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 |心疼,那些深陷自我攻击泥潭的孩子们


“你再逼我,还不如杀了我!”


14岁的郑浩狠狠的把刀扔在茶几上,几尽咆哮的声音和扭曲的表情,让父母气的浑身发抖,更多的是惊愕不已!



以上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因为“不想上学”与父亲之间发生冲突的画面。


走进青春期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教育,有的孩子稍不如意,就用恶言恶语攻击父母,用不上学威胁父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父母常常感到束手无措,更令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以往还算乖巧的孩子会变成这个样子???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父母因为对这些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还依然采用幼时的教育方式:批评、指责、贬损这些方法来控制孩子,是导致冲突的一个很大原因。


让我们先从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点入手。


1
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点:大脑结构变化与身体发育成熟


0-3岁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第一阶段,而青春期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第二阶段。虽然大脑发育慢慢接近于成人,但大脑额叶的发育还不完全,而额叶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所以青少年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持续的注意力都不够。


身体的性腺开始发育,出现第二性怔,接近于成人。身体的成熟,让他们感到十分慌乱,因为这意味着要告别童年,去面对一个全新的自己!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令他们非常在意自我形象,在意在异性面前的表现。同时很多的孩子对此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这份改变让他们十分迷茫。


5羟色胺和多巴胺分泌水平降至最低,这两种激素都与兴奋度与快乐情绪有关,所以青春期阶段感觉不快乐、无聊。


当一个孩子在同时面对大脑、身体的急剧变化时,孩子们的内心大多会惊慌失错,仿佛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整个世界在他们心中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青春期还要有非常重大的心理任务需要去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完成。


2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自我认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之间。

这个概念解释比较复杂,你可以简单把他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


青春期的孩子在经历了十几年成长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整合以往的成长经验,努力向世界证明自己长大了,他们渴望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我”!



于是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的形象不再高大,他们更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这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开始。虽然身体接近于成人,他们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自己掌握成长的权力!可现实的情况是:他们还远远不具备“独立承担”生活与学习能力的责任,于是矛盾产生了:内心深处,他们不清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被他人与世界接纳的吗?这份怀疑让他们充满焦虑。所以当去面对“不够理想化”的父母,和现实中“不够理想化的自我”时,他们内心充满混乱、矛盾与冲突,就表现出以下行为特点:一、对抗父母。二、挑战规则。三、极端与冲动。


他们会对父母提出很多“看似过份”的要求!要最新款的山地车, 喜欢了没几天就扔到了一边!追求新潮与标准立异、夸张的衣服和饰品、反抗老师.......而且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父母怎么劝都不行!


这常常引发他们与父母的冲突,因为父母不可能全部满足他们!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也不是非要去买最新款的物品,他想要的只是想确认:“自己在父母的心目是否重要”!他需要这样一种认同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而父母没有给予满足呢?稍不如意就会顶撞父母、情绪莫名的低落、回家就关上房门、嫌父母唠叨。这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攻击父母。


如果说这类孩子释放“愤怒情绪”是以攻击他人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只是以此引起父母的关注,这并不是最严重的,至少他有情绪宣泄的渠道。而更需引起家长重视的是:“不懂情绪表达却压抑自己的孩子”!这类孩子他们在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的情绪是“向内攻击的——自我攻击”!这种转向自我的攻击,就慢慢发展成为“心理问题躯体化”。所谓“心理问题躯体化”是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3
转向自我的攻击----我是不被环境接纳的孩子

小怡,12岁,刚刚上初一。因为晨起小腹痛疼、伴随恶心、呕吐,她每周有两天是无法上学的,去医院检查只是身体弱一点,没有任何器官的疾病。


频繁请假让她的成绩越来越差,小怡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这些都令爸爸头疼不已,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小怡,很瘦小,窄窄的肩膀让她看上去很紧张。


咨询中看到:因为爸爸换工作,从小学起她辗转了三个城市,三次转学,每次都要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这让她对同学交往失去耐心!而英语学习更是明显跟不上,这些都让她深感自卑!学习跟不上、没有朋友、身体弱,这些都让小怡对学校失去兴趣。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小怡厌学的深层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小怡有一个爱发脾气、情感冷漠的妈妈。谈到这里她已泣不成声:“我就是怕妈妈不高兴,因为我不是好孩子... ...”!说到这里,她瘦小的额头变成青紫色,满脸的泪水,看着真让人心疼!



在小学低年级,妈妈会常向亲朋好友炫耀她的成绩,妈妈高兴时对她也还不错。而从四年级开始,她的成绩变差后,妈妈就会因此斥责她、甚至打她,在心情烦燥的时候几乎对她不理不睬!有时候跟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妈妈会嫌她就知道浪费钱!妈妈的冷言冷语,导致小怡几乎不太敢跟妈妈提要求,因为害怕妈妈不高兴,就会不理她!有一次她发高烧了,她就一直抗着,内心担心花钱而遭到妈妈的埋怨,她就没敢告诉妈妈,最后还是她的姑姑带她去了医院,都已经烧到了41度了,整整住院两个月,从此以后她的身体就一直虚弱。


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得出,在小怡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害怕妈妈生气冷落她,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发高烧很难受不敢告诉妈妈、没有好朋友内心孤单不敢告诉妈妈、学习成绩跟不上更是得不到妈妈的理解!她内心积累了太多委屈与压抑的情绪,而没有得到理解与抚慰,这让她孤独的内心对世界充满不信任,以至自我封闭,导致在新学校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而妈妈对她的态度则内化为她的“自我信念”:“都是我不好,所以妈妈不爱我!”而一个孩子的负向信念一旦形成,在他遇到现实挫折时,就会缺乏对事件真实客观的判断,而将失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在遇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良时,他会不断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股自我攻击的力量让他内在能量起来越小!当压力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时,最终带来身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引起身体不适。最终心理问题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于是小怡在行为上就表现出:作业太难完不成,她退缩!老师一句批评的话,她承受不了!同学开玩笑的话,她以为是针对自己!这全部来源于:“都是我不好,我不值得爱”这一负向信念。从而让她没有力量去面对困难、去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而陷入行为退缩模式中,这都来源于极低的内在价值感——极低的自我认同!


