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通俗的数字化语言解密中医药及中医疾病诊治(一)

      或问:中医药真神秘吗?答:神秘而又不神秘,对未入门者,看中医花草禽兽,针灸药石,按摩导引,妙手回春,当然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但中医药讲究大道至简,方便实用;万物皆有物理,皆可入药,不过辩证施治而已,对入门者则一点不神秘。或问:中医药入门难吗?答:难亦不难。难之因,中医几千年,典籍验案,浩如烟海,加上门第谬误之见,令人学而不得法。提纲挈领,学而得法,则不难也。今之鸦片贩子和学鸦片贩子之医者、药者,假中医药之名者,以此忽悠诈骗,均为欺外行之术,故中医药之入门更显必要。以医药之忽悠诈骗,而不怀治病救人之医者仁心,余深痛恨之,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现用通俗的数字化语言解密中医药,以期终结西医药暴利忽悠时代,发扬光大中医造福人类云。   所谓数字化,实际是一个数据挖掘,运算筛选,分析判断的过程。数据有哪些?一是个体病症表现数据,二是方剂药材数据;三医案数据,最后就是经过医者的分析推理判断再对症下药的诊断治疗。只要保持70%的正确率,你就可成当之无愧的名医,神医。保持90%以上的正确率,你就是当今医圣,药圣。

  数字法治则:

1,重视食疗:民以食为天,人资食以为养,饮食因素是造成机体失衡致病的主要因素,对饮食的调理,能扶正祛邪而保冲气,疾病十可去其九。
2,排毒:致病因素除饮食不洁外,还有药毒和生物毒素,对这些毒素不尽快排除,疾病不可能治愈,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兼排毒,起祛邪扶正之效。

3,治病须分阴阳、寒热、虚实:内经上说,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治疗手足六经之气须分辨三阴三阳。大家都知道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但治寒以热而寒更厉害,此时当益其肾,肾水既滋,热将自除;治热以寒而热更厉害了,此时当益其心,心火既壮,寒将自已。如果不区分五脏有阴阳、寒热、虚实之性,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有者无者均求之,盛者虚者均责之。因为求者求其所以治及致益;责者责其所当泻及所宜补。比如或热或寒,治须汗下,即有者求之。比如寒甚热之或不热,则致益其心;热甚寒之或不寒,则致益其肾,即为无者求之。比如心实生热泻其心,肾强生寒泻其肾,即为盛者责之。比如心虚多寒补其心,肾虚多热补其肾,即虚者责之。

4,调正气:内经上说,正气足则邪不可干。经过疾病的创伤和治疗,机体各脏腑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为防止病情反复,故必须调补正气。对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还要因症施证,以巩固效果

5,养心养性:治病忌神明之失守,论脉须辨性气之缓急。用药则以精神未散为必活。问证则以苦乐荣悴为异品,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七情均可致病,所以中医强调七情治病。黄帝论气之行着,必分勇怯,论病之苦乐,必异形志,论芳草石药,必察缓心和人。至于贵贱贫富异居,男女离合异情均可为病,凡抑郁,月经不通,劳心惊悸,颈中风毒,风寒热攻心,均用养心养性法可治,不必专于药石针艾之间。阳盛梦火,阴盛梦水,五脏虚实,皆形于梦寐,而后病从之。故治病必先致其所欲,正其所念,去其所恶,损其所恐。广成子曰∶无规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故导引,服气,锻炼修生,养性之术,皆可养生。


  诊疗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一,收集个体病症表现数据:

个体病症表现数据
  1,个人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职业等
  2 疾病情况.
  A 现病史
  西医病历,糖化血红蛋白值和血糖值以及相关器官功能的检测指标。详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原因、演变经过,主症的性质、程度及有关兼证,疹治过程和效果反应。
  (1)有无畏寒、怕热、无力、多汗、易激动、心悸、食欲异常、腹痛、烦渴、多尿、毛发脱落、过胖或过瘦、四肢感觉异常、肢体及关节疼痛。
  (2)有无头痛、视力障碍和偏盲。
  (3)有无震颤、痉挛,有无性格、智力改变,有无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和性功能改变。
  (4)特殊病例应注意出生时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
  B 过去史、个人史
  简述过去曾患过何主要疾病,时间和治疗情况,反映与本病有关的一些资料。特别是已经做过的手术情况,对经络的通畅有比较大的影响。
  月经情况,有无产后大出血、手术史,有无结核病、高血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病史。
  C 家族史
  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或类似疾病 。
  D 服药史以及并发症
  长期服用或使用降糖降压降脂减肥等药品,激素类如胰岛素,伟哥等,抗生素类药品名称,时间以及药物反应情况。长期吸烟饮酒史情况。
  3,体检情况
  列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及时间。
  (1)身高(必要时测指距和上下节)、体重、血压、血糖.神志状态、毛发分布,有无特殊面容及体型。
  (2)淋巴结有无肿大。
  (3)皮肤有无黄色瘤、皮疹、痛风结石、紫纹、溃疡,皮肤粘膜有无色素沉着。
  (4)甲状腺:是否肿大(甲状腺肿大分三度。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Ⅱ度:看出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质地,有无结节、震颤、压痛和血管杂音。
  (5)有无甲亢眼征、结膜充血以及晶状体混浊等。
  (6)胸部:乳房情况和心脏的听诊检查。
  (7)腹部外观和有无肿块。
  (8)第二性征状况,外生殖器发育有无异常。
  (9)脊柱及四肢:肢体骨骼及关节有无畸形。
  (10)神经系统:生理反射、肌张力和感觉有无异常等。
  4,已经做过的中医四诊检查情况:
  (1)望诊:神色、体态、舌(质、苔色、湿润度、形状),其他异常现象(如口腔、耳、鼻、眼、爪甲、斑疹、白等),有关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质、数量,儿科三关指纹等。
  (2)闻诊:声音(语音、气息及有关异常情况,如咳声、痰鸣声、呕呃声等),气味(包括分泌物、排泌物的气味)。
  (3)问诊:现在主要症状及其他兼症。
  (4)切诊:切脉(三部九候),按腹部及有关头颈、胸部、四肢、脊柱、关节等。
  用中医的脉诊,加以判断患者腑脏损害的程度和部位很有必要。


