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柏拉图的洞穴,你在哪里呀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洞穴比喻是古典哲学最著名的比喻之一,作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公元前428/427–348/347)。柏拉图在其《理想国》对话集第七卷的开篇,通过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文学化身)叙述了这个比喻。该比喻旨在阐明,哲学教育是思想解放的必由之路,也是其意义所在。哲学的目的是实现从物质世界到理念世界的升华。物质世界是感官认知的、可逝的世界,柏拉图将其比作地下的洞穴,而理念世界则是不变的本体(存在)世界。

尽管每个人实现这种升华的道路不同,但都需要外界的帮助,所以它势必也是一种集体的共同努力。在先前的第六卷结尾处,苏格拉底叙述了太阳比喻,以及线段比喻。作为这一系列比喻的高潮和结尾,洞穴比喻不愧为柏拉图哲学的基础。因为它清晰的阐释了柏拉图存在论和认识论的思想。

苏格拉底描述了一个位于地下的洞穴住所,洞里有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向地面。在这个山洞里居住着被终身囚禁于此的囚犯。他们的腿和脖子被链子固定,以致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墙壁,而不能转身回头顾望。因此,他们永远看不到背后的洞穴出口,也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出口。他们也不能看到自己和其他囚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他们所面对的墙壁。在他们身后远处是燃烧的篝火,囚犯看见火光照亮的墙壁,却看不见光源。他们只能看到墙上闪动的光影。

囚犯同火炬之间,有一堵不会遮挡光线的矮墙。顺着这堵墙壁,有人来回穿梭,搬运着不同的物品,包括一些用石头和木头做的人体和其他生物模型。这些物体高过那堵矮墙,但搬运者比墙低。其中的一些搬运者相互交谈,另一些则保持沉默。

由于囚犯面对洞穴墙壁,那些来回移动的物体在墙上投射的阴影,被囚犯当作是会移动的影子。当有人说话时,洞壁上的回声让囚犯以为是那些影子在说话。他们把这些影像当作生物,把所有发生的事情理解为这些生物的行为。墙上演绎的故事,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相,绝对真实。他们从这些影子中钻研出一整套学问,并试图从它们的出场和动作中找出一系列的规律,并且由此预告将要发生的事情。那些预测最准确的人还会得到嘉奖。

接着,苏格拉底问葛劳康,如果给一名囚犯松绑,让他站起来,转身向出口望去,看见这些以往所见的影子的原型,能否想象这时会发生什么?这个人可能会在强光刺激下痛苦不堪,产生的错乱幻觉。相比于过去熟悉的光影,他可能会认为届时所看到的东西都不是现实。因此,他可能希望重新返回自己习惯的位置,因为他相信只有在洞壁上能看见真相,他不去会相信一个善意解救者的说教。

如果使用武力将松绑的囚徒从洞穴中拖出,穿过对他而言陡峭难行的通道,当来到地面,他也许会觉得非常别扭,愈发神志错乱。因为强烈的阳光会使他睁不开眼,刚开始时,他什么都看不见。慢慢地,他也许会适应眼前的新鲜事物,其过程也许是首先识别光影,然后是水中的倒影,最终才是人和事物本身。如果抬头看,他也许会先习惯夜晚的星空,然后才是白天的日光,最后才敢于直接目视太阳,从而感受太阳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时,他才能理解,是太阳造就了光影。有了这些经历和认识,他不会再愿意回到洞穴,他不再关心那里的光影学问,以及其它囚徒的赞誉。

如果他返回故地,那么他肯定需要重新的慢慢适应洞穴里的黑暗。于是在一段时间内,他会落后其它囚徒对后续光影估算能力。而洞里其它的囚徒会认为,他在上面把眼睛弄坏了。他们会嘲笑他,觉得离开洞穴显然是宗蚀本生意,根本不值得一试。如果有人试图解放他们,把他们带到地上,他们会杀了他,如果可能的话。

苏格拉底向葛劳康解释了这个比喻的含义。洞穴是人体感官所能及的世界的化身,它代表了人类的处境。走出洞穴并看见太阳的过程,则代表灵魂从可视的世界,提升到“理念的境界”,即只有精神才可领会的世界。柏拉图以此表达了他的理念论,即在他的理念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物质现象的原始理念。在这些纯粹的精神造物中,善的理念占据着最高的地位,它对应于洞穴比喻中的太阳。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确信,为了达成善良的理念,我们必须要接受外力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在私人和公众生活里理智地行事。

但与此同时,苏格拉底也强调,他在此作出的仅仅是一种猜测或者希望,而不是确切无疑的认识。尽管他按照葛劳康的引导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只有神能知晓。而这也表明了苏格拉底自己并未上升到善的理念,他不是在叙述自己的经验,而只是在谈论猜想。

最终,苏格拉底指出,在神的视角看来,那些返回洞穴的人就如被同被遣返回人世苦海。他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一点,所以他会在这个无法被理解的环境里显得笨拙和可笑。如果穴居的囚犯能有更多共情,他们也许就会认识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视力障碍:其一出现在从黑暗走向光明,另一是从光明退回黑暗。这也适用于人的灵魂,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体验,从而迷失自我,无法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当事人不应当受到嘲笑,因为这可能是由于他来自那理念的光明世界,无法立刻习惯洞穴里黑暗氛围;或者也有可能是他从一个无知的环境闯入一个相对明了的世界,从而感到头晕目眩。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

随后,苏格拉底叙述了哲学教育的意义。哲学教育被视为是一种“转向”的技艺,它的目的是把灵魂从黑暗引向光明,亦即从可逝的世界转向至完整的存在,最终使其看到善的理念。这种精神层面的上升只有通过孜孜不倦的哲学实践才可实现。苏格拉底强调说,就如穴居者的眼睛只能随整个身体一起转动那样,他们用来理解事物的灵魂器官也只能随整个灵魂一起转向。苏格拉底详细描述了职业教育的方法。首先,他归纳了不太重要的课程,比如体育和音乐,然后,他依次列举了入门哲学所需的算术、几何、天文以及和声理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按经验办事,我们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寻求普遍规律,否则无济于事。在完成了这些学科的入门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辩证法的学习,从而走上哲学真理的探索之路。

当一个哲学家实现目标来到了理念世界,他当然想长久地停留在这个高级的领域。但是,他却不得不重新回到那个“洞穴”,因为他对同胞的命运负有责任,他的同胞还停留在洞穴里,他们需要他的帮助。因为他尚有公平正义的美德,所以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 END -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感谢原创。如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告知,我会及时更正。

读书|思考|感悟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关于洞穴理论?
哲学:回归爱智慧本怀
这师徒二人都干了些啥?竟然让整个西方都为之动容
《西方哲学史专题讲座》(四)
《大同境界》名著博览 柏拉图《理想国》
萨利斯:柏拉图的另一个开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