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语堂与邵洵美

林语堂与邵洵美
  
王兆胜



  内容提要:林语堂与邵洵美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关系却非同寻常。一方面,林语堂的成功离不开邵洵美的合作与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那么多相同相似处,并有大相经庭的差异。从林、邵二人的关系中,我们既可理解他们各自的性情、思想、感情、理想及其命运,又可看出他们对对方的看法,还可体会他们在对方眼中的形象。

  关键词:林语堂 邵洵美 交往 趋同 异途


                        

  在林语堂成就伟业的过程中,有些人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其中,邵洵美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邵洵美,生于1906年,比林语堂少11岁,所以,当1923年林语堂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并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邵洵美还只是一个17岁的青年。也是在这一年,邵洵美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毕业,与盛佩玉订婚,同时远赴英国留学。不过,邵洵美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艺坛上却非等闲之辈,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达灌耳!

  首先是因为出身名门的富贵子弟。邵洵美的曾祖父邵灿官至漕运总督,祖父邵友濂历任道员署使俄钦差大臣、上海道、台湾巡抚、湖南巡抚等职。不仅如此,邵洵美的母亲是清朝邮传大臣盛宣怀的女儿,伯母是清朝直隶总督并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女儿。还有,因过继给伯父邵颐为子,这样,邵洵美也就成了李鸿章的外孙了。另外,邵洵美还娶了李鸿章的孙女盛佩玉为妻,于是更是亲上加亲。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其富贵可想而知。别的不说,仅妻子的嫁妆就有十万银元。

  其次是因为朋友遍及在下。有人这样概括邵洵美的性情:“生性厚道,温文尔雅,气度宽大,慷慨豪放,健言谈,喜结交,朋友遍南北。”1 别的不说,仅就朋友来说,邵家常常是高朋满座。在英国留学期间,邵洵美与谢寿康、徐悲鸿、张道藩结为义兰兄弟,回国后又与徐志摩结拜为兄弟。同时,邵洵美还与刘海粟、胡适、闻一多、章克标、郁达夫、梁实秋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邵洵美有文坛“孟尝君”的美誉。

  再次是因为潇洒风流和才华横溢,有“海上才子”之称。邵洵美就如他的名字一样,白净而清秀的脸上,有一双俊美的眼睛和高高挺拔的鼻子,格外不同凡俗,被人们称为“希腊美男子”。更重要的是,年仅21岁的邵洵美即出版诗集《天堂与五月》,第二年又出版诗集《花一般的罪恶》,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还有,邵洵美学过美术,办过出版社和各种报刊,为文化传播和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林语堂与邵洵美具体在何时何地相识结交,我们很难确定,但说是在30年代初总不会错误。据邵洵美回忆,第一、二次他都已忘记,而第三次时间也记不清了,但地点却是在银行公会吃晚饭。有案可稽者是1932年的8月份,在邵洵美家的客厅里,林语堂、邵洵美等人在一起商磋如何创办幽默刊物《论语》半月刊一事。当时,谈话虽以林语堂和章克标为主角,但作为主人的邵洵美却也是主脑之一,尤其在出版和发行方面还是非才大气粗、极有人缘的邵洵美莫属,因为最后确立了这样的原则:林语堂任主编,负责编辑工作;邵洵美办的时代书店负责出版发行。这样,《论语》半月刊的创刊号于9月16日印出。

  1933年2月17日,英国作家萧伯纳来到上海,作为上海文化界的代表林语堂、邵洵美、洪琛等数百人来新关码头迎接。由于萧伯纳不喜欢别人采访和迎送,所以他从别道下船上岸,而林语堂和邵洵美等人只有空等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别人来通知说萧伯纳已经宋庆龄府上,林、邵等人才离开码头,直奔宋宅而来。为此,林语堂还写了一篇《水乎水乎洋洋盈耳》的文章,既有记述,又有自我解嘲。而邵洵美则写了《我也总算见过他了》一文,其中也充满幽默。比如,邵洵美这样说:“我二十分钟里没一忽不显露萧氏吝啬的性格,他连一句话都不愿白费,但这二十句不到的话,却是难得的珠玉。”在此次,邵洵美自己掏钱代表世界笔会上海分会请萧伯纳等人吃饭,花了数十大洋;他还送萧伯纳二件礼物,一是一盒泥制的京剧脸谱,一是古代绣衣。有趣的是,在萧伯纳与上海文化名人的合影留念中,在后来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却没有邵伯纳,这倒是一件幽默的事情。相反,林语堂在与萧伯纳的交谈与合影中却大显风光了。

