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谐边疆】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与特点

The Distribution,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 - border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Province

【作者简介】方铁,男,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民族史、边疆史和边疆历史地理。发表论文1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要著作有《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边疆民族史探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边疆民族史新探》(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等多种文集。著作获国家图书奖二项,中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二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论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

【摘 要】就狭义跨境民族与广义跨境民族的区分原则提出了看法,考证并叙述这些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内外的分布及其来源。同时指出,国境两侧跨境民族的类别与人口较多,一些跨境民族虽有较大的聚居区,但各民族交错杂居与插花式分布的情形十分普遍,各跨境民族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关系较融洽,是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在分布与来源方面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云南;跨境民族;分布;来源;特点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一个省。除汉族以外,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云南省有25个。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有1433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3。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彝、白、哈尼、傣、壮、苗等6个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有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景颇、藏等8个民族。云南又是与多国为邻的一个省,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泰国、印度等国相邻。云南省与毗邻国的边界长达3207公里,其中中缅边界1997公里,中老边界500公里,中越边界710公里。云南省有117个县和县级市,其中有27个县市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接壤。在云南的26个民族中,有众多的人口跨中国与邻国的边境地区居住。云南边疆以及邻国相邻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与这一地区的跨境民族及其状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于跨境民族的界定,目前尚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国的跨境民族,大致可分为“跨境民族”(狭义)与“亲缘民族”两种基本类型。所谓“跨境民族”(狭义),指居住在中国和邻国的同一民族,最早居住在同一地区,以后由于迁徙和国界变动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但目前主要分布区域仍然相连或相邻,语言和文化基本相同者,可称为中国及其邻国的“跨境民族”(狭义)。“跨境民族”(狭义)是分布中国及其邻国的同一民族,其成员以及相关研究者对此并无异议,此类民族有如景颇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苗族、瑶族、佤族、朝鲜族、蒙古族等。

    至于“亲缘民族”,则指在我国及邻国的一些具有共同族源关系,但目前对其是否为同一民族尚有异议的民族群体。这些民族有共同的族源关系,以后因迁徙或国界变动等原因,其中主要的部分逐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并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其整体目前是否为同一民族,其成员以及相关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者,可称为中国与邻国的“亲缘民族”。这一类民族有如中国的傣族、布依族、侗族、壮族,以及中南半岛北部的泰族、佬族、掸族、佬族、岱族等。由于本文谈及的问题在中国跨境民族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所说的跨境民族取其广义,即包括“亲缘民族”在内。

一、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分布

    云南的跨境民族(狭义),内部通常有较一致的自称,居住在不同国家的部分,则可能有不同的他称。跨境民族的各部分虽居住在不同的国家,但居住区域大都相连或相近。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居住在云南省与邻国5000人以上的跨境民族共有16个。这16个跨境民族人口与分布的情况大致如下:

    苗族。一般自称“毛”或“蒙”。云南省有苗族104万人,分布在87个市县。其中以文山州人数最多,其次是红河州和昭通地区。越南称苗族为赫蒙族,有41.1万人,分布在越南北方,以封土、莫边府、高原、黄树皮、顺州等地较为集中。老挝有苗族20万人,居住在北部,以川圹、丰沙里、桑怒、会晒、琅勃拉邦等地人数最多。苗族在缅甸有1万人,主要居住在萨尔温江上游两岸山区,以果敢地区最为集中。泰国有苗族7万人,80%的人口分布在清迈、清莱、达、黎、碧差汶等5个府。

    瑶族。一般自称“瑶”。云南省有瑶族19万人,主要住在红河、文山两个州的南部。越南有瑶族34万人,大都分布在西北部的高平、凉山、北太等省区。老挝有瑶族2万人,主要住在中老、越老边界老挝一侧的地区。

    彝族。通常自称“罗罗”。云南省有彝族470万人。彝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以楚雄州、红河州居住较为集中。在云南省南部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等5个地州,彝族人口上万的县有16个。彝族在老挝、越南各有2000人,当地称之为“倮倮”。这两个国家的彝族人口,主要住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