  二、收集方剂药材和医案数据: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重点讲讲,提纲挈领后也有不复杂了。
  人生于天地之间,如图示:
 

     通天地者,不过为一口气,父母阴阳之气交于身体,为元气或真气;该气受之父母,禀赋各不相同;天地阴阳之气交于身体,为宗气,主要得之于天之清气,地之五谷。由于天地有高下,清气、谷气有温凉、寒热,人随气受病,阴阳殊化各异,因此,寒凉,温热,砭石,食药,针灸,导引,按跷等综合治疗,均要依据气所宜而治。 

     人的气,以中医经络学论及的手足六经之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万病皆由风、寒、暑、湿,饮食、劳倦伤气所致,六经阴阳伤气顺序如下:邪先客于太阳;太阳不已,传阳明;阳明不已,传少阳;少阳不已,太阴受之;太阴不已,少阴受之;少阴不已,厥阴受之。病均为三阳三阴伤气之循经传变或由于错误医疗而越经传变。三阳三阴具体指:手有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有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有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也有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扩充讲就是阴阳十二经脉,这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称为“正经”。(参见经络穴位图)。“正经”之下则为络脉,络脉之下为孙脉,缠络,系脉,浮络等人体更微观的脉络系统。《灵枢.痈疽》云:“孙脉先满溢,乃注入络脉;皆盈,乃注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参见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图)






  如何建立方剂药材和医案数据模型,先简单的表述,以后再详细分解。
  首先辩六气阴阳,通天地不过一气罢了,故六气为本,六气即手足六经之气;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能为病。病传之次,先客于太阳;太阳不已。传于阳明;阳明不已,传于少阳;少阳不已,太阴受之;太阴不已,少阴受之;少阴不已,厥阴受之。病之所传,不过三阳三阴而已,辩阴阳,具体指手有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有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有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也有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扩充讲就是阴阳十二经脉,这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其次,辩表里,如人体毛发皮肤(肺)为表,深则入肌(脾)入筋(肝)入骨(肾)入内之五脏六腑;如正经为表,则络脉,孙脉,系脉为里,只是参照物之不同。《黄帝内经》把经络分为经脉、络脉。《灵枢·脉度》云:“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横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于全身各处,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络脉包括十五大络、孙络和浮络,它们都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十五大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最大络脉,从十五大络分出来更小的分支为孙络,浮现于皮肤表面、能为肉眼所见的细小血管则为浮络或血络。孙络、浮络是经络系统的末梢,其部位无所不在,其数目数不胜数。与经脉相对而言,络脉循行于表浅部位,覆盖面广,有些浮现于皮肤表面,视而可见。《灵枢·痈疽》云:“孙脉先满溢,乃注入络脉,皆盈乃注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经脉络脉之下为缠络,系络等人体小人体更微观的脉络。可见中医不光有系统论,宏观论,其实一样有相对完善的微观论,局部论。
  再次,辩表虚实,寒热, 再加风、痰、疟、痧、湿、渴、温、毒外感内伤等因加以综合参考。
  最后则是标本,轻重缓急之参照,病之本标,百病之生,或生于本,或生于标,或生于中气。治病之本标,若取本而治病,取标而治病。如伤寒以寒为本,随变传所在,或客于阴阳,即以阴证阳证为标。风暑燥湿,饮食劳倦,喜怒忧恐,皆可类举。邪气伤如风雨寒暑之类,本自外至;腑脏生病如喜怒忧惧之类,本由内生,及病成而变,先表后里者,皆当治其本。先病而后中满及大小不利,则治其标,以救里为急。故曰病以许治为本,治以适当为工。病有本标,治有缓急,扶正祛邪,知所先后,乃得其宜。
  将上述(一)、(二)项之挖掘数据,与古今医案数据对比契合,经过医者的分析推理判断,基本就可筛选出当今西医院里具有的30-50%的正确率了,再去咨询几个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药行业人员,予以对症下药的诊断治疗,正确率至少可以提高20%。也许你有些看不十分明白,不急,您可提问,或继续看后续的文章,您一定会大有收获!!

 

《圣济总录》,四时、湿、毒外感内伤等因入人体表里,症状有虚实治病分析载录以参考。

一、中风;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夫以吹嘘鼓舞。巽而易入,枯者荣,甲者坼,成物之功,实在于是。然而分四时,位八方,适应其时,则为正。弗循其方,则为邪。人惟万物之灵,能察诸此,观冬至之日,有从南方来,必曰贼风,其他可以类推矣,感之浅者,留于肌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而况仓卒顷刻之间,大可畏惧。固有治疗所不迨者,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所豫见,及其着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上古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乃向福威极之意也,不然何以言风者百病之始,风者百病之长,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邪中人,若中其五脏六腑之俞,则各随其证而治之。人生自幼稚至于老耄,率多因风而致疾,或嗜食伤饱,或不食失饥,或渴而失饮,或饮而过量,或因五味之伤,或冒热冲风,或大寒近火,或暴露寒湿,或刺损肌肤,扑伤肢体,或失节宣,或多嗜欲,缘此风趋诸窍,或留一偏,遂使手足不遂,言语謇涩,或痛连骨髓,或痹袭皮肤,瘙痒如虫行,痹如铁石,或多痰好睡,或健忘多嗔,血脉不行,肉色干瘦,久在床枕,起便须人,语涩面浮,精神困耗,皆其证也。急风中人。乃毒厉之气。非天地阴阳橐之常也。其证筋脉紧急。身背强直。面黑鼻干。口噤不语。须臾风入五脏。与清气相引。则通身壮热。汗出如油。直视唇青。痰涎结聚。咽嗌壅塞。如拽锯声。诊两手脉阴阳俱细缓者生。或沉微浮数者难治。内经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言邪之迅速如此。卒中风之人。由阴阳不调。腑脏久虚。气血衰弱。营卫乏竭。故风之毒邪。尤易乘间而入。卒致仆倒闷乱。语言謇涩。痰涎壅塞。风邪中于阴。发于五脏。其状奄忽不知人。喉中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身软而汗。眼下及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汗不出。身体强直者死。盖风中于阴。脏气承之。风邪与血气相搏。经脉凝泣。阴阳之气。不得偕行。营卫不流。所以目瞑不知人也。喉者所以通气。气既不利。故喉中噫噫然有声。身软而汗。则表里疏通。筋脉和缓。阳气得复。故可治也。

