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金匮要略卷九.精本 经方明理 铁杆中医论坛
  血痹是局部肌肤麻木不仁..痹证则是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在治疗方面,血痹治宜温阳行痹..治疗痹证则或以祛风散寒,或以舒经活络,或以活血化瘀等法随证施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虽丰,但气血不足,筋骨脆弱,腠理不固,以致感受风寒之邪,凝滞于局部肌表,以致卫气不行,营气痹阻,局部血脉运行不利。所以该病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表麻木不仁,而很少疼痛,只有血痹较重者,方既有顽麻木不仁,又有轻微酸痛,甚至使行动亦受到影响。
血痹重证虽属阴阳俱虚,但关键是气虚不能运血,加之风寒乘虚袭人,气又为邪所阻,以致气不帅血,血行涩滞,此时若用滋柔之品,阴阳气血并补,一则碍邪,二则滞气,非但不能通痹,反使血滞加剧。故不可取。本病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阳气巳伤,活血之品多有破气伤正之弊,若用之不仅不能行其滞,反损其气,故亦不可取。因此,治疔血痹重症,只宜温阳行痹,而不宜釆用气血双补或活血通经的方法治疗。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本方治疗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血痹。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黄芪补气,桂枝通阳祛风,芍药和血除痹,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共奏温阳行痹之功。使用本方可使阳通血行邪去,血痹得愈。甘草性味甘平,甘可缓中,能助湿生满,易致气机壅塞,用之恐碍气血的运行,以致血痹难愈,故不用之。
热入血室,是妇人月经期间适遇外感,邪热与血互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或不值经期而热迫下行以致前阴下血,均称为热入血室。
血室指三.. 一为冲脉..二为肝脏..三为子宫即胞宫。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以潜镇摄纳,使阳得固而阴内守,则梦交.失精自除。
蜀漆为常山苗,既有涌吐痰涎之用,又具截疟之长,为后世治疗疟疾的要药。
人与自然之气是息息相通的,天气变化对于疾病转归有着一定的影响。古历以五日一候,三候为一气,至十五日天气更移时,人体气化与节气亦作更移。
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治疗时,须注意天时气候。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项背强几几,而栝蒌桂枝汤证则为身体强,几几然。其次,桂枝加葛根汤证为邪盛于表,故加葛根,着重在解肌方面..而栝蒌桂枝汤证不仅邪盛于表,而且内在津液亦不足,故筋脉失养,而致筋脉拘急强直。因此,在治疗时,既用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从解肌祛邪,调和营卫,更重用栝蒌根清热生津,以濡养内在津液之不足。
湿家的身疼,着重在身体酸痛而重..风湿的身疼,多为骨节疼烦掣痛,甚至游走作痛。湿家发热,多绵锦发热,而早暮不分轻重..风湿发热则有起伏,日晡较重。总之,这些不同的区别,既由于风与湿的属性不同所致,更为临床辨证的关键,从而掌握风性善行,湿性粘腻,风性易泄,湿难骤祛的治疗要点。
防己黄芪汤为治疗风湿表虚而卫气不固之良方。
肺胀的特点有二,就疾病性质而论,则皆为实性咳喘..就病机而言,则同属内饮外邪。
肺胀..麻黄.半夏.石膏为先用之药。
千金苇茎汤一方,以苇茎清肺泄热,苡仁,冬瓜仁下气化痰排脓,桃仁活血行瘀,故为治疗肺痈各期之通用方。肺痈初起有表证者,可酌加荆芥.薄荷.银花. 连翘..痈脓巳成,可酌加鱼腥草.蒲公英. 贝母.桔梗.甘草等。
