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公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从嘉祐元年(1056)三月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与弟弟苏辙走上蜀道去往北宋都城汴京参加科考起,21岁的苏轼在未来45年的壮阔人生中,只因母亲和父亲的丧事回过两次故乡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在为苏洵服满三年丧(27个月)后,苏轼于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离蜀返京,从此宦海漂泊,再无机会返回蜀中。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东湖》),“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在外的苏轼每每回忆起岷江边温暖富足的故乡,笔端便溢出明媚的色彩。当我在某个初夏走进眉山三苏祠,也被萦绕的绿水和扶疏的花木所包围,像是进了公园,竟忘了本是揣着毕恭毕敬的心情前来朝圣的。

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

按照传统说法,三苏祠是在眉州城里纱縠行苏家宅址上建造的。苏轼虽在生前已享有盛名,但几与祸患相始终,直至晚年仍陷党争,处境艰难,去世之后名字还被列入元祐党籍碑,其学术思想和文艺主张的传播都受到严重阻碍。宋室南渡后,政治风向、学术思潮和审美倾向都出现转变,苏轼遂备受推崇,小他一辈的人开始在各地搜寻苏轼的书画作品,也因此拜访了与他有关的遗迹。在苏轼亡故70余年后,彼时也在与失意人生抗争的陆游到访眉州,在一座名叫披风榭的建筑中瞻仰苏轼的画像,写下名诗《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画中的苏轼龙章凤姿、超凡脱俗,陆游大为激赏,连带对这座蜀中文教重镇也大为夸赞,称之为“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说明此时在苏轼故乡已有专门的纪念性空间,而他的澎湃才情也泽被桑梓,助力眉州文风的延续。

陆游当年所见的亭榭与画像,早已了无踪迹。苏家旧宅变为祠堂是在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清初眉州知州赵蕙芽在康熙四年(1665)重建,继而奠定了今日所见建筑群落的基本格局。后经多次改扩建,目前三苏祠占地100亩,占据了眉山老城一大片地方。

三苏祠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布局规整的祠堂和碑廊居东,姿态多样的轩馆亭榭居西,居中的池沼和溪流灵活分割空间的同时,又使得两者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界限。景区内不仅有大面积的水域,更有茂密的植被,尤以蜀地盛产的楠竹为盛,很容易让人想起苏轼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人们又将三苏祠称为具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实际上,将缅怀先贤与日常游赏相结合,以祠堂或故居为中心而开辟出疏朗广阔的景观空间,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这正是西蜀名人纪念性园林的典型特征,或许也能反映川人的生活态度,这与肃穆森严的徽州家族祠堂和方寸营造的江南私家园林都大不相同。这批独具特色的古典园林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除眉山三苏祠外,纪念杜甫的成都草堂、纪念薛涛的望江楼、纪念杨慎的新都升庵桂湖都成为一方名胜,崇州罨画池虽然最早是衙署园林,但后世在园中为赵和陆游立祠,也应属于此类。

从熙宁四年(1071)七月离开汴京外放杭州通判开始,与苏轼跌宕起伏人生相伴的,就是频繁的工作调动。一方面使得苏轼很难在一个地方生活超过三年,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得以纵览各地山川风土,这些城市也因苏轼驻足有幸留下诸多胜迹。

在杭州,苏轼为后人留下了纵跨西湖的一道长堤,从南宋起,“苏堤春晓”就名列西湖十景之首;在定州,他意外得到产自太行山的一块乌黑晶亮的石头,其上有天然形成的白色纹理,如浪奔流,苏轼为其取名“雪浪石”,如今,这块曾被他燕居把玩的奇石静静陈放在定州城里的一座六角亭中;在儋州,从苏轼当年居住的载酒堂发展形成的东坡书院,为热带海岛带来千年的朗朗书声。除此之外,凤翔凌虚台、诸城超然台、徐州放鹤亭……都因苏轼的一篇篇名“记”而为后辈登临。至于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兴建的苏东坡纪念馆,数量则一直在增长之中。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坡公园内的苏轼像

