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卜喜逢:“木石前盟”神话中的“还泪”浅析

“木石前盟”神话中的“还泪”浅析

作者:卜喜逢

内容提要:“木石前盟”神话,是曹雪芹以“思凡”与“报恩”两大传统母题为基础进行的创作。笔者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认为其中预设的绛珠仙子“还泪”,是为了促使贾宝玉的“情悟”。而这种“还泪”的设置又是以曹雪芹本人的反思为基础的,在小说内外,均有还泪的存在。
关键词:木石前盟  还泪  思凡  报恩

在“木石前盟”神话中,曹雪芹设置了一个“还泪”的命定,对于这个问题学者多有解读,答案也并不唯一。如刘再复先生就将这个还泪的过程,拓展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一个十年还泪的过程,他在书中写到:

于是,我们也感悟到,作者所欠的是一群诗化生命的眼泪,……正是这样,《红楼梦》便不是一般的文学忏悔录,而是具有高度诗意的忏悔录。①

刘先生的论述,主要寄予作者自身对自我过去的还报。潘知常先生的论点与此有相似之处,潘先生认为“还泪”的转喻实际上是《红楼梦》中忏悔意识的象征。②

有部分学人从美学角度加以阐释,如李庆信先生认为“还泪”故事作了一个神话式的预言,其指向虽比较确定,其寓意却相当丰富、深刻,它把宝黛爱情及其悲剧诗意化、浪漫化、哲理化了,并具有反世俗、反传统的现实针对性,甚至还隐含有与佛学唱反调的意味。③

关于“还泪”的解读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曹雪芹之所以设置“还泪”,是因为作者对自我的忏悔。笔者同意此观点,同时认为曹雪芹之所以设置“还泪”,也是他自身的“还泪”情结所致。而在小说内部的“还泪”预设中,是林黛玉给予贾宝玉以情悟的可能。本文试就此析之。

一、甘露与眼泪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正是绛珠仙子的真实写照,绛珠仙子是甘露所凝成,是甘露给予了绛珠仙子以生命,更是绛珠仙子的生命之源。

在仙界之中,绛珠仙子的生命延续主要依赖三种物品:甘露、灌愁海水、密青果。甘露是最纯粹的,不含有任何杂质,在绛珠仙子的生命组成中,甘露是她最主要的因子;灌愁二字,或是与绛珠仙子因无法报恩而形成的缠绵不尽之意相连,也预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而密青果,或指向于林黛玉的执着于情。此种解读方式偏向于感性,或有偏差,但结合绛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的性情来看,纯粹、多愁善感以及执着于情,正是她性格特征中最主要也是最醒目的特征。此三者的结合,塑造出了林黛玉的独特魅力。在书中给予了林黛玉八字评语: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只有水做的骨肉的绛珠仙子,才会是这样的纯粹。

仙界的甘露之身,随同神瑛侍者转世为人,成了姑苏林黛玉。在其幼时,癞头和尚曾点化于她: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④

笔者对一僧一道对香菱、黛玉等人的点化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有着下世偿债的先天使命,又如何能够凭借“不许见哭声”与“不见外姓亲友”而得以逃避呢?或者是癞头和尚,也不希望这甘露凝成的绛珠仙子早夭吧,也或者是曹雪芹对自己钟爱人物的慈悲之心。

总之,林黛玉并未听从癞头和尚的话,仍然依照着“还泪”的命定安排到了荣国府中,“还泪”之旅必将展开。马经义先生曾统计过前八十回中林黛玉流泪的次数共为三十七次,而为宝玉哭的次数多达二十二次。⑤林黛玉的眼泪只为情而发,可谓至为纯净。这又与仙界的甘露相同,可以说在仙界为甘露,在凡间为眼泪,二者是相关联的。在进入荣国府的刹那,甘露已经转化成眼泪了。在仙界是神瑛侍者给予了绛珠仙子以生命,而在凡间林黛玉将用生命来还此恩情。不同的是,这个恩情转化为了爱情。


二、泪尽而逝的必然悲剧

小说第三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即开始了第一次还泪,小说中这样写道:

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来,倘或摔坏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

宝黛初见,就引出了黛玉的眼泪,而此处的黛玉,又纯为体贴宝玉,为宝玉所想,不愿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宝玉带来任何的伤害。此处有一条脂批云:“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此批也明确点出了黛玉的还泪之旅至此展开。此处还有一条批语:“应知此非伤感,来还甘露水也。”将甘露与泪之间建立了联系。前面我们论述到绛珠仙草是甘露水凝成的骨肉,林黛玉的还泪是她的宿命,她为报恩而来,而她所有的,也仅仅只有眼泪而已。如此一来,她就摆脱不了一种结局——泪尽而逝。

