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崔仲三先生答拳友

:“双峰贯耳”动作中两拳拳眼是朝斜上还是朝斜下?如果朝斜下,两肘肘尖是否会朝两边或者是朝上,那么这还符合“坠肘”这个要求吗?

崔老师答复:无先生您好!“沉肩垂肘”是太极拳非常重要的动作要领,在我们的演练过程中时刻要做到。双峰贯耳的动作,虽然是双拳在体前上举,“沉肩垂肘”的要领不可丢。无论是拳眼相对或微微向下斜相对肘关节绝不可扬起。肩关节放松,双臂撑圆。只有这样做,动作才饱满,劲力才顺达,动作外形才显得轻灵、活泼,才达到虚领顶劲的精神提起、气沉丹田的沉稳、不偏不倚的身形。而绝不是耸肩、扬肘的单纯的僵硬的动作劲力的追求。所以杨式太极拳的练习要理解“松”的概念,追求松的感觉。只有很好的理解,才有最好的体现。谢谢您的信,再见。

太极爱好者:崔老师春节好!永年拳社的同仁拳友们春节好!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拳技大增,功夫大长!网站越办越好,拳社发展越红火!

崔老师答复:太极爱好者 您好!谢谢。虽然我们还没有做到最好,没有更完善的技术力量,但是我们一直以满腔的热情,与太极拳朋友们进行着交流,有大家的厚爱,支持,我们就更有信心了,会更加努力。同时更期望太极拳朋友们给我们更好的建议和帮助。衷心的感谢,真诚的交流,再问好。

太极BB:在下拥有崔老师的「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VCD」及「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但在老师的「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一书中只见107式。那么不见了的是哪一式呢?另外,在吉良晨前辈的「杨氏太极拳真义」一书中的〈崔毅士老师囗授,受业弟子吉良晨笔录〉的杨氏太极拳十三势(八十八式)名称中,又只有88式?!究竟杨氏太极拳是有88式,108式还是107式?

崔老师答复:太极BB 先生您好!  新年好,谢谢您的信。我的书中在编辑的时候,把最后的动作给合到一起了,我也是书出版后看到的。所以纠正来不及了,对不起。杨式太极拳动作名称数量的多少我认为并不重要,当然在每个人学习的时候老师的传授可能有不同,但是基本动作是一样的,只是重复动作的数量多少而已。在练习的时候要注重风格、特点、韵味的掌握,把握好动作的精髓,无论多少式应该是一样的。

太极BB:没想到崔老师真的会亲自回答小弟之问题,而且是这样快,谢谢。 老师说得对!动作名称数量并不重要!正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小弟还有些「崔式」太极的问题,但因事务繁忙,下回才请老师赐教!再谢过老师。

张兆通:崔老,您好,我练习88式太极拳已有多半年,现在的感觉练到一半时,两手气意鼓胀,两臂松沉感觉象充了气,起势时即使想放松两臂仍感觉有僵力,但练到一半时僵力全无。请问催老师,这是不是练太极拳的正常感觉,如果是,离练出所谓的内劲还需要多长时间。

崔老师答复:张老师 您好!看到您的信,谢谢。由于我没有看到您的动作,所以不敢评说。您讲到“起势时即使想放松两臂仍感觉有僵力”。通过您的描述,我感觉您没有放松,应该在肩关节找原因。通过拳术的练习可以去掉自身的僵力,拙劲。在练习过程中去体会松柔、沉稳的感觉。太极拳理论讲“集柔成刚”就是这个道理。您有感觉很好,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们当面探讨。我们都可以受益。谢谢您的信,多联系。再见。

:请问崔老师,您是怎麽理解“放松”的,怎样才能做到全身关节松开,谢谢!

