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抑郁症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 上海 200003

【关键词】  中医学; 抑郁; 中医病因和病机; 辨证论治

  xiu lj, yang yx, yu s, sun dz, wei pk. j chin integr med/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4): 416421.

  received october 17, 200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8.

  free full text (pdf) is available at www.jcimjournal.com.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

  forward linking and reference linking via crossref.doi: 10.3736/jcim20080418open access

  research of de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and prospect

  lijuan xiu, yuxing yang, shan yu, dazhi sun, pinkang wei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depressive disorder;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高达20%[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残原因。该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对其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治疗上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因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在中医文献中则有多种病名,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亦不断发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由五脏化生,五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可以通过情志调畅体现,如《素问》中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可生喜怒悲忧恐”;也认识到精神活动过极可反作用于五脏,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因此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围绕五脏功能失调。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景岳全书·郁证》中云:“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医门法律》中亦有“五志惟心所使”的观点,认为“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医家将肝气郁结视为抑郁症的基本病机。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陈士铎《石室秘录》提出“夫郁者,未有不伤肝者也”。故有学者提出从“调肝”入手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科疾病[2]。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情志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脾胃与抑郁症亦有联系。《证治汇补·郁证》云:“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现代亦有用归脾汤、六君子汤等治疗抑郁症的验案报道[3]。对数百例抑郁症患者的观察也发现,舌体淡而胖大,有齿痕,舌苔腻或水滑者占到一半以上,并伴有肢体畏寒等阳虚症状,提示抑郁症与阳气有密切关系。肝脾阳气失宣及肝脾之阳气虚弱是抑郁症病因之一[4]。

    抑郁症患者常见兴趣下降,功能减退,与中医肾精不足的表现相似。冼慧等[5]认为抑郁症以肾精亏虚为本。一方面,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精神刺激或久病及肾,致使肾精受损。因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会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及意志减退等神志功能低下的症状。因此抑郁症的中医治疗除整体调理脏腑功能外,还提倡益肾疏肝法的运用。

    历代医学著作及现代文献有关从肺论治抑郁的报道较少。有人根据五志中肺主悲忧,从肺与肝、心、脾、肾的关系提出从肺诊治抑郁症的观点,拓宽了抑郁症病机研究思路[6]。

    五脏对抑郁症的发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认为以心肝脾为主。畅洪升等[7]对临床常用8类抗抑郁方剂(共42首)分析后发现,各类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安神药,其次为补气健脾药、行气药,行气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除以五脏为病机研究基点外还有从病理产物方面阐述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如朱丹溪提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的六郁观点,指出了郁证的不同致病因素,包括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等。虽然此处“郁证”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概念,但对后世从病理因素角度认识抑郁症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病机[8]。抑郁症属情志异常,情志异常必以气血失调为基础,气血失调则易生痰,不同的病因最终均可产生相同的病理产物——痰,虽然最初以气机阻滞为主,但中后期气郁愈重,痰郁愈重,且气郁同时痰已形成,因此,痰邪贯穿抑郁症始终。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神的活动减退在于气的郁结,气运则神健,气郁则神郁,神气郁结是其基本病机[9]。也有认为是思虑过度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10]。

  2  辨证分型

    对辨证分型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章洪流等[11]对近10年(1994年~2004年)关于抑郁症中医证型的文章进行分析,认为抑郁症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阴虚火旺。胡随瑜等[1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977例情感性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是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和心脾两虚等4类,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脾肾阳虚、肝胆气虚,极少见的证型有心肝火旺、阴虚阳亢、肝郁化热和湿阻中焦。在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证型的舌脉深入分析,发现抑郁症肝郁气滞证为中医肝病的起始证候,病情较轻,舌象、脉象变化不明显,而肝郁导致脾虚时则见齿痕舌、脉细之脾虚表现;肝郁痰阻则见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湿内阻之象[13]。抑郁症患者舌象异常率达88%,其中,以暗红舌最多,约占1/3,其次为红舌、青紫舌,淡白舌最少。从舌苔看,以腻苔为多,占一半以上。部分患者舌象表现为虚证,如舌形胖大,伴有齿痕,舌体娇嫩,此多由于气虚、阳虚和脾虚所致[14]。

    由于辨证的主观性特点,辨证分型标准不一,已成为辨证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关于辨证标准的制定,陈泽奇等[15]提出了不同抑郁症证型的诊断标准,如肝郁气滞证诊断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表情沮丧、烦躁、善叹息和脉弦等6项中情绪抑郁必备,且其他5项需具有3项。这些工作为中医客观辨证提供了依据。此外,中医证型研究中亦借鉴量表评价的方法[16],将主观内容客观化。但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国外的差异,部分内容不适合我国国情。王哲等[17]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1820],建立了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将证型研究带入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3  治疗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肾虚肝郁探讨抑郁症的治疗
郭立中教授从扶阳论治抑郁症的经验
浅谈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教材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内科13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