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新石器时代史前文明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距今7000年


距今6000年

分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处、甘肃省104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其中,陕西省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遗址数量大大超过周边省份。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耀县的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遗址位于洛阳市西80公里渑池县东北的仰韶村。仰韶村北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抬头仰望,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来。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

1916年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价值

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及对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洛阳王湾遗址和孟津妯娌遗址等的发掘,结合陕西半坡遗址等大面积发掘,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讨。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分布广泛,南到江汉平原,北达内蒙古草原,目前发现的遗址有一千余处。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处、甘肃省104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其中,陕西省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遗址数量大大超过周边省份。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是陕西关中地区耀县的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


仰韶文化

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遗址位于洛阳市西80公里渑池县东北的仰韶村。仰韶村北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抬头仰望,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来。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 1916年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文献记载

一 仰韶文化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遗址中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及纺织用的石制纺轮。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钵、鼎等形制。仰韶陶器多数是粗陶,其中有一种彩陶,以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带有彩绘为特征。考古学上命名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当作同系统文化的代表名称。

仰韶文化散布在广大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以及华北、中原等地区。从这些遗址和多量的遗物里,可以推想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一)农业在生产部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遗址多有石斧的发见,石斧是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工具。遗址多在河谷里,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种植。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东西约五六○公尺,南北约八○○公尺,面积很不小。遗址中有长方形土坑,四面有壁,象个小屋。许多小屋相互接连,形成一个村落。如果当时居民不是从事农业,不可能有这种相当巩固的定居生活。近年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见,有力地证明了农业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半坡遗址提供出丰富的资料,说明当时居民的生活情况。生产工具有石斧和骨锄,农产物有粟。一陶罐粟在居室内发见,一陶钵粟是作为殉葬物放在墓葬里,足见当时人生活已经离不开农业,粟尤其是重要的食物。

(二)畜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仰韶遗址中有许多猪、马、牛的骨骼,其中猪骨最多。猪的大量饲养,也说明当时居住地已相当安定。

(三)手工业陶器、陶片发见最多,西阴村遗址发见的多至数万片,制造技术和纹饰,一般说是很精美的。西阴村和大赉店(河南濬县)遗址都有纺轮,骨针、骨锥各遗址都有,足见纺织与缝纫已是一种普遍的手工业。石刀、石斧是各遗址常见的器物,有了这些工具,可以进行多种生产。

(四)弓箭的使用弓箭是中石器时代后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工具。有了弓箭,狩猎生活逐渐过渡到原始畜牧业。仰韶文化各遗址多有石镞、骨镞,可见当时已普遍使用弓箭。

(五)货物交换在甘肃各遗址的墓葬中,发见磨制的玉片、玉瑗和海贝,据推测,玉可能是从新疆来的,贝是从沿海地区来的,想见甘肃居民对沿海地区已经有了交换关系。列宁说“遗产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而私有制则是随着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已经处在萌芽状态的社会劳动的专业化和产品在市场上的出卖是私有制的基础。”由于交换关系的继续发展,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了,而且开始有奴隶,也就在这种情况下,阶级开始了它的胚胎状态。半坡遗址有公共墓地,埋葬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带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装饰品。还有一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没有带殉葬物。这是死者身分不同的表示。春秋时晋国大夫子犯说,仰的人叫做“得天”,俯的人叫做“伏其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俯身的人是罪人,奴隶是被看作罪人的。

(六)艺术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观的。发展到了属于铜器时代的辛店遗址的陶器,纹饰较为复杂,纹饰间还点缀着犬羊的图形,有的还涂有人形纹。

根据上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农业、畜牧业已经是重要的生产部门。陶器、武器和一般工具,种类颇多,说明手工业也在发展。氏族内部开始有某种程度的分工,私有制度萌芽了。

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离现代约有四五千年。据传说,神农氏时代完了以后,黄帝、尧、舜相继起来,那时候制作衣裳,“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易·系辞传》)。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当是黄帝族的文化。

