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只是概括地说明了“立人极”问题的来源与宗旨。在《通书》中,他对“立人极”的思想做了更为详细的系统的说明。
  
(一)道德的根源在于“善恶分”。如果人是纯善而无恶或者纯恶而无善,或者根本没有善恶之分,道德的存在便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没有存在的意义。周敦颐认为,人自从有了善恶之分后,便“万事出矣”,伦理道德也就成了必要的了。
  
(二)以“五性说”来解释善恶的来源。周敦颐认为,善恶的根源在于人性之中。人有“五性”,“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师第七》,《周子全书》卷8)。五种相互差异的人性,活动感于外物时,便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同上)也就是说,由于人性之不齐,存在着刚柔善恶差异,所以道德是必要的。五性之中,中是圣人之性,是最好的人性,也是人性修养的目标。在此,周敦颐明显发挥了《中庸》的思想。
  
人性善恶,并不是对人性所做的统计测量,而是对人性的哲学把握。自古至今,所有的人性论都不过是关于人性的假说。人性本善,这是儒家人性论上占主流的观点,也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由于人性本善,所以道德才能可能。如果人在根性就是恶的,人类不可能为善去恶的话,那么道德本身就成为不可能的。人性本善,但人性由于受到后天的影响,就不免有恶,因而道德就成为必要。宋明理学家大都从哲学上对性善论和后天之恶作了论证。周敦颐的论证,本身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人生来就存在着人性上的差异,除圣人之外,都不能达到中,那么如果能说明人性是本善的呢?“五性说”侧重于对道德必要性的解释,对于性善论则缺乏论证。这一理论上的缺陷为朱子所注意。朱子认为,周敦颐的五性,是以气禀而言,在五性之上,还应该有一个全善无恶、浑然天理的天地之性。否则,作为道德可能性基础的性善论便失去了哲学根据。其实,正和朱子的思路一样,周敦颐本人对性善论也作了论证,只不过并不是以五性之说来论证,而是以“诚”来作论证的。
  
何为“诚”? 周敦颐认为,诚也就是“纯粹至善者也”。(《诚上第一》,《周子全书》卷7)诚的字面意思是“实”,亦即至善之义。“诚”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是与“无极”的本体地位相对应的。“诚无为,几善恶”(《诚几德第三》,《周子全书》卷7)“几者,动之微,动则有为而善恶形矣。诚无为,则善而已。动而有为,则有善有恶。”(《通书》,《朱子语类》卷94)诚本身是至善无为,正象无极本身是寂然不动的,善恶的形成则是在运动变化之初(几)产生的,正象太极阴静阳动的变化。在此,濂溪按照《太极图说》所说的无极与太极之间有关系,以至善无为的诚和运动变化(几)所引发的善恶的分化,来说明本善的人性是如何产生出恶的。
 
如何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为恶的根源找到合乎逻辑的、自身不相矛盾的解释,是理学家们的共同课题。周敦颐的解决方式对其后的理学家们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后来理学家们用未发、已发的讨论,替代了无为和几这两个范畴,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一致的。
  
(三)圣人的标准是诚。
  
周敦颐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下第二》,《周子全书》卷7)。“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百行”,指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至善的诚,既是道德伦理的最高原则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其它原则和规范的根源。圣人惟诚,才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故而周敦颐提出,“诚者,圣人之本”(《诚上第一》,《周子全书》卷7),把诚作为圣人的根本。
  
(四)圣人之道为仁义中正。
  
周敦颐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太极图说自注》,《周子全书》卷2)所谓“圣人之道”,是指由圣人制定的儒家的伦理道德。仁义中正即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道德德目。
  
对于仁与义,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早在韩愈就已把圣人之道的内容归结与仁义。此外,对于圣人之道的理解,一般定之以仁义礼智信或者仁义礼智,而周敦颐则以中正来替代礼智,这是周敦颐思想的特色。 “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和”的思想,二是“允执厥中”的意思,即无过不及,恰如其分。“正”,与“邪”相对,按周敦颐的解释,“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诚下第二》,《周子全书》卷7)“动而正曰道”(《慎动第五》,《周子全书》卷8)。“静无”时自然为正,就如同“诚”为至善而无恶一样,“动有”时则善恶相分,能够中正而无邪,则合于道。
  
那么为何周敦颐要以中正来替代礼智呢?朱子认为,“中即礼,正即智,图解备矣。”(《道第六注》,《周子全书》卷8),“中正即礼智,中正尤亲切。中是礼之得宜处,正是智之正当处;中者,礼之极;正者,智之体。”(《太极图说·集说》,《周子全书》卷2)中正也就是礼智,但是比之礼智更具道德上的规定性。
  
除“仁义中正”之外,周敦颐还把“公”作为“圣人之道”的内容。“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公第三十七》,《周子全书》卷10)从“天无私载,地无私覆”,而推出“天地至公”,在汉代早已是十分流行的哲学观念,无论是在《易传》、《礼记》还是《忠经》中,都明显地载明了这种观念。“公”与“私”相对,克私而公,在政治生活中尤其重要。圣人之道在政治上的功能,便是作为统治者的为政之道,舍己私而为公家,是十分必要的。
  
(五)为学的目的在于成贤成圣。人的最高境界是“圣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志学第十》,《周子全书》卷8)“希”通“晞”,仰望、景仰之意。士以贤人为榜样和目标,贤人以圣人为榜样和目标,圣人则与天齐。成贤成圣,学以至圣人,成为宋明理学家们为学的共同目标。
  
(六)为圣的修养功夫。圣人天生至善无恶,而一般人若要成贤成圣,则需经过一番修养道德的功夫。濂溪指出,“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损益动第三十一》,《周子全书》卷10)。君子自强不息地追求诚的境界,必须通过窒欲和迁善改过才能够达到。“窒欲”和“迁善改过”便是修养的主要功夫。
  
把与欲望作斗争当作道德的主要内容,这是宋明理学家们在儒学上的一大发明。周敦颐明确提出无欲的主张,在一篇论以学圣为宗旨的这就是说文章中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庶矣乎!”(《圣学第二十》,《周子全书》卷9)强调节制欲望,先秦儒家也时有论述,比如孟子就强调要“寡欲”,然而周敦颐对他们的论述并不满意,而是要完全消灭人的欲望。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贤圣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亭说》,《周子全书》卷17)
  
“无欲”的思想在周敦颐的思想中非常重要,它被后学者看作是“《通书》之在旨也”(《圣学第二十·集说》,《周子全书》卷9),同时它也是周敦颐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少时曾游学于周敦颐门下的程伊川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在周敦颐看来,孔子的弟子颜回便是“无欲”的典型和榜样。“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颜子第二十三》,《周子全书》卷9)这便是理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寻孔颜乐处”。
  
(七)治平之道:礼乐教化,辅以刑法。《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理学家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敦颐的哲学也设计了这种治平的功能。《通书》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顺化第十一》,《周子全书》卷8)治平与否,在于君主一人。那么君主如何才能治理天下呢?周敦颐的答案是:制礼、作乐和刑法。其中,礼是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乐是以平和之声来教化人的心志,起着德育的作用。礼先而乐后,乐辅礼而行。礼乐之不足,辅以刑法。同时,濂溪也主张“慎刑”,反对滥刑残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6)周敦颐的人生哲学
阐释太极图说哲学三路径(二)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一:周敦颐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格物致知
中国历代大儒(47位大师的简明小传) 十八
周敦颐太极图,为什么是“主静立人极”,而不是“主动立人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