千金苇茎汤是治疗肺痈的常用方剂,本方虽有清热排脓之品,但并非涌吐剂,故一般服药后并无吐脓现象。本方方后注云..当吐如脓的前提是..煮取二升,取一升,再服,当吐如脓。这是因为连续服药可诱发呕吐,以使肺中痈脓就近从上排出,这种增多服药剂量而引吐的方法,值得借鉴。
肺痈之病,以肺中蓄积热痰,瘀血痈脓为其主要病理,即使在肺痈初起阶段,虽由外邪诱发,但肺中亦多有积热,故不同于一般风热外感证。根据这一特点出发,无论在肺痈何期,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在所必用。
若瘀热成痈,用千金苇茎汤合犀黄丸,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为感染风热邪毒之证。
开肺,清肺,排脓是治疗肺痈的重要方法。
肺痿虚热者,症见其人咳,口中有浊唾涎沫,甚则吐脓血,脉数虚。治宜润肺养阴生津,可借用麦门冬汤..若气阴两虚者,可用炙甘草汤益气养阴。
引起肺痿的原因很多,有因肺脏本身病变所致者,也有因其他疾病治疗不当所致者,皆由重亡津液之故。
肺痿的主症,当是短气与吐浊唾涎沫两症。抓住此两主症,肺痿之病便可诊断,再参以其他脉症,乃有寒热之分,斯辨证即可明矣。
肺痿与消渴之辨,关键在于口之渴与不渴。
麦门冬汤以滋养肺胃为主,津液充则虚热自清..方中半夏一味,是佐以下气化痰而除浊唾,虽辛燥之品,但用量只及麦冬七分之一,故无燥液伤津之弊。如此配伍,去其燥性而存化浊之用。
虚热性肺痿由重亡津液而成,故其治则应以滋养津液为主,佐以化痰除浊。
消渴,属慢性疾病,乃积渐而起。
肺痿者,其积渐巳非一日。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
仲景以重亡津液,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高度地概括了虚热肺痿的病因病机。
麦门冬为君养阴清热,佐用人参.甘草.大枣.粳米补土生金,益气养阴,更配以半夏化痰降逆。如此,津生热退,痰祛逆降,则肺痿诸症自然消除。
半夏量轻而与大队滋润药同用,可去其辛燥之弊,而独具降逆之功。
麦门冬汤可治疗虚火咳嗽上气之证。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泽漆汤以泽漆为君,配用紫参,即今名石见穿,峻下逐水,桂枝伍人参,甘草化气行水,半夏,生姜,白前化痰止咳,佐以黄芩清除郁热,合收逐水通阳,止咳平喘之功。本证治用下法,又且脉沉主里,故其病机为水饮内结,病位偏里,应具咳喘,二便不利,身肿脉沉等症。
泽漆消痰逐水。
紫参通利二便以逐水。
胸痹当通阳散结,降逆化痰。
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
桂枝温阳制水,又为平冲降逆之佳品。
心气不足,故桂枝在所必用。
桂枝与芍药等量,一散一收,刚柔相济,则起调和营卫的作用。
重用桂枝,刚强柔弱,则以辛温助阳,振奋心阳见长。
痹者,闭也。
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喘息咳唾虽为胸痹必有之症,但很多痰病均可引起喘息咳唾,故此症只有与胸背痛。短气同时并见,方有特定意义,可见胸背痛,短气是辨证之关键。
栝蒌薤白白酒汤,有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功,能使胸阳振,痹阻通,胸痹短气诸证可解,故为胸痹主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善疗胸痹痰盛之证,有通阳散结,逐饮降逆的作用。适应于痰涎壅盛于胸中所致的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等症。本方的煎煮有一特殊要求,即用酒煎而不用水煮。白酒辛温轻杨,辛以开痹,温以通阳,轻扬上行,则能助药势直达病所,故治胸痹病的主方栝蒌薤白白酒汤和本方都以酒煎药,使诸药能发挥通阳宣痹作用。
妙在白酒散痹通阳,行气血环转周身,使前后之气贯通无碍,则胸中旷若太空,有何胸痹之患哉?