  应该说,担任《论语》主编以来,林语堂确实功不可没。在他手上的《论语》就如同一个孩子一样一天天成长起来,并且健康漂亮。这从它的大受欢迎和订数的直线上升可得证明。当然,也正是因为有邵洵美老板的经济和出版后盾,这个刊物的出版发行才能变成现实,也因此,林语堂的名气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通过《论语》,林语堂与邵洵美是各得其所:前者名气大增;后者则大嫌其钱。

  刊物包办之初,由于是同人同好,共创事业,所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不计较。林语堂也是如此,所以前十期刊物林语堂分文不取,是属于义力劳动的。后来有了报酬,每月给林语堂编辑费100元。可是,随着刊物赢利和稿件越来越多,林语堂觉得编辑应该增加报酬了,而且也应该增加人手。这样,他向邵洵美提出这一问题。对此,邵洵美没有意见,同意林语堂提出的要求,给林语堂增加编辑费100元,增加陶亢德和林语堂三哥林憾庐为编辑。从这里可见邵洵美的大方宽厚和通情合理。可是,书店经理章克标却因此对林语堂非常反感。而章克标与邵洵美又非常好,这不可能不影响邵洵美。

  随着刊物的影响越来越大,邵洵美有点要将《论语》收回来自己办的意思,这令林语堂非常生气。林语堂认为,刊物在他手上被发展成今天这个规模,而赚钱了,你邵洵美又要收回去,这真是岂有此理!晚年在《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这样说:“我在上海办《论语》大赚其钱时,有一个印刷股东认为这个杂志应当归他所有。我说:‘那么,由你办吧。’我那位朋友接过过去。这份杂志不久就降格而成为滑稽笑话的性质,后来也就无疾而终。”2 这个“印刷股东”就是指邵洵美。在这里,林语堂未指其名,并说他是自己的朋友,足见二人关系并未破裂,更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林语堂对邵洵美的不满与成见却是明显的。


  


  1936年8月林语堂出国后,邵洵美写出了《你的朋友林语堂》3一文,发表在《论语》杂志上。为什么用“你的朋友”呢?因为在林语堂主编《论语》时有一个“我的话”专栏,即说自己的话而不说别人的话,这是刊物的宗旨;而到邵洵美主编《论语》时,这一宗旨有所改变,即改为“你的话”,因为这是一个“你也无话,我也无话”的时代。因之,邵洵美才有了这篇“你的朋友林语堂”这一称呼,其实,“你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所以在文中邵洵美有这样的话:“林语堂是你的朋友,可也是我的朋友”。应该说,在这篇文章中,邵洵美对林语堂虽不无批评,但整体而言是充满善意与友好的一篇文章,写得幽默有趣,笔法诮皮,既显示了邵洵美的才华与性情,又表明他对林语堂的印象和看法。由此可见,邵洵美看林语堂与林语堂看邵洵美的眼光是不一样的。

  在这篇文章中,邵洵美首先说明林语堂的形象,包括身高、体重和衣着。他说:“林语堂是五尺四寸四分三厘高;一百二十二磅重。”“他那天穿了件藏青绉纱大褂,脸上金丝眼镜,嘴里雪茄烟,未说先笑,真是讨人喜欢。”不管林语堂到底是不是如此,但在邵洵美的眼里,林语堂是一个潇洒可爱的才子人物。其次赞赏林语堂的英文。他说:“语堂是一位牧师的儿子,他一出世就是个耶稣教徒,他英文的根底简直是先天的。”再次是欣赏林语堂意志坚定。最典型的例子是,林语堂虽相信耶稣,但不愿意做祈祷这样繁琐的冗事。有一次,妻子得了盲肠炎,需要手术。当时的林语堂担心手术的成功,嘴唇都吓白了。在手术前,信仰基督教的妻子向林语堂提出一个请求,那就是让林语堂陪着自己祷告上帝,给她平安。此时,邵洵美这样写道:“你当时讲到此时,就要我猜一猜语堂的回答,我说他当然跪下地去;可是你却扑嗤一笑说,语堂么,他满脸通红,青筋暴涨,摇着手嚷道:‘这个我不来!这个我不来!’”林语堂的太太见此,不仅不生气,反而说林语堂意志坚强,不肯受人利用。邵洵美同意林语堂意志坚定,但却认为他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像瞒着太太花几十块钱买李香君像;像看到一个舞女举止风流,有明妓之风,所以每周五晚上向太太扯谎,去与舞女做一次“名士风流”(此处林语堂并无过分之举,所以邵洵美在此加上引号,笔者注),邵洵美以为这是林语堂受骗之时。邵洵美还说,西北风杂志利用林语堂钟情于《浮生六记》,而将他的一封亲笔信骗到手;袁中郎的鬼也利用林语堂醉生于《桃花扇》,而风云日上;简又文也利用林语堂的出国,在《逸经》上发专号。最后佩服林语堂的幽默。邵洵美认为:“语堂的文章所以能幽默,那全是因为他生活的严肃。一个人立脚稳了,方好放大胆子走邪路,这话是至理。油头小子开口是轻薄,正人君子的笑声才有咀嚼的滋味。所以英国人有幽默天禀,法国人可就生成一副滑稽的骨干。”这既是在探讨林语堂幽默的来源,又肯定林语堂的为人和生活作风。

