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针疗法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的一种疗法。


头针疗法 - 简介


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线。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1]


头针疗法 - 概况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 


头针疗法 - 标准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


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2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


[部位] 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颞前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顶颞后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至颞部经曲鬓穴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旁1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 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 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前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颞后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枕上正中线


[部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 
[主治] 眼病、足癣等。 


枕上旁线


[部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枕下旁线


[部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1]

        
       


额旁三线                                                                                           顶中线



         


               顶颞后斜线                                                                               顶旁线



头针疗法 - 刺激区定位及主治


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  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行快速捻针手法。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 操作方法


体位


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寸。然后运针。


运针


头针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针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电针刺激


进针后亦可用电针治疗仪在主要穴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针,频率可用200-300次/分,亦可选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波形选择可参考电针,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而定。


疗程


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疗程。


头针疗法 - 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头针还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由于头针运用的时间尚不长,适应证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头针疗法 - 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3、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肿出现,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头针疗法
_五、头针疗法_中医世家
7头针法1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多图】一文看尽头针全貌,赶紧收藏!
汤颂延和“汤氏头针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