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位出轨的爸爸,用48年走出情感泥潭——揭秘原生家庭(二)


1

在上一篇文章里,那位一直出轨的爸爸,我尝试用格式塔流派里的空椅技术对他进行治疗。


这个48岁的男人,历经了半个世纪的沧桑,有着企业家的成熟和大气,但在自由联想里面,当想起母亲对他的不满和持续打压时,48岁的他还是哭的像一个4岁的孩子一样。他说:“我现在才知道,不论外面有多少人赞美,只要妈妈不满意,我对自己就不会满意!我心里永远住着一个自卑的、感觉不够强大的却想拼命反抗和报复的小孩……”


我继续引导他把憋在心里很多年的情绪向母亲说出来。他说:“妈,你那样否定我,我很难受;我感觉怎么做你都不满意,感觉自己总是不够好,感觉特别自卑。我发现我无论多努力,在外面多风光,只要你不满意,所有的风光都失去了意义!我甚至要靠不断的征服你这样的女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真的有那么差劲吗?你为什么对我这么残忍……”


当我引导他说出对母亲的各种不满和愤恨,让他把压抑多年的情感释放出来之后,我尝试让他发自内心的向母亲提个要求。这个48岁的男人,这个被认为很成功的男人,这时候却怎么也不敢了……他想起了妈妈这个强势的女人,曾经为了让10岁的他下跪认错而卧床绝食的场景,他从心底害怕这样的抗争。


过程中我让他把自己的意念保持在呼吸上,继续问他:“如果你在社会上看到一个残疾人,你会不会怕他?你会不会把他看成一个弱者,一个需要你帮助和同情的人?”


他明确回答说不会怕一个残疾人,会把他看成一个弱者,一个需要他帮助和同情的人。


我继续引导他说:“你的母亲其实就是一个残疾人,只不过她是一个情感方面的残疾人,她残疾到无法用爱的方式表达对你的爱。实际上,由于她在情感方面的残疾,她可能看不到你的需要,也意识不到她对你的打压、否定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给你带来这么多伤害。她在情感方面的残疾和障碍也使她体会不到你的感受,也不可能了解你的期望,你要学着理解她的情感残疾给你带来的伤害。你更不用怕她,她其实一直是个很可怜的情感残疾人,是个弱者,她以那种残疾的方式对你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很痛苦,她需要你的同情和帮助……”


在我的引导中,他看到了母亲的软弱可怜,也能够有勇气以建设性的态度提出对妈妈要求。我知道,这时候他已经成功迈出了突破的第一步。


后面的治疗里,我继续引导他自我觉察,让他看到母亲对待他的方式其实也是源于她生命最初被对待的方式;让他看到那个年代,母亲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模式;让他看到母亲对待他的方式并非是要故意伤害他,而是由于她的情感残疾,没能把对孩子的爱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残疾也是母亲的原生家庭给她的,对她来讲这本身也是不公平……


最后我引导他认识到那些来自母亲的伤害过去确确实实存在,但如果试图改变过去,那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同时引导他看到自己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必须在父母呵护下活着的小孩,而是一个成人了,有力量面对过去,可以为自己负责任了,如果一味的把自己的问题归结给父母,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我还引导他看到,虽然自己内心深处住着一个缺乏关爱、缺乏肯定、有些自卑的内在小孩,但以自己生命中的资源,自己完全可以担当起这个内在小孩的家长,主动去安抚、关爱、肯定这个内在受伤的小孩,接纳并包容这个小孩,而不是等父母或别人来安抚、关爱、肯定、接纳他……


2

经过这个疗愈的过程,他慢慢放弃了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开始感谢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自己越是能与自己生命的源头和睦相处,就越能爱父母,人生也就越有力量。这时他感觉自己身体里那种征服的欲望不会再想通过出轨的方式表现在对女人的征服上,而是可以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他意识到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自己,他开始接受母亲和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我们都是有缺点的普通人;他在内心里看到与父母和解,正是为了接纳自己童年里没有被满足的真正渴望,并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工作、人际关系,为自己负起责任。


当看清这一切的时候,他开始妥善处理外面遗留的问题,慢慢回归家庭,同时决定给母亲写一封长长的信,把积攒多年的痛苦、无力和压抑混杂着斑驳的泪水全部倾倒了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信写完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清澈了很多,原来像是一直蜷缩着在抵抗什么,现在舒展开了。”我问他:“信寄出去了没有?”他淡然一笑:“我没寄,我觉得已经够了……”


是的,确实已经够了,他透过自己48年的人生,看到了原生家庭只能影响那些不愿意成长的人,而对于愿意成长的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只是一个影响力量,而不是决定力量。他看清楚这一点,所以不再任这力量摆布,而是想办法与原生家庭和解,打开生命活力的封印。


在这个男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这个男人用了48年的成长和修炼,才与妈妈和解,跟原生家庭拥抱,才走出了自己的情感泥潭。看着他的故事,我们也思考自己,我们也要到他这个年纪,甚至是白发苍苍的时候才去和解吗?