祛邪之实,即以安正。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化饮邪,降逆气,通痹止痛。
养阳之虚,即以逐阴。
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盖此缓急者,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
散者,速也。因散剂随需随取,故适宜应急之用。且散剂药力厚而易于吸收,故显效快,对急重证用之尤宜。
治疗胸痹心痛,扶正应以温阳益气为主,祛邪应以通阳宣痹为法。
病属阳气衰微,阴寒痼结不散,不扶阳,阳光将熄,不逐阴寒,痹阻难通,故用乌头赤石脂丸。
症变治变。
证不同,治亦不同。
乌头赤石脂丸证为心痛,病位偏下,位于心背,疼痛严重,心背相引,痛无休止,多伴有四肢厥冷,苔白,脉沉紧等。
凡以乌头附子为主组成之方剂,则为治沉寒痼冷之心病而设。
寒重则痛剧,寒微则痛轻。
腹满属实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拒按而痛,舌苔黄厚,腹满属虚者,腹满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或喜按而痛减,舌淡苔白,执此要领,虚实自明。
询问患者腹满有无轻.重变化,是判断腹满虚.实证的又一种方法。
腹满之实证,舌苔必然黄厚而燥,若为虚寒腹满,临证则见舌淡苔白的症状。
腹中寒气,雷呜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治宜温中化湿,降逆止痛,方用附子粳米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治宜大建中气,温阳散寒,方用大建中汤。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
厚朴七物汤解表攻里,大柴胡和解攻里。
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组成。该方所治证候是以满.痛.呕为特点,尚应有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而迟等阳虚阴盛之证。
大建中汤证的上下痛不可触近,有似于实证,然本证是严重的虚寒证。是方以蜀椒.干姜温中祛寒,人参.胶饴补虚。
仲景制方,注重顾护胃气,不惟药补,亦用食补。
附子粳米汤证病位在胸腹部..而大建中汤证病上连心胸,下及少腹,攻冲无定,范围广泛。
大乌头煎证属沉寒痼冷..当归生姜羊肉汤证为内寒夹有血虚..乌头桂枝汤证是内寒兼挟表寒。
乌头桂枝汤中的乌头,其性味大辛大热,有毒。仲景以试探之法而定其量,即以二合.三合.加至五合的办法,使剂量由小到大逐步递增,当出现唇舌麻木,甚至昏眩吐泻如醉状,谓之瞑眩,即为药中病所,药巳奏效的表现。若服药后见有呼吸.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现象,甚至神志昏迷的,为中毒反应,急当抢救。
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脏血气虚少,魂魄不安的主要表现是精神错乱,出现其人则畏惧恐怖,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有如神鬼作祟,无故哭泣悲伤,即所谓邪哭之证。因为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如心虚胆怯,则畏惧恐怖,心神不敛,精神涣散,魂魄失统不安本宅,浮荡无依,则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邪哭,魂魄不安,严重者,阳气虚衰可发展为癫,阴气衰少可以病狂。
无论哪一死脏,或真脏脉都具有无根。无胃气的特点,如肺死脏脉之下无根..肝脉之如索不来..心脉之按之益躁疾..脾脉之加覆杯之洁洁..肾脉之按之乱如转丸,皆为无根欲脱之象,及无从容柔缓之常,均为无胃气的表现。说明脏气巳绝,故谓之死脏。
风邪为患,或为主因,或为诱因,或在表,或入里,其病情都是各异者,应善为区别。
肝着,胸胁痞闷,甚或胀痛。刺痛,若以手揉按或捶打胸部,可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稍通,则痞闷.疼胀减轻。因而其人常欲蹈其胸中。由于本证是血气留着,胸胁气机痞塞,故治应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以旋覆花汤主之。方中旋覆花微咸性温,能理气舒郁,宽胸开结,犹善通肝络,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新绛活血化瘀,为冶肝经血滞之要药,三者共用,使肝经气行而血不留着,则肝着自愈。
