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普通人的祭祖礼说起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祖先祭祀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包括民间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习俗。自天子至庶人,按时祭祀祖先,或许与呼吸空气一样重要。传统儒家认为,父母在时要以礼事奉,父母去世也当以礼祭祀。当然,所谓礼是有等级区别的,但以虔敬的态度去祭祀先人则是共通的。

祭祖之礼相关常识

祭祖礼的历史与形式

古代天子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祀时,以始祖配祀,称为禘礼,是古代天子祭祖中最为重大的礼仪。

早期王朝的皇族是可以在血缘上追溯到上古帝王的,比如周人以后稷为始祖,而帝喾为所自出之帝,所以周人立太庙以喾为所自出之帝,而以后稷配之。祭天之礼一节已经阐述过,早期天子所出的祖先,就是他们的上帝,周人的上帝就是帝喾。只是在室内进行的称为禘礼,在室外进行的称为郊礼。

虽然禘礼很重要,但自宋神宗始,不得不被废除。因为汉以降,已经很难从血缘上为皇族追溯上古的帝王了。宋神宗时,有儒者建议行禘礼以标榜所谓政通人和,但神宗回答:

“禘者,本以审禘祖之所自出,故礼,不王不禘。秦汉以后,谱牒不明,莫知其祖之所自出,则禘礼可废也。” (《宋史·礼十》)

既然弄不清血缘联系,那么强调血缘的禘礼也就必然是要消亡的。又随着宋明理学的崛起,“上帝”或“天”概念的逐渐抽象化与性理化,它与血缘上祖先的关系已经渐行渐远,实际上,此后禘礼与郊礼也就成为两回事了。

有明一代,禘礼的不可行已经成为儒者们的共识,当时人认为“汉唐以来,世系无考,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并认为,宋以前“所谓禘祭,不过祫已祧之主,序昭穆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翰林记》卷七)。也就是说,宋代的禘礼实际上是古代集中祭祀祖先的祫祭,早已名不副实。

但嘉靖十年(1531),情况有所变化,颁诏书曰:

朕仰惟太祖肇创洪图,奠清宇宙,扫除腥秽,复我文明。克享天心,君临亿兆,必自上世之积,乃出中夏之元圣。顾追报之典未举,而昧幼之怀罔遂。朕躬承祖鉴,恭行大禘礼。今孟夏之吉,祀始自出之祖于太庙,奉皇祖配。每逢辛丙之年一举。著为成范,钦哉。

虽难以查考所自出之帝,但皇帝仍勉强举行禘礼,嘉靖帝决定仅在牌位上写“皇初祖”三字,并以太祖配祀。嘉靖在谱系完全失传的情况下,仍强行禘礼,也正从侧面体现了禘礼对于稳固皇权的重要性。

禘礼外,最重要的是祫礼,意即将祖先牌位集中祭祀。上古不成文地规定了三年一祫,于孟冬进行;五年一禘,于孟夏进行。周代以降,天子每年都要行禘祫礼,四时还有额外的祫祭。比如,明代朝廷所供奉的祖先中,朱元璋以上有他的高祖(德祖玄皇帝)、曾祖(懿祖恒皇帝)、祖父(熙祖裕皇帝)、父亲(仁祖纯皇帝)。每年十二月中旬大祫,(洪武元年时)德祖皇考妣神位居中南向,懿祖皇考妣神位居东第一位西向,熙祖皇考妣神位居西第一位东向,仁祖皇考妣神位居东第二位西向。以后,仁宗、英宗、孝宗、睿宗,在东边寝殿西向而祭;宣宗、宪宗、武宗,在西边寝殿东向而祭。其中,成祖在东殿北向而祭。祭祀时,皇帝为德祖帝后献祭,大臣十二人分祭诸帝,内臣十二人献诸后。

按照周礼,禘祫外,天子还有祠、禴、尝、烝四时之祭,也属祫祭,区别在于祭品的不同。祠祭时,要献羔羊与水于祖先寝庙;禴祭时,献雉鸡与麦、黍于祖先寝庙;尝祭时,献犬与稻谷于祖先寝庙;烝祭时,献鱼于祖先寝庙。这些定期祭祀,属于宗庙常祀。明代的规矩为,立春特享,皇帝祭太祖,大臣八人祭诸帝,内臣八人祭诸后。立夏时祫,太祖南向,成祖北向,其余七宗东西相向。立秋与立冬时祫皆如夏礼。

普通人的祭祖礼没有那么复杂。《礼记·王制》规定,天子可以向上追溯七代祖先以祭祀,诸侯祭祀五代祖先,大夫祭祀三代祖先,士人和庶民只能祭祀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说,普通人只要限制祭祀祖先的代数即可,祭祀方式上并无过多的规定,也无僭越的可能性。

