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昙花一现的金星玻璃

昙花一现的金星玻璃

李 元

  金星玻璃在《红楼梦》中最初登场,是用来盛装鼻烟的“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当时欧洲舶来的鼻烟尚不普及,平民百姓对此多是闻所未闻,时人有诗称之为“海客售来价百缗,大官朝罢当一匕”,富贵人家才拿来供提神醒脑之用。盛装鼻烟的器皿,自然也是非凡之物。在后文里,宝玉为芳官改名为“金星玻璃”,并说:“海西福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宝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或许是这个解释的缘故,人们通常会认为,当时的金星玻璃制品全都是海外而来。但实际上,清代皇家内务府造办处也曾在欧洲传教士的指导下成功烧制过金星玻璃,但囿于技术、原材料等原因,成品较少且未能持续制造下去。

  “温都里纳”之名源自意大利语的avventurina,民间传说中,这个词的意思是“修士的金子”,是17世纪威尼斯某位不知名的修士偶然制成的,但实际上早在12世纪的波斯就出现了类似材质的护身符。它的制作原理是在高温融化的二氧化硅中加入氧化铜,在隔绝空气的高温环境下使铜元素沉淀出来,成品就是许多亮闪闪的金色晶体颗粒悬浮在半透明的棕红玻璃内,绚烂夺目。金星玻璃料块可以直接雕刻,也可以将碎颗粒粘在吹制中的热玻璃泡上,冷却后形成器皿。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制造的玻璃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玻璃珠,很可能是加工金属或烧制彩陶时偶然得到的产品。中国古代制造的玻璃至迟起源于西周时期,但工艺发展相比西亚、欧洲都不算迅速,通常认为是陶瓷制品全方位取代了玻璃制品。另外,中国古代玻璃成分通常为铅钡氧化物,质地不够坚固,也不耐骤热骤冷,只适合制成装饰品,应用不广。玻璃在古代被称为“药玉”,正是因为炼丹术士在冶炼铅汞等金属时,也会得到玻璃,故有“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的说法。

  清康熙三十五年,皇家建造了专门的“玻璃厂”,这个玻璃厂的地址并不在现在的琉璃厂,而是在蚕池口,也就是现在的西安门内一带,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德国传教士纪里安等人负责指导烧制玻璃制品。明清时期山东博山县和广州是生产加工玻璃制品的主要地区,不少优秀工匠来自这两地。清代皇室为做成一件精巧器物往往不惜工本,对玻璃的需求量也很大,雍正朝规定三品到六品官的朝帽用蓝、白玻璃做帽顶。制造玻璃,燃料必不可少,玻璃厂每年需要采买大量木柴。然而,清宫玻璃厂的水准在经历了乾隆时期的极盛后,开始逐步走下坡路,到清朝末期虽然每年还延续着进贡301件制品的惯例,但质量粗劣、形制呆板。

  乾隆五年,在欧洲传教士纪文、汪执中的指导下,清宫玻璃厂成功制作出了金星玻璃,代表了当时玻璃工艺的最高水准。因为金星玻璃珍贵难得,连破碎的材料也不能丢弃,乾隆皇帝曾下旨要求将一件破了的金星玻璃“福寿三多”水丞改制成鼻烟壶。乾隆朝后期,由于传教士遭驱逐,金星玻璃的制作工艺也失传了。据故宫博物院统计,故宫内现存大约40件金星玻璃器物,仅占清代玻璃藏品的千分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宫玻璃厂旧事
金星玻璃的前世今生
故宫里到底是哪个宫殿最先装上玻璃窗,又是谁最早玩玻璃的呢
潘才岳:古董景泰蓝的鉴藏,铜胎掐丝珐琅当称国之重器
清代鼻烟壶,美不胜收
精美绝伦的鼻烟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