 

    春甲乙中风,为肝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者。有头目、两胁痛。行常伛偻。嗜甘如阻妇状者。有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色微青。唇青面黄者。治法宜灸肝俞。后以药治之。

1 名称: 升麻前胡汤
组成: 升麻1两半,前胡1两半,玄参1两,地骨皮1两,羚羊角2两,葛根2两,酸枣仁1钱。
出处: 《宣明论》卷二。
主治:肝风虚所中,头痛目眩,胸膈壅滞,心烦痛昏闷,屈伸不便。诸痹证,主风痹及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痹,常汗恶风,目瞤胁痛,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屈伸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再煎3-5沸,食后温服,如行5-6里更进1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 名称: 天麻丸
组成:天麻2两(酒浸2宿,焙干用),防风(去叉)半两,甜瓜子半两,威灵仙(去苗土)半两,玄参(洗净,焙干)1两,地榆(洗净,焙干)1两,乌头(去皮脐,生用)1两,龙脑(研)1钱,麝香(研)1钱。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
主治: 肝风。头目瞤动,筋络拘急,或肢体弛缓不收。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蜜4两,河水4盏,同熬至4两,将药末1两半,入在蜜内,更熬3-5沸,候冷,入余药拌合为丸,如鸡头子大。

3 名称: 天麻丸
组成:天麻1两,肉桂3分(去皱皮),白僵蚕半两(微炒),白附子3分(炮裂),朱砂3分(细研,水飞过),麝香1分半(研),犀角屑3分,蔓荆子1两,独活1两,干姜1分(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茯神1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脚膝疼痛,心神虚烦。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研入朱砂、麝香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鸡、猪、鱼、蒜。
 
4 名称: 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出处: 《杂病证治新义》。
功效: 平肝降逆,镇静精神,降压缓痛。清热化痰,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头痛眩晕,失眠抽搐,半身不遂。现用于高血压病,高血压脑病,脑溢血,高热惊厥,癫痫,美尼尔氏病,神经官能症等。头痛,晕眩,失眠。耳鸣眼花,震颤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脑震荡引起的眩晕、抽搐。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减: 重症者,可易决明为羚羊角,则药力益著;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可酌入槐花、海藻。
药理作用: ①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药学通报》(1963,1:25):实验结果表明:天麻钩藤饮对二氧化碳吸入反应、血清胆硷酯酶活性、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量和肾血流量没有显著影响,其降压作用与这几项指标的生理功能无关。其降压机理可能是影响其他生理功能作用所致。②降压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中医药研究参考》(1975,9:25):本方200%水煎剂能降低高血压狗和大白鼠的血压;对血压正常的动物则无明显变化。当高血压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时,本方可改善皮层的功能状态,出现阳性条件反射量增加,分化抑制加强,力的关系改变;当动物的皮层功能状态正常时,本方对高级神经活动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既有降压作用,又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这为本方用于某些类型高血压的疗效提供了一些药理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袁某某,男性,43岁。主诉:经常头昏一年。体检: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上,A2亢进,无异常杂音,下肢浮肿。眼底检查无异常发现,X线见左心室轻度扩大,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治疗前每日上午八九时测量血压,共测八次,其平均血压为154/105毫米汞柱,脉浮滑。给予本方一剂后,血压下降为130/80毫米汞柱。以后再服三周,其间平均血压为131/85毫米汞柱;自觉症状消失。
2.美尼尔氏病:徐某,女,39岁。初患眩晕证,经确诊为“美尼尔氏病”,经治疗稍有好转。本年六月十二日,病情突然加重。其证头晕目眩,耳鸣,两太阳穴部位疼痛,两眼视物昏花,斜视建筑物时则有旋转感,行路不稳,转弯时需十分谨慎,心悸,少寐,多梦,时口渴,尿黄,月经正常,血压150/100毫米汞柱。体型丰腴,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中医辨证属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治宜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予天麻钩藤饮加熟地20g、枸杞20g。先后共服药十五剂,眩晕心悸,少寐多梦诸证悉除,病愈而恢复工作。
各家论述:《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并辅夜交藤、朱茯苓。以安神安眠,缓解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晕眩之良剂。若以现代之高血压头痛而论,本方所用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精神,降压缓痛之功。

5 名称: 木瓜丸
组成:木瓜(大者)5颗,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熟艾(挫,微炒)半两,木香半两,桂心1两,诃黎勒皮(煨)1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半两,白术1两,高良姜(锉)半两,盐2两(湿纸裹,烧令通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冷,转筋入腹,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末,切木瓜头,去却瓤,纳诸药末,以截下木瓜盖却,以竹钉签定,于甑中蒸令烂熟,木臼中入软蒸饼相和捣,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6 名称: 加减穹合汤
组成: 人参、柴胡、黄芩、杏仁(去尖)、麻黄(不去根、芦)1分,甘草、川芎、葛根、升麻、羌活、当归、防风、石膏
出处: 《育婴秘诀》(湖北科技本)卷二。
功效: 泻肝散风。
主治: 肝风角弓反张,似天钓,似痉痓者。
用法用量: 钓藤汤调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①本方方名,汉阳忠信堂本作“加减芎活汤”。②方中除麻黄外,余药用量原缺。

7 名称: 白蒺藜散
组成: 白蒺藜、菊花、蔓荆子、草决明、甘草(炙)、连翘、青葙子各等分。
出处: 《银海精微》卷上。
主治: 肝风目暗疼痛,肝肾虚热生风,目赤涩多泪。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温服。