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中,续书者设置了一个黛死钗嫁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应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在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中,有一条脂批:

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

《芙蓉女儿诔》明诔晴雯,实却是双关之文,暗诔黛玉,此观点是研究者们的共识。在第五回的《飞鸟各投林》一曲中,也有“欠泪的泪已尽”一语,《终身误》中有“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一语,也可为黛死钗嫁的佐证。

小说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一回中写到林黛玉对自己眼泪的感觉:“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往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此语也正验证了林黛玉的泪尽而逝一说。眼泪渐少,对应的是甘露的减少与报恩的逐渐完成。虽然第四十九回未至全书的一半,但在这前四十九回中,宝黛的感情却已经达到了完善。二人之间从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到因宝钗的加入而互相试探,再到二人相知,已经走过了种种磨难与困惑,在感情的契合上二人已是圆满了。

然而,眼泪并不是只用于促进感情,还有对爱人的担忧,对婚姻的期盼。在宝黛之间,泪水是催化剂,催化出了情感,但不一定能催化出婚姻。对于黛玉而言,在凡间虽然做着的是 “还泪”之举,但在黛玉的意识之中,却是期盼婚姻的实现。一方面是自我情感的归宿,另一方面又来自于孤女的心灵寄托。漂泊的人才最渴望家的感觉。然而,曹雪芹虽非致力于去写一个悲剧,但现实总是一个悲剧,这种悲剧来源于曹雪芹对世态炎凉的总结与家族败落的反思。诗化的灵魂必然不适合生长在现实的世态之中,宝黛之间诗化的感情,必然会在现实的需求面前被击碎。后四十回中,续书者用一个掉包计来完成了这个击碎的过程,此做法虽然生硬,但也未失黛死钗嫁之本旨。

刘雪霞先生在《大观园的抄检与黛玉的消声》一文中,对于黛玉的泪水也有部分阐释:“黛玉的眼泪是洗涤的。黛玉的命运里只有悲,没有反抗——其实是无力……当黛玉不再有眼泪,而只有笑的时候,黛玉死矣。”⑥大观园抄检之后,聪慧的林黛玉已然看到了婚姻的破灭,而林黛玉事实上是不屑于去争取的,她专注于情,以情以外的手段获取的结果,对林黛玉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在这个时候,林黛玉已经无泪可流了。而失去了眼泪的林黛玉,就是没有了甘露的绛珠草,只能枯萎了。

三、林黛玉的眼泪与贾宝玉的悟道

在“木石前盟”神话中,既有着报恩母题的因素,也有着思凡母题的影响。曹雪芹正是将二者加以结合,才创作出“木石前盟”的神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报恩多是给予恩人以现世的报答,这种报答大多是以金钱财富来改变恩人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以身相许,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如《柳毅传》中的龙女报恩模式实属报恩母题中的典型。而绛珠仙子的报恩却又是与此不同的。绛珠仙子既是报恩者的身份,同时又具有思凡母题中点醒者的功能,二者合而为一,则形成了林黛玉以生命为代价来给予神瑛侍者以悟道可能的小说架构。

我们从思凡这个传统母题来看,下凡的神仙多是要回归于仙界的,而这个回归仙界的过程,大多是要以悟来作为主导。凡心偶炽的神瑛侍者,因思凡而下界,必然需要在凡间荡涤掉身上的凡心,而这个荡涤凡心的过程,就需要经历种种的情悟与世悟。在这个过程中,或有仙人的点播,或有生活的磨难。《红楼梦》毕竟不是一部神魔小说,而只是借用了这样的一种范式来构架小说。而在这个构架中,绛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则需要给予贾宝玉以情悟。

在小说第五回中,延续了思凡母题的传统做法,由警幻仙姑来导引贾宝玉,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警幻仙姑对贾宝玉的警鉴与宁荣二公的目的不同。宁荣二公的警鉴目的,指向的是凡间的正途,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警幻仙姑的警鉴,则是指向于将贾宝玉导引回仙界,使宝玉明心见性。然而此时的贾宝玉只是懵懂顽童,自然没有什么效果。

而在其后贾宝玉的情悟过程中,林黛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略举两例以释之:

1、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宝玉写出了“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一偈。此偈子上接因《南华经》的一悟,又以宝钗所点的《寄生草》作为引子。该偈子是宝玉渐悟之一。笔者认为此偈子的另一个层面的解读实可与宝黛爱情联系起来。宝玉写这个偈子的时候,正处于宝黛之间的试探阶段,指向的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他们不停的去探求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与心意;而“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指向的是二人本为一心,又如何可以用行为来证明;而“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或指向的是宝玉的渴望,期盼达到二人之间灵犀相通的境地。而林黛玉所续的内容,则更带有谶语的性质。但归根结底,这也是宝玉情悟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在内容指向上又有着概括总结与黛玉关系的作用,但是我们仍不能抛开他悟的一个方面。徐远彬先生在《为了新愁强参禅》一文中,对此偈子加以解析:

