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学习笔记

知难而退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洛阳严器之序,有句云:“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虽粗得其门近乎升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这里用了三个词,门、堂、室,可以看作是学伤寒的三个境界。冉老对注家某处理解,认为有误者,常以“宫墙外望”、“不得其门而入”,来比喻。我对自己的评价是站在大门洞里,虽不是门外汉,也还没有入门。半年过去了,于六经实质,仍然是雾里看花,只好知难而退。前门走不通,绕道走后门,从理法方药的后面,看看能不能从药的途径进去,捞点儿什么,哪怕是一药、一方、一法、一证的收获也行。

 

以王老,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1984年版,为基本参考书,简称《药法》。该书研究伤寒、金匮两书的方药。

所选药味以伤寒论中自己临床常用的药物为限。

涉及到的组方,酌情选择,试试看能不能整理出,具体的辩证依据和用方指征

也为大家提供一些简略的参考资料,希望得到交流与指点!

 

** ---双星号为本人注释标志!

 

甘草在伤寒论中,出现70方(次),排列首位。

《药法》:甘草因味甘而得名,又因“解百药毒”调和众药有功,故名“国老”。仲景善用甘草治疗多种疾病,考《伤寒论》、《金匮》两书中,有250方用甘草,占总方数三分之二(两书合计375方)。可见甘草应用之重要。仲景深得本经之旨,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甘草广泛用于内、外、妇诸科疾病,为甘草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综合仲景应用甘草的250个方剂,其功用可概括为7个方面:

应用范围

1,泻火解毒:甘草汤、橘皮竹茹汤、大黄甘草汤、旋复代赭汤。

2,止咳化痰: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苓桂术甘汤。

3,补气强心:炙甘草汤。

4,缓和药性: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理中汤、大黄庶虫丸、等。

   引《本草疏证》: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甘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汤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丸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丸、大黄ze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倖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  **()内文字当为王老所加。

5,补胃除痞:甘草泻心汤、其它泻心汤。有人以痞禁用甘草之说,是不辨虚实之委。

6,缓急定痛:

   * 甘缓润燥,治疗“脏躁”。    甘麦大枣汤。

   * 甘缓解急,治疗腹痛。       小建中汤、黄连汤。

   * 舒解挛急,治疗“脚挛急”。  芍药甘草汤。

   * 缓散风湿,治疗“骨节烦痛”。甘草附子汤。

   * 甘缓和中,治疗四逆。       四逆散。

   * 甘缓平冲,治疗冲气。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7,甘温扶阳,治肺痿,疗厥逆:甘草干姜汤、四逆汤、

配伍

配伍药味较多,常用的介绍如下:

用于补气:多配人参、大枣。如炙甘草汤、旋复代赭汤。

治咽喉病:独用、或配桔梗。

养胃和中:可配粳米。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用于解表:常配生姜或大枣。

治疗咳喘:可配麻黄。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

止痛:    常配芍药。如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

阳虚心悸:则配桂枝。如桂枝甘草汤。

温中回阳:则配干姜。

回阳救逆:则配附子。

去风散湿:则配桂枝、白术。

凡药性峻烈或有毒性的,均可用甘草缓之。

禁忌

甘草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壅胸闷,故须慎用。

18反。** 还是不用吧!

 

悟道:原序没有提到《本经》,晋朝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查书,我使用的讲稿误写为数十卷。汤液,汤液经,据说为伊尹所著,早佚。晋去汉不远,皇甫谧,名医也,应该可信。王老说“仲景深得本经之旨”,大约由此而来。

因此,注家多以《本经》来理解《伤寒论》的药性功效可见,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很多方证,有些是从本论的原文,以经解经来释义;有些则是依据本经的药性,进而以药测证,以方测证;以证测方,以方测药,推测出来的。所以理解仲景药法,本经是重要参考书。

