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柴胡汤证】

大柴胡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大柴胡汤证,一般认识是少阳阳明合病,是少阳病兼有阳明腑实。但是郝万山教授提出来,这两条原文所讲的大柴胡汤证,应该可以称为少阳胆腑热实证,认为这里的腑实不在于阳明胃,而应该在于胆腑本身。少阳既有经脉,也有胆腑、三焦腑,胆腑内藏精汁,如果精汁内郁而排泄不畅,邪气入腑与郁积之有形胆汁相结,就形成这里所讲的胆实证。

有时候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情况就属于大柴胡汤证,病人除了有少阳的表现,还会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正是胆绞痛发作时候的表现。木乘土,胆犯胃,脏腑相关,脏脏相关,腑腑也相关,肝乘脾则会下利,胆热犯胃则胃气上逆而作呕。

本方的组成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的加减。首先是小柴胡汤原方去掉人参、甘草,为什么去掉人参、甘草?因为这里是热实证,不宜使用补气的药物。然后再加上枳实、大黄、芍药,相当于小承气汤加上芍药缓急止痛。其实如果临床上看到病人正气虚的话,甘草和人参还是要加上的。我临床上使用大柴胡汤时,人参、甘草经常是不去掉的,就是保持小柴胡汤的原方而再加这几味药,治疗胆囊炎、胆绞痛急性发作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其作用机理是借大肠为出路,使郁积的胆汁通过肠道排出,使邪有出路,大黄除了通腑泄热的作用以外,本身也有很好的活血利胆作用,也能够促进胆汁的排泄。

少阳胆腑热实证只是一种理解,如果病人本身有少阳证,又有大便秘结,有明显的阳明腑实证,少阳兼有阳明腑实,当然可以用,临床上应用得更多,还有外科急腹症用大柴胡汤的也非常多。我在临床上治疗杂病也常用本方,病人有气郁、有肝郁,同时又有大便秘结,几天不大便,这时候用点大柴胡汤,大便一通病人马上就舒服了。

最近我治疗了一个七年制班的女同学,她问题很多,首先是皮肤的问题,然后又怀疑有风湿病,妇科病也有,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时不时腹痛,这么多问题,当然会有肝气的郁结。西医检查免疫指标有点异常,但不是很高,只超过一点点。她父亲是西医,让她一定要吃激素,而且已经开始吃了。我非常不赞成现在这种状况就用激素,才吃一个多星期就已经开始发胖了,整个人都变形了,可能还有更多的副作用在后边等着,其实指标只是高一点点,都还没有确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后来她把所有的西药都停掉了,只吃我的中药,这段时间症状应该是好了一点,用药一直就是以柴胡剂为主。其中有一次几天没有大便,就用了大柴胡汤,大便一通病人很舒服。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一定要兼有很典型的阳明腑实证,一定要潮热、谵语,不一定要这么严重的,只要患者平素大便不畅通,就可以用小一点剂量的大柴胡汤来调整,当然小柴胡汤本身也可以通大便,可以治疗阳微结,有时候用小柴胡汤后效果不好的话还是要用大柴胡汤,有时候光加枳实还不行,就干脆用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或者合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同用,大黄3、4克,大便一通,很多症状也就解除了,但一定要注意中病即止,见好则收。

《伤寒论临床十讲作者:李赛美。编辑/刘继芳

大柴胡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太阳病。过经[1]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2],郁郁微烦[3]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103)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注释:

[1]过经:指邪气已离本经而传入另一经。

[2]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拘急不舒,或急迫疼痛的感觉。心下,指胃脘部;急,拘急、急迫之意。

[3]郁郁微烦:盖指胸胁郁闷,心中微烦。
【功效配伍】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热结。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组成。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泻郁火;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大枣甘缓和中;去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炙甘草,以防补中恋邪;加芍药敛阴和营止痛,缓心下急迫;加枳实、大黄行气消痞,泻下热结。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阳明热结之功。

宋版《伤寒论》原书所载大柴胡汤无大黄。据方后注云“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又考《金匮要略》及《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所载大柴胡汤皆有大黄;再观本条有“下之则愈”,故本方中当有大黄。

上八味药,水煮,去滓,再煎,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大柴胡汤治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本病为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太阳病已罢。病已入少阳,治当和解,禁用汗、吐、下诸法,今反二三下之,由于患者正气尚旺,误下后四五日,柴胡汤证仍在者,应先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服小柴胡汤后,少阳病邪尚未解除,反增呕不止、心下急迫、郁郁微烦等症,是因反复攻下后,邪热兼入阳明之里,化燥成实之故,病属少阳阳明并病。少阳病宜和解而禁攻下,阳明里已成实又不得不攻下,故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以两解少阳阳明之邪。

【原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65)