宝玉此偈,……个中透露的思想还是庄子的东西更多一些。……如果细细品味宝玉的三行偈语,就很容易发现他要抒发的正是庄子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即首先要去你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其次要去目的(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接着去智慧(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最后才能回归自然,不期然而然地得到自由和快乐。所以,我认为宝玉是用禅宗的瓶子装了庄子的酒水。⑦

笔者赞同徐远彬先生的这段解析,贾宝玉的这个偈子,读来仍是庄子的感觉,而黛玉所续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则又源自于六祖惠能的偈子,具有了禅宗的意味,从而使整个偈子,进入到一个禅宗的世界。但是贾宝玉的悟,毕竟仍然局限在一个亲近自然的想法,并未进入“空”的世界。可以说,这只是贾宝玉悟世悟情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这次悟的原因还是因为林黛玉。贾宝玉因不被林黛玉所理解,进而产生自己无能的感慨。所以在偈子里出现了宝黛情感过程的影子。可以说,林黛玉即是这个偈子的缘起,也是这个偈子的指向。

2、林黛玉的《葬花吟》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这种喜爱或是因为《葬花吟》的文辞,或是因为林黛玉这个人物,但更多的却是《葬花吟》中所及的凄清悲切之感,读来撼人灵魂。全诗由景而出,继而由景及人,由落花而至葬花人,又由葬花人至葬花人的心理的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又区分出层次来,由怜己至追问,既有述志,又有述情,比兴皆俱,步步写来,发人深思。即将林黛玉这个寄人篱下的诗化女儿的自我感觉刻画的淋漓尽致,又将这个诗化女儿的情性心理描摹的入木三分。林黛玉对情的渴望,对心的追问,对洁的执着均在诗中体现。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血泪之作。

作为一个聪敏的人,贾宝玉是非常有灵性的。当他听到林黛玉的《葬花吟》之后 “不觉恸倒山坡之上”,在贾宝玉看来,《葬花吟》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林黛玉的身上,书中写到: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最大的功效并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思考。《葬花吟》正是这样。从内容上来看,《葬花吟》纯属林黛玉自身的感慨,而在贾宝玉的眼里,却成了引发他感悟的基点。正如一条脂批所说,贾宝玉并没有去品味《葬花吟》的锻字炼句,由真性情所发的文字,本就是最自然的,也是最打动人的。贾宝玉在被打动的同时,思考却早已超脱出了《葬花吟》的内容。他的思考由林黛玉到了一众女儿,又到了各种事物,最终却落到了如何“逃大造”之上。贾宝玉对美好的事物是有着喜爱之心的,这种美好可以是人,也可是物,这正是贾宝玉的“情不情”的性情所决定的。美好终会逝去,而这种逝去的悲伤却又是贾宝玉难以接受的。从这段文字来看,这次感悟仍然延续了上例中的偈子的因素,贾宝玉仍然处在一种庄子所论的境界之中,认为“绝圣弃智”,才可“解释这段悲伤”,这也正是宝玉在发誓时说的“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之意。

两例综合来看,虽然在悟的层次上来说,贾宝玉之悟并无大的区别,然而因《葬花吟》之悟却已经有了对人的存在,人的归处的思考,较之前悟虽无境界上的超越,却有了深度上的变化。这其中林黛玉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贾宝玉的悟是持续性的。鲁迅先生的“悲凉之雾”一说,实可为此注脚。《红楼梦》是一部成长型的小说,而贾宝玉也在不断的成长与感悟着。与其说贾宝玉是一个世俗上的糊涂的人,不如说贾宝玉是一个人生路上的思考者。思考者总是会超脱出事物的表象,而归于本质的思考。感性的贾宝玉有着感性的直觉,这种直觉势必会引导着贾宝玉走向彻悟。而这个彻悟,也是由林黛玉所引发的。在后四十回中,贾宝玉因林黛玉的逝去,而终于悟透了情,再经历家族的变迁后出家。小说第一回中的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说法,也可视为宝玉的结局。而“因空见色”等语,却正是宝玉悟道的一个过程的体现。

可以说,林黛玉以生命促成了贾宝玉的情悟,林黛玉用眼泪,洗涤了神瑛侍者的凡心。情悟是贾宝玉悟的主要来源,虽有世悟,但在开悟的过程中,还是以情悟为主。“大旨谈情”并非是空言。而绛珠仙子以生命为代价的“还泪”,还是抵得上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的。