8 名称: 白蒺藜散
组成: 白戟藜(炒)2两,蔓荆子2两,茺蔚子2两,苍术(米泔浸)2两,菊花2两,草决明、升麻、石决明、甘草。
出处: 《眼科全书》卷五。
主治: 肝风目暗外障。
用法用量: 食后酒调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方中草决明、升麻、石决明、甘草用量原缺。

9 名称: 白芥子丸
组成: 白芥子1两,防风3分(去芦头),安息香1两,沉香半两,补骨脂1两(炒),槟榔半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骨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名称: 白豆蔻散
组成:白豆蔻1两(去皮),高良姜1两(锉),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木瓜1两,沉香1两,当归3分(锉,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3分。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冷转筋,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用药禁忌: 忌鸡、猪、鱼、蒜。

11 名称: 龙虎丹
组成:黑牵牛(爁)2两,藿香叶(生)2两,天麻(去苗)2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微炒)2两,硫黄(结沙)2两,天竺黄(生研)2两,细辛(去苗,洗)2两,半夏(汤洗7次,生姜汁制)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何首乌(去粗皮)2两,羌活(去苗,洗焙)2两,独活(去苗)2两,柴胡(去苗)2两,川芎(洗)2两,桔梗(生)2两,寒水石(烧通赤,研飞)1斤,茴香(淘去土,焙)5两,甘松(洗去土,焙)5两,肉桂(去粗皮)5两,五灵脂(生)5两,白芷(生)5两,菊花(去土)5两,川乌(炮,去皮脐)5两,白僵蚕(去丝嘴,炒)5两,缩砂仁(生)5两,牙消(研)1两,木香(生)1两,水银(与硫黄用慢火结成沙子)1两,雄黄(研飞)1两,麝香(研)1两,地龙(去土,爁)3两,白干姜(炮)3两,朱砂(研飞)3两,白蒺藜(爁)3两,防风(去苗)3两,乌蛇(酒浸,炙,去皮骨)8两,龙脑(研)半两。
出处: 《局方》卷一。
主治:丈夫妇人新得、久患急、缓风,半身不遂,手脚筋衰,及风毒攻注,遍身疮疥,头风多饶白屑,毒风面上生疮,刺风状如针刺,痫风急倒作声,顽风不认痛痒,疬风颈生斑驳,暗风头旋眼黑,皻风面生赤点,肝风鼻闷眼瞤,偏风口眼斜,节风肢节断续,脾风心多呕逆,酒风行步不前,肺风鼻塞项疼,胆风令人不睡,气风肉似虫行,肾风耳内蝉鸣,阴间湿痒。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薄荷酒嚼下,日1次,重即2次。产后惊风,乱道见物,朱砂酒磨下;产后身多虚肿,血风,频增昏沉,身如针刺,发随梳落,面黄心逆,并煎当归酒嚼下,日2次;若治伤寒,炒葱、豉,酒嚼下1-2服,盖覆出汗立愈;小儿惊风,薄荷酒化下少许;大人急风,口噤失音等,薄荷酒化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12 名称: 汉防己散
组成:汉防己1两,芎藭1两,桂心1两,麻黄1两(去根节),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赤茯苓1两,桑根白皮1两(锉),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湿痹,四肢拘挛急痛,心胸壅,气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名称: 归鳢饮
组成: 当归3-5钱,熟地4钱,川芎1钱,乌药1钱,红花5-7分,女贞子3钱,钩藤3钱,全蝎2个,鳢鱼头1个。
出处: 《医级》卷八。
主治: 血虚挟风成痉,或厥气肝风眩晕;及破损经风。
用法用量: 水、酒各半煎,调指甲灰服。
 
14 名称: 白附饮
组成:白附子2钱,南星(生用)2钱,半夏(生用)2钱,川乌(生用,仍去皮脐)2钱,天麻(明亮者)2钱,陈皮(去白)2钱,南木香2钱,全蝎(去尾尖毒)2钱,僵蚕(去丝)2钱,丁香2钱。
出处: 《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 肝风克脾土,痰涎壅盛,饮食吐出。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慢火煎7分,作5次空心温服。

15 名称: 甘胆汤
组成: 甘草1截(以猪胆涂炙)。
出处: 《幼幼新书》卷十引《小儿形证论》。
主治: 慢肝风,羞日,目肿出血。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米泔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6 名称: 防风散
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麻黄2分(去根节),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半两,赤茯苓1两,芎半两,杏仁3分(汤浸,去双仁,麸炒微黄),麦门冬1两(去心),当归半两(锉,微炒),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犀角屑1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膈痰壅,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普济方》有人参半两(去芦头)、牛膝一两(去苗)、薏苡仁一两、羚羊角屑一两。
 
17 名称: 防风散
别名: 圆翳防风散
组成:茺蔚子2两,防风2两,桔梗2两,五味子2两,知母2两,黑参1两,川大黄1两,细辛1两,芒消1两,车前子1两,黄芩1两。
出处: 《眼科龙木论》卷一。
功效: 泄其热邪。
主治: 圆翳内障。脑脂流下,肝风上冲,玉翳青白,瞳仁端正,阳看则小,阴看则大。
用法用量: 每用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圆翳防风散(《金鉴》卷七十七)。

18 名称: 防风散
组成: 防风(去叉)2两,菊花4两,蒺藜子1两(炒,去角),恶实1两(炒)。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
主治: 肝风,目睛不正,视物偏斜。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食后以熟水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名称: 防风丸
组成:防风半两(去芦头),犀角屑3分,茯神1两,远志半两(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白僵蚕3分(微炒),白附子半两(炮裂),芎半两,朱砂3分(别研,水飞过),羌活半两,桂心3分,当归半两(锉,微炒),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不得屈伸,恍惚,或多喜忘,有时恐怖。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研了朱砂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猪肉、毒鱼等。
 
