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文史兼通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学新思路
     一、中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历史知识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要求加强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文科的综合素质;而且老师们对文史的结合也没有过多的非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的历史和语文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在涉及到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需要彼此配合时,学科间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更不会去主动而灵活的联系历史知识,从而出现文史“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很好结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感性理解和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比如近年中考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干瘪,缺乏历史素材和人文精神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文史本是同根同源,史事名人更是中考作文素材来源,然而,许多考生作文中题材空泛,主题不明,缺乏说服力。五千年中华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但是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历史素材的积累,写出的作文就空洞无物。还有中学语文教材与历史教材中彼此相关内容的编排,在时间上往往是不同步的,这给两者的互辅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矛盾。现行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中国古代史(初一)→中国近现代史(初二)→世界历史(初三);可是这个学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总体按“人 —— 自然 —— 社会 —— 文化”的内容的模式编写。语文教材的内容,很难和历史教材的相关知识并肩而行;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没有太大的同步辅助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历史知识的必要性
    (一)古今教育理念认为文史不分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
当前的“语文新课标”也提倡“大语文观”,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甚至要和理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结合。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地世界观、价值观。”而“历史新课标”也同样提到“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职能,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可忽视的,而实现这个职能,语文也是离不开历史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多从历史中走来,学习这些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实践的要求
    1、文学常识与历史
   了解作家离不开历史。作家的身世遭遇,作家的思想、作品风格,这些无不烙上历史的印记,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都会在他们的相关作品中展露出来。如杜甫创作的四个时期,与他生活时代的四个不同环境是分不开的,其作品也展露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其次,名篇中的名句,成语典故的理解更离不开历史知识,许多名句、成语和典故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甚至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小结, 历史教训。理解它们可以离开历史吗?
     2、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历史
     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必须忠贞于生活,过去的生活就组成了历史,那么文学的发展是不可能离开历史的,文学的素材更不可能离开历史,我们在教学中赏析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我们就简单的从语文课中文学作品的背景教学来看看文史的关系。要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就必须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如要理解《范进中举》的疯狂及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就必须要先了解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的弊端。
     散文,题材自由,反映生活广泛,琐碎,如不仔细品味,似乎觉得它与历史无关。其实不然。如教学《土地的誓言》就必须理解作者端木蕻良的生活轨迹。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只有介绍了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思乡之苦。 如果这些篇目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历史课已经熟知,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篇目时可能会更方便些。
     3、文言文教学与历史
     中学阶段,文言文选篇多为史传类文章,学习起来更需要历史知识的帮助。
   (四)现行中考形势的需要
     文史本是同根同源,文史紧密结合的试题在中考试卷中时有出现。例:从《出师表》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请再列举中国古代的一位贤臣,并说说他成为“贤臣”的具体原因。这道题涉及到历史知识,并要学生熟悉重要人物的典故,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在文科综合大势所趋的今天,如果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底蕴,就能写出闪烁着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的答案。
      所以,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为了与世界更好的接轨,也为了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文史结合教学总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积累历史素材,增强人文精神。
      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从写作的角度看,史实、名人、名言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但是很多学生因缺乏历史素材而难以写出理想的作文;写作的关键是选材,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综观历年中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作,如《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促进作文品位的提升。
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如民族大义、爱国主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等,应当是一条主线,贯穿写作教学始终。为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历史佳品,积累丰富的历史素材,增强人文精神。
     (二)教学和教法上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1、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名言等历史知识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导入课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先介绍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然后再开始分别来学习。这样,学生对杜甫的创作有了一个大致印象,也更能很好地把握三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不同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 。如:教学《风筝》这篇课文时,要想理解“‘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为什么弟弟对‘我’的粗暴行径毫无反抗?”两个问题,教师就必须结合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介绍当时人们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长幼尊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引用借鉴历史知识,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对历史知识也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2、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中,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新课标”强调“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将一些语文教学法运用到历史课中,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来分层次、归纳大意,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帅选信息的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观点,分析历史原因,介绍历史人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性强。甚至在练习、考试中,也可采用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方文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优秀成果】文史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
文史知识丨​温儒敏:谈谈高考作文与写作教学
《全能语文》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中考语文、化学、物理难不难,一起来看看名师的点评
淡谈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