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关于洞穴理论?

九、关于洞穴理论?

  洞穴理论不仅是柏拉图为理想国制造的哲学理论,同时又是他对自己和世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洞穴理论中,我们看到了哲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印证了柏拉图的睿智和伟大,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柏拉图的预料。

  洞穴理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几乎影响了后来的整个基督教哲学世界。《国家篇》第七卷中,柏拉图以哲学治国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从而引入了著名的“洞穴理论”。洞穴理论的隐喻,会把人引入一个不寒而栗的状态。柏拉图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深黑幽暗的洞穴,只有一个通光线的小孔与外面连接。那些不懂哲学的人就好像是被监押在洞穴里的囚犯。由于被锁住了手脚,连脖子也被绑在一起,所以他们无法移动,因为锁链的束缚只能向前看去。在他们背后,是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焰,火光投射到前方。在囚犯面前高耸着一堵墙壁,好像是看傀儡戏的观众面前的大幕。火光闪动,引得无数的影像在墙壁上跳动、来往,背着各种道具,“他们通常也把这些情势理解成生活而自我麻醉”,“各种材料制成的各种动物形象和影像出现在这座墙上”,“有些人在说话,有些人在沉默着”……这不能不说是一幅奇异的图景,包含了各种奇形怪状的暗示。不谙哲学的人,就像是困居的囚犯一样,只看到自己和同类的影子,而这一切都是火焰投射的结果。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虚象,而真正的实体也不会去理解和思索。于是虚象成为实在,而对真正的实在毫无所知。?

  黑暗中的人们并非毫无光明的希望。如果一个人恰当的运用理智,去看穿阴影的本质,去利用瞬间的理念光芒追求光明,则希望仍是存在的。然而,这个人也必然开始了痛苦和难以忍受的旅程。这便是智慧和哲学解脱的开始。?

  因心灵寻求光芒,也必受光芒之苦。哲学的解脱过程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囚居者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无光的环境,刚开始见到光明会非常的不适应并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迷惑,产生驳杂的感受(正像明眼人骤然处于黑暗的感受)。但光明世界的一切也会在“思考更加实在的东西”而呈现在他的面前。于是驳杂的感受烟消云散,剩下的是各个实体的存在。

  探寻的“囚居者”最后将历尽艰辛,他见到“善”,而观察到的意念的阴影和理念之光清晰而明确,没有任何迷惑性。“善”的最高最亮的实在全貌也将被看到。?

  洞穴外面的世界若为人所见,他立刻会觉察到洞穴内部的一切全部是欺骗。外部世界的自由快乐也成为他出洞后的最大收获。假使他正是一个精通哲学的治国者,他也会感觉自己最大的义务就是重新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伙伴中间去,去给他们讲实在与虚幻的关系,指示给他们解脱的道路——他一定会以极大的慈悲心理怜悯他们。但是,他这样做几乎是毫无结果的,脱离了阳光的本体,他的劝告变得毫无意义,自己的影像也更加模糊,在他的伙伴看来,他甚至比逃出洞穴以前还要愚蠢可笑。“自由”者对洞穴的回归从一开始就是痛苦的。他会被束缚的人们看成疯子,而他所证实的一切都将成为他被戕害的理由,改变洞穴中的同伴甚至会搭上自己的生命。?

  所以,“自由”者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无论他选择哪一条路,都是危险的。离开洞穴,背弃自己的过去是危险的;放弃哲学的理想,自甘堕落沉沦地陷落到洞穴中去,也是危险的。真正快乐的人是愚昧的,而懂得世界本原的人永远痛苦。拥有智慧也因此为之痛苦。?

  洞穴理论是柏拉图双重含义上的救助,包括自救和救赎他人。到后来他由于心理上的缘故,把自己在叙拉古的失意归结在“其他人拒绝哲学,宁愿待在混乱的幻象中。”在他的理论里,哲学家要想成为理想的治国者或国家最终获得解放,一定要走回头路,和那些未曾见过真理阳光的人们待在一起。这是他国家理论的交汇点,即理解了至善与实在的人指导尚未开化的人,这是必需的。于是,这无疑便形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柏拉图坚持这样做的绝对性,他甚至坚持说,“如果神想要改变他的创造物的话,似乎也必须这样做。”另一方面,他也隐隐知道这过于理想化难以执行(他本人正在此遭受了挫折,叙拉古之行的失败正说明虚幻拒绝实在的道理)。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牺牲精神影响了后世的基督教学者们。他们从这里看到了上帝之子舍去肉身坚持传道的理想。这也正是哲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它类似于佛陀救世、儒家治国的理想。?

  柏拉图用“洞穴”隐喻哲学治国的艰巨、伟大和痛苦。而柏拉图对其到底是如何:放弃还是坚持,今人已不甚明了。?

  作为他的另一歌颂摹本——苏格拉底,不可不提。柏拉图在这里显然是在赞扬苏格拉底悲壮的行为——他领悟了智慧,却想用哲学的思维做“引导不可解救的人们”的努力,结果成了城邦法律的牺牲品;他了解了至上的存在“善”的本质,坚持用德行和知识求解“善”的道路。苏格拉底的行为体现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他摆脱了无谓意见的纠葛,努力追求真理。苏格拉底虽然相貌丑陋,行迹邋遢,却是不折不扣的至美;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他的死正说明了世界不允许真正智慧和哲学存在的无情事实,他们处死了所谓的“疯子”,表面上解除了威胁,实际上却是真理的极大损失。柏拉图相信苏格拉底的行为必将会有回报。在哲学的路上,灵魂也必会升华,而现实生活中,也会得到后来人的理解。

上一章 作品目录 下一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拉图的洞穴,你在哪里呀
洞穴隱喻 WORD
柏拉图:奥运冠军的哲学梦想
苏格拉底哲学警句——简单而深刻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看苏格拉底用哲学对抗死亡
柏拉图式非理性:关于认知偏见的古典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