20 名称: 防风饮
组成: 四君子汤加防风、羚羊角、犀角、苡仁、大黄、川芎、当归、牛膝、杏仁、麻黄、麦冬、半夏、生姜。
出处: 《证治宝鉴》卷一。
主治: 肝风挛痛,痰壅食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1 名称: 八味还睛散
别名: 还睛散
组成:白蒺藜(炒,去尖)半两,防风半两,粉草(炙)半两,木贼半两,山栀(炒,去壳)半两,草决明1两(炒),青葙子1分(微炒),蝉退1分。
出处: 《得效》卷十六。
主治:风热停留,肝肺相传,致患滑翳,有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无泪,遮绕瞳仁;涩翳,微如赤色,或聚或开,两旁微光,瞳仁上如凝脂色,时复涩痛,而无泪出;散翳:形如鳞点,或睑下起粟子而烂,日夜痛楚,瞳仁最痛,常下热泪。肝肺一切风热翳膜,及肾风热,或睛忽痛如针刺,或小儿疳眼,初起涩痛,久则生疮、翳肿,泪出难开,一切肝风及泻痢后虚热上行,不可点者。
用法用量: 麦门冬去心煎汤,食后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还睛散(《医学入门》卷八)。

22 名称: 补肝散
别名: 细辛汤
组成: 羚羊角2两,防风2两,羌活3两半,车前子3两半,人参3两半,茯苓3两半,细辛3两半,黑参3两半,黄芩3两半。
出处: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主治: 肝风目暗内障。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米饮汤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细辛汤(《普济方》卷七十六)。
 
23 名称: 补肝活血散
组成: 藁本、白芷、石决明、天麻、防风、细辛、羌活、黄耆、菊花、当归、生地黄、黄连各等分。
出处: 《银海精微》卷上。
主治: 肝风目暗,疼痛,属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名称: 苍术散
组成: 木贼、苍术、白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各等分。
出处: 方出《古今医鉴》卷九,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
主治: 肝风实热,眼出冷泪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温米泔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5 名称: 苡仁散
别名: 苡仁汤
组成: 苡仁、川芍、当归、干姜、肉桂、川乌、羌活、独活、麻黄、防风、白术、甘草。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主治: 痹证,有湿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走注四肢肩髃者。寒湿痹痛。
附注: 苡仁汤(《类证治裁》卷五)。

26 名称: 阿胶鳖甲汤
组成: 生鳖甲5钱,阿胶1钱,白芍1钱,炙草1钱,小草8分,淡菜2枚,西洋参1钱。
出处: 《温热经解》。
主治: 血虚不足养肝,致动肝风者。

27 名称: 抑肝消毒散
组成: 山栀、柴胡、黄芩、连翘、防风、荆芥、甘草、赤芍、归尾、灯心、金银花。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主治: 肝风郁滞,耳内生疮有脓者。
加减: 渴,加天花粉。

28 名称: 羌活散
组成: 羌活1两,防风3分(去芦头),甘菊花1两,藁本3分,旋覆花半两,蔓荆子半两,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三十二。
主治: 肝风热服,眉骨连头疼痛,胸膈烦满,不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9 名称: 鸡舌香散
组成: 鸡舌香1两,白豆蔻半两(去皮),木香半两,木瓜1两,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炒),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冷,两脚转筋,挛急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0 名称: 驱风膏
组成: 辰砂1钱,蝎尾1钱,当归1钱,龙胆草1钱,川芎1钱,山栀仁1钱,大黄1钱,羌活1钱,防风1钱,甘草1钱。
出处: 《永类钤方》卷二十引郑瑞友方。
主治: 小儿肝风,筋脉拘急,面红目青,眼上惊搐及胎风。
用法用量: 3岁3丸,薄菏竹叶蜜汤化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一字,炼沙糖为丸,如鸡头子大。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卷三七三引作“驱风丸”。
31 名称: 侧子散
组成:侧子1两(炮裂,去皮脐),麻黄1两(去根节),独活3分,细辛3分,五加皮3分,黄耆3分(锉),萆薢3分(锉),芎3分,牛膝3分(去苗)。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手足拘挛,百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用药禁忌: 忌热面、炙煿等。
.
32 名称: 三仙散
组成: 胆汁炒黄柏、酒炒红花、冰片少许。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主治: 肝风郁滞,耳内生疮有脓者。
用法用量: 吹耳。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3 名称: 定惊膏
组成: 羌活、防风、川芎、当归、龙胆草、栀子、蝎梢、生甘草、薄荷、竹叶、黄连、麦冬、胆南星、赤苓、朱砂、雄黄、木通、生地。
出处: 《理瀹》。
功效: 清气。
主治: 肝风惊搐,并胎风。
用法用量: 临用生姜汁化开,擦胸。
制备方法: 上为末,为丸。

34 名称: 定痛消毒饮
组成: 苏叶、芍药、川芎、桔梗、枳壳、乌药、白芷、羌活、独活、连翘、防风、白术、桂枝、甘草。
出处: 《外科活人定本》卷二。
主治: 手心毒。因心火炽盛,血热妄行,肝风鼓舞,毒散四肢,加以酒色交并,忧思过度,遂使毒流手心,浸于劳宫,痛楚彻心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3个,水煎,食后服。

35 名称: 拨云散
组成: 黄连、黄芩、石决明、川芎、白芍、草决明、麦门冬、甘草、菊花。
出处: 《眼科全书》卷三。
主治: 三焦不顺,肝风上冲,肺热气盛,脑脂流下,致浮翳内障,不痛不痒,临光无神,翳如银色,瞳睛赤色,阴看略大,阳看略小。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拨云汤”。

36 名称: 明目夜光丸
组成:川连1两,木贼1两,归身1两,防风1两,芍药(炒)1两,生地1两,蔓荆1两,白蒺藜1两,玄参1两,谷精草1两,大力子1两,龙胆草1两,家菊花1两,楮实1两,草决明1两,枸杞子1两,羌活5钱。
出处: 《活人心统》卷下。
主治: 眼赤涩,或远近起视无光,或昏花矇眛;上盛下虚,肝风内热,障目。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食远,家菊花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7 名称: 明目菊花散
组成: 菊花、车前子、熟地黄、木贼、密蒙花、薄荷、连翘、白蒺藜、防风、荆芥穗、甘草、川芎各等分。
出处: 《银海精微》卷上。
主治:玉翳遮睛。肝风攻充入脑,积热在于肝膈之间,久则肾虚,致眼中常发热或赤痛,初则红肿赤脉穿睛,渐渐生白翳膜;初起时如碎米,久则成片遮瞒乌睛,凝结如玉色。
用法用量: 水煎服。

