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是蒙古国5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其中一处,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也是蒙古国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PS:蒙古国截止2017年,共有5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处自然遗产和3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为乌布苏盆地(2003年)和外贝加尔山脉(2017年),这两处都是和俄罗斯共有;文化遗产为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2004年)、阿尔泰山岩画群(2011年)和大不儿罕勒敦山及其周围神圣景观(2015年)。此外还有12处在预选名单内。

该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孕育了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传统,是游牧景观的卓越典范。

 

一、

《蒙古山水》中,我大致介绍了鄂尔浑河谷是蒙古的自然地理中心和文化地理核心,也是蒙古国中部十字大通衢的交通中心。这一处景观的主体为南起鄂尔浑流出杭爱山的峡口(北纬47°10′),北至支流塔米尔河与鄂尔浑河交汇的河口(北纬47°48′),南北长约70余公里。在这70公里的范围内,鄂尔浑河和东面的老鄂尔浑河(后者最终汇入乌贵诺尔湖)并行北流,它们之间的间距最窄处约4公里,最宽处约15公里,两条河流间和外岸的河谷最宽处达30余公里。这一带视野开阔,土地平衍,河漫滩水草丰美,适宜游牧,可见马牛羊布野;南边的杭爱山北麓坡脚地带和谷地间适宜农耕,大片麦田和休耕地规律分布。汉文史籍中记载,匈奴、柔然、突厥、(铁勒部)薛延陀、回纥以及蒙古帝国时期的游牧政权牙帐或都城都建在这里,它是古代游牧帝国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鄂尔浑河峡口风光

匈奴、突厥、蒙古帝国时期的版图纪念碑

 

二、

就在这个河谷地带遗留有密集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最为著名的包括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阙特勤、毕伽可汗陵园和碑铭;回鹘时期都城哈拉巴拉嘎斯、可敦城、祁连古城、四方形遗址、奥伦多布粟特人墓葬群;蒙元时期的都城哈拉和林以及窝阔台夏宫遗址;北元时期喀尔喀部的额尔德尼召城寺等。此外,还分布有大量年代、性质不明的城址和聚落遗存。

史书记载,漠北古代游牧政权大多都是逐水草而居,毋城郭。直到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牙帐虽然设立在鄂尔浑河谷,但是仍然并没有建城。《新唐书》中有一段记载生动详实:“毘伽可汗默棘连……既得降胡,欲南盗塞,暾欲谷曰:“不可,天子英武,人和岁丰,未有间,且我兵新集,不可动也。”默棘连又欲城所都(按:“城”是个动词,就是在杭爱山鄂尔浑河谷牙帐地起建城市),起佛、老庙,暾欲谷曰:“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按:这个就是突厥的自我认知。汉匈对峙时期,匈奴人力、财力也是仅相当于汉朝的一个郡。人口比例这个情况始终如此,现在蒙古国300万人口也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遁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按:这是古代中原政权与漠北游牧政权征战中最为常见的现象)。若城而居,战一败,必为彼禽。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强术。(按: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自古尚武的根源)”默棘连当其策,即遣使者请和。”——这段记载结合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在回鹘汗国之前仍然没有定居城市。

上文中提到的暾欲谷是第二突厥汗国时期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是毕伽可汗的老丈人,说上述那段话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顺带说一下,暾欲谷死后,葬地就在现在的乌兰巴托东略偏南50公里处,遗有著名的暾欲谷碑。毕伽可汗和阙特勤兄弟两个的陵园、碑铭在哈拉和林苏木北40公里,老鄂尔浑河东岸处的和硕柴达木盆地。土耳其人对此进行了发掘和保护展示。

毕力格博士在毕伽可汗碑前,毕伽读音就是毕力格,聪明智慧之意

 

三、

《旧唐书》载:“(开元中,回纥)退保乌德健山,南去西城一千七百里。西城即汉之高阙塞也。西城北去碛石口三百里。”乌德健山就是杭爱山在鄂尔浑河谷一带的称呼,从那个时候起,回鹘人就占据了这块地方。因此,蒙古国境内迄今为止最早、最为正式的都城应该就是回鹘建国之后建造的哈拉巴拉嘎斯古城。回鹘汗国(745-840年)时期近百年的统治内建造了一大批高大的城址,这些城址的夯筑技术特征非常明显,在夯土中加上栣木,栣木与夯土相当于钢筋之于混凝土的作用。千余年之后,我们会看到城墙或是建筑台基上明显的夯层和有规律分布的孔洞,这也几乎是蒙古国境内城址的断代标志。