崔老师答复:李女士/先生您好! 看到您的信 。太极拳要求“放松”,首先要明白太极拳“放松”的含义和实质。松不等于“垮”,“放松”不等于“松懈”。松和懈是有不同的含义,我以为杨式太极拳的放松应该注重到两点,一.精神上的放松,是关键,也是灵魂。只有精神意识上的放松,才能正确引导动作的表现,甚至影响到整体的表现状态。二.肢体的放松。在精神放松的意识指导下肢体才能舒展放开,动作才能自如,劲力才能顺达,呼吸才能通畅,在练拳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自我感知的体会,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太极拳的“劲儿”的体会。肩肘的放松,腰髋的松沉,才能达到拳理的要求。肢体关节运动才能灵活,就可以体会到太极拳“屈中求直”的动作理念,在“屈中”寻找“直”的感觉,就是“度”。就是动作要合理,随曲就伸,遇刚则柔,“曲伸、柔刚”之间的变化,才能在瞬间转变。因为杨式太极拳是以曲线和圆的运动方式来表示。因此肢体的曲伸就自然,就不呆板,就显得轻灵。同时随着动作的曲伸变化,力量的刚柔运用,就随之而生。刚柔不是对立,是相互包容,相互消长(音:zhang),是加和减的关系。是天平砝码的平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放松”,练习“放松”,体会“放松”,达到“放松”。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仅要练,更要会“品拳”,才能得到其中的奥妙。一点浅薄的体会。谢谢您的信。再见!

:没想到我提出的“放松”问题,老师能回答的如此详细,万分感谢!!!我现在肩部不能放松,练拳时,手上感觉有气托着一样。我的老师说,主要是不能放松,气才不能收敛入骨髓。我一直认为“放松”就是不使劲儿,老师说必须各个关节一节节松开,就象鞭子一样。现在看了您的解释使我受益非浅,谢谢。愿我杨式太极拳能发扬光大,也祝愿您这个网站越办越好,今后有问题会及时向您请教。再见!

:如何理解王宗岳《太极拳论》里的“无过不及”一句?

崔老师答复:无先生 您好! “无过不及”是指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在劲力上和动作规格上经常出现的弊病,也就是到位的问题。打个比方说汽车到站,车超过了站牌停,过了。没到站就停,差了。恰好停到位,对了。强调的是动作准确,标准。掌握的是劲力的火候,体现。

杜沛远:太极要练桩功吗?平时自己如何练?小杜在网上看到一些资料提到太极桩的信息,时间怎么安排合适?上班的时候可以随时练吗?谢谢您!

崔老师答复:杜沛远 先生您好! 练习太极拳最好有桩功的练习。当然网上介绍的相当多,我就不重复了,您提到上班时间可以练吗,我以为最好不要影响工作,否则老板同意吗?如果您是专业运动员另当别论。工间操的时间可以,要合理安排。

云手:我练太极拳有几年了,因没老师教只能看光盘学.开始还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可从去年开始我感觉腰老难受,前段时间到医院去看了看,医生说是腰肌劳损.我想请问崔老师,这和我练拳有关系吗?是不是不正确的姿势会导致要疼呢?比如:做不到松腰时间久了会腰疼吗?谢谢!

崔老师答复:云手先生您好! 看到您的信。我以为腰肌老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就像您所讲,由于太极拳练习的动作不正确,不正确的动作就容易造成动作的错误的定型,日久天长就容易产生身体某个部位的不舒服。所以我们强调太极拳动作的准确性,太极拳练习的科学性。虽然太极拳的动作缓慢,但是对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就是练拳时动作要达到‘和顺’的要求。既然查出腰肌老损的毛病,一方面要及时治疗,再就是练拳动作的正确,这一点非常重要,请不要忽略。我想不久就可以听到您的好消息。  谢谢来信,再联系。

asd:大腿支撑力不强者在站桩时由于脚力有限 所以不能做到全身放松,那么可不可以先练一定时间的马步把大腿支撑力提升上去 , 再来站桩?

崔老师答复:asd 女士/先生您好!  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我建议您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套路中“左右搂膝”的动作加强腿部力量的锻炼。这样做不仅可以熟练了动作,更可以掌握动作的协调,更重要的是通过左右动作的转换,使腿部的肌肉群得到均衡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平衡能力。非常重要的是动作一定要准确,架势要合理。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谢谢来信,再联系。

asd:看了您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有个问题:那么在腿力不强的情况下可否去站桩呢?

崔老师答复:asd  先生您好!可以练习,没问题。如果在北京的话,星期六上午8:00我在中山公园西南侧有教学,可以来看看 谢谢,多联系。

小王:练拳是否想象气由脚而腿而腰到肩肘到手,还是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崔老师答复:小王先生您好! 我以为在练拳的时候不要给自己造成很多思想上的压力和负担。要顺其自然,不可造作。在练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这样可能效果更好。 谢谢您,再联系。

:怎样才能做到内三合,谢谢!