二 后冈下层的仰韶文化

河南安阳县后冈地方,曾发见累叠着小屯、龙山和仰韶三种文化的遗址。小屯文化在上层(商文化),龙山文化在中层(夏文化),仰韶文化在下层。仰韶层陶器一般是红色陶片上画简单的红色花纹,与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所见陶器红地或黄地,缀以黑色或紫色花纹,显然有些区别,因此,这种陶器也叫做赤陶。传说中炎帝又称赤帝(《大戴礼记·五帝德篇》),炎帝族先于黄帝族自中国西北部进入中原地区。后冈下层的仰韶文化可能就是炎帝族文化的一个遗址。(摘录于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一编


主要分类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大类型。

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作品:1、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2、彩陶船形壶


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

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

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纹盆、勾叶纹彩陶盆、植物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盆、彩陶鲵鱼纹瓶、漩涡纹曲腹盆、鹳鱼石斧缸


彩陶纹饰特点

吉祥纹饰从古陶开始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三种手工业之一(另外两种是冶金和纺织),中国人早在8000年前就懂得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用火烧硬,塑造成经久耐用的日用器皿。在制造陶器时,部分聪明的工匠发现,如果在器物成形时先在胎体上刻画图案,陶器烧成后这些图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出现在裴李岗、磁山文化陶器上的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就是这一时期工匠们的杰作。古人刻画这些纹饰是单纯为了美观还是另有寓意?由于年代太久远,现代人不得而知。

然而,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却很明显地具有某种含义,可以将其视为中国陶瓷吉祥艺术的开端。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只是‘美观’、‘装饰’而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


花瓣纹是彩陶主要纹饰

从吉祥艺术的角度讲,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纹饰从写实演变成非写实的几何纹样,只是形式上产生了变化,其所蕴含的内容和含义是没有变的,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对这些纹饰的吉祥含义给出“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彩陶上的纹饰寄托了古代先民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由于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仰韶文化可细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等类型,彩陶上的纹饰最常见的是花卉图案、几何形图案以及动物图案,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纹饰,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形似绽开的花朵。花瓣纹有两类:一类是由彩绘实体纹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榄形,由中心向周围展开;另一类是由多个弧边三角纹相接而成,空白处形成花瓣图案。这种图案不仅在远古文化中独一无二,还与华夏民族的称谓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华”字即“花”字,是由一朵盛开花朵的象形字演变而来。《说文解字》称:“开花,谓之华”,又说:“五色为之夏。”根据以上释义,可以将“华夏”解释成“五色的花朵”。“华”在古代是汉族的称谓,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一句的“华”就指汉族。而“华夏”既指汉族,又是中原地区的代称,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中的“羽威震华夏”就是说关羽威震中原。发展到后来,“华”和“华夏”不仅是汉族的称谓,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称谓。

印刻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大量花瓣纹表明,色彩缤纷的花朵在古代先民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吉祥含义,它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象征,陶器上的花瓣纹是中原地区民族的标志。只要看到绘有花瓣纹的彩陶,其他民族都知道它们出自哪里。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早在夏商周以前就有其他民族称中原地区的民族为“花族”,随着文字的产生和演变,才变成后来的“华族”和“华夏民族”。


鱼纹鸟纹寓意渔猎丰收

仰韶文化彩陶动物图案最有名的是鱼纹、鸟纹、蛙纹和鹿纹。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的主要纹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鱼形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一种图案更为奇特;在鱼形图案的轮廓里面,还出现了人的面孔,可见古代先民们多么渴望得到水中的鱼。自从鱼纹出现在彩陶上之后,鱼纹便与中国的吉祥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成为自由和财富的象征,几乎在所有传统艺术品当中都有鱼纹出现。其实,不管是鱼纹、鸟纹,还是蛙纹、鹿纹,这些彩陶上的动物图案都有可能表达了当时人们希望渔猎丰收的美好愿望。


经济状况

仰韶文化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比原始农业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氏族部落在河谷阶地上营建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氏族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活,同时饲养猪、羊等家畜,兼营狩猎、采集和捕捞水中的鱼蚌。这一时期的原始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制陶业、石器制造和其它手工业技术在各种类型的氏族经济生产中普遍得到推广和传播,一些先进技术已影响到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南地区。仰韶文化的两千年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仰韶文化遗址
彩陶的文化与价值
仰韶彩陶纹饰:红地黑彩
仰韶细泥彩陶罐 纹饰动感有韵律
考古学家在仰韶遗址,发现古老的“陶文”,这种文字竟然可以解读
中国新石器时代史前文明-大地湾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