大柴胡汤治少阳病兼阳明里实下利。症见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

【编者点评】这里心中痞硬,胡希恕等多位医家主张应为心下痞硬,对应的103的心下急,172条的心下硬,以及下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12》中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本病太阳表证已罢,邪入少阳,并兼阳明里实。伤寒发热,汗出不解,此非太阳表证不解,为邪犯少阳阳明,其发热为往来寒热,汗出为阳明里热内盛迫津液外泄;心中痞硬,为邪入少阳,胆热内郁,枢机不利,兼阳明里实,腑气壅遏;少阳胆热内郁,上犯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因胆胃邪热较盛,故其下利,以臭秽不爽、肛门灼热为特征。此证虽下利而燥结里实仍在,故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施。大柴胡汤既可用于大便硬,亦可用于下利,症状虽相反,但究其病机,皆因少阳枢机不利兼阳明里实所致,故用一方治之。
【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金匮腹满:12)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释:

[1]大柴胡汤:本方有大黄,《伤寒论》大柴胡汤无大黄。

大柴胡汤治心下满痛。症见按之心下痞满疼痛。本证为邪在少阳阳明,或为肝胆郁热,胃肠燥结。按之心下痞满疼痛,为内有实邪结滞。此满痛范围涉及胸腹,旁及两胁,但以胃脘两胁为中心,部位相对较高。本证邪气虽已入阳明之腑,但少阳之经邪热并未解除,故治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邪热,通下阳明里实。

【用方思路】大柴胡汤既能疏利肝胆,又能荡涤胃肠结滞,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或内伤肝胆胃肠俱病。本方临证应用,若胁腹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心下痞满甚者,重用枳实,加木香;若大便不通者,重用大黄,加芒硝;若湿热甚者,加茵陈、栀子、虎杖等;若血脉瘀阻者,加丹参、桃仁、牡丹皮;若有胆道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本方临床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腹膜炎、肠梗阻、疟疾、肠伤寒、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医案举例】


(1)许叔微医案:

羽流蒋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余诊之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汤安能除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三服而病除。[许叔微.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九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7.]

(2)岳美中医案:

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嗳气,脉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g,白芍9g,枳实6g,川大黄6g,黄芩9g,半夏9g,生姜15g,大枣4枚(擘),金钱草24g,滑石12g,鸡内金12g。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
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惟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


拓展阅读


(1)胸胁胀痛

刘妇新连,性躁善怒,凡事不如意,即情绪索然,抑郁于心,因之肝气不舒,常见胸胁胀痛噫气不休之证,但服芳香调气药即愈。今秋天候异常,应凉而反热,俨然炎夏,所谓当去不去,非时之候也。妇感时气,前病发作,胸胁益疼,心下痞硬欲呕。医用前药治之不效,邀往会诊。切脉弦数,口苦,舌干燥,胸胃痞胀,尿黄便结。审为肝燥胃热,有类于大柴胡汤证,由于天候失常,燥热为患,凡前芳香燥药,已非所宜,当随证情之异,应用解郁疏肝清热调胃法。处以大柴胡汤加香附、青皮、郁金、栀仁诸品煎服。顿觉心胸朗爽,须臾大便数行,呕痛顿失。故医者贵察天时之变,审证之宜,方随证变,药以时施,拘囿成规,又乌乎可。古谓医者意也,即圆通权变之谓,临床者其审诸。(《赵守真医案》)

(2)少阳病而邪渐入阳明之腑(早期肝硬化)

姜某,女,35岁左右,早期肝硬化。肝功化验:碘试验(++++)、麝浊18,硫酸锌浊度20,转氨酶260单位。两胁痛,腹胀,气短,心烦,恶心,大便干、2~3天一次,小便黄,纳差、口苦,胸闷,低热,嗳气,面、颈、胸部有蜘蛛痣,手掌发红,肝脾皆大。曾在咸阳某医院住院治疗半年,服中药茵陈、板蓝根、五味子之类,诸症不减,肝功化验各项指标亦不降低。1975年12月出院,经朱某介绍来此医治。舌淡、舌体胖、尖红、有瘀点,乃少阳病而邪渐入阳明之腑兼肝胆瘀血之证。应用大柴胡汤加桃仁、红花治之。柴胡24克,黄芩15克,白芍30克,半夏9克,干姜9克,枳实6克,大枣10枚,大黄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水煎服。

服10剂后,诸症显著减轻,精神好转,大便通畅略稀,饭量增加,只是有些气短,上方加黄芪15克,将枳实改成枳壳,大黄减为6克。又服10剂,诸症消失而愈。肝功化验,各项指标接近正常。麝浊6单位,硫酸锌浊度12,碘试验(+),转氨酶150单位(正常为130单位以下)。患者原来整天躺在病床上,现可参加一般农业劳动,追访一年未见复发。(未注明出处的猜测应是孙溥泉老师本人的临证医案)