回鹘都城哈拉巴拉嘎斯

上一篇文章《蒙古中部的一条经典考察路线》末尾提到,我们从前杭爱省省会车车里格市行经120公里到了鄂尔浑河谷的那一次考察,第一站就是率先到哈拉巴拉嘎斯城址。快到哈拉和林苏木的时候,汽车提前从柏油路上下来,远远就可以看到北面十多公里外的高大城址。驶过了蜿蜒于河滩上的几条小河流,路过了一大片低矮的城市群遗址,我们到了哈拉巴拉嘎斯宫城墙外。爬上高达十余米的东南角全城制高点,整座宫城尽收眼底,城址保存尚好。宫城坐西北朝东南,这是高纬度地区草原游牧民族向日而居的传统。城内有几重院落,偏西有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城内侧的西墙和北墙被风雨侵蚀严重,夯层裸露,栣木孔清晰可见,中午的阳光照射在台基和城墙上,夯土白得耀眼。

风蚀的城墙

中心偏西的夯土台基


转向城外,可见一条宽阔的大道从南墙一直向南延伸,傍着道路两旁,有好多独立的院落址也一直向南分布延伸,只是这些院落遗址比较低矮。著名的九姓回鹘可汗碑就在宫城南边不远的一座小院落内,碑额还在,看规模比毕伽可汗碑、阙特勤碑要大得多。史籍中记载,这个碑当时就是立在城南,专门供南来的汉使“瞻仰”,以此耀武扬威。

宫城南的九姓回鹘可汗碑的碑额


宫城南十几公里的杭爱山山谷里,集中分布有几处四方形遗址。中蒙联合考古队从2006年至2012年间,对其中代表性的遗存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对这类型遗址的年代、性质内涵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认识,认为极有可能是回鹘汗国近百年间,十几代可汗及可敦、权贵阶层的陵寝葬地。

回鹘四方形遗址——可汗或贵族陵寝


宫城西略偏南十公里处,还有一片大型墓地,叫奥伦多布。近几年,经蒙国国立大学的学者发掘,判定为粟特人墓葬。史料中记载,粟特胡当时往来于西域、中原和漠北之间。在长安、洛阳以及哈拉巴拉嘎斯居住的粟特人是惊人的。粟特人本来是商业为本,但后来他们“商而优则仕”,开始参与甚至干预政治,有很多商人遭到屠杀。奥伦多布的粟特墓地,数量规模之大令人吃惊。

粟特人墓葬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中,另有不少规模较小、为数不少的城址,这些城址或与哈拉巴拉嘎斯有相关性。对于它们的性质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可敦城?内的萨满蒙古包

祁连古城


回鹘人后来被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世仇黠戛斯人攻灭,都城、寺院被毁,碑铭被砸得稀碎……随后的数十年中,直到契丹人建立辽朝后,向西北挺进,在鄂尔浑河谷靠东北一百余公里的土拉河下游地区建立了边防城,这一带的“政权空心化”才逐渐被填补,但契丹人也始终没能有效占领鄂尔浑河谷。

 

四、

到了十三世纪初,大蒙古帝国开始经营鄂尔浑河谷。1220年左右,在这里建立都城哈拉和林。哈拉和林城址主要是为了安置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定居穆斯林、中原汉人等而建。高等级的建筑主要是位于城址西南的万安宫,近些年蒙德考古队发掘了兴元阁遗址。我第一次到遗址考察的时候,看到被发掘后的遗址没有做任何保护性回填,基址的台面和四壁就裸露在外,野草从砖缝中钻出来,显得凌乱异常。站在直径约两米大的柱础上,能多少感受到点儿当年的恢弘气势。后来再去的时候,遗址已经过保护规划,台基边上展示了一些项目背景介绍、发掘过程的照片和古建复原效果图等。

哈拉和林城址

博物馆内的沙盘模型

发掘后,保护前

兴元阁基址(蒙德考古队保护展示)