癫狂皆病名,各有二种.. 一为阴盛之癫,一为心阴气衰之癫.. 一为阳盛之狂,一为阳气衰之狂。
五苓散行阳之化,热初入者宜之..猪苓汤行阴之化,热入久之而阴伤者宜之也。
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
栀子豉汤之虚烦,为无形邪热引之..酸枣仁汤所治之虚烦,实由虚劳引起。肝阴不足则生内热,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安,所以出现虚烦失眠证。
转筋,俗称抽筋,是一种筋脉挛急,四肢拘挛作痛的病证,一般多在下肢,腓肠肌发生痉挛,严重时可从两腿牵引小腹作痛,称为转筋入腹,方用鸡屎白治疗。鸡屎白性寒下气,通利大小便。可知本条的转筋,是由于湿浊化热伤阴所致。
藜芦吐风痰。
心气虚则悲,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静。临床症状以哭笑无常,胡言乱语,周身困乏,呵欠连声为主,兼见精神抑郁,容易冲动,心烦失眠,大便燥结,脉象弦急。治以甘麦大枣汤。方中小麦甘而微寒,养心宁神..大枣.甘草甘能缓急。具有养血安神,甘润缓急之效。
外感致痉,以祛风寒为主。内伤致痉,以养血熄风为主。
绝,此字在古汉文里是一字多义,既可以作断绝解释,也可作极字解。
原文的常服二字须活看。
蜜,也有杀虫效能。
阴伏,为热邪伏于血分,指瘀血而言。
心气不定,即心烦不安之意。
时时自觉心中跳动为悸。
萎黄,其色实属枯萎不荣之意。证之临床,萎黄并非男子独有,凡妇人经病或产后或大失血之后,气血虚损,亦可形成本证。治疗萎黄当从脾胃着手,开发生化之源,可与小建中汤。
硝石即火硝,能入血分消瘀活血,兼以除湿。
矾石即皂矾,可入气分化湿利水。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说明湿热郁滞于脾,为湿热黄疸发病的关键。
黄疸病是从湿得之,无湿就不致于发黄。
湿邪在内,从阳化热,就是湿热..从阴化寒,就是寒湿。无论湿热熏蒸,或寒湿阻滞,妨碍肝胆疏泄功能,以致胆液溢于血分,就会发生黄疸。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因而通利小便,可使湿热由膀胱而去,阳气自通,气机畅行,黄疸可愈。所以,通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一般法则。
黄疸是以症状命名,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主要特征。
女劳黄疸病是由房劳过度,病机为肾虚有热,主症为肌肤萎黄不华,手足中热,薄暮即发,微汗出,额上黑等。
黄疸病之脉浮,而用桂枝加黄芪汤,此为汗法。
酒疸之脉浮,欲吐,宜用吐法,方选瓜蒂散。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为里热实证。宜用大黄硝石汤,属下法。
诸黄,腹痛而呕之半表半里证,宜用小柴胡汤,此为和法。
皮肤熏黄,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为谷疸之寒湿证,治用温法,宜茵陈术附汤。
黄疸而心中懊侬,日晡发热,心胸不安,躁不得睡,渴欲饮水,心中如啖蒜韲状,此为湿热为患,而里热偏甚之证,治用栀子大黄汤,属于清法。
男子黄,小便自利之里虚证,治宜小建中汤,此为补法。
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腹加水状,身尽黄,大便必黑,时溏,宜用硝石矾石散,此为消法。
黄疸,以化湿热,利小便为大法。
萎黄,以调理脾胃,培补气血为主。
萎黄,光泽不鲜,两目及小便均不发黄,且常伴有眩晕耳呜,心悸少寐。
黄汗,是以汗多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身体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多由湿热内蕴所致,一般无目黄.身黄等症。
风为六淫之首,每兼它邪。
脉象的主病并非恒定,一病可见多种脉象,而同一脉象又可主多种病。临床必须脉症合参,方能作出正确诊断。
皮水病人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治用防已黄芪茯苓汤。方用防己与黄芪走表祛湿,使皮水从外而解,桂枝与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同时,桂枝与黄芪相协,又能通阳行痹,鼓舞卫阳,甘草调和诸药,协黄芪以健脾,脾旺则可制水,并可防肾水泛滥。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