38 名称: 明目膏
组成: 炉甘石1两,地栗粉1两,硼砂5分,辰砂1钱,龙脑2钱。
出处: 《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道日用纲目》。
主治: 肝风实热,头痛目赤者。
用法用量: 黄连膏炼为点药。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39 名称: 降龙丹
组成:黑铅1两(熔开,投水银1两,不住手炒,炒至成粉为度),朱砂5钱,蛇含石5钱(火内煅过),金箔500片,银箔500片。
出处: 《明医指掌》卷七。
功效: 抑肝镇心。
主治:狂症。因大怒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主宰失其号令,心反为痰所役,一时发越,若逾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疾走,涉水如陆者。
用法用量: 每服3丸,茯神汤磨化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为丸如芡实大。

40 名称: 青葙子丸
组成:青葙子1两,甜瓜子仁1两,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别杵为末)1两,白蒺藜(微炒去刺)1两,面曲(炒令微黄)1两,乌梅肉(微炒)1两,桂心1两,蔓菁子1两,决明子1两,牡荆子1两,茺蔚子1两,枸杞子1两,萤火虫(微炒,去翅足)1两,地肤子1两,柏子仁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妙),蕤仁2两(汤浸,去赤皮),细辛2两。
出处: 《圣惠》卷三十三。
主治: 肝风多泪,眼目昏暗。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1 名称: 青葙子丸
组成:青葙子1两,桂(去粗皮)1两,葶苈(隔纸炒)1两,熟干地黄(焙)1两,细辛(去苗叶)1两,茺蔚子1两,枸杞子1两,决明子1两,五味子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黄芩(去黑心)1两,防风(去叉)1两,地肤子1两,泽泻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车前子半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为末)半两,兔肝(慢火炙令干)1具。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二。
主治: 肾肝风虚,目昏暗,视物不明。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米饮送下,临卧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2 名称: 独活汤
组成: 独活(去芦头)1两,甘菊花(择)1两,蔓荆实1两,芎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 肝风筋脉拘急,背膊劳倦,及头昏项颈紧急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酸枣仁、恶实各50粒(研碎),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43 名称: 祛风滋血汤
组成: 黄耆8分,当归2钱,白芍2钱,元支(要大)1钱6分,钩藤1钱,僵虫5条,白术1钱,川芎4分,官桂6分。
出处: 《种痘新书》卷七。
主治: 痘疮血亏,或为肝风,手足牵引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 名称: 钩藤饮
组成: 党参(去芦)1钱,防风1钱,蝉退(去头足)4只,钩藤1钱5分,荆芥6分,竹叶10片,陈皮4分,甘草2分。
出处: 《不知医必要》卷三。
主治: 感冒,兼肝风内动者。
加减: 如有痰,加竺黄1钱1分。
 
45 名称: 桃叶朱砂煎酒
组成: 桃仁2升(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锉),朱砂2两(细研)。
出处: 《圣惠》卷三。
功效: 益血长肉,除瘦弱,悦颜色。
主治: 肝风,筋脉挛急疼痛。
用法用量: 以无灰好清酒3斗,取瓷瓶3只盛酒,逐斗分桃仁、朱砂入瓶内,封头。一依煮酒法度,不拘时候,温饮1小盏。
用药禁忌: 忌羊血。

46 名称: 桔梗丸
组成: 桔梗1斤,牵牛(头末)3两。
出处: 《保命集》卷下。
主治: 太阳经卫虚,血贯瞳仁,睑肿,头中湿淫肤脉,睛痛,肝风盛,眼黑肾虚。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加至100丸,食前温水送下,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7 名称: 狼毒丸
组成:狼毒(酒浸,焙)1分,白附子1分,大附子(炙)1分,天麻1分,防风1分,羌活1分,朱砂1钱,地龙(去土)1钱,麝香1分。
出处: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吉氏家传》。
主治: 小儿胆热肝风,天柱倒折。
用法用量: 每服7-15丸,用黑豆薄荷汤,入酒1滴吞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8 名称: 通天愈风汤
组成:人参1钱,威灵仙(去芦)半钱,南星(汤泡)1钱,贝母(去心)1钱,连翘5分,防风(去芦)5分,瓜蒌仁15粒,白术1钱半,桔梗3钱,甘草5分,荆芥穗5分,生姜3片。
出处: 《医学纲目》卷十七。
主治: 舌纵,涎下多唾;肝风。
用法用量: 上以水1钟半,煎至7分,去滓,入荆沥1呷,姜汁些少,半饥时送下清心导痰丸50丸,每日1次。