古建复原效果


在城址北50余公里,乌贵诺尔苏木南5公里的一个叫查干淖尔的地方,一座小山岗顶部有一个小城,城址规模不大,南面居中开有一门,据考证是窝阔台的夏宫。城址中心台基的四角可见花岗岩角柱,让人联想到上都的汉白玉龙纹角柱。环顾四周,水草环绕,东面不到1公里处就是鄂尔浑河,真乃是风景清幽的避暑胜地。

窝阔台夏宫的基址角柱石

 

五、

哈拉和林城于十四世纪后半叶被元末农民起义军攻毁。直到将近二百年后的十六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占据这里,学习漠南大青山南麓的阿拉坦汗建立的美岱召城寺,也在哈拉和林城址南边建立了额尔德尼召。这两座召庙成为漠南、漠北蒙古部落的友好见证,堪称兄弟召庙。


建造额尔德尼召的木匠、石匠都是来自中原汉地的匠人。工程用料很多都是直接从蒙元时期的和林城内取材。兴元阁基址上近两米大的柱础有一少半失存,很多就是被用作了额尔德尼召城墙塔坛下的础石。比如,在寺庙北墙从东向西数的第六个塔坛下有一块巨石,通过石料的颜色、以及上面的放射状凿痕来看,发现它明显就是来自于兴元阁基址……


六、

鄂尔浑河谷因之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价值,在蒙古国向来是国际合作考古队交流、角逐的舞台。在此,粗略盘点一下,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苏联人最早发掘过哈拉和林城址,后来日本人也做过相关工作。近来最为强势的还数德国人,德蒙考古队拥有哈拉巴拉嘎斯和哈拉和林两座城址的发掘执照。除了考古发掘之外,德国在遗产保护、研究展示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兴元阁遗址就是他们的工作成果之一。遗址保护规划完成后,据说默克尔总统打算亲自出席展示揭幕。后来因故未能来,派了驻蒙古国大使出席,高层路线对于蒙德之间的文化交流、考古合作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则在哈拉和林援建了一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成为哈拉和林国际访客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蒙联合考古队的发掘出土资料存放在哈拉和林博物馆,因此我们有幸有两年是在那里参加整理工作。我很喜欢这座博物馆和这座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待本国历史文化遗产那种虔敬、严谨的态度令我动容。这座博物馆是本地区的一座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机构,也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关于它,我想还是需要今后专章再来介绍。

哈拉和林博物馆

蒙日合作项目牌


土耳其人在鄂尔浑河谷所做的工作也是有声有色,在TIKA基金会的赞助下,他们重点做突厥时期考古和文物保护,把突厥史作为自己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来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在蒙古,他们的工作是有标志性动作的,可总结其为四部曲:“挖遗址”、“修路”、“建遗址博物馆”、“立牌坊”。比如,突厥“三大碑铭”——毕伽可汗碑、阙特勤碑、暾欲谷碑都被他们发掘了,已经建好了毕伽可汗、阙特勤陵园遗址博物馆,他们还修了通往遗址的柏油路。“毕伽可汗路”全长将近45公里,“暾欲谷路”全长11公里。在每段路的路口处,做一个“牌坊”,上面有两国国旗和TIKA基金会的牌子。修路投资可比发掘投资大多了,近来他们又承接了土拉河地区的巴彦诺尔墓葬的文物保护工作,除了不是他们挖的,后几种手法完全一样,要建遗址博物馆、修路……至于“牌坊”,也早就立在路口了。这一套有魄力的“组合拳”不得不令人佩服!!

土耳其TIKA基金会


中国考古队从2005年进入蒙古合作,到今年也已经第十五年了,这在国内涉外考古队里算是走出来时间较长的一支队伍,在蒙古却算是年头比较短的外国考古队。比如和法国比,我们十周年庆典的时候,他们正好是二十周年。

我们中蒙合作考古已经取得了较多收获和成绩,但是比之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作经验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也许也是其他中国涉外考古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吧。路漫漫其修远兮……


附识:本文部分图片来自蒙德考古队发掘遗址旁的展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国最长的河流
草原废都:哈喇和林
土拉河下游地区文化遗存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记
西域明珠:高昌古城
“宗藩玉册:9世纪唐朝与漠北关系”讲座纪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