黄汗,是由湿热郁蒸泛滥于肌表所致,故其特征是汗出沾衣黄如柏汁,身体浮肿。此病若日久不愈,殃及营血..又可并发痈脓。
肾主水,司气化,为胃之关,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小便排泄正常。
栝蒌瞿麦丸中,以附子温阳化气,用山药.栝蒌根生津止渴..茯苓.瞿麦利水渗湿,通利小便。本方寒润辛温,并行不悖,共奏温阳利水,止渴生津之效。
大小两青龙汤俱为两解表里法,大青龙汤治里热,小青龙汤治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
大青龙汤表证多,只烦躁是里证..小青龙汤里证多,只发热是表证,故有大小发汗之殊也。
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昏冒也。
水去清浊升降有序,则冒眩自止。方用泽泻汤,药为泽泻.白术。
已椒苈黄丸,旨在通利二便,分消水饮,证属饮结于肠,留而不动,故症见腹满口燥,二便不利。
甘遂半夏汤,具有攻破利导之功效,适用于饮邪深痼的留饮脉伏而心下坚满之证。由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组成。方中甘遂攻逐水饮,半夏散结除痰,芍药.甘草.白蜜甘缓和中解毒..方中甘草与甘遂相反,但二药并用取其相反相成,使留饮得以尽去。
有关本方煎煮方法,金匮指出..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千金要方则提倡..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历代医家推崇如此煎药方法较为安全。
苓桂术甘汤,为健脾利水之剂。
肾气丸,为温肾化水之剂。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苓桂甘枣汤,具有通阳降逆,培土制水的作用,主治脐下筑筑动悸,欲作奔豚之证。
水饮留而不去,即为留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并非是独立于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外的另一种饮病,而是分属于四饮。若饮留心下则属痰饮..饮留胁下则属悬饮..饮留胸膈则属支饮..留于四肢则属溢饮。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腹痛.阳虚阴盛,因而脉弦。
寒疝,虽以弦为主脉,但随阳气的盛衰,寒邪的微甚,而出现不同脉象。
大黄附子细辛汤,可温经散寒,攻下寒积。
朱砂一味,有镇心安神的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属于温下药,并非寒温并用之方。至于大黄其性本寒,然以大黄三两,杂入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之于大热药中,因寒性巳除,只存通下之用,故全方只起温下作用。这种组方属于革性存用,即以大热药革去寒药之性而保存其他作用,并非寒温同用。
厚朴七物汤是由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该方不但有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通腑泻热之功,又有解表和营卫之桂枝汤,因属解表攻里之剂。
厚朴七物汤解表攻里,大柴胡汤和解攻里。
肾主骨髓,故补肾即是补骨添髓,骨髓充盈,则造血功能得以恢复。
头发的生机根源在肾。肾能生髓,藏精,主骨,其华在发。肾气充沛,肾精盈满,则头发泽..肾气不足,肾精亏损,则头发枯落。
肾阴虚损,精亏髓少,肾精不得上达,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的萎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疏豁动摇.根露。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濡养,兼以病邪乘虚入侵,客于齿间而发病。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虚火则齿动。
多因平素过食肥甘,奉养太厚,或嗜酒好酒,恣欲无度,脾胃受损,水湿得不到正常运化,凝聚为痰,痰浊随气升降,流注下焦,痰火互结,壅踞精室,使气化不利,泌别功能失常,清净之地被扰,真阴之地暗耗,铄灼日久则精热而厚,粘稠如胶。
前人论求子之法,女莫重于调经,男莫重于养精。
