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仪对古代家族女性有哪些规定?如何影响她们在冠婚丧祭的言行?

序言: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礼仪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们的言行举止礼貌。礼仪秩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秦始皇'焚书投儒',儒学在秦朝遭受重创,但进入西汉以后,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并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从此进入正统思想并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哲学。从那时起,儒家思想就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于'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对妇女的言行做出了一系列的礼仪规定。毫无疑问这些规定是时代的产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随之变化发展。

本文就将以这些规定中的部分——女性在家族活动(及笄礼、婚礼、丧礼、葬礼)中的行为规范为切入点,通过了解这些礼仪规范,明确古代女性在家族中参加的笄礼、婚礼、丧礼以及祭礼中的规范具体有哪些?我们从哪些典籍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规范?这些规范是从何而来的,受何思想的影响?通过这些礼仪规定,我们能否感受出,当时社会风气是如何?下文就将会具体阐述古代女性在笄礼、婚礼、丧礼和祭礼中的不同礼仪规范,并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儒家

一、笄礼中的女性仪节规定

古人曾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冠礼是男子在成年时举办的仪式,而女子在15岁时举行的成人礼就是'笄礼'。笄礼的主持人一般是女性家长,还会安排一位女宾负责加笄。女宾将即将成年女子头发散开之后,盘在头顶;加笄后还会取字。到了20岁,如果女性还未许嫁,那么就还要举行笄礼。中国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深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因此在各类典籍中对女子及笄礼的记载少之又少,我们很难详细了解女性在笄礼中的仪式和过程具体如何。

根据《礼记》中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我们只能了解到女子十五岁许嫁后行及笄礼;要是女性十五岁后还未许嫁,就'其未许嫁,二十而弃',这是郑玄在《礼记内则》注中的记载。《礼记杂记下》中记载道:'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弃,礼之。妇人执礼。燕则鬈首。'这句话中的妇人指的是家里的成年女性,最有可能指的是父亲的妾房。所以说,这个笄礼的意义与许嫁时候举行的笄礼意义不同。

笄礼

在《礼记内则》还有一句话是:'言妇人执其礼,明非许嫁之弃。'可见笄礼最重要的象征意义不是幼女成年,而是意味着许嫁。此外,该书也指出,我们的祖先们为即将成年的女性举行及笄礼这一仪式,是要提示受礼者:从此将正式成年,从家庭中不需要肩负责任的孩子到正式步入社会,只有做到孝顺、爱护、忠诚、服从,才能成为合格的女性,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随着时代进一步发展,女性在及笄礼上的仪礼规定越来越详细具体。比如司马光的《书仪》与朱熹《家礼》。《书仪》创作于北宋初年。司马光在书中写道,及笄礼由'主妇'主持,也就是受笄女子家中的女性家长,比如说是祖母、母亲之类的女性长辈。除此之外,还要请本族中一位贤惠知理的妇女作为'女宾'并挑选'赞者'(协助完成礼仪的人),亦有很多观礼者,除了家族中妇女,还有亲朋好友前来观礼。但朱熹的《家礼》中,礼制并非如此。朱熹指出,及笄礼属于家事,所以主持人就是受笄女子的母亲,也不需要'女宾'和'赞者',更不需要请人来观礼。

通过以上几部典籍,我们明白了不同时期对女性在及笄礼上的行为规范有相同之处,亦有略微差别。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之一,是重要的人文遗产,在历史上,在成年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及笄女子正在受笄

二、古代女性婚礼仪节规定

在成语'成家立业'中,先'成家'后'立业'的顺序无疑是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最佳体现。尽管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大多开始信奉'立业成家',女性也愈发要求'独立',但也并不妨碍我们明白,无论是古代还是21世纪的现代,婚姻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礼记》中也载:婚礼,是礼仪之本。

婚礼

约5500年到4000年前,远古时期的人类宗法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开始了宗法时代。在宗法社会晚期,私有财产出现了。因此,父家长去世后,他们的财产和权力就需要一个继承人来继承。因此,宗法制度应运而生,后来逐渐发展为宗族制度。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以亲属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一个人的婚姻与宗法关系密不可分。婚礼制度和程序与宗族制度的完善相辅相成,是宗族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宗族制度的维护与婚礼密切相关。因此,婚礼的礼仪在古代尤为重要。

1、婚前仪节规定

在《礼记·昏义》和《仪礼·士昏礼》这两部典籍中,对妇女在婚礼中的角色和分工进行了界定,表达出礼仪制定者规范妇女社会行为的希望。在这两种古代书籍中,都详细记录了古人的婚礼仪式。'六礼'(即从婚前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到成婚时的迎亲仪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规定。'六礼'的前五礼,禁止男女双方直接接触,女子更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郑玄在《士昏礼》中解释道:'皆所以养廉耻'。在双方家长商定好婚事后,在迎亲这一环节,新妇才能出面参与其中,最终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

成婚

2、 成婚当天的仪节规定

迎亲当天,新娘要穿戴打扮,面朝南站立房中,等待新郎到来。新郎到来后,跟从新郎从西阶走下(因为女方长辈也在场,新郎与新娘都属于地位低下者)。到夫家门前,'婿揖妇以入'。新妇入门后的具体礼仪,在《士昏礼》中记载的十分繁琐,例如对新娘站立及入座的方向、洗手、吃饭、答拜等都有详细的礼仪制度记载。而在《昏义》中则省去了太过繁琐的流程,只有'共牢而食,合香而醅'的记载。