苏轼后半生,贬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无疑是最重大的转折。六年前苏轼从杭州移知密州,远离了东南都会的自古繁华,在密州过的第一个上元节便发出了“寂寞山城人老也”的感叹,那么来到比密州更为偏僻萧条的小城黄州,岂不是彻底走入了被世人遗忘的境地?但是,从幽暗的御史台监牢里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45岁的苏轼走上了与内外世界和解的道路。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来到黄州,度过最初的悸痛和窘迫之后,他向黄州敞开了心扉,黄州也以日常的温暖接纳了他。最终,苏轼在这里实现了精神救赎,成就千载文名。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

当一个人志得意满、青云直上之时,眼里也许只容得下名山大川,陷于困顿之际才有可能留意身边的无名山水,往平常处寻心安。黄州的风景算不上出色,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江是大江,山却只有一些低岭和石矶,但是黄州有幸遇到了这位不能签书公文、不能随意离境,却比任何人都更有感悟力的团练副使。于是,承天寺庭院冬夜里的月光树影,也成了摄人心魄的画卷。

时光流转,苏轼寄居的临皋亭、躬耕的东坡、盖起来的雪堂、遇雨却徐行的沙湖道,都已湮没无存,唯一比较可靠的遗迹乃是因“一词二赋”名扬天下的“赤壁”。为了与更可能是古战场的咸宁赤壁区分,人们将这里称为“文赤壁”或“东坡赤壁”。这本是黄州城西突入江中的一个红色砂岩小山头,长江中下游沿岸矶头多不可数,与我曾走过的采石矶、燕子矶和城陵矶相比,东坡赤壁山体很小,几步可登,说是蕞尔之地并不为过。十余处体量不大的建筑占据山顶,随形就势,檐角相叠,可以借用镇江“金山寺裹山”的形容。主体建筑二赋堂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堂内正中立有高大的木壁,正背两面分别刻写前后《赤壁赋》。而由于长江改道和防洪堤的建造,江水早已远离赤壁,只有走到山的南侧,还能在崖壁上看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留下的痕迹。从乔仲常绘制《后赤壁赋图》起,东坡赤壁大概就不再是具象的地理空间,而是无限的精神场域。

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夏天,从岭南蹒跚归来的苏轼在常州城结束了流离岁月。苏轼与常州的缘分很深,有人统计他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后人在他上岸的地方建造了“舣舟亭”。在乾隆第二次下江南重建舣舟亭后,今天所见的亭子再次重建于1984年,正面石柱镌刻楹联“舣舟亭畔喜留东坡居士,洗砚池边曾驻西蜀诗人”。亭下的运河水依旧日夜奔流,我驻足亭前片刻,便听到了货船的马达声,不知如今的船上行旅还会不会看一眼舣舟亭,然后相视一笑,说几段东坡居士的逸事。

江苏省常州市舣舟亭

温润富庶的江南安抚了年迈的苏轼,他在常州有亲眷和田产,今天前后北岸历史街区的藤花旧馆,据说就是东坡终老的孙氏馆,馆内留有苏轼手植紫藤。而他魂归之地,是生前大概从没到过的汝州郏县。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三苏父子重聚在与嵩山同属一个山脉的郏县小峨眉山下,如今,这里不仅有高耸的三苏墓冢,也有祠堂和庙宇,更有近600株郁郁古柏。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坟

苏轼曾在年轻敏感的26岁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然而,他的实力不允许只留下雪泥鸿爪,他的平生功业也绝不限于“黄州惠州儋州”,而是苏公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海南省儋州市东坡书院

毕竟,很难找到比苏轼更可爱的古人。■

(作者耿朔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 一路诗意风景
东坡赤壁访胜
千古文豪苏东坡一生传奇(上)
宋代词人列传:苏东坡 zt(图)
苏轼简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