临床上,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既无症状,也无体征,无证可辨者,治以清肝解毒为大法。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
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脑血栓形成,其病变部位在脑,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因虚致痰致瘀,阻塞脑络,气血不通,筋脉失养所致。而阻塞是其关键所在。
由于夏季炎热,易贪凉。饮冷。涉水。淋雨,故暑多兼湿邪为患。后世医家便有暑必挟湿与暑多挟湿之说。
暑病的特点是气阴两伤,多挟湿邪,但在临床上有暑热偏重与暑湿偏重的不同类型,故清暑利湿则是暑病治疗的大法。
暑为阳邪。
外感暑邪,邪在太阳。
凡汗出多之病,无不恶寒者,以其恶寒汗出而误认为寒,妄用热剂,则立危矣。
麻杏苡甘汤,本方轻请宣化,解表祛湿,为治疗风湿病的一首轻剂,辛凉发汗处方。
桂枝附子汤是治风湿的要方,桂附外,更佐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故本方为治表阳虚而风湿偏胜之良法,具有标本兼顾之妙。
血痹不同于湿痹,是由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引起,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除受邪较重者可有酸痛外,一般皆无疼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由此可见,血痹虽是血行不畅,实则阳气痹阻。治疗时,通阳即可除痹。
欲作刚痉,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治宜发汗散寒,升津缓急。方取葛根汤。其中麻黄发汗散寒,桂枝汤调和营卫,并合葛根升津缓急。
柔痉,乃风邪偏胜,表虚而腠理疏松,症见发热,汙出,不恶寒。治疗时,以桂枝汤为主,解肌而调和营卫。
痉病,大承气汤证,此时选用大承气汤,意在直攻阳明之热,收泄热存阴之效,而不是为了下燥实。此时若单从滋养津液着手,而不速去邪热,则杯水车薪,非但养津无效,且津液进一步亏损。
痉病,外有风寒之邪入侵,内有津液不足,因而在祛邪的同时,应不忘顾护津液,如葛根汤之君以葛根,栝蒌桂枝汤之君之栝蒌根,大承气之急下存阴,都是如此。
外湿之邪,其性属阴,粘腻,最易伤人阳气,故治疗湿病不能使用解表,必须加入扶阳益气之品,才能通阳化湿,得微微汗出而解..如治湿诸方,分别用白术.黄芪.附子等温阳益气药加入解表剂中,则为顾护阳气而设。
痉病与湿病都不能大发其汗,倘误用之,在痉病则多有津亡液燥,在湿病则多有亡阳虚脱的不良后果,必须注意避免。
痉病由外感风邪引起,病机为腠理疏松,津伤筋急,既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表证,又有身体强急,俯仰不能自如等筋脉拘急表现,脉见沉迟,治宜祛风解肌,生津缓急,方取栝蒌桂枝汤,其中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栝蒌根清热生津,滋养筋脉。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邪盛于表,故加葛根,着重在解肌方面。
栝蒌桂枝汤证,不仅邪盛于表,而且内在津液亦不足,故筋脉失养,而致筋脉拘急强直,故重用栝蒌根清热生津,以滋养内在津液之不足。
痉病由于邪客筋脉,津液亏损,筋脉拘挛,当出现弦紧有力一类的脉象。如痉病患者见到沉而细之脉象,则表示正气不足,无力抗病,邪盛正虚,预后大都不良,为难治。其实不独痉病如此,其它疾病亦然,在治疗时应加以注意。
痉病是邪在经脉,以项背强.口噤.角弓反张等为主症,外感内伤均可导致发病。
痉病病机,其一为素体津伤,复感风寒,津液失于输布,形成痉病。其二为误治伤津,筋脉失养,形成痉病。
痉病主脉为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之象。
温病发痉,见于外感热病中.后期。症状以痉厥即强急与神昏交替出现为特征,来势多急骤,宗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主在养阴熄风。
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不一样。
卒病易治,痼疾难拔。
痼疾多病情沉重,证候复杂,非旦夕可图..而卒病多病情轻浅,易于骤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再治痼疾。