  邵洵美还有一段评价林语堂的话,他说:“你说林语堂这个人,看上去意志坚强,可是也情感丰富,为了交际应酬,虽似一钱如命,可是为了名士美人,却也千金如土;他有美国人的商业头脑,却偏爱提倡英国人的幽默风度。他写起英文中文,虽然顷刻而千言万语;可是说来说去,也不过始终是‘如此’,‘那个’。”善于幽默的邵洵美在此不乏对林语堂的“幽默”,但也有对林语堂的“微辞”,至少对他的“一钱如命”是不以为然的。关于这一点,如果同“挥金如土”的邵洵美相比,林语堂对钱的重视更为明显。

  我们不容易看到林语堂对邵洵美文章人品的直接评价,但说林语堂对邵洵美亲近友善,尤其在他们共事的三十年代,那是毫无问题的。据林语堂次女林太乙说:“那时的文人,徘徊在中西文化之间,尤其是到过英国留学回来的人。其中有几个美男子,身穿山东绸长袍,底下是西装裤,英国皮鞋,头发梳得光溜溜,纤白的手指上戴着玉指环,口含用象牙烟嘴托着的埃及香烟,一时讲英语,一时讲国语。邵洵美、姚克、吴经熊都属于这类潇洒出群的文人。洵美走起路来像老生在戏台上跨步,我们在他背后学他,有一次爸爸叫妹妹学他走路给他看,但邵洵美并不欣赏。”4
这里,将邵洵美的衣着、长相、风采、走路神态以及他与林语堂彼此关系之无间,都形象地描绘出来。从中也显示出林语堂的天真无邪和赤子之心。


  


  如果将林语堂与邵洵美放在一起比较,他们最明显的相同相似处有这样几点:

  一是二人都潇洒风神。林语堂风度翩翩,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出了名的;而邵洵美被称为“希腊美男子”,如果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选“美”,林语堂与邵洵美肯定在当选之列。而且,他们二人之美都是带有女性气质的,是具有温情、英俊、和平与潇洒气质的男子汉形象,也即是说属于“外圆内方”、“柔中带刚”和“绵里裹铁”那种男子类型。另外他们都在欧美留过洋,喝过真正的西方圣水,都充满绅士风范,这种气质只可意会难能言传的。

  二是二人都喜爱幽默。关于此点,林语堂当不须赘言,而只谈一下邵洵美。仅从上文谈到的《你的朋友林语堂》即可见邵洵美的幽默笔调,那种亦庄亦谐的神来之笔很见透力。在《流行症》一文中,邵洵美有这样的话:“近年举国人士都感到说话困难,大有‘悔不生为没嘴人’之叹。其实爱罪的乃是耳朵,因为一只嘴的功用,除了说话,尚可以吃饭,喝酒,饮茶,接吻……不像耳朵,虽然有些人有了音乐的训练,除了听人说话可以有其他享受,但是平常人都只懂得一种功用。所以‘不准嘴说话,倒是耳朵遭殃’。现在流行症毛病出在耳朵里,未始不是去训练人‘装聋’的一种征兆。”5 在《酸葡萄》一文章里,邵洵美还说:“在官员的就职宣言里,我们时常可以看见‘兄弟才浅力薄’,在文学作品里,也时常有‘作者对于批评是外行’那种谦虚话;我恨不得捉住了他们的领圈说,‘你才浅力薄,那么,不必上台献丑,’‘你是外行,那么,不必来胡闹,’再把他们一拳一脚的踢出去。”6邵洵美的幽默让我们想起林语堂《母猪渡河》中的幽默:某官僚坐汽车到运动会上做演讲,提倡多活动多锻炼身体;某官僚一面在床上抽大烟,一面提倡卫生运动;某文人一面编发小品文,一面又力斥小品文之非。于此,林语堂称这是母猪的智慧,即总是未将自己算进去矣!7 可见,邵洵美的文章与林语堂一样都有“会心的微笑”,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多缠绕,而少平实内在。

  三是二人都讨厌做官,爱好文学艺术,愿意做个自由人。邵洵美出身名门显宦之家,如果想做官简直易于反掌,但他却甘于从事文学、文化和出版事业,一生乐此不疲。林语堂也是这样,除了短期为官并尝尽了苦头外,一生为自由身的书生,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晚年在《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还说过:“他(自称,这是林语堂使用的独特笔法,笔者注)认为中国理想的流浪汉才是最有身分的人,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才是独裁的暴君最可怕的敌人。”8 “我喜欢革命,但永远不喜欢革命家。”9 也正因此,二人多有对政治尤其对所谓的官僚的批评。