王雪华金匮讲稿提到,范行准先生的研究结果指出,“《金匮》的内容是《汉书·艺文志》十一家经方的缩影”。“博采众方”是一定的,十一家的书都能看到,就不一定啦?影子是一定的,缩影就未必?还是那个例子,仲景之后,唐代的孙思邈就直到晚年才看到仲景伤寒论的全部,仲景之前,可想而知。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王雪华讲稿提到:“‘撰用---《胎胪药录》---’,有的说《胎胪》是一本书,是有关妇产科的;《药录》是一本书,是有关药学的知识。”  此说有理,因为应该有一本药学书呀?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没有看过释义,仅从字面理解:

五脏六腑使用范围广,所以入十二经。

寒热邪气---祛邪:寒邪、热邪。

金疮,尰, 解毒---外伤感染、肿和其它毒。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扶正:筋骨、肌肉、气力。

久服轻身延年---副作用小。

祛寒热邪气,扶正,解毒,外伤感染;使用范围广,副作用小。

 

郝老:

1,伤寒论中用甘草,其它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

2,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它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就是取其,"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3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相比较,少了一味甘草,加上甘草,和不用甘草的这两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动物实验的例子,用离体的蛙心,给它灌注干姜附子汤的时候发现很快的使离体的蛙心心脏搏动的幅度增强,频率增强,但是很快伴随的是离体的蛙心搏动功能的衰竭,而用上四逆汤以后,也就是在干姜附子汤中加了甘草以后,它药效发生的作用时间后延,药效温和,使离休蛙心的搏动频率增强,收缩有力,但是持续时间很长,而且随后不伴有心力的衰竭。这就是加甘缓和不加甘缓不同的地方。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作一个归纳,所谓中药在方剂配伍中的甘缓,它有两个作用:一个使药效温和,就是使其它药物的作用温和一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药效持久。它的弱点是什么?发挥作用较慢。那么当我们急救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是需要用发挥作用快的这种药物吧,所以当急救的时候不能用甘草。

桂枝甘草汤,那么大的剂量,急煎顿服,它是治疗心阳的突然虚衰,---用甘草,是不是使药效作用缓慢,甘草也不具备有急救心阳的作用啊?在这个方子里用甘草,不是使药物作用缓慢,主要是配桂枝,和辛温的桂枝配合起来,辛甘化阳、补心阳。

4,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甘草是补气的,有和胃补中,消痞止利的作用。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由原来的半夏泻心汤中的三两增加一两,加到四两,来提高它补中气的作用。剩下的药和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   ** 仅加一两,就变更方名!也太玄了吧?

5,麻黄附子甘草汤,把细辛去掉,加一味甘草,使药物作用更加温和,可见仲景对于虚人外感在治疗上是多么小心翼翼,怕伤正气。  ** 或者说还有补气作用。

悟道:

1,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郝老加了引号,出于何处?为什么指出是阴经,仅仅是因为本论里生甘草是在“少阴病篇”出现的缘故吗? 

2,生甘草熬膏和炒甘草、炙甘草熬膏会有效果的差别吗?是没有必要再炒再熬吧?

 

王雪华

1,甘草干姜汤。甘草,甘味,能缓、能和、能补,也等于对胃肠道,有一种解痉挛的作用。

2 北京王子和老先生60 年代初,在《中医杂志》上首先发表了他治疗狐惑病的临床经验。甘草作为主药,尽管量增加到4 两,他认为应该是生、炙各半,既用了生甘草的清热解毒力,又要取炙甘草补益脾胃的作用,来配合人参和大枣。我认为,他这种临床经验非常可取,实用性很大。我现在要看的病人,我就首先,提笔“生、炙甘草各半”,“各半”可以是各15 克、各20 克,而不是我们通常的5克、10 克,那种用法,为什么?就是既要解毒,又要健脾,两用了。  ** 是否受西医激素治疗的启发?

