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唯铭】距苏州河岸不远的教堂:景灵堂 宋氏家族成员曾在此留下足迹(14.2.27)

透过哥特风格的大幅拱窗,可以看见上海的历史。

教堂内的彩色玻璃。

    1922年的建筑依然故我

  1922年,在苏州河岸边一条叫昆山路的马路上,有一座教堂艾自屹立。

  十分遗憾的是:这座教堂的建筑设计师是谁似乎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明了建筑设计师的意图和雄心:它取名为景林堂(多少年后,景林堂被改作景灵堂),景林——这个教堂是被用来纪念已经去世15年的上海传教士中特别的一个林乐知牧师的。

  1922年,上海天空下,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景林堂,有着十分清新悦目的清水红砖墙体,而若说它的正立面,借用建筑专家的术语则是“三个对称排列的山墙构成”,对市民与信徒们来说,他们所目睹的应是正立面上那个带有鲜明的哥特风格的大幅拱窗,大幅拱窗有两层楼高,拱窗的窗户下面,人们应能够看到白色的草样装饰物,当然,人们是无法看到它的平面,平面为巴西利卡式,是对灵魂获救的一种永恒的寓意。

  景林堂的副堂在底楼,而主堂设在二楼和三楼。当人们进入主堂,虽然它不像华美的圣三一堂那样地具有强烈震撼力,也不像清心堂那样地造型别出心裁,但头上的木屋架还是十分舒展地展开着,天光正从两边窗户中漏进,彩色玻璃让屋内空间充满了一种迷幻的感觉,圣台上方,十字架正端庄地呈现。

  1922年,那是上海将它拥有十座城门的老墙一气拆了之后的第10个年头,亦是上海纳税西人会议通过设立华人咨询委员会已有两个年头,上海经济已经处于将对整个中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前夜,它呈现的已经远远不再是吴淞江边叫“上海浦”所展现的那点气象了,它将领有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景林堂便在这时屹立在了虹口这一带,它高墙上的十字架让人想起传教士林乐知。

  景灵堂的由来及历史溯源

  现在让我们回望一下历史,看看景林堂起源于什么。

  1860年的7月,上海苦夏中的一天,美国南方卫斯理宗派遣的传教士林乐知抵达了上海。

  对开埠后的上海来说,林乐知来得不算太早,在他之前,1832年6月19日,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人郭士立已经悄悄来过上海;1843年,伦敦会的麦都思与雒魏林也到达了上海;1844年,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抵达了上海;而1847年,美国公理会的裨治文亦到达了上海。

  作为一个传教士,林乐知或许没有让多少人皈依基督教,但他在中国上海留下的烙印却是深刻的,用另外一个传教士傅兰雅的话来说,当美国南北战争开打后,林乐知被差会断绝了经费,但他“每日上午在广方言馆教英文,午后赴江南制造局翻译外文书,夜间编辑报纸,主日则到处布道。十年间从未有片刻闲暇”。

  1868,林乐知创办了《教会新报》,到1874年,这份报纸改名为《万国公报》,因报纸偏重于介绍“西学新知”,受到当时中国上海许多新派知识分子的欣赏。

  1882年,美国监理会委任林乐知为中国传教团团长,林乐知因此购买下了苏州河以北41亩土地作为传教据点,其中,中西书院的推出,是林乐知对上海的贡献之一。书院的校址设在后来的景林堂对面,这是一幢白色外墙的新古典建筑。

  这个时期,林乐知还开设了印书馆,建造书院教师、传教士住宅,又兴建了大批公寓楼房用来出租。

  1886年11月17日,在中西书院对面的林乐知住宅里,举行了中华监理公会的第一次年会。

  岁月如流水一般无声地流过。当林乐知于1907年在上海去世后,他留在身后的是开办的学校与创立的报社。某种意义上,他与1870年到达上海的英国浸信会传教士李提摩太有些相似,后者在上海广学会这个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的工作,出版了《在华四十五年》、《百年一觉》、《泰西新史揽要》等影响中国晚清社会一代知识分子的重要著作,而林乐知亦以他创办的中西学院和《万国公报》,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到20世纪20年代,距离林乐知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0多年后,鉴于信徒人数不断增长,监理公会在东吴师生与中西教友的捐助下,在东吴法学院的对面兴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基督教堂,取名景林堂,表示对林乐知的怀念之意。

  历史烟云中的那幢建筑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天色或阴或晴。当我们到达景灵堂时,余江牧师正等着接受我们的采访。1989年在神学院就读的余江牧师,2003年的7月来到景灵堂工作,2004年成为主任牧师。

  话题很快说开,健谈的余江牧师先说起了景灵堂历史,其中便说到了宋耀如,一个对中国近代史有着相当意义的家族的源头人物。

  从美国读完神学回到上海,宋耀如一度曾在景灵堂当过牧师,不过,或许是因了急于回老家探望父母,或许因了不会讲国语、更不会讲上海话给牧师工作带来的种种不便,还或许因了向来特立独行的个性,总之,宋耀如早早地离开了景林堂,在从商方面却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其中,宋耀如开办起印刷厂。

  在宋耀如的子女中,小女儿宋美龄对宗教是相当的虔诚,1917年至1927年期间,每每来到景林堂,成为唱诗班的一个成员。以后成为南京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也是景林堂的常客,只是始终有一点来去匆匆。历史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那时,每当礼拜日子,宋耀如太太,也即宋子文的母亲倪桂珍总会早早地坐在景林堂主堂第一排加座上,俄顷,频频回头,是看看儿子是否正点到达的意思。那宋子文,总是踩着时间风一般地进入教堂,做完礼拜,又风一般地上车走人,让倪桂珍若有所失。

  时间到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在上海,日军蝗虫般地从当年华界涌进了上海公共租界,也涌进了公共租界中的所有教堂,他们将西方牧师一律关进了设在青浦的集中营中,景林堂牧师也不能幸免,在景林堂人去楼空当儿,日军还放肆地将阵亡士兵的骨灰放在了教堂圣台上。

  蒙受亵渎的景林堂就此中断礼拜长达八年。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景林堂得以再见天日,信徒再来礼拜。

  那以后,岁月又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是在1981年吧,景林堂改名景灵堂,”余江牧师说道,“又一部历史开始了。”

  景灵堂成为上海第三座复堂的教堂,而今它是虹口区基督教的总堂,下属多伦路的鸿德堂、江湾的基督堂。这之间,景灵堂有着许多故事可以叙述,其中之一便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噩耗传来,景灵堂上下无不为之悲痛,随后那个礼拜日,余江牧师等心潮激荡地在景灵堂里号召众教友为四川民众奉献捐助,一日内,竟然筹得55万钱款送往汶川,当日晚上,景灵堂还为遇难者做了祷告……

  傍晚5点,我与余江牧师告别,复又站在昆山路上,遥遥地,再次观看着这座由清水红砖结构而成的建筑。虽然,它不如圣三一教堂那般华丽,也不如清心堂般怪异,但看似平实的造型中其实孕育了上海历史的一部分。那刻,时空交错中的我意识到,从遥远的1922年到如今的2013年,倏尔之间时光已过去整整91年,而91年的景灵堂又岂是我这篇小文能够全然叙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寿带你弄堂游#景林庐
一楼一故事 | 景灵堂(附浸入式故事音频)
​上海教堂的今昔(18 )
中西书院
昆山路和昆山花园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昆山路上景灵堂和东吴大学的法学院旧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