小怡的问题明显与青春期这个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孩子在需要更多同伴认同的时期,没有朋友,没有支持,在需要父母更多理解与关爱的阶段,父母却继续采用控制、压抑、冷漠等粗暴的教养方式,让他们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孩子的反应要么是严重对抗,要么就是退行——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从而陷入心理障碍的泥潭。


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对母爱有着深深的渴望,这几乎是我们本能的成长力量!而一个被母亲嫌弃、从情感上推开的孩子,他自然会用自己的方法靠向母亲,去引起母亲的关注。比如生病、厌学,他用这些方式引起妈妈更多的关注,而他自己也因此而受益,他就不需承担学习与成长的责任。小怡就是这样,她自己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在潜意识层面悄悄的进行,休学的她就可以得到妈妈的关怀与抚慰。

孩子出现的问题全部都是妈妈的责任吗?我们来看一下走进咨询室的妈妈,她的情感体验又是什么呢?


4
带给家庭的意义:改变家庭沟通策略

   小仪的妈妈40岁左右,看上去明显有些苍老。她从事保洁工作,家中还有一个生病的老母亲,需要大笔的花销,这些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堪重负。用她的话说工作的劳累已经让她没有力气去教育小怡了,让她吃饱穿暖她就要好好学习,小怡的时常生病更她不胜其烦,她感觉这个孩子太累心了,真想把她推开。



心理学有一项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有数据显示:1/3的孩子会顺利渡过,1/3是“恰到好处”的使人厌烦,剩下的1/3就要痛苦与复杂的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要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资本”的积累!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与支持,那么父母就要在青春期给予弥补和引导。


那我们就要反思家庭的原因了。家庭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亲子冲突逐步升级而走向厌学?


其实,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的演变往往有着复杂的过程,这不能简单推向妈妈,这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在我咨询过的青少年个案中,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女孩出现问题,背后有一个强势控制的妈妈;男孩出现问题,背后是粗暴的爸爸。强势的妈妈旁边通常是一个不善表达的爸爸。通常男人都很害怕麻烦,在教育子女方面,即使看不惯妻子的做法,也不愿去表达,因为怕麻烦、起冲突。这个不善表达的丈夫的沉默,就纵容了妻子,一起成为把孩子推向“厌学”道路的推手。


而粗暴的爸爸背后有一个温顺的妈妈,妈妈即使看不惯爸爸总朝孩子发火,也不愿夫妻因此起冲突,因此亲子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就被保留了下来!


更深入来看,是家庭中夫妻的“沟通与交流”存在问题!在一个不够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在一个没有关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中,日积月累,孩子最终以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为代价,来唤起父母的关注!至此,夫妻双方都无法再回避时,父母不得不接纳“自己需要改变”这个事实!这对于整个家庭的意义是,夫妻需要共同致力于改变家庭沟通策略——去建立新的家庭沟通模式!


5
如果鼓励与支持到孩子,会改变些什么呢?

即使面对不愿改变的父母 ,这句话能够带给他们启发与沉思!

孩子已经厌学在家,负责任的父母会考虑孩子未来的发展。

如果鼓励与支持到孩子,会改变些什么呢?



更简单的说,如果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变化呢?会带给自己怎样的变化呢?会带给家庭怎样的变化呢?

青春期的父母,比任何一个阶段的父母,都面临更大挑战,都更需要一次成长!


父母需要重新去学习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学习夫妻沟通与彼此关怀的方式,去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同时带着爱心与耐心去理解、尊重、信任这个孩子,去接纳孩子不够优秀这个现实,去接纳孩子的缺点!而父母只有在不断的妥协与退让中,重新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建立起孩子对他人与世界的信任感!当一个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注,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孩子自然会有动力去面对自己的问题,逐步从厌学中走出来!


毫无疑问,父母在这个改变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心血与努力。


而欣喜的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健康家庭系统的稳步向前,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意义,他的未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原生家庭教养方式评估》


评测介绍


原生家庭就像一根隐形的藤蔓,将我们的过去紧紧缠绕,又影响着我们走向前方。我们的一些思维模式就是父母的复制品,一些行为方式与父母惊人的相似。


“原生家庭”是什么?我们从小生活、成长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因为每个人在孩童时候认知发展并不完善,所以他们接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并可能不自觉地将原生家庭的模型应用于我们的婚姻、交友、职场各个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把厌学当成孩子一个人的事情
这位出轨的爸爸,用48年走出情感泥潭——揭秘原生家庭(二)
一句“不想上学”愁苦家长
青春期父母训练营资料(2)
初中孩子厌学原因不是玩手机,更不是青春期叛逆,你的有毒管教行为才是根源
这3句话最容易让孩子厌学!家长们千万别再说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