宗庙制度

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庙,这一称呼有别于佛教的寺、院与道教的宫、观,是儒教祠祀祖先之场所的特定称谓。《礼记·王制》规定: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礼记》规定了早期中国的祖先祠祀制度,也就是说,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所祭祀的祖先代数是有区别的,地位越高,可祭祀的祖先代数越多。

在所祭祀的祖庙中,还有迁庙与不迁之庙的区别。迁庙,指随着代数的增加,超出了规定祭祀的代数范围,则要把神主藏起来不再祭祀。古人认为,高祖以上,与子孙亲尽了,因此不再祭祀,故又称为毁庙。而不迁之庙,指不受代数限制,永远得到子孙祭祀的祖先。一般来说,只有天子才能祭祀不迁之庙,又称祧庙。

但这一定制到了宋代逐渐被淘汰了,北宋初的儒者程颐说:

士大夫必建家庙……以太祖面东,左昭右穆而已。……太祖之设,其主皆刻木牌,取生前行第或衔位而已。 (《二程外书·朱公掞录拾遗》)

可见,有宋一代,士大夫在家庙祭祀中已经不受代数限制的约束了。至南宋,朱熹倡导起民间的祠堂制度,他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如果遇到紧急状况时,必须首先保护祠堂内的物品,“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 (《朱子家礼》卷一)。也就是说,南宋时,没有爵位的人也可以在庙中祭祀祖先了。

到明代,祠堂正式被国家列入祀典。《明史·礼志》规定,仿照朱熹的祠堂制度,品官可建立本家族的祠堂,于是彻底打破了贵族家庙祭祖的权力垄断。明代规定,品官祠堂祭祀为高祖、曾祖、祖、祢四世,庶人能祭祀的祖先为祖、祢,这也是庶人祠堂祭祀与品官祭祀的唯一不同处。虽然所祭代数有所限制,但庙祭祖先已经成为国家制度。

有清一代,全民性的宗族制度得到国家鼓励。康熙九年(1670),颁布了“上谕十六条”,首条“敦孝弟以重人伦”,其次即为“笃宗族以昭雍睦”。雍正二年(1724),又颁布《圣谕广训》逐条解释“上谕十六条”,其中说到“立家庙以荐烝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这就是敬奉祖先、教化乡里、守望相助、团结族人。清朝官方清楚地认识到,要向更为基层的百姓贯彻儒家伦理,祠堂比书院更有效果。

质言之,家庙制度的平民化,即祠堂制度的普及,不但是儒家教化方式不断改进的表现,更是中国社会对儒家价值不断需求的结果。

神主的历史与规制

神主牌位,是中国传统祭祖礼仪中最为重要的道具,在典籍中一般省称为“主”,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又称“神牌”、“神位”,“牌位”一名出现较晚。

古人祭神是有明确对象的,祖先不可能真的来,但古人认为,祭祀时,祖先的气是会因为子孙的感动而聚拢来。神主牌位的作用,就是使神灵之气聚拢来时有所依凭。因此古人讲:

祔而立主,使神依之也。 (《读礼通考》卷五十六)

牌位因为依附了灵魂而有灵性,所以又称为神主,有主宰的意思。

其实在古代,不仅仅祭祀祖先需要神主,祭祀自然神也需要神主。上文所提到的在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的祭祀中,其祭祀对象都是神主牌位。当然,自然神只有天子与各地主祭的地方官才能感格而来,普通百姓是不能祭祀的。

事实上,早期也并非任何人死后都能立神主,只有天子、诸侯才有立神主的权力,士大夫及以下都无权立神主。但是在祭祀的仪式中,祭祀的对象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来歆享祭祀的鬼神是需要有所凭依的,为了变通,古人使用“几”、“束帛”、“筵”等来代替,从而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仪礼》中的许多仪式场合都会摆放“几”、“帛”,其目的就是用以迎接神灵。

此外,也有把石头作为神主的。有一次,周厉王的太庙失火,为了吸取教训,保护牌位,朝廷于是为所有木质牌位都特制了石函。存放神主的石函称之为祏(shí),后世继承了这个传统。孔颖达说:

每庙木主皆以石函盛之,当祭则出之,事毕则纳于函,藏于庙之北壁之内,所以辟火灾也。 (《左传注疏》卷四十八)