3

这个宇宙总是很神奇,最近又一件事情再次让我感受到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力量。这是一位妈妈,她39岁,儿子3岁,她力主要把儿子送去全托,可家里人都不同意,关系闹得很僵。她来咨询,一再和我陈述全托对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对培养孩子男子汉的性格和气质的意义,而且全托学校的条件也非常好,一系列的理由听上去都是为了孩子好。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得知这位妈妈的经历,在她3岁的时候母亲抛弃她和父亲改嫁,紧接着父亲又给她找了个后妈。虽然后妈对她也不错,但她仍然感觉自己是被母亲抛弃了,自己是没妈的孩子。如今到了儿子3岁,这位妈妈由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驱使着她制造一个痛苦轮回:她失去妈妈的痛苦,要在自己儿子身上重演一遍,以此来排解自己的痛苦。

当我指出这一点的时候,这位妈妈特别震惊,她一直想做个好妈妈,带给孩子幸福和快乐!在表意识层面,每位妈妈都是这么想的,可在潜意识里,如果我们不成长,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软件的底层代码,不声不响的驱使我们制造着一个个痛苦的轮回。这不是谁的错,它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是需要我们不断成长,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改写这个底层代码。


这位妈妈有一次进行自我分析时说:“船长老师,你跟我说完痛苦轮回之后,我努力的回想、分析,我发现我结婚之前的四段感情,都是在二年左右的时候我就主动要分手,一直到我年龄实在太大了,不能再不结婚了才勉强结婚。以前我觉得是自己不成熟,可是现在我发现,我是害怕再被抛弃,所以我要主动抛弃别人,来避免我被别人抛弃带来的痛苦,这其实也是一个痛苦的轮回。”


在治疗过程中,当她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真相,做到与原生家庭和解后,她毅然决定好好陪伴孩子,不送孩子去全托,现在她和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她很自豪的说:“我不再是那个3岁的小孩子,我有足够的力量面对过去,我爱我的孩子和家人。”这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力量。


4

记得一次在香港上课,老师讲到一个经典案例:一个38岁,早已身为人母的女儿,一直恨她的父亲,这个问题从7岁起就一直纠缠困扰着她。7岁那年,爸爸因病去世,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一封信,任何一点对女儿爱的表示,好像他一点都不留恋女儿。所以,身为女儿,她对父亲的记忆慢慢模糊,她甚至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子,父亲抱她的时候是什么表情,父亲什么时候对她发过火……她觉得父亲不爱她!她一次次追问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母亲只告诉她:“是你爸爸让我把所有关于他的东西都烧掉。”女儿不理解,她恨她的父亲。


在治疗的过程中,老师让来访者想象她父亲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然后引导来访者说出想对父亲说的话:“我恨你!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你一点都不爱我……”经过这一次次发泄,女儿多年积累的情绪有了一次梳理和释放,在随后的咨询中,咨询师引导女儿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是不是爸爸想让你忘记他,好让妈妈再给你找一个爸爸,这样你会和新爸爸更好的在一起?是不是爸爸担心,你对他的回忆、想念会影响你以后的生活?会不会爸爸曾给你写过长长的信,然后又被他忍痛烧掉?爸爸通过让你忘记他,表达他对你的爱,也许在他那里,忘记我就等于我爱你……

来访者听了这个角度的解读,沉默许久,喃喃地和爸爸说:“爸爸,也许你是对的……我不那么恨你了,我可以试着原谅你……”她后来把这种释怀告诉妈妈,妈妈想起爸爸曾留下一本手写的菜谱,于是找出来寄给女儿,以后女儿就经常按照菜谱做菜给自己吃,就像爸爸亲手做给她吃。


5

原谅父母,与原生家庭和解,并不是让你跑到父母面前,郑重的跟他们说:“爸爸妈妈,我原谅你们了,我感恩你们为我做的一切。”而是你的观念转变了,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也看到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用自己当时认为最好的方式养育我们;但父母也有从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内心也有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我们和他们都是际遇相同的个体,所以,你,不是受害者……如果一直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不能自拔,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原谅父母,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我们自己的内在需要。其实,学着放下伤痛,拥抱原生家庭,是自己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打开自己生命活力的钥匙,有了它,你才有新生。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纠结、埋怨父母当年做了什么,或者没做到什么,他才像现在这样不称意,这说明他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负责。这种思维模式,与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只有尚未分化、成熟的小孩子才会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父母身上。

我们每一位父母其实都是孩子的根,都正在创造着孩子的原生家庭,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们一起探讨怎样自我成长,带着热情完成自己,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开创新的可能。敬请期待!


更多船长老师原创经典如下:

为什么这个爸爸一直出轨——原生家庭(一)

最需要“性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一)

最需要“性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二)

最需要“性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三)

付出感,才是亲子关系的杀手(一)

付出感,才是亲子关系的杀手(二)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的秘密—每一个行为背后

心理咨询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一)

心理咨询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二)

警惕!心理“问题疫苗”还在你身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答学生问 |《都挺好》:我们无法选择谁来做父母
著名歌手的悲惨童年:6岁父亲去世,9岁被母亲送上火车,52岁依旧单身
孙俪的原生家庭那么糟糕,可为什么她的婚姻那么幸福?
妈妈别内疚!
原生家庭│学会和当下的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让人生不如死,和解还是决裂?这些是我见过很棒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