远其所恶,近其所喜。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不符合季节气候变化而色脉改变,这是一种病变表现。
四时各值其色,也非绝对地孤色外现,只是相对地因季节而其色微青.微赤.微白.微黑.微黄之意。
半夜子时,为节气更移之时。
少阳,谓阳气初生之意,
至,是指时令到,
太过和不及,都是异常气候,会影响人体而发生疾病。
色由气生,色者气之华也,藏于内为气,露于外为色。故气色二字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人体呈现于面的气色好坏,都直接取决于内在脏腑之安危,气血盛衰的情况。
气藏于心肺,声音能彰。
虽然内伤杂病多由内而发,病变在脏腑,但亦常由六淫外感转归而来,或在杂病的过程中,又兼感外邪。
桂枝一药,在不同的方中,或调和营卫,或宣通阳气,或散结行瘀。
乌头蜜煎,则毒性减轻。
干姜炮黑后能止血。
肝肾气血不足,是形成历节的内因。
中风,仲景以内虚外风立论,从金元以后,多以内风立论,并指出本病因与气.火.痰.湿.瘀血关系密切。如刘河间认为病非外中之风,实由内因五志化火所致..李东垣认为病因正气内虚..朱丹溪则认为乃气虚.痰湿自盛而致.. 张景岳更明确主张..非风论,指出病由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防已地黄汤证是由阴血不足,血虚生热,外邪乘虚侵袭,热邪内扰,心神不宁,以致临证可见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时欲止其狂,必清其热..欲清其热,必养阴血。故用防已地黄汤养血清热祛风。方中生地黄重用二斤,养阴血而清心热,少佐防己.桂枝.防风疏散外邪,并配用甘草调中益气,则标本兼顾,君臣佐使得宜。如无外邪者,即去疏散之药,后世多宗此方化裁,而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在临床上对血虚风燥,皮肤搔痒,入夜尤甚者,多以养血祛风为治,实受本方之启发而来。
历节病主要临床特征是以小关节疼痛为主,且由某肢节而至其它肢节,甚至转历大关节疼痛,与风湿病以周身关节疼痛为主者有所区别。历节的病机,内因为气血不足,外因为风.寒.湿乘虚所致。
历节为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痹阻关节所致..湿痹由湿邪外袭,痹阻肌肉而发。在病因方面,历节强调内虚的一面,而湿痹是以外因致病为主,不强调内虚的一面。历节所感受的外邪为风.寒.湿杂合致病..而湿痹的病邪,顾名思义,是以外湿为主,兼挟风寒。在病位方面,历节以关节为主,而湿痹多发生于肌肉部位。在治则方面,历节病治当祛邪扶正并用,而湿痹则以祛除表湿为主。
历节病与黄汗病在病因上都与汗出入水中浴有关,在证候表现上都有关节痛,发热,黄汗出,身肿等。但二者亦有区别,应注意鉴别,历节病之病在肝肾,筋脉骨节等处受邪..黄汗病之病在营卫,主要是经脉受邪。历节病以诸肢节疼痛,不可屈伸为主症..黄汗以全身黄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历节为各处关节剧烈疼痛..黄汗则是腰髋弛痛,身疼重,状如周痹。历节病可见独足肿大,脚肿如脱..黄汗则肿及四肢头面,甚至全身..历节是患处发热,局部出黄汗..黄汗是全身发热,全身出黄汗。历节痛的治疗以通阳行痹,散寒除湿为法。黄汗病的治疗以调和营卫,祛除水湿为治。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其一是肝肾不足,寒湿内侵,郁而化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节。其二是阴血虚受风,患者阴血素虚,风邪侵袭,导致经脉痹阻,筋骨失养。其三是阳虚受风,多见于肥胖之人,中虚外感。又且肥人多湿,则风湿相搏形成历节。
筋损则弛缓不用,不能随意运动..肾伤则骨损髓枯,骨损则痿弱不能站立。
肝为藏血之脏,肾为元气之根,肝肾俱虚,气血衰微,元气不能运行于三焦,肢节失其营养,日渐羸瘦,再遭外来风湿,湿浊下注,可见发热,关节疼痛,两脚独肿大,而形成肝肾不足之湿热历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主症为诸肢体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其病机为风湿流注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故肢节疼痛肿大..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身体逐渐消瘦..风邪上犯则头昏目黑..湿阻中焦,则短气呕恶..湿无出路,流注下肢,则脚肿如脱。病由风寒湿外袭,渐次化热伤阴。本方功用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乌头与蜜同煎,蜜既可制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