3狐惑病,甘草泻心汤---大家看,甘草是什么甘草啊?生甘草,而且用量是怎么样呢?(四两),所以生甘草是主药。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一定是取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

** 查阅了金匮、伤寒、药法,都是“甘草四两(炙)”。我的理解,用生甘草比较合理,但是应该说明。

4,心痛病证治 ** 讲解了栝蒌薤白白酒汤等9方)有同学问我,甘草的应用问题。九条原文里,只有两方用了甘草,一个人参汤,一个茯苓杏仁甘草汤。(** 9方)全都是病位在胸膺部,什么时候才用到了甘草?是疼痛由胸膺部牵引到心下,涉及到胃的时候才用了甘草。比方说人参汤,治在中焦,参、姜、术、草。一定是要解决“胸膺部”的问题,需要从中焦而治,涉及到心下,涉及到心痛,或者说胃的寒饮比较重的时候,适当加用甘草。所以他不用炙甘草,甘草的量不要大,他是为了振奋阳气才用的,因为振奋阳气才有利于化除饮邪。

我想,比方说治疗梅核气病。---你看梅核气病位就在咽喉部位,也算胸膈以上的病变。半夏厚朴汤,用苏叶,却没用甘草,因为那个病机上,也叫做痰气郁结。因此这也等于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用甘草,尽管是阴寒之邪,甘草还是为缓。因此我在讲化瘀方里的血府逐瘀汤,也是要把甘草、生地,包括芍药这样酸敛阴柔的药物去掉,(** 不是所有的证都去)就是要有利于除阴寒之邪,它也是从仲景论述本篇内容,而得到的启发。 

** 辩证病位在上焦,病性偏寒,病机涉及寒、痰、饮、瘀者,应该考虑,甘缓是否有利于祛邪,或者配伍问题。比如,血府逐瘀汤,我在用于心痛时,从未考虑过甘草的甘缓和酸敛阴柔药物的问题。小青龙汤,治在上焦,寒饮,甘草用到三两,但是里面有麻、桂、姜、辛、夏的温热燥,甘草就必须用。甘草汤、桔梗汤,是治热的。第一次听如此解释,有道理,虽未必照搬,知有此一说,算一个收获!

 

娄多峰《痹证治验》,凡用川乌、草乌,必配伍甘草,如:制川乌9克,制草乌9克,甘草6912克。痹病,我使用二乌以此为准,但是特别注意心功能,以避风险。

 

张廷模

1过去利尿通淋用甘草梢 ** 言外之意,现在不讲究。

2,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

3甘草大剂量内服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皮下脂肪堆积而肥胖,毛发生长,全身体毛增加,这都是它出现激素过多的一些症状。

4,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中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5,【现代研究】

甘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并与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甙有协同作用;  能促进胰液分泌;  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还有一定平喘作用;  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  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悟道:

1,看来,甘草的副作用,似乎还是其类激素作用所致?

2,张廷模:补虚或止咳平喘,一般蜜制为主,清热解毒生用,其它的生、蜜均可。

   张锡纯,善用中药生品,如石膏、牡蛎等。但是强调了“炙用则补力较大”,并且有“若轧末生服,转能通利二便,消除胀满。”并举三个例子说明。所举例一是量小,二是多因素,尚难凭信。

生、炙甘草同用,郝老举了李东垣的方子,生炙各半。治疗狐惑病,王雪华举了王子和老先生和她自己的例子,都是生炙各半。我就怀疑这样的用法是否有必要?

平时怕麻烦,只用生甘草,药入方中,效应复杂,难以验证,今后就依诸家所说,该麻烦的就麻烦点儿吧!

3药法:甘平,入十二经。张锡纯:性微温。

张廷模:甘、微寒、平。归心、肺、脾、胃经。 就记住心肺脾胃四字吧,病位比较明确。

4,张廷模强调了把“清热”和“解毒”分开理解,有道理。

本经主“寒热邪气”。祛邪方面,说到热的方面多,一般不提寒字?伤寒是寒邪伤人,却是“热病”;这个寒热邪气的“寒”字,是指以寒热为主要表现,寒邪引起的热病的意思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升麻汤随想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袁家玑)
跟着医圣张仲景学习“煎药法”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四课
仲景4大法:表里兼治法、寒热兼治法、虚实兼治法、五味相合法
和解之剂第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