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旅名家盛杰远艺术赏析

盛杰远,字钱塘,号石空山人,1932年生于浙江杭州。

军旅专业画家、中国美协资深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红旗将军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

致力于中国山水画,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水墨与彩墨探索数十年,成就卓著。其作品个性突现、雄浑华滋、气韵生动、品味高尚、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学术性、前瞻性和本我性,系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家之一。

《碧山雨过翠烟浓》136×100cm2012年

我的追求——浅谈肌理·节奏·韵律美

宇宙的造物主赐予人类的美是无穷的,加上人类自身的雕琢,构成了无数幅美的图卷,是取之不尽画之不完的。我对于自然风化的山石、色彩斑斓的地下溶岩、弯曲蜿蜒的田阡江河、微风吹皱的一泓湖水,以至于瓦蓝天空中飘忽的白云、浩瀚沙漠起伏延伸的沙痕… 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肌理、纹痕、折带、胍络都有着特殊的偏爱和追求,总想把这些收入眼底脑海中的神奇景观描绘出来,数十年来一直在做着这种尝试与努力,画了一批这样的画,有人说好,也有人就看不大懂,更多的人则是问为什么要这样画,我想就我的创作实践谈一点个人感受:

《坐对画图如梦境》136.5×98cm2012年

首先,是出于对线条美的追求。中国画历来重视线条的运用,线条是中国绘画之本。中国人对线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爱好。早在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前我国最早的绘画---彩陶装饰绘画,就是由许多线组成的线条纹样、动植物纹样,这些线条纹样组成了美的旋律。我自六岁习画开始,对线条美的追求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我发现由千万线条组成的肌理,更能表达线的节奏和旋律,因为肌理是一种束的线条组合,千万条线的纵横交错、起伏变化,组成了点、线、面的交响曲,其实点是分断的线,面也就是集的线,这里,线是起主导作用的。

《岩石瀑图》78×66cm2012年

线在纸上抑、扬、顿、挫地运动变化,犹如舞蹈、犹如音乐。集束的线的运动变化,更能体现力量、节奏、旋律、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我对肌理的美感的追求,终于在一九五七年开始,得到了集中的满足。从那时起,由于工作的机遇,使我有缘在福州鼓山、惠安玳瑁山、漳浦大帽山、平潭岛的山以及厦门的西姑岭等这些沿海的高山海岛住了十几年,饱览了山岩礁石的肌理变化,创作了《山地·大海》系列组画。其中《高原的节律》韩国1 9 8 8年《现代彩墨画选集》出版,《飓风袭来的港湾》被《福建文学》1989年第2期作为彩色封面。

飓风来袭的港湾

其次,是追求画面更加强烈的韵律之美。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所谓“气”是指生气、动力,是生命的源泉;“韵”是指和谐、节奏,是生命的灵魂。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说过:音乐的本质是节奏。

《满目秋光觅隐处》68×68cm2012年

在创作中我感到,如果能以众多线条的穿插、起伏、交错、组合,再配之以墨块、色彩的渲染,就可以大大增强节奏感和律感,仿佛在听一曲曲子,给人以韵律之美的享受。粗犷、浑厚的线条所产生的节律,似乎可以听到洗星海的《大合唱;细腻回环的线纹所产生的节律,又似乎在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一九八六年第5期《福建画报》上发表我的一组山水画,其中《融雪之忆》和《春翠》两幅作品,就蕴含了雄浑和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韵律之美。

《层岩深处屋几间67.5×67.5cm2006年

第三、追求节奏感和韵律美,是为了得到“画外之音”的意境美。古希腊诗人( Simonides of Ceos)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中国画历来追求一种“象外之致”、“韵外之味”的艺术效果。我认为在山水画中,加强山石的肌理质感,赋以彩墨和多层次的渲染皴擦,就可以丰富“得之于象外”的意境美,使人浮想联翩,引起无限的遐思。1984年我画了一幅《梦游黄山》,著名画家赖少其先生观后说看了这幅画好像有些迷迷惘惘、神秘莫测的感觉。

《武夷大王峰印象》67.5×67.5cm2009年

于是他欣然在画上题了“深邃幽渺”四字,鼓励我的这种探求。1987年我画了一幅命名为《星星索》的彩墨画,画的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溶洞景观。洞中漆黑,有一条地下水流,我和同伴打着手电筒乘着自制的小木筏往前探索,猛然我回首望,看见后边友人打着的手电,犹如闪闪发光的夜空星斗,归来之后,即创作了此画。画的虽然是溶洞,却使人产生夏夜观赏星星的联想,我想这大概就是“画外之音”的意境美吧。这幅画也被韩国《现代彩墨画选集》出版了。

《溶岩》

第四、为增强肌理质感,试图寻找新的“皴”法。我曾观察过许多山石的肌理脉络,其中南方的山北方的山是不同的。经过风化的岩石与海边的礁石又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地下溶洞的各类钟乳石不仅有千变万化的肌理纹络,还有着丰富的色彩。如何来描绘这些凹凸不平、支离断裂、斑斑剥剥的山岩肌理呢?传统的披麻、斧劈等皴法似乎已不能充分地表达了,古时也有“败墙”“影壁”之法,我曾尝试将宣纸贴在岩石上用擦拓的办法使肌理纹络显于纸上然后再绘之,但有较大的局限性,不甚理想。以后经过多次的探求实践,感到用宣纸折皴的方法再辅以传统的皴法,使二者巧妙地结合使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1986年我用这种方法画了一批山水画,在南京市举办个展时,曾得到宋文治先生的好评,他对几幅溶洞的作品尤感兴趣。他说,现在画溶洞的还不多见,用这种技法效果很好。他希望我将来画一组溶洞系列,并题了“发奋求索报新技”的题字鼓励我。1987年我从杭州瑶林仙境和云山洞归来,想到文治先生的嘱咐,结合过去参观过的其他溶洞印象,画了一组《溶洞》系列。有待于以后赴宁时再请宋老观评赐教。

《熔岩》系列

最后,关于山水画的透视,谈一点体会。传统绘画强调“六远”的透视方法,是很重要的。实践中,我感到运用“居高临下”的俯视方法,对雄奇起伏的黄山峻岭、蜿蜒曲折的江川河流、纵横交错的田园景色……可以达到“宏观取境”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咫尺千里,画收眼底。尤其是有机会乘飞机时,从高空鸟瞰大地、山峦江河、田园景色一掠而过,大大增强了流动感和节奏感,如果遇到气流和白云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我很想把这种俯瞰大地的感觉与儿时的梦幻境界组合起来,于是便画了一组《神游九洲》的组画,是一种从太空观察地球的想象,完全是点、线、面的交叉和墨团色块的组合,具有很大的抽象成份,也注入了我的感情心声,作画时的感觉是痛快舒畅的。

《孺子·牛》

我的追求和探索仅仅是初步的。现代绘画和美学观念强调概括简练、成功的线条和墨块色彩的巧妙组合、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神秘朦胧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将围绕这个总的目标,始终不渝地求索、前进。

盛杰远1989.3.20 于福州

《茅屋高隐瀑泉长流》67.5×68cm2006年

《青山叠翠》59×138cm2012年

《满目秋岩夕照明》59×138cm201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油画知识:素描在油画中的基础作用分析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视频 | 喻建十 · 国画技法讲座[8]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树木的表现技法(六)丨三品课堂
王保安水墨山水的精神意识
【漆画讲堂】吴可人:越南磨漆画解读
优画网专访于树斌:胸中有丘壑,画里存山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