49 名称: 通明补肾丸
组成: 车前子1两,石决明1两,桔梗1两,芍药1两,细辛2两,大黄1分,茺蔚子2两,干地黄2两。
出处: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主治:五风变内障。因脏腑虚劳,肝风为本,初患之时,头旋偏痛,或一眼先患,或因呕吐双暗,毒风入眼,兼脑热相侵,致令眼目失明。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0 名称: 排风汤
别名: 排风饮
组成:白鲜皮2两,白术2两,芍药2两,桂心2两,芎藭2两,当归2两,杏仁2两,防风2两,甘草2两,独活3两,麻黄3两,茯苓3两,生姜4两。
出处: 《千金》卷八。
功效: 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
主治:男子、妇人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其肝风发,则面青心闷乱,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其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其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也;其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也;其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痛。诸有此候,令人心凉,志意不安,恍惚多忘。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每服1升。覆取微汗,可服3剂。
临床应用:中风:癸丑春,有一妇人,年44-45,其证说话短气,足弱,行得数步则口苦含霜,70日内3次经行,遇行则口冷,头目眩晕,足冷则透心冷痛,每行则口中冷,气不相续,有时鼻中热,面赤翕然而热,身体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随,不能俯仰,冷痹骨痛,有时悲伤,梦与前夫相随,则上气奄然而极,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却能食,如此仅1年许。医者投热药则面翕然而热,气满胸中,咽中窒塞,闷厥;投冷药则泻。又一医者以十全汤服之,则发烦躁,心惊而跳。一医者以双和汤取之,觉得面上与腹中甚如火燂,心愈惊,欲吐不吐,大便秘,里急后重。求仆诊之,六脉弦缓,喜见于春,此是可治之疾。未供药间,忽然吐泻,泻后觉肛门如火,虽泻6次,却不多。仆一时识证未尽,且与俞山人降气汤8服。次日诊之,脉差有力,云服药之后,觉鼻中热,心烦闷绝,齿噤。与参苏饮8服,黄连丸2两许。越3日,云服药之后,其疾如故。与茯苓补心汤服之,皆无效。仆以脉证详之,只有排风汤甚对此证。或曰:何以见得是此证?一、能食饮,此风饥也;二、70日3次经行,此是荣经中风,血得风散也;三、头目眩晕,此肝风也;四、面赤翕然而热,悲伤,此心风也;五、身体不仁,不能步行,梦与前夫相随,此脾风也;六、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俯仰,冷痹骨疼,此肾风也。诸有此疾,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真排风汤证也。或曰风脉当浮,今脉弦缓微弱,恐非风也。答曰:风无一定之脉,大抵此证虚极生风。然排风汤所用之药有十全大补汤料,亦有平补之意,却不儧燥。共10服。越3日,云服之有效,脉亦差胜,只是心中如烟生,似有微热,大便尚秘。此真是风证,再与排风汤10服,兼牛黄清心丸,皂角丸助之。越3日,云服前药1、2日,大烦躁,于热诸证悉除。只是足弱不能支持,脉亦弱,予秘传降气汤10服。又越3日云诸证悉退,只是梦里虚惊,大便滑泄,如食伤相似,奏厕频数,脉尚弱。与五积散数服,加人参、盐煎,兼感应丸即愈。自后云,皆无恙矣。但上重而头眩,不能久立久坐,服与排风汤,则脱然安矣。
附注: 排风饮(《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中茯苓,《千金翼》作“茯神”。
51 名称: 羚羊补肝散
组成: 羚羊角3两(镑),人参3两,茯苓2两,防风2两,细辛1两,黑参1两,车前1两,黄芩1两,羌活1两。
出处: 《张氏医通》卷十五。
主治: 肝风内障。
用法用量: 食后米汤调服2钱。
制备方法: 上为散。
 
52 名称: 羚羊角丸
组成:羚羊角屑1两半,枸杞子1两半,菟丝子1两半(酒浸3宿,晒干,为末),赤茯苓1两,细辛1两,地肤子1两,桂心1两,独活1两,秦艽1两(去苗),蓝实1两,芎1两,威蕤1两,车前子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防风1两(去芦头)。
出处: 《圣惠》卷三十二。
主治: 肝风气,上热下冷,眼睑瞳仁痒急,揉之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粥饮送下,晚食前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名称: 羚羊角丸
组成:羚羊角1两(镑),人参1两,羌活1两(去芦头),苦参1两(锉),防风1两(去叉),玄参1两,丹参1两,大黄1两(锉),大麻仁1两(别研为膏),栀子仁1两,升麻1两,龙齿1两(研),麦门冬(去心,焙)1两,茯神3分(去木),枳壳3分(去瓤,麸炒),黄连3分(去须),犀角3分(镑),菊花3分,天门冬3分(去心,焙),郁李仁3分(去皮双仁,研),生干地黄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主治: 热毒风,大便秘涩,及心风健忘,肝风眼暗。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腹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与麻仁、龙齿、郁李仁膏同研,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4 名称: 羚羊角散
组成:羚羊角屑1两,川升麻3分,栀子仁半两,防风3分(去芦头),酸枣仁3分(微炒),羌活1分,桑根白皮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药禁忌: 忌热面、猪肉、大蒜等。
 
55 名称: 羚羊角散
组成:羚羊角屑半两,石南3分,羌活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丹参半两,黄耆半两(锉),茯神3分,沙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芎半两,麻黄3分(去根节),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赤芍药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漏芦半两,茵芋3分,酸枣仁3分(微炒),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桂心3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五加皮半两,赤箭3分,细辛半两,地骨皮半两,蔓荆子半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目暗,四肢无力,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药禁忌: 忌鸡、猪、鱼、蒜等。

56 名称: 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角片1钱半(先煎),霜桑叶2钱,京川贝4钱(去心),鲜生地5钱,双钩藤3钱(后入),滁菊花3钱,茯神木3钱,生白芍3钱,生甘草8分,淡竹茹5钱(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 凉肝熄风。
主治: 肝风上翔,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厥;及孕妇子痫、产后惊风。癔病属阴虚火旺、肝阳浮越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临床应用:癔病:梁××,男,24岁。198O年8月15日入院。患者双夏期间劳累过度,加上情志不畅,导致旧病复发。症见彻夜不眠,惊惕不安,抽搐频频,不能自主,口角流涎,沉默不语,偶有大小便失禁,进食被动,病已一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体温37.8℃,扁桃体左Ⅲ右Ⅱ,白细胞13200。诊断为癔病性精神病。证属肝阳浮越,内风扰动。治宜熄风止痉,清热化痰,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2g,钩藤、茯苓、僵蚕、天竺黄各12g,生地30g,石决明20g,生白芍15g,象贝、竹茹、地龙各10g,冬桑叶6g,蜈蚣2条。并结合针刺。前后用药20余剂,痊愈出院。
各家论述:

1.《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按:以羚、藤、桑、菊熄风定惊为君;臣以川贝善治风痉,茯神木专平肝风;但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劫伤血液,尤必佐以芍药、甘草、鲜生地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使以竹茹,不过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耳。
2.《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神昏抽搦而设,因热极伤阴,风动痰生,心神不安,筋脉拘急。故用羚羊、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为主,佐以生地、白芍、甘草甘酸化阴,滋液缓急,川贝、竹茹、茯神化痰通络,清心安神。由于肝病中肝热风阳上逆,与此病机一致,故亦常用于肝阳重证,并可酌加石决明等潜镇。
3.《浙江中医杂志》(1982;9:41):方中以羚羊、钩藤为主,桑叶、菊花为辅,平肝潜阳,清热熄风;生地、甘草、白芍养液增液,柔肝舒筋;邪热亢盛,每易灼津为痰,扰乱心神,故用象贝、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
附注: 本方方名,《谦斋医学讲稿》引作“羚羊钩藤汤”。