    哈尼族。一般自称“哈尼”。云南省有哈尼族142万人,绝大部分住在元江与澜沧江下游之间的地区,以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等县分布最为集中。缅甸有哈尼族6万人,称之为“高”,大部分住在东掸邦,以景栋地区人数最多。越南有哈尼族9500人,居住在越、中、老三国交界越南一侧的地区。泰国有哈尼族2万人,大部分住在清莱府。老挝有哈尼族1万人,称为“卡果”,主要居住在丰沙里、琅南塔、乌多姆塞等3省。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等自称。云南省有景颇族13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缅甸称景颇族为“克钦”,有56万人,主要住在克钦邦,在掸邦北部和邻近中国、印度边界的地区,也有少量人口分布。

    傈僳族。自称“傈僳”。云南省有傈僳族61万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州,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等地州也有少量散布。缅甸有傈僳族4万人,大部分住在掸邦和克钦邦。泰国有傈僳族1.5万人,主要居住在清迈、清莱、夜丰颂等3府。

    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族在云南省有45万人,在滇西南诸县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澜沧县和孟连县。缅甸有拉祜族5万人,称为“么舍”,大部分住在掸邦东部。泰国有拉祜族3万人,以清迈府居住最为集中。在清莱、夜丰颂、达府等地亦有分布。越南有拉祜族4000人,大都住在靠近中国的边境地区。老挝有拉祜族2000人,分布在琅南塔省。

    佤族。大部分人自称“佤”或“阿瓦”。云南省有佤族38万人,分布在临沧、思茅地区的西南部,以西盟、沧源两县居住最为集中。缅甸有佤族8万人,大部分住在掸邦。泰国有佤族1.2万人,分布在清迈、夜丰颂、达府等地,以清迈人数最多。老挝北部也有少量佤族人口。

    德昂族。自称“德昂”或“鲁迈”。云南省有德昂族1.7万人,居于西南部边境地区,70%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州沿边各县。德昂族在缅甸称“崩龙”,有24万人,主要分布在克钦邦和掸邦。

    怒族。大部分人自称“怒”。云南省有怒族3万人,主要住在碧江、福贡、贡山等3县。缅甸有怒族1万人,住在与中国、印度毗邻的地区。

    独龙族。自称“独龙”或“俅”。在云南省有0.6万人,主要聚居在贡山县。缅甸有独龙族1200人,住在恩梅开江上游一带。

    回族。自称“回回”。云南省有回族64万人,回族在云南的居住相当分散,大都住在城镇和交通沿线,居住回族人口上万的县有13个。在云南南部也分布有一些回族人口。如:红河州有回族4.9万人。西双版纳州有回族0.3万人(1990年),主要住在勐海县。德宏州和迪庆州也各有回族0.1万人。据西方研究者估计,居住在泰国、缅甸、老挝北部原籍为云南的回族,大约有10万人。其中,泰国清迈、清莱、南奔3府的回族,约有2万人。

    布朗族。自称“布朗”。云南省有布朗族9万人,分布在保山、临沧、西双版纳3地州邻近缅甸的地区,以勐海县居住最为集中。老挝有布朗族数千人,居住在丰沙里地区。

    汉族也是一个重要的跨境民族。在云南省的26个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广。仅在与缅甸、老挝、越南相接壤的云南省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6个民族自治州,居住的汉族人口就有3692850人(1990年)。至于中南半岛各国的华侨和华人,据1991年统计,越南有111.6万人。缅甸有49万人,老挝有6.7万人,泰国有645万人。其中,云南籍的华侨和华人,在泰国有30万至35万人,在缅甸有25万至30万人,在老挝有数千人,在越南的人数不详。中南半岛地区的华侨和华人除少部分是兼操汉语的少数民族以外,大部分是汉族或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通婚的后裔。

    在云南省的勐腊、景洪两县,还居住着2000余克木人。克木族是中南半岛一个分布甚广的民族,老挝有克木族32万人,居住在西北部山区;泰国有克木族10万人,分布在北部山区,越南有克木族1.9万人,居住在莱州、山罗、清化、义安等省。1987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曾召开云南克木人问题讨论会,与会者达成云南克木人与中南半岛克木族为同一民族的意见。

    在云南省马关县还居住着2000余拉基人。目前云南的拉基人己归入布依族。越南有拉基族5800人,主要分布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兴门县、黄树皮县和北光县一带。云南省的拉基人与毗领越南境内的拉基族也应属同一个民族。

