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不是太笨,而是难得糊涂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故事是这样的:

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退守西城,司马懿引军10万来攻,当时诸葛亮只有不到5千兵力,一半壮兵还去运粮草了剩下的都是老兵弱兵,并且身边没有一员大将,姜维的援兵也需要数日后才能达到。这时候司马懿打过来必死无疑,为了拖延撤退时间于是诸葛亮心生一计,火速送走了城内老人妇孺,大开城门,只留下了一些人在城门口打扫,而诸葛亮自己登上城楼,焚香抚琴,神色自若。司马懿大军杀到西城时看见这番情景,不禁心生疑惑,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生平素来谨慎行事,从不冒险,这时大开城门肯定有埋伏,于是司马懿便调转马头带军撤退。司马懿一走,早已满头大汗的诸葛亮立马带领军队撤出了西城逃跑了,而当半路突然想明白的司马懿重新回到西城的时候,已然是一座真的空城了。

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代表作,后人也评价“诸葛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聪明的不像人了。那么真的是司马懿太过于谨慎而中了诸葛亮的计吗?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司马懿撤军和诸葛亮的琴声有关系吗?

当时的背景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队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后会一蹶不振,所以诸葛不惜亲身犯险。当时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军一个冲锋,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猜到司马懿足够的谨慎或者愚蠢,而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足够的聪明,毕竟两个人斗了那么多年,对方的实力都心知肚明。

当时司马懿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仅剩的一点残军,准备一举歼灭。但是司马懿到了西城时,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诸葛亮在楼上优雅的弹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张,城门也是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城中灰尘四起。如果司马懿选择攻城,结果自然是大胜,诸葛亮绝对被活捉。

后世很多人都说,是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离开。但是这个说法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司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个究竟,然后再派大部分部队进攻。其实司马懿考虑的早已不是军事问题了,而是做人的问题。

司马懿不动一兵一卒,扭头就走,并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聪明了。因为司马懿知道,他和诸葛亮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牵制,如果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离死期不远了。

曹操对司马懿是很纠结的,可谓又爱又怕,爱因为才华,怕也是因为司马懿才华太高,威胁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没有给司马懿兵权。

到了曹睿上台后,更是将司马懿关到大牢里,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过诸葛亮,恐怕司马懿会死在大牢里。所以司马懿自己知道,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诸葛亮的琴声也一再提醒司马懿,你杀了我,也等于杀了自己。

因此,司马懿考虑事情非常的长远,根本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且有时候人要学会装糊涂,不可事事都太聪明,太张扬。所以曹家人斗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则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摆出了和司马懿誓死同归的架势,就是要告诉司马懿,你杀了我,你离死也不远了。这就是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有时候你搞死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你自己也离覆灭不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司马懿识不破空城计,太蠢?他是在下一盘大棋!
司马懿一眼看穿空城计
罗贯中移花接木 诸葛亮未摆过空城计
苗怀明:平生只玩这一次——说空城计(《三国演义》新读之九)
《三十六计》在《三国演义》中的实战应用分享(二)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笔者:他不撤就输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