虞。我这样说,绝无贬低教师作用的意思,而是说这一观点被作为一种原则性的理念去倡导,极有可能将教育的善否,全然系于教师一己的行为,其后果如何,怎堪想象?

  深层地看,我以为这个主导应该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当然得符合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的根本依据,就来自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毋宁说,教学的外显主导是课程标准,内隐主导正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是没有人去揭示这一隐藏在课标背后的更根本的依据,才容易误解罢了。明确了这一点,就索性可以不恰当地这样说,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导着教师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就历史教学有效性来说,每个学生在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服务自己的人生方面,需要什么,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什么,哈哈,用教授的话说就是缺阴补阴,缺阳补阳,而不是无视学生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不管你要不要,只用教师自己的一套办法,去主宰多个活生生的生命。我想,要有效教学,就不能不厘清这些关系和道理,创造用更多办法,帮助各各不同的学生。何况,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用意所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全文地址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archives/2007/366245.shtml

 

专家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为例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附有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大部分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密切相关。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些教学活动涉及到板报、识图、纪年、讨论、辩论、图表、演剧、制作、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辩论、比较等十余类。笔者试以收集资料和调查访问两种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对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制定与表述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历史教学》2007年第4

全文地址:http://hist.cersp.com/xspd/200706/6551.html

 

 

专家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谈“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是手段还是目标?我的看法是,不是所有的过程与方法都能当作目标,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学生要掌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这个看法,从逻辑上讲是行得通的: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自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实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也不是目标,学生应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从实践上讲,明确了这一点,过程与方法就不再虚无飘渺悬在空中,而成为老师们触手可及的东西。

让我们先来看一位初中教师提供的案例《罗斯福新政》。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和忽略学生的思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有何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应该如何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过程与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初中英语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误区与整合对策
对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