(3)谵语烦躁

一妇人,年三十四五,患热病十八九日,谵语烦躁不安,热不减,不欲饮食,诸医以为必死。予诊之,胸胁烦胀腹满拘挛,乃与大柴胡汤,六七日而腹满去,思食,出入二十日许,而收全效。(《古方便览》)
(4)胸腹硬满微利
大坂赤石家仆人,病疫十五日不解,见面赤微喘,潮热,舌强狂吼,而脉数急,胸腹硬满,时有微利。医以麻杏石甘汤,病益剧,乃与大柴胡汤,翌日大便下2次,胸满始减,下利亦断,再以小柴胡汤加枳实与之,二三日大便复秘,复与大柴胡汤十余剂始愈。(《芸翁医谈》)
按:据报道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系结石合并感染等疾患172例,效果良好,有效率达73.84%(湖北中医学院附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资料汇编.1971.7)。亦有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四例急性胰腺炎,均获痊愈。(《福建医大》1975年1期)
(5)吐血
黄某,性急躁,年虽三十,犹有少年豪气。先年曾患吐血,经三年未发。1946年因境遇不佳,心胸不舒,肝气郁滞,面鲜(少见)喜容。昨晨忽大吐,多紫黑瘀块,半日后尚不时零星而出,自煅发炭3克多,用童便冲服,血止。但觉胸膈胀闷,中有腥气,午后发潮热,迁延半月未治,迄至恶化,始延族兄某诊之,多日未效,病转增,乃来治疗。按脉弦数,舌苔黄厚,胸胁痞满,频有呕意,口苦不欲食,大便数日一行。盖其性急则肝火旺,郁多则气横逆,血凝气滞,故胸胁满;久结之血,突然溃溢,故吐多瘀块。夫气为血帅,血资气行,血不行则必调气以行之。《医学入门》有云:“气血者,同出而异名也,气行则行,气止则止。”《证治汇补》亦谓:“治血必先调气,气顺则血自行。”由此可知气血关系密切,血依气行,气恃血运,调肝则气顺,清热则瘀行,瘀行则病已,乃治血不二法门。患者血虽不吐。而胸满气腥,为瘀滞明征,午后潮热,系血分热象(“午后潮热”正是大柴胡汤所兼腑实之证,此处认为是“系血分热象”,似属不妥),此为诊断上之正确依据。处以大柴胡汤开郁清热,加花蕊石(煅研冲服)消瘀,降香调气。首服两剂无异状,三剂便血数次,间有瘀块,潮热始退,胸膈舒,口中腥气减。此宜解郁和肝清里余热,改投丹栀逍遥散加茜草、丹参,再五剂诸证渐平。后用滋血开胃药调养康复。(《赵守真医案》)
(6)肝郁气滞(胆囊并胆石症)

西北轻工业学院吕某之妻,40岁,于1977年5月的一日午饭后,突然上腹部剧痛,并向右肩部放射,痛剧时患者大汗淋漓,难以忍受,恶心呕吐,医院检查认为是胆囊炎兼胆石症,用青霉素、甲氧氯普胺、阿托品治疗,无效果,动员患者做手术,患者希望保守治疗。

诊断:患者口苦咽干,腹部胀气,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痛发时腹部拒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应用《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应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壳、大枣、大黄各9克,金钱草30克,茵陈20克,内金10克(研粉分2次冲服),元明粉10克(分2次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服3剂后,大便已通,腹痛大减。原方去元明粉,继服10剂,服后诸症皆除,去医院复查胆区已无结石之阴影,嘱服龙胆泻肝丸以巩固疗效。

按:大柴胡汤(《伤寒论》中大柴胡汤没有大黄,但《金匮玉函经》和晋代葛洪的《肘后方》载大柴胡汤都有大黄二两,应当以后者为准)是《伤寒论》中用于少阳未解、胃家已实的少阳阳明并病之证的主要方剂,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以治疗胃溃疡,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炎、急性胰腺炎、高血压、乙型脑炎、肠伤寒、急性腮腺炎、精神分裂症、荨麻疹、鼻出血等多种疾病。

日本汉方医认为大柴胡汤可有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大柴胡汤则适应于腹部并不胀满,但肌肉硬实的肥胖患者。大柴胡汤适应证的主要特征是用手按右肋骨弓下方,然后向乳头方向上推,感到阻抗,再用力按压便感到疼痛和不适。汉方把这种症状叫做“胸肋苦满”。当胸腔内的各种脏器以及与横膈膜相接的胸部脏器发生某种病变时,就会出现上述症状。胸胁苦满是使用柴胡汤的关键症状。此外,当心窝处出现中等以上的阻抗和压痛(心下痞硬)以及左右腹直肌的上半部格外紧张等症状时,可以说,已完全具备适于服用大柴胡汤的他觉症状。”(张向渠编译.抗衰老妙方.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157)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经方观止》;《《伤寒论》方医案集》

  • 作者/张建荣;作者:孙溥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柴胡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何必“胆战心惊”,两张妙方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上)
大柴胡汤的方证
外感发热第十二方:大柴胡汤
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脾胃病40年经验:此类方疗效颇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