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七)-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

一、“与民同乐”的文学观

1.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也是建立在乐论基础上的。

(1)孟子所处的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已经在许多国家代替了旧奴隶制。孟子思想的主要方面是符合这一历史发展要求的。

(2)他在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问题。他认为新兴封建君主要巩固自己取得的政权,必须要懂得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要看到人民的力量,这也是从春秋末年广泛的奴隶暴动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3)他看到国家之兴亡与民心之向背是紧密联系着的,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

(4)要做到“与民同欲”,一是要施行仁政,二是要发扬仁教,而仁教主要是乐教,亦即仁声之教。这一点孟子与孔子是相同的,但孟子认为仅有仁声之教是不够的,作为上层统治者还必须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

2.“与民同乐”的“乐”,是指快乐之乐,而非音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自然也包括诗乐在内。

(1)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要看它能否“与民同乐”。

(2)从“与民同乐”的角度出发,孟子在对待古乐与新乐的态度上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孟子认为古乐之所以要尊敬,是因为古圣贤之君能“与民同乐”。孟子发展和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实际上肯定了“今乐”。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1.“以意逆志”

(1)读诗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诗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2)“意”:一指读诗人之“意”,即是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二指客观的存在于诗篇中的“意”。

(3)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都不是从诗篇客观意义出发,而是从主观臆测出发,去理解诗人之志的。所以,他所说的“以意逆志”之“意”,是读诗人之意。

2.“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2)要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要了解作者,应当了解其时代的问题,因而也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3)“知人论世”亦须从正确分析实际情况出发,任意乱断其人其事,也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结论的。

3.“知言养气”

(1)“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属于文学理论批评,但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2)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正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都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3)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就能具备一种 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4)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正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5)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文艺思想举要
以意逆志
第十四章 诗歌鉴赏、批评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中包含的文学批评思想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