    对以上16个狭义上的跨境民族,人们研究得较多。另一方面,在云南省与邻国毗邻或邻近的地区,还居住着另外一种类型的居民群体,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亲缘民族”。值得注意的是,有亲缘关系的群体或民族,现在虽不一定属于同一个民族,但这些群体在经济文化生活和思想感情方面仍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而且有些有亲缘关系的群体或民族,经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将来亦有可能归入同一个民族。再者,近百年来人们关于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争论,并不是在上述16个跨境民族中,而主要是发生在有亲缘关系的群体或民族之中。

    中国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和水族,以及中南半岛地区的泰族、掸族、寮族、岱族和侬族,就是影响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组亲缘民族,其情况颇具代表性。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均有分布,以广西人数居多。云南省有壮族114万人,大部分居住在文山州。云南省有傣族114万人,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各地州。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云南省有布依族5.5万人,大部分居住在罗平、富源、师宗等3县。中国侗族有296.03 万人,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中国水族有40.69万人,主要住在贵州、广西两省区。

    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约有2400万人。其中居住在泰国北部的兰那泰人有800余万人。泰族在越南有70万人,大部分住在红河右岸地区。缅甸有泰族数万人,分布在靠近泰国边境的地区。老挝也有一些泰人。掸族在缅甸有220万人,62%的人口住在掸邦;泰国有掸族5万人,分布在西北部与缅甸相邻的地区。寮族在泰国有1235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呵叻高原;在老挝有230万人,居住在河谷和平原地区。在缅甸、越南也有一些寮人。侬族在越南有535万人,分布在高谅、黄连山、广宁三省的山区。岱族在越南有85万人,主要住在红河左岸地带。越南现把岱、侬两族合称岱侬族。近年有中国学者提出,印度阿萨姆邦的东部,也分布有一些古代从中国迁入的百越民族的后裔。

    以上几个民族的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语言方面的亲密关系,常反映了有关民族的族源相同或相近。据记载,先秦至汉代,在中国长江下游以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地区,分布着一个称为百越的族群,唐人颜师古引臣瓒语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即为这一情形的反映。百越中有名的部分为:西瓯,主要分布在今广西的东部和北部;骆越,大部分居今广西的西部与西南部,今海南地区和越南北部;鸠僚,分布在今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与之相连的地区;掸,居住在今缅甸东部和泰国、老挝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区。从先秦至明代中期,以上几个部分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范围。唐代前后,百越在西南方的各部落又分化组合为东西两大部分。居住西面的部分,史籍称之为“百夷”或“金齿百夷”,其居住地包有今云南的西部、南部和缅甸、老挝、泰国的北部地区,“百夷”即今当地傣族、掸族、泰族和寮族等民族的先民。居住在东面的群体,记载称之为“僚”。“僚”由今壮、布依、侗、水、岱、侬诸民族的先民组成,分布在今中国的广西、广东、贵州、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部以及越南、老挝东北部等地。明代中期,中国在西南部的边界明显内收,变动以后的边界,大致维持至19世纪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居住地区国家隶属关系的变更等原因,“百夷”、“僚”内部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壮、傣、布依、侗、水和泰、掸、岱、依等几个民族。

    壮侗语族的这几个民族能否归入同一民族,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1949年以后,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壮侗语族上述的这几个民族,相互间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近代已发展为不同的民族。19世纪下半叶,一些西方研究者提出壮族与泰族是同一个民族,或认为壮侗语族的诸民族均是泰族。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学者的上述观点在国外仍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泰国、越南、日本和欧美的一些研究者,仍然认为泰族与壮族,或岱、侬民族与壮族,掸族与傣族是同一个民族。

    其他有亲缘关系的群体或民族又如:普廷人,在老挝有6万人,泰国有2万人,均居住北部山区。拉棉人,在老挝有5万人,主要住在琅勃拉邦的山区。普廷人和拉棉人的语言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与属同一语支中国的佤族、布朗族、德昂(崩龙)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将来亦有可能被归入后者之3个民族。那加人,在印度有36.9万人(1980年),居住在印度东北部山区,以那加邦最为集中。那加人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国的云南省,以后经缅甸迁入印度。居住在缅甸北部的那加人有4万人。米佐人,在印度有35万人(1978年),住在印度的东北部和北部。缅甸有2万米佐人,分布在钦敦江上游地区。孟加拉国也有一部分米佐人。那加入和米佐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中国的藏族关系密切,有可能是藏族的一部分。