57 名称: 菊花汤
组成:甘菊花半两(择),地骨皮半两(去土),升麻半两,防风半两(去叉),黄连半两(去须),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萎蕤1两,柴胡1两(去苗),木通(锉)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
主治: 肝风邪热冲眼,色赤痛痒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1盏,去滓,入芒消末1钱匕,食后、临卧温服。如腹脏易利,即少用芒消。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8 名称: 萆薢散
组成:萆薢1两,人参1两(去芦头),细辛1两,牛膝1两(去苗),酸枣仁1两(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羚羊角屑1两,独活1两,赤芍药1两,黄芩1两,茵芋1两,麻黄1两(去根节),葛根1两(锉),汉防己1两,桂心1两,赤茯苓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芎1两。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四肢拘挛急痛,不可转侧。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用药禁忌: 忌鸡、猪、鱼、蒜。

59 名称: 雀目泻肝汤
组成: 芒消1钱,大黄1钱,白芍药1钱,桔梗1钱,黄芩2钱,防风2钱。
出处: 《金鉴》卷七十七。
主治: 雀目内障。肝风邪火上冲于目,致成患时暮暗朝明,多痒多涩,发作不常,或明或暗,夜中惟能视直下之物,而不能视上。
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至1盏,食前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0 名称: 寒水散
组成: 青黛1钱,大豆3钱(去皮),马牙消2钱,黄连2钱,黄柏3钱。
出处: 《医方类聚》卷二四二引《御药院方》。
主治: 肝风暴赤,目睛偏视。
用法用量: 每用1钱,蜜少许,冷水调成膏。绯绢作花子,如小钱大,摊药于上,贴太阳穴,病左贴右,病右贴左。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61 名称: 滋生青阳汤
组成:生地4钱,白芍1钱,丹皮1钱5分,麦冬(青黛拌)1钱5分,石斛2钱,天麻8分,甘菊2钱,石决明8钱,柴胡8分(醋炒),桑叶1钱,薄荷1钱,灵磁石5钱(整块同煎)。
出处: 《医醇剩义》卷一。
主治: 肝风。头目昏晕,肢节摇颤,如登云雾,如坐舟中。

62 名称: 滑翳补肝汤
组成: 茯苓1钱,桔梗1钱,茺蔚子2钱,黄芩1钱,防风2钱,川芎1钱,知母1钱,黑参1钱,当归身2钱,人参1钱。
出处: 《金鉴》卷七十七。
功效: 清散虚热。
主治:因肝风冲上,脑脂流下所致滑翳内障。瞳心内一点如水银珠子之状,微含黄色,不痒不疼,无泪而遮蔽瞳神,渐渐失明,后则左右相牵俱损。
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3 名称: 山药丸
组成: 干山药1两,干地黄1两,人参1两,茯苓1两,防风1两,泽泻1两。
出处: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功效: 补益脾经。
主治: 肝风目暗内障。黄风不足证。初病雀目、日久瞳变黄色,甚而如金。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4 名称: 酸枣仁煎
组成:酸枣仁1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熟用),败龟2两(涂酥炙令黄),琥珀3分(细锉如粉),海桐皮1两(锉),仙灵脾1两,萆薢1两(锉),当归1两(锉,微炒),羌活1两,石斛1两(去根节,锉),牛膝1两(去苗),巴戟1两,木香1两,丹参1两,独活1两,芎1两,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微黄,锉),熟干地黄1两,虎胫骨2两(涂酥炙令黄),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蜜3升,酥2两,桃嫩枝1握(锉),柳嫩枝1握(锉),桑嫩枝1握(锉)。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腑脏久虚气弱。
用法用量: 每服1茶匙,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清酒5升,于银锅内先煎桃、柳嫩枝,令黄色后去滓,下药末更煎20-30沸,下蜜、酥,慢火煎成膏,用瓷器盛。

65 名称: 酸枣仁散
组成:酸枣仁1两(微炒),羌活3分,防风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半两(锉),芎1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3分,甘菊花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神烦,不得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名称: 槟榔汤
组成:槟榔10枚(煨,锉),赤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桔梗(炒)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防风(去叉)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
主治: 肝风热,目赤干涩,碜痛难开。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晚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7 名称: 镇风汤
组成: 橘红、半夏、茯神、钩藤、天麻、白芍、当归、秦艽、枣仁、川续断。
出处: 《疡医大全》卷二十六。
主治: 妇女脚气,肝风内鼓,搐搦拘挛,心中跳动,腿脚锥痛,面青厥逆。
用法用量: 白水煎。或加癞葡萄藤1钱;或加赤金为引。

68 名称: 镇肝熄风汤
组成: 生赭石5钱,龙骨5钱,牡蛎5钱,白芍3钱,玄参3钱,天冬3钱,川楝子1钱,宣木瓜3钱,钩藤3钱。
出处: 《中医妇科治疗学》。
主治:肝风内动,产后时有发热,头目晕眩而筋惕,忽然四肢抽动,牙关紧闭,口眼斜,不省人事,面色时红时白,舌淡红,苔黄,脉数。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69 名称: 乌犀角丸
组成:乌犀角屑半两,羚羊角屑半两,天麻3分,防风半两(去芦头),人参1分(去芦头),细辛半两,蔓荆子半两,肉桂半两(去皱皮),白芷1分,酸枣仁半两(微炒),独活半两,干姜1分(炮裂,锉),附子半两(炮裂,去脐),赤芍药半两,藁本半两,赤茯苓3分,麻黄半两(去根节),当归半两(锉,微炒),芎半两,乌蛇2两(酒浸,去骨皮,炙微黄)。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肝风筋脉拘挛急痛,举体不仁。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鸡猪、鱼、蒜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蠲痹汤
附子类方4
附子类方3——2
吴茱萸
大腹汤
地肤子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