可能因此获得了灵感,卫国大夫孔悝别出心裁地把石头制作成神主来祭祀,规避了大夫不能立神主的规矩,于是大夫立石主成为当时的风气,这故事叫作“孔悝反祏”。

后来,木神主的使用逐渐普及开来。为了进行等级区分,至元六年(1269),元朝皇帝竟将祖先的神主改为木质镀金。《元史·祭祀志》记载:

十二月,命国师僧荐佛事于太庙七昼夜,始造木质金表牌位十有六,设大榻金椅,奉安祏室前,为太庙荐佛事之始。……昔者,因修太庙,奉迁金牌位于馔幕殿,设以金椅,其栗主栗主,用栗木做成的神主,后世通称宗庙神主为栗主。却与旧主牌位各贮箱内,安置金椅下。 (卷七十四)

太庙里供奉起金牌位,而原来的旧木主则安置在金椅下,其奢华可见一斑。也难怪,后来元朝的太庙竟招来了盗贼的垂涎,真是令人捧腹。

普通人家的神主虽不如此精致,但也总是被格外尊崇。《朱子家礼》规定,普通人家也应该把神主藏在椟中,南向安置,神龛外垂下小帘,置香炉香盒于其前。这样的布置,虽然简单朴素,却又不失慎重与典雅,可见神主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地位之特别。

神主的制作与书写规范成于宋儒程颐撰写的《作主式》,该规范成为后世神主制作的标准。他规定,神主的基座(趺)四寸见方,象征四季;总高一尺二寸,象征十二月;身宽三十分,象征每月三十天;基座与牌位皆厚十二分,象征每日十二时。牌位正面写“属”(如高、曾、祖、考)、“称谓”(官、号、排行),旁题主祀者之名(如孝子某奉祀)。背面“陷中”处,书爵与姓名(如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第几神主),陷中长六寸,阔一寸。如果子孙延续而辈分增高,可以涂改更正。(《二程文集》卷十一)

程颐给出的是适用于民间的神主制作规范,总体上较为俭朴实用。而官方使用的神主牌位,除了沿袭传统上一般的规范外,还需要更多的特殊规范,突显皇家的至高无上,从而服务于国家宗庙祭祀。《元史·祭祀志》记载,至元三年(1266),太保刘秉中考古制,制定神主“高一尺二寸,上顶圜径二寸八分,四厢合剡一寸一分。上下四方穿,中央通孔,径九分,以光漆题尊谥于背上。匮趺底盖俱方,底自下而上,盖从上而下,底齐趺,方一尺,厚三寸,皆准元祐古尺图。主及匮趺,皆用栗木,匮趺并用玄漆,设祏室以安奉”。

较之元朝,明朝对神主牌位的规格制定得更为详细。《明史·礼志》记载:

“凡神位,天地、祖宗曰神版,余曰神牌。圜丘神版长二尺五寸,广五寸,厚一寸,趺高五寸,以栗木为之。正位题曰昊天上帝,配位题曰某祖某皇帝,并黄质金字。从祀风云雷雨位版,赤质金字。神席,上帝用龙椅龙案,上施锦褥,配位同。从祀,位置于案,不设席。方丘正位曰皇地祇,配位及从祀,制并同圜丘。奉先殿帝后神主,高尺二寸,广四寸,趺高二寸,用木,饰以金,镂以青字。龛高二尺,广二尺,趺高四寸,朱漆镂金龙凤花版,开二窗,施红纱,侧用金铜环,内织金文绮为藉。社稷,社主用石,高五尺,广五尺,上微锐。立于坛上,半在土中,近南北向,稷不用主。洪武十年,皆设木主,丹漆之。祭毕,贮于库,仍用石主埋坛中,微露其末。后奉祖配,其位制涂金牌座,如先圣椟用架罩。嘉靖中,藏于寝庙。帝、社稷神位以木,高一尺八寸,广三寸,朱漆质金书。坛南置石龛,以藏神位。王府州县社主皆用石,长二尺五寸,广尺五寸。日月坛神位,以松柏为之,长二尺五寸,广五寸,趺高五寸,朱漆金字。余仿此。” (卷四十七)

从明代的文献记载看,其制作,从材料、尺寸到装饰,较之前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兼顾审美与标准化的双重要求,可谓把国家神灵的尊荣体现得无以复加。

选自周贇著《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原标题为《祭祖之礼》,

中华书局2019年9月出版。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著者:周贇

中华书局 2019年9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祠堂供奉有要求,这些事情要了解!
现代韩国的祠堂及祭祀文化 比中国保存得更好
「礼乐教化」中华经礼——吉礼篇Ⅲ(宗庙祭祀)
古人对宗庙的祭祀是怎样的?
祠堂神主牌位摆放有什么讲究?
两部迥异《红楼梦》,一些祭祖小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