二、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来源

    民族迁移应包括民族人口自发迁徙与官方移民两种形式。研究近现代的民族移民固然重要,古代民族人口的迁移和边疆地区的官方移民,对所涉及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历史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探究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起源的区域和以后边疆地区的移民活动,均属必要。

    云南境内外的跨境民族,语言大致分属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分别源自古代活动在中国西部、西南部及其毗邻地区的氐羌、南蛮、百濮、百越等4大族群。

    苗、瑶民族出自南蛮。秦汉时期,居今湖南省沅江上游的五溪蛮,是南蛮中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以后,五溪蛮中的苗人部落向西南移动,于9世纪进入云南。10世纪苗人分化为苗族和瑶族,并开始从云南迁入中南半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在17世纪末叶,清朝为平定云南镇将吴三桂的叛乱调用30万军队,战火迫使一些苗族、瑶族人口迁往邻国。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是在19世纪中叶,云南回族领袖杜文秀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失败,为逃避清军镇压,又有一些苗、瑶人口移居中南半岛。有关的记载亦被调查所证实。法国学者恩保羊调查后认为,中南半岛的苗族,大部分是18和19世纪从中国迁去的。老挝人士富米·冯维希也认为,老挝的苗族和瑶族为18世纪初从中国南方迁来。缅甸的苗族传说,他们是19世纪从中国迁入的。自云南省进入中南半岛之后,苗族、瑶族人口又有过多次向南部和西部的移动。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跨境民族,均是出自古代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从考古材料来看,新石器时代氐羌分布区的西南面,已达今云南省的西北部,新石器时代或稍后的时期,今缅甸东北地区亦可能已居有羌人。公元前4世纪以后,今青海东部的一些氐部落开始南下,汉代见于《史记》记载,活动在今滇西一带的“昆明”和“嶲”,就是南迁羌人部落的一部分。南迁羌人与当地土著羌人逐渐融合,成为近代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先民。以后羌人及其后裔,又向云南的南部与东部进一步扩散,并进入贵州和广西。

    在藏缅语族诸族中,一般认为彝族形成于7世纪,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和云南省。云南的彝族主要住在北部和中部,一些部分后来逐渐向南部和西南部扩散,约在17世纪进入思茅地区南部和西双版纳,其中一些人口又迁入老挝和越南。8世纪前后,一些羌人迁入云南的澜沧江和元江下游地区并形成哈尼族。中南半岛地区的哈尼族是从云南迁去的。住在澜沧江下游西面的羌人,在14世纪时形成了拉祜族。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的哈尼族,也是由云南思茅地区迁去的,泰国北部的拉祜族,从中国迁入的时间还不到100年。据唐代记载,在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缅甸克钦邦甘高山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寻传蛮”。在甘高山以西的地带居有“裸形蛮”。“寻传蛮”和“裸形蛮”是有亲缘关系的两个羌人部落,“寻传蛮”以后形成了云南德宏地区的景颇族,“裸形蛮”则形成今缅甸克钦邦的景颇(又称克钦)族。史籍中关于独龙族最早的记载见于《元一统志》,最早记录怒族情况的是明初的《百夷传》。可知这两个民族在元明以前已居住在恩梅开江与怒江的上游,即今云南省西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山区。

    汉族是中国古代的华夏族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自秦汉以来,不断有内陆人口通过官方移民和自发迁徙的途径进入云南。明代以前,先后迁入云南的内陆汉族人口大都被云南本地民族所融合。明朝几次向云南大规模移民,以军人、垦民、流民和商贩身份迁居云南的汉族人口在100万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清之际,云南农业地区白、壮等民族的一部分被迁入的汉族所融合,汉族开始成为云南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大量迁入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边疆地区始于清代。保山、德宏、文山和红河地区因有重要交通线通过,汉族大量进入的时间当更早一些。1949年以后,是内陆汉族迁居云南边疆的又一高潮时期。