四、《红楼梦》外的还泪

在书中,泪尽而逝的是林黛玉,在书外,泪尽而逝的是曹雪芹。在书中,悟道了的是贾宝玉,在书外,悟道了的却是曹雪芹。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首标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中虽自云荒唐,却归于辛酸,虽谓痴,却也有被理解的渴望。无论是荒唐,还是辛酸,更或者是痴,其实都是作者对自我人生的交代与归结。作者于满纸荒唐言中,诉说的却是自我的人生感悟。《红楼梦》虽不能视作作者自传,但其中却有着许多曹家家事,从素材的角度来说,这些家事经过艺术的加工,成为了《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变成小说的一部分。但是从心理来说,这些家事也正是曹雪芹不能忘却的回忆。通过考据学的成果我们知道曹家本是大族,久受亏空困扰,又因抄家而败落。《红楼梦》中自然有着许多曹雪芹的反思。这些反思是带有丰富情感的,如“西堂故事”等情节,均是饱含着曹雪芹的血泪。

因受资料的限制,我们不能了解在曹家抄家败落的过程中,曹雪芹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无从考究曹雪芹忏悔的来源,但是这种忏悔却是实实在在的反映在了小说之中。在《凡例》之中就有着这样的表述: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曹雪芹的心灵独白。

在第一回中有一条脂批:

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

曹雪芹用泪水写就《红楼梦》,自然就是还泪了。而还泪的对象,或者是曹家的先世,或者是曹雪芹的亲人,而终归是曹雪芹的内心,曹雪芹需要平复的也只有自己的内心。林黛玉还的是灌溉之恩,而曹雪芹却是愧疚与忏悔的泪水。也正是曹雪芹明了还泪的意味,才在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还泪的情节吧。

在脂批中,还有有数条涉及到曹雪芹的泪:

1、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2、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
3、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
4、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5、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这正是“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真实写照,在“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正是深挖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血泪,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红楼梦》。

如果说家族巨变,使曹雪芹有了创作的源泉,那么创作过程却是曹雪芹反思的过程。我们或可这样理解这个过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正是曹雪芹悟的过程,悟情,悟世,悟家族之变化,悟历史之轮回。贾宝玉以林黛玉的眼泪作为悟道的阶石,而《红楼梦》则是曹雪芹悟道的心路历程。种种人生之路在《红楼梦》中汇集,种种不同价值观的人在《红楼梦》中交错,曹雪芹推演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在创作中,曹雪芹的思想也在升华。在《红楼梦》的成书研究中,历来有“一稿多改”与“二书合并”以及“剪贴说”等种种说法,但是无论何种说法都与《风月宝鉴》是分不开的。在小说《凡例》中,也提到了《风月宝鉴》的点睛处——贾瑞的故事。由此可知,在早期《红楼梦》的创作中,主旨是警风月之情的。这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有着截然的不同。固然,这种警鉴依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主要的对象却成了对家族、个人、历史的反思以及人的归处的探求,这在思想上已经高出许多个层次。而这些都是曹雪芹反思的结果,也是写作中升华的结果。

五、小结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曾讲到:“ 中国的文学,如以戏剧来说,是无有悲剧,即使《红楼梦》亦只是解脱而已……”⑧这种求解脱自然是针对着作者的内心期望而言的,反映在小说之中就成为了贾宝玉开悟的过程。而贾宝玉的开悟,虽不仅是情悟,但情悟却是他悟的开端与主要方向。曹雪芹通过对“思凡”与“报恩”两母题的融合,创作出了“木石前盟”这一神话,用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施恩与报恩,构建了小说凡世间的爱恋与情悟。而这种构建,却是以曹雪芹自身的反思为基础的。贾宝玉在求解脱,而曹雪芹也在求解脱,书里书外,探求的不过都是人的归宿。

①刘再复著《审美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8月出版,第147页。
②潘知常著,《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学林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第136页。
③李庆信著,《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巴蜀书社1995年5月出版,第311页。
④曹雪芹著,脂砚斋等评,吴铭恩汇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第36页。本文所引原文及脂批,均自此本,余不另著。
⑤马经义著,《从红学到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第142页至143页。
⑥刘雪霞著,《大观园的抄检与林黛玉的消声》,收于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编《微语红楼》,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第248页。
⑦徐远彬著,《为了新愁强参禅》,收于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编的《微语红楼》,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第243页。
⑧叶龙记录整理,钱穆讲述《中国文学史》,天地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第16页。

本文原载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其中部分内容曾发布于红楼梦学刊订阅号。



作者简介:

卜喜逢,山东省日照市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专业,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著有《红楼梦中的神话》《且说集》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黛玉:肠断白萍 泪尽沅湘
林黛玉――作者独为其设定了所有人都没有的传奇
「红楼梦洗冤录4」薛宝钗的身份
人生若只如初见——浅谈《红楼梦》之宝黛初见
《红楼梦》选读之导读课件1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