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闯关东”是如何形成的?直接原因:清朝对东北全面封锁达224年

十多年前,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为大家全方位展示了清朝末年北方人背井离乡“闯关东”的场景。闯关东的“关”,指山海关,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关内是中原大地,关外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东北三省。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闯关东”是北方地区广大老百姓的一种自发移民活动。许多人还是不太明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按理说老百姓在自己的国家来去自由,为什么到东北要用“闯”呢?

1636年,皇太极建立了大清政权,定都盛京(今沈阳)。1644年清军入关后,正式迁都北京。清朝迁都北京后,统治者把大清王朝的发祥地东北地区视为了特殊地带。

晚清时期的山海关

在他们看来,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必须加以管控封禁。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其“龙脉”受损;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东北特产如人参、东珠等,清朝皇室贵族视之为珍宝。

为了防止汉人等进入东北地区,皇太极发明了一种“柳条边”作为内陆与东北的封禁界线。柳条边全长1300多公里,是用土垒起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坝,然后在堤上种上柳树,堤边再挖一条宽、深各八尺的壕沟。这个隔离工程从皇太极开始直到康熙20年才完成,整整耗时43年。

东北地区的柳条边遗址

在清朝迁都北京的初期,面对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各地不断爆发的农民军,清朝政权并不十分稳定。顺治皇帝当时曾告诫满洲的王公贵族,一旦到了末路就退守关东,东北地区可以作为满洲的复兴基地。

所以在清朝各个时期,统治者对东北地区一直持以封禁政策,时紧时松。本来满人入关导致东北人口数量锐减,至1840年,大约8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地区人口才300多万,而当时全国人口已达四亿多。

闯关东的逃荒人群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黄河下游地区连年旱涝成灾,民不聊生,饥不择食的灾民不顾禁令,冒着被严惩的危险,成群结队地“闯”入地广人稀、富饶丰美的东北地区谋生,这就是“闯关东”的初始阶段。

长期的封禁使得东北地区人口稀少,阻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导致边疆空虚,为沙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闯关东的逃荒人群

在十九世纪末期,沙俄见清朝边防力量薄弱,不时染指东北边境地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对东北地区开禁放垦,充实人口,东北大地正式向关内百姓敞开。至此,东北地区封禁已达224年,而清朝一共才存在了276年。

随着大量逃荒的流民涌入,到了1910年,东北地区人口激增至1800万人,其中约1000万是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流民,其中大部分为山东人,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闯关东途中的流民

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处于日寇的控制之下。由于日本人对东北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由此造成劳动力严重紧缺,“闯关东”一度达到了高潮。在全国解放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人口大迁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闯关东开发了东北边疆,抵御了沙俄、日本殖民势力对华渗透和领土蚕食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
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温暖富饶的江南?
数百万人逃难东北,“闯关东”的血泪史!
清代柳条边与本溪封禁
比“闯关东”更早的顺治初年拨民辽东,“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