    汉族移居缅甸北部的最早记录是在元代。至18世纪,位今云南沧源县中缅边境的茂隆银厂和在缅甸北掸邦南渡的波龙银厂建成,这两个银厂各有云南籍汉族矿工4万余人。缅甸人称从云南进入缅甸的华侨为“翻山华侨”,与和从中国东南沿海去的“渡海华侨”相区别。“翻山华侨”主要住在缅甸西北部的八莫、阿瓦、曼德勒等城市,也有一些居民于东北部的景栋等地。汉族移居老挝最早的记载是在明代。老挝北部的华侨绝大部分是从云南省迁去的。40年以前,琅勃拉邦有华侨商店300余家。目前老挝北部的华侨和华人,主要住在琅勃拉邦、丰沙里、沙耶武里等地。早在汉代,就有较多的汉族人口迁居越南北部。唐、明两代也是汉人较多迁入越南的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汉族人口迁入越南进入高峰。越南的华侨和华人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据1951年统计,越南共有华侨150万人,其中北越9万人,中越5万人,南越136万人。越南北部的华侨主要是从中国云南和广西迁去的,其中以居住河内、海防者居多,在老街、河江、高平等地也有少量人口分布。泰国的华侨大部分是通过海路进入的,且大都居住在南部。居于北部的华侨和华人以云南籍人居多。从元代起就有汉人从云南省迁入泰国,以后较大规模的迁徙又有两次。19世纪中叶杜文秀领导的大起义失败以后,云南一些汉族人口迁入中南半岛,有的到达泰国北部。1949年以后,一些国民党军人从云南省进入缅甸掸邦和克钦邦,1954年又迁到泰国清迈、清莱等地的山区。目前居住在泰国北部的云南籍华侨和华人在3万以上,当地人称其为“贺人”。

    中国的回族是以元代从中亚迁入中国各地(包括云南省)的穆斯林为主体,融合汉族和其他民族成份在元明之际形成的。14世纪和17世纪,内陆回族又两次大量迁居云南。19世纪中叶杜文秀大起义失败以后,云南一些回族人口移居境外,现今缅甸、老挝、泰国的回族,有一部分就是这一时期迁去的。这些回族人口最早居住在缅甸北部的腊戍、瓦邦和班隆,后来一部分又移居仰光、曼德勒、东枝、景栋等地,还有一些人迁到老挝和泰国北部。抗日战争期间和上世纪50年代初,又有一些云南的回族人口徙居泰国北部。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族源自古代的百濮族群。百濮后来分化为孟、高棉两个部分。我国学者认为,孟人和高棉人最初居住在中国的西南部,即今云南省南部与中南半岛相邻的地区。以后孟人和高棉人逐渐南移,孟人在今缅甸、泰国一带建立林阳、哈利班超等古国,高棉则迁至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建立了扶南国。以后居于缅甸的孟人大部分被缅族所征服,今泰国地区的孟人则降服于泰族,这两个地区的孟人大部分被征服者所同化。未曾南下一直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和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北部地区山区的孟人和高棉人,则长期保留自己的特点,演衍为今天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与克木人。据唐代记载:“望苴子蛮,在兰沧江以西。”“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兰沧江亦有部落”。“望苴子蛮”即今佤族,唐代居住在澜沧江以西的今云南省临沧地区南部和相毗连的缅甸掸邦地区。“扑子蛮”为今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族的先民,居今云南省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诸地州和与之相邻的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明清时期扑子蛮进一步分化,形成了今天的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人。

    关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壮、傣、水、侗、布依和泰、掸、寮、岱、依等几个民族,其起源和演变方面的情形参见前述。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云南境内外诸跨境民族的来源和迁移,大致有两种情形。其一,一些民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最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现今的分布地,迄今并无明显的改变,其迁移活动也基本上仅限于在分布地域内的局部移动或少量人口的远徙。属于此类情况者有佤、布朗、德昂、克木、壮、傣、布依、水、泰、掸、寮、岱、依等民族。如前所述,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人源自古代的孟人和高棉人,孟人和高棉人的主体自先秦以来已逐渐南移中南半岛,佤族等几个民族是滞留起源地的部分。它们中原有一些人口居于平坦的盆地,唐代以后由于盆地人口滋衍,遂被迫先后迁入山地。目前云南境内外的佤、布朗、德昂和克木诸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至今云南的傣族等民族,仍称佤族为“阿瓦”、“滚莱”(均有山居人之意),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亦传说,平坦地区的石水井和石级路,是德昂族的先民修建的。