  除此外,二人都是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多愁善感,富有捷才。二人都有爱国心,在抗日时期都做出较大的贡献。二人在文化思想上都有保守的一面。如在对待“妾”的态度上,都充满好感。林语堂虽一生未曾纳妾,但却不仅没有直接反对“妾制度”,反而多有赞赏。如对苏东坡的妾朝云、《浮生六记》中陈芸自愿为丈夫纳妾等,林语堂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他也曾肯定纳妾的意义:“中国的纳妾制度实际上代替了西方的离婚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纳妾制度可以被认为多少有些道理。”10 邵洵美虽是纳妾制度的反对者,但却在实际生活中公然有妻有妾,他的妾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作家项美丽;另一个是陈英梅。11从此方面说,林语堂与邵洵美都有些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特性。

  林语堂与邵洵美更多的是不同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林语堂出身贫家,而邵洵美出生名门。这就决定他们二人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道路、性情和结局。比如,林语堂比邵洵美有着更强烈的奋斗精神,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以他成果累累,著作等身。林语堂一生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他虽然不能与自己的真爱结为伴侣,不得不与自己不爱的廖翠凤结合,但他却在天长地久中与妻子增进感情,结为伉俪;即使中有感情逸出,也“悬崖勒马”,主动割断情丝。在这一点上,邵洵美远远不能与林语堂比肩,他不仅难以达到林语堂的意志与成就,自己的生活也比较随意,亦妻亦妾的生活毕竟为他的人生投上了阴影与束缚。还有,邵洵美曾受其父亲影响染上鸦片瘾,并由此也感染了项美丽,好在一年后他戒掉了。12 林语堂的烟斗和烟癖是有名的,但他却从未染指鸦片,虽然赞美过吸鸦片之声。如他在《秋天的况味》中说:“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13
看来,做为贫家子的林语堂自律甚严的。

  当然,在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在悲剧精神,在诗意的人生观,在拙朴憨直的性格,在大气磅礴的才情,在基督教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文采的斐然,在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在创造性人格等方面,邵洵美都不能望林语堂向背的。当然,在对金钱的慷慨和朋友遍及天下等方面,林语堂又不能与邵洵美比美。不过邵洵美也太不懂得生活,有时到了狂花乱掷的程度。有研究者说:“在京时,有次孩子想吃上海糖果、糕点,他就派人专程到沪采购,一买就是几百元。他如此滥花钱,焉得不穷?”14 解放初期的几百元是什么概念?如果从这里看,邵洵美说林语堂“一钱如命”,又是值得考虑的。在如此花钱如流水的邵洵美眼里,穷家出身的林语堂如何能与他比“阔气”和“大方”?

  邵洵美长了一张富贵的马脸,比林语堂的圆脸更多了一些干练与聪敏,但却远远没有林语堂的福寿。而二人的一生遭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林语堂得享高年,死后名声日隆,为世界所瞩目;而邵洵美自五十年代后时运不济,开始走下坡路,其速度快得惊人!晚年他还坐过牢,身染重病,居无定所,贫寒交加,如一片深秋的枯叶在风中飘荡。比如,他没有地方住,只得寓身儿子小美那间十多平米的房间,而这间房子也非儿子所有,而是儿媳妇家的。此时,儿子已与妻子离婚,因为没有去处,所以只得呆在原妻的这间房子中,因为原妻已重新结婚,原岳父母也没有逼他离开。这样邵洵美只得委屈儿子来与他同住。这就是出身名宦,当年被誉为文坛“孟尝君”的邵洵美的悲惨命运。

  1968年5月5日,邵洵美在气喘不止的情况下,死于肺原性心脏病,年仅62岁,比林语堂少活了20年。林语堂丧仪隆重,而邵洵美则极为简约,身后萧条寂寞。

  注释:

  1林淇:《邵洵美传??邵洵美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3 以下引文都出自子通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4 林太乙:《林家次女》,西苑出版社,1997年,第52-53页。

  5 《论语》1936年4月10日第86期。

  6 《论语》1936年3月1日第83期。

  7 《人间世》1934年6月5日第5期。

  8 《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9 《论语》1933年12月16日第31期。

  10 《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68-169页。

  11参见林淇《邵洵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6页;《章克标文集》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30页。

  12参见林淇《邵洵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13 《申报??自由谈》1933年12月15日。

  14林淇《邵洵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宇宙风》
鲁迅写给陶亢德的一封信拍出655万,此陶何许人也?
林语堂:论孔子的幽默
国学千字文53:《论语》半月刊
林语堂论幽默
国学资讯 - 林语堂告诉你什么叫幽默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