新妇到夫家之后夫妻对拜

3、婚后首天仪节制度——拜见公婆

无论今时亦或往日,婚姻都不仅被视作男女双方之事,更关系着整个家族的传承。因此对于新妇来说,拜见舅姑(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说的公婆)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这意味着自己从一个外人正式过渡到夫家的一份子。在《礼记·昏义》和《仪礼·士昏礼》两部古礼记中,拜见舅姑的礼仪细节都记载了在拜见之后,舅姑从西阶下堂,新妇从东阶下堂的仪节,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新妇自此成为了夫家重要的一份子。

但如果新妇嫁入夫家时,公公婆婆已经去世,那么新妇就要在祠堂中祭拜告知舅姑。这在《士昏礼》中有详细的仪节:'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席于庙奥,东面,右几……祝曰: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而在朱熹的《家礼》中,除去以上的仪节,还补充了'妇见于诸尊长',就是说新妇除了要拜见舅姑,还要拜见夫家的其他长辈。

拜见公婆

三、古代女性在丧礼中的仪节

丧礼在传统礼仪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丧礼中,由于女性婚姻状态发生变化,因此古代女性在丧礼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若女性待字闺中未嫁,则服丧礼仪与男性相同,即为父亲服丧斩衰三年,但若是母丧,就是服丧齐衰(齐衰是'五服中'仅次于斩衰的丧服),还要在父亲已经去世的前提下。这种服丧方式贯彻了以父为尊的理念,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女子嫁人,就会'以夫为天',被排除在父族之外。如果女性被夫家休弃,那么服丧的礼仪制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朱熹的《家礼》中,男女之别的规范尤为突出,从服饰、方位、器物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规定。丧礼中,女性要使用'盖头'(此处的盖头不同于嫁人时的'红盖头');男女分开站立,而且基本是女西男东;器物方面也不一样:男子'藉以席荐',而妇人'藉以高木'等等。

丧葬礼

四、 古代女性在祭礼中的仪节

古人十分重视祭祖,因此会严格按照礼节举行祭祀活动。在《家礼》中,朱熹记载平民百姓的礼仪最详细,比如涵盖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在内的祭祀活动等。作为家庭的一员,妇女在家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有关四季祭的规定最为详尽。祭祀前三天,男主人领着所有的男性家庭成员到外室进行斋戒,而家庭主妇领着所有的女性到内室禁食。前一天,摆放祖位和祭祀用具。主人带领人们去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动物,家庭主妇则领着家中女性准备盘子及祭品。祭日的当天清晨,蔬菜、水果、酒和食物等都被摆放出来。家庭主妇负责给加热祭品,然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在东台阶下的大床上。天亮时,将祖先牌位拿出来摆好。

祭祀时,女性按地位的不同来站位:西台下的主妇面朝北面站立,如果是主人的母亲,就站在家庭主妇前面,其他人,如伯母、叔母、姑母则依次站在后面,儿子、孙媳也一样。嫂子、弟弟的媳妇和家里的姐妹则站在主妇的左边。而在这些人中,如果有比主母的母亲年龄大的,就站在前面一点。

祭祀礼

安放祖先牌位时,主妇跟在主人后面,并负责安放女性先祖。之后的步骤大致有十四个,即参神、降神、进馔、初献、亚献、终献、侑食、合门、启门、受胖、辞神、纳主、撤、悛等十四部分。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是进馔、亚献、侑食、合门、启门、纳主、撤这几部分。

在进馔时,主妇跟随在男主人后面,摆放面食、米饭等(都置于西侧)。亚献,指的是主妇在男主人完成'初献'之后,率领家中女性呈上祭品。侑食,即劝食,在饭食中插上筷子,放在香案的西南边。合门(关门),主妇站在大门西侧,面朝东面,其余女性站在主妇之后。启门(开门),主妇跟在主人后面为先祖们的神位奉茶。纳主,即收藏牌位,主妇辅助男主人将牌位收进匣子中。撤,指的是撤去祭食,主妇负责将祭品撤走,收藏好祭器。

从上面的记载中,不难发现,祭礼中的女性,都是作为男主人的辅助者,所站方位都是在西面,各行为都是在男主人之后进行,这也正体现了传统儒家男尊女卑的伦理秩序。

正举行祭礼的一家人

结语:综上,我们通过对《礼记》和《家礼》两部典籍的比较,了解了古代家族中女性在各个仪节中的角色。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家族中对女性在各个家族仪式的礼仪制度规定基本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在冠嫁丧祭仪式上各有不同,有繁琐记载,亦有一笔带过的内容。尽管有些地方对女性礼仪记载不多,我们仍能看出,古代中国的各项仪节都对女性的言行做出了具体要求,一以贯之的体现了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例如在祭礼时女性作为男性辅助者的角色出现。这说明,在古代礼仪秩序中,男女并不平等。但从中也不难发现,古人理想的女性形象是贤能懂礼、不违礼的,这也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当今社会亦有参考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的婚礼】
《礼记》与现代精神文明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
民俗学论坛:朱子《家礼》与宋明以来家祭礼仪模式建构
中华传统礼仪——传统称谓
高中流行恢复成年礼,可传统周礼的成年礼怎么做,你真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