    壮、傣、布依、水、泰、掸、寮、岱、侬等民族均源出百越族群。在明代中期以前,这几个民族的先民共同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统辖之下。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居住在云桂两省区以及中南半岛的北部。西南地区的百越及其中各部分的后裔,包括分布在泰国的泰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未进行过形成规模的远距离的迁徙,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这一问题上,国外一些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1885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古柏里提出泰族起源于中国西部,以后辗转迁入中南半岛。1923年,美国传教士杜德认为语言属壮侗语族的民族均是泰族,泰族居住在中国的两广、云南、贵州、四川地区以及泰国、老挝、缅甸与越南的北部和印度阿萨姆地区。他们的看法经过其他人的演绎,发展为泰族起源于中国内陆,以后受汉族的压迫,进行过七次大规模迁徙进入中南半岛的说法,这一派观点还认为中心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国,也是泰族的先民建立的。1938年上台的暹罗銮披汶政府,把国名改为泰国,并宣布更名的理由之一是“使国家与民族统一,如是始可包涵此民族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并提出泰族在暹罗、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老挝和缅甸均有分布,“故须唤起泰族,团结合作,领导泰族,进于繁荣”。銮披汶政府提出的“泛泰族主义”,利用学术问题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进而对他国提出领土要求,这一做法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喝彩。令銮披汶失望的是中国和中南半岛各国对其谬论进行坚决抵制,使其主张终成泡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学者纷纷撰文,引用大量史实说明泰族受汉族压迫迁入中南半岛的说法并无根据,这些研究得到了包括泰国在内不少国家研究者的重视。同时亦应指出,泰族七次迁徙说至今在国际学术界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继续与国外学者对话,仍然十分必要。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来源和迁徙的第二种情形,是除了若干土著民族以外,还有一些民族的人口为秦汉以后不同时期从我国内陆迁入云南境内外地区的。一般说来,这一类迁徙多数带有自发的性质,迁徙活动普遍具有渐进性、扩散式移动和迁入时间较早等特征。属于这一类型的跨境民族,有苗、瑶、彝、哈尼、拉祜、景颇、傈僳、怒、独龙、回、汉等民族。

    苗族和瑶族的先民自唐代开始从川黔相连地带进入云南之后,继续缓慢地向南部和西部移动,并有一部分进入中南半岛。分布较分散且多居高山,是这两个民族共有的一个特点。彝、哈尼、拉祜、景颇、傈僳、怒和独龙等民族,共同源自古代的氐羌族群。自西汉初年这几个民族的祖先“昆明”和“雟”部落在云南保山至大理一带活动,并见于记载以后,其中的一些人口亦缓慢地向四周移动。他们迁到之处,坝区和大河冲积地带已早有白族、傣族等农业民族居住,兼之这些羌人部落长期保持了“夏处高山,冬居深谷”的山地游牧习惯,因此这几个民族及其先民的绝大部分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并且单一民族相对聚居的范围亦较有限,与其他民族相杂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由于迁入时间相对集中(主要是元明两代)和多数人口以军人、商人工匠的身份移居边疆,且受伊斯兰教“五功”需要的影响,迁入云南的回族人口多居大小盆地,且主要聚居在重要城镇和交通沿线。云南的回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腹地和滇东北等地,居住边疆地区的不多,移居境外的回族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居住区域不与境内回族居住区相连,相互间的联系亦较其他跨境民族为少。

    内陆汉族移居云南开始很早。在明代以前迁入云南的汉人多居诸郡县的治地,并先后被当地的白、壮等民族所融合。汉族人口大量进入云南边疆开始于清代。1949年以后是汉族人口移居南边疆的又一高潮时期。总的来看,1949年以前汉人迁入云南边疆地区基本上是自发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组织过几批为兴办边疆农场和支援边疆建设一些内陆人口到边疆落户,因组织密和安置妥当,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并无消极影响。无论古代和近现代汉族人口移居云南边疆,迁徙方均属于扩散式进入和与当地居民杂居形式的分布,不存在本地居民被驱赶的问题。至于中南半地区的华侨和华人,由云南迁出境外居住的并不多,如越南、泰国等国的华侨和华人,绝大部分祖籍是在中国东南沿海诸省。中南半岛北部之祖籍云南的华侨和华人,迁出的时间大都很早。大部分人从事当地社会生活需要的手工业生产和小商贸活动,因此与当地其他族系的居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三、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分布与来源的主要特点

