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定性格的,是遗传还是教养?

  这年头,提起基因,想必没有人会对它感到陌生,关于它的新闻和段子已经深深刻入我们的基因中。微博、电视、报纸、杂志上关于转基因的论战,听得已经不少了,再加上方舟子这批号称“斗士”的科学宣传人士的鼓吹,大家更是被基因的知识耳濡目染。

  话说我有天闲来无事,随手翻开一本现在的高中生物课本,发现现在的孩子学得真是越来越深,分子生物学入门知识应有尽有,什么密码子、质体,都讲到了,而且教材里还讲了很多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

  在当代,稍具科学素养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许多性格特质都是被基因决定的,是可遗传的。有的人可能会说,你说了这么多,不还是“唯科学论”“唯基因论”那一套吗?性格那么复杂的东西,那是几万个基因能决定了的吗?目前来看,基因方面的研究,的确有很多还没有定论,应用到人的性格方面的研究更是如此。但已有很多实验,确凿地证实了遗传、基因与人格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我打算简要地把这段历史起源勾勒一番,大家可以当故事听一听,就当开场热身了,也为后面讲内向人的生理原因做个小小的铺垫。

  达尔文曾说过,自然选择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外表,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或曰影响行为的心理特质是可以被进化论的范式解释的。在《物种起源》的结尾,达尔文谈到,他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心理学将有一个新的基础,“即每一种必要的心理能力的获得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人类心理的认识,总有一天会被进化论的体系收纳,最终从不断变异、接受拣选、遗传的基因那里讨一个解释。实际上目前的进化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有一本书叫《视读进化心理学》,浅显易懂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感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

  达尔文有个表弟,叫高尔顿,他开了这方面研究的先河。

  高尔顿从小就聪明,街坊邻居都夸他,他也认为自己继承了外祖父艾拉斯姆斯·达尔文的聪明才智,所以他觉得智力、性格等,也会像身高、长相等外貌特征一样可遗传。但是高尔顿想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化,他注意到了“后天环境”这个变量。他思考过,是不是因为家境好、教育优越、家里来往的人优秀这些因素使自己获得了很好的教养与智慧呢?先天与后天,到底哪个才是决定性因素?高尔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高尔顿的实验做得很出色,为后世树立了样板,每每讨论科学实验史的经典案例时,都要有此一笔。原因有两点,一是他选取双胞胎作为实验对象,二是他特别关注对“后天环境”这一变量的控制。

  众所周知,双胞胎也是可以细分的,有的双胞胎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的双胞胎则不是特别像,用科学术语来讲,前者叫“同卵双生子”,后者是“异卵双生子”。因为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共享更多基因(同卵双生子来自同一个受精卵,受孕后直接分裂成两个;异卵双生子则来自两个受精卵),当然各个方面也都更为相似。高尔顿那个年代还不具备基因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他凭直觉,假设“长得越像,性格也就越像”。

  事后证明,他真的说对了。1875年,高尔顿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30对同卵双生子比20对异卵双生子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方面的相似性。为了规避后天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实验偏差,他使每对双胞胎的养育环境相同。

  这个实验确实做得漂亮,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他当初的观点。但是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疑点:会不会有这么个情况,即养育同卵双生子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像,就更倾向于用高度一致的抚养方式对待他们?比如买一样的衣服给他们穿,总是一起带他们参加同样的活动,上学时也尽量安排在一起等,所以最终还是后天环境——父母们刻意趋同的抚养方式——造就了同卵双生子人格的高度一致。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聪明人这时候可能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同卵双生子分开不就完了嘛!没错,这个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地再现这一试验方法,即研究那些在出生后就被分开、在不同家庭中被养育的同卵双生子。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有个科学家叫布沙尔,他在1990年对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进行大规模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以多重方式测量性格和性情、职业与休闲兴趣,以及社交态度后,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在这些方面的类似性,跟一起养育的同卵双胞胎差不多。”这证实了,先天的天性比后天教养的影响力大。

  布沙尔追踪研究那些双胞胎直至他们重聚,关于他们的新闻报道在当时可谓令人目瞪口呆。有些报道说,两对双胞胎曾经养过的狗都叫欧内斯特,喜欢的汽车型号和款式也都一样。这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稳定的生理原因导致的,不管怎样,所有证据都指向一点:人格特质是可遗传的。

  至此,我们很简洁地讲完了这段历史,对性格研究的前世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插个题外话,如果有读者对基因知识特别感兴趣而又苦于没有通俗易懂的入门书的话,我郑重其事向你推荐这本书:《DNA:生命的秘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著译双佳的科普读物,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不必担心看不懂,这本书就是写给外行人看的,不仅生动地讲解了基因的基础知识,还清晰地展现了基因的工程应用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议题,读后可起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入门的效果,也能大幅度增强自己的科学素养。

  “个性”属于心理学中较稳定的一个范畴。它和“情绪”“心情”不同。“情绪”一般是指持续时间很短的一种心理状态,“心情”则比“情绪”持续时间略长,维持几天或几周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个性具有遗传的根基,是非常稳定的,会与人相伴一生,期间或许只会发生略微变化或调整而已。

  内向/外向则是人的个性当中遗传性最好而且最稳定的一对人格特质。目前一些比较流行的人格理论,比如大五人格、MBTI等,在它们的体系当中,内、外向层面的划分都是必备的一项。

  很多文章和书籍都提到过,判别内向者的一个普适方法,就是看他在与人(尤其是与陌生人或与“半生不熟”的人)相处时是否感觉消耗精力,并且时不时地有离场的冲动。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人际”这一维度,确实是区分内、外向人士的利器。

  在下一篇里,我综合现阶段的科研成果,通俗地向大家讲一讲内向者的生理原因,以及为什么内向之人不如外向人那样受欢迎。需要说明的是,有关人格的研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做了不少实验,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鲜有牛顿万有引力那种能够将万物统合起来的硬理论。这也是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个特点:大多数是运用统计手段,在“相关性”上做文章,很少能揭露事情背后稳定的机制和逻辑,展现出清晰的因果链。盖因人心和社会元素太过复杂,流变不定。

  (我的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bukeguilei/,欢迎豆油交流,希望和读者们成为朋友~)

  本文选自首心的豆瓣阅读专栏《内向人士联盟》

查看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胞胎失散19年意外重逢,揭开一场泯灭人性的育儿实验
[眼动文章] 用双生子看多动症“不能自控”的遗传机制
Teslafans
双胞胎的父亲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双胞胎冷知识大盘点
8-1.8-4.4 创业的悖论---读《创业的悖论》
20个你会觉得太有趣的超惊奇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