回阳救逆多用生附子,温阳止痛多用熟附子。
对于阴寒痼结的病症,则以乌头.附子同用,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乌头汤具有散寒除湿,固表实卫之效,适用于治疗外感寒湿所致的历节为佳,临床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痛处不移,局部喜热畏寒为主症。药用乌头.麻黄散寒除湿,黄芪.甘草固表实卫,芍药.白蜜舒筋缓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具有祛风除湿,清热养阴之功,故用治感受风湿,化热伤阴的历节为宜,临床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处灼热,肢体消瘦为主症,兼见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等症。方用桂枝.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祛风除湿,知母.芍药养阴清热,生姜降逆止呕,甘草调和诸药。
发作性疼痛,证属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用乌头散寒镇痛。
李根白皮是治疗奔豚之要药。
桂枝.茯苓是为奔豚主药。
胸痹,既是一个病名,又是该病病位与病机的概括。
胸阳痹阻而导致以胸膺部痞闷疼痛,喘息咳唾,短气等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荨麻疹,用麻杏石甘汤加全蝎. 蚕砂. 地肤子。
桃核承气汤治疗皮肤病,酌加丹皮. 当归. 川芎,对于瘾疹用一般消风祛湿止痒之品,鲜有效验者,用此方清热活血化瘀,每获显效。
用桃核承气汤治疗阑尾炎,用萆薢分清饮治疗肾炎而蛋白尿严重的。
久泄久汗,处以黄连阿胶汤获效。
使用生姜泻心汤,必须具备上热下寒之证。伤寒论. 生姜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认为食滞之气上逆,必多舌苔黄浊,水气下趋作利,必无后重之苦。必须有此上热下寒之证,才适合这种寒温并用的治法。偏寒偏热者当不宜此,寒热夹杂者又非此不治。
  此证肺胃之热虽未尽除,而二便清利,饮冷则哕,巳露寒热夹杂之机,与生姜泻心汤而愈。
  半夏. 甘草两泻心汤,虽一重在泄满,一重在补虚,亦必具上热下寒之证,才能用之无误。
乌梅丸不仅用于蛔厥,久利,而且对虚寒性头痛,眩晕,胃脘痛等证亦获良效。总结出以上诸证,凡脉沉细,苔薄白,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者,皆可使用,并将丸化裁为汤剂,使用时则更加方便灵活,如稍有热象则减桂.附,增加连. 柏用量.. 寒甚者,则加桂. 附,而减连. 柏用量。此方经长期临证使用,深得其益。
伤寒坏症..
1.    初患伤寒,治经数十日未愈,身热烦渴,口喜热饮,有时面颊发赤,大便泄泻,食欲不进,舌苔两边白润,中间深红干燥,脉象浮数无力。余沉思久之,此手足少阴同病也,盖少阴上火而下水,故证见下寒而上热,遂疏益元汤与之,附片12克 干姜6克 艾叶9克 黄连6克 知母9克 人参6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6克. 以干姜. 附片. 艾叶回其下焦之阳,合生脉黄连知母以清上焦之热。服三帖上证渐减,自此化险为夷矣。继服回阳反本汤加黄连。附片12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6克 腊茶9克 陈皮4.5克 黄连3克 炙甘草6克 白蜜3匙兑服,三帖而瘳。
2.    患伤寒治不得当,酿成大热烦渴,但喜热饮,烦扰无聊,大便泄泻,有时面颊发赤,粒米不入口者四日矣,脉象虚数,舌苔两边白润,中间红燥。余曰此上热下寒也,遂疏益元汤与之,果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栝蒌桂枝汤用的应该是栝蒌而不是栝蒌根
痉挛
熊继柏:学中医经典的四条标准(二)
杨大夫《金匮要略》1
【引用】金匮要略学习纲要
中医阳虚生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