    在分布与来源上,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云南省国界两侧跨境民族的类别与人口较多,这种20个以上的跨境民族,在某一地区密集分布于国界两侧的情形,在中国乃至全球也不多见。分布在云南及4个相邻国家的跨境民族,有壮侗语族的诸民族以及汉族、苗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回族,分布在云南及2至3个相邻国家的跨境民族,有瑶、彝、景颇、傈僳、佤、布朗、克木等民族。除汉族、回族在中南半岛北部多数居住在城镇附近,德昂族、彝族在云南边境一侧或两侧分布较分散,致使境内外居住区不甚相连外,其余跨境民族主要的聚居区,基本上是跨越中国与邻国的边界,简言之,即大部分跨境民族,有相当多的人口在中国与邻国国界的两侧毗邻而居。据统计,云南省地处与邻国毗连区域的县市,面积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3.47%,除腾冲、龙陵、镇康等3县以外,其余县市均为民族自治地方。居住云南边境诸县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350万,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60%,其中跨境民族人口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数的98%以上。上述情形的出现,有云南境内外地理气候环境复杂,易形成多元文化与多种民族方面的原因,也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中南半岛北部长期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控制下并深受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易形成联系密切的跨境民族等因素有关。

    在分布与来源方面,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第二个特点,是一些跨境民族虽有范围较大的聚居区,但各民族交错杂居与插花式分布的情形也十分普遍。云南多山,坝区仅占全省面积的6%,中南半岛北部的地形状况与云南大体类似。云南各民族在分布上素有“立体分布”之称,即因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云南各民族(包括跨境民族)有按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选择居住地的习惯。坝区具有发展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面积狭小,不但早有白族、傣族的先民等土著民族居住,而且人口较为稠密。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渐进和扩散方式进入云南边疆及境外地区的外地移民,除少数移民(如回族,蒙古族和一部分汉族人口)有可能定居坝区以外,其余移民通常都移居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和半山区。即便在山区和半山区,也主要是寻找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居住,由此造成人数较多且定居较早的跨境民族,除有若干范围较大的聚居地外,还表现出广泛杂居的情况,至于人口较少的跨境民族,插花式分布在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情形,就更为多见。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在分布与来源上的第三个特点,是各跨境民族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关系较融洽。这不仅有跨境民族在分布上形成的原因,还与不少跨境民族迁入现居住地的过程呈渐进型,与其他民族经历了长期的群体接触与文化磨合有关。居住云南境内外地区的跨境民族,有相当一部分是很早以来就居住在现今地区的土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一部分人口虽有过某种程度的迁徙,但其主体分布的状况并无明显改变。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中的另外一些民族,则是历史上先后从云南以北地区迁入云南,又扩散到中南半岛的。这一类民族迁至云南及其境外地区的时间,长的或达上千年,短的也有100年左右。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迁至云南境内外地区后即定居下来,若有继续迁徒,也仅限于部分人口向其他地区扩散式地移动。由于以上原因,这些迁至云南境内外的民族,历经数十年后便被视为当地的土著。据明初云南地方志记载:“云南土著之民,不独僰人而已,有曰白罗罗,曰达达,曰色目,及四方之为商贾军旅移徙曰汉人者杂处焉”。明初之云南人,把宋末元初迁入云南的“达达”(蒙古人)、“色目”(以回回人为主体)以及汉人视同土著之民,而与白族、彝族同列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长期友好相处,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体现在诸跨境民族相互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在居住云南境内外同一跨境民族内部。云南省的跨境民族在境外普遍有亲戚和朋友。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氛围渐趋宽松和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跨境民族与境外亲戚、朋友的联系更为密切,这种相互间的联系与交往,通过境内外边民联姻、参加境内外节庆活动与宗教活动、边民互市和其他经济交往而得以体现。

    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其情况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它对加强云南省与中南半岛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推动中国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都十分有利。对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分布与来源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编辑说明: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略。

编       辑:李全敏   吴   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郑少君   张   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普洱市”概述
【焦点】中国与东盟各国间跨境民族之由来与现状
彝族:跨境格局在渐行渐远 · 中国民俗学网
世界各地的瑶族你了解多少?
一眼望三国的边民,至今仍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观察者网:观察者网一周图说:一张图看懂中国在缅甸的利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