崔老师答复:李先生您好! 太极拳的内外三合,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合乎拳理的外三合,也就没有内三合的体会。内外三合,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意”与“形”。有形无意,无神。有意无形,无主。所以要做到神形兼备,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内三合的实际含义。

王三:崔教师,您在108式光盘中演示的太极起势动作比杨澄甫先生定型的太极拳起势动作复杂,这是为什么?这个动作有何作用?盼教!杨氏108式光盘中您演示的是下接右搂膝拗步,而女学员演示的是左搂膝拗步,究竟哪个对?谢谢!

崔老师答复:王三先生 您好!看到您的信。太极拳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从露蝉师祖到澄甫宗师拳风和动作不禁相同,时代在发展,太极拳也是在不断的吸收、消化、丰富的过程中。在108式的书中我提到两种起势的方法在后者中突出了立圆的动作,增强了起势动作的攻防含义。您非常的仔细,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套路中,转身左蹬脚接做左搂膝拗步,再连右搂膝。也可以直接作右搂膝。

:我在做“右揽雀尾”的时候,一直找不准“松腰”“沉胯”的感觉,每当捋的时候腰也松不了,胯也沉不下。让人从后面一看就说右胯没沉下,用着力呢。还有按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毛病。有人告诉我说要让小腹有上翻之意,这样就能沉下去了,我越练越糊涂了,崔老师你能给我讲讲吗?通俗一点,谢谢!

崔老师答复:红女士您好!  腰髋的松沉,很多人认为听起来容易,做起来没有感觉。我认为要做到腰髋的松沉,首先要在膝关节、踝关节找原因。膝关节有没有放松?还是直挺?膝关节直挺,踝关节也就僵硬,髋关节也就不能松沉。所以髋、膝、踝关节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有机会的话星期六在中山公园见面,当面再共同探讨吧。

陈先生:请问杨氏太极中掌的动作:五指漏缝张开,掌心内含、虎口撑圆。其中的虎口撑圆是如何呈现?拇指而要与食指呈的角度要很大吗?(我的太极教练认为我的虎口撑圆的话,拇指的意念会太深,拇指应该往食指靠。)

崔老师答复:陈先生您好!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是以掌为主,因此掌型的正确与否就显得非常突出了。掌型的具体要求是:五指漏缝“自然”分开,是“自然”不是特意的张开。掌心内含,虎口“自然”撑圆,不是僵硬的用力。五指的第一指关节(就是手指肚)要在同一平面,并且张指要富有弹性。请您参看我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入门讲座》教学光盘。会对您有帮助的。

陈先生 :我在一年前买了崔老师的光盘片:名家名拳与书、杨氏太极体用图解。练了大概一年,我想请问杨氏太极有无强调呼吸的练习,是否要单独练习呼吸(是顺势腹式呼吸或逆势腹式呼吸),或者要放任自然(自然呼吸),或练习拳式呼吸。

崔老师答复:陈先生您好! 太极拳的练习,最主要的是放松、自然。无论是动作,还是呼吸,乃至精神都要求的是以自然为主。无论您采取何种呼吸方式,根本不可丢。当然自然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动作的过程中,一定不可憋气,特意的把呼吸变成节奏化,不可取。动作与呼吸的自然配合,劲力的顺达,呼吸的自然,气息长短与动作的天一融合。是练拳时的感觉。拳式的屈伸与呼吸的纯自然的配合,定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译名:崔老师您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108式杨式传统太极拳属不属于杨式府内派大架?谢谢!

崔老师答复:译名先生您好!由于我参加中华武术举办“首期太极名家讲堂”的教学任务,所以回信晚了请原谅。我的祖父当年从师于澄甫宗师,并未听到如此的讲法,我自幼年受到祖父的熏陶,也没有讲到。 谢谢您的信。再见!2006.5.6

孙键:练习杨式太极拳有半年了,感觉非常舒服!只是练多了后,膝盖疼,请教老师怎么办?

崔老师答复:孙键先生您好! 造成膝关节的疼痛我想有两个原因1.是练习过力。2.是动作的不合理性造成,就是讲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注意到、忽略了膝关节的运动方向,一味的追求架势的低下,造成膝关节过分承受重力,久之极易造成损伤。仅供参考。

Hruizhou: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练习魏树人演示的杨式太极拳,也即所谓的老六路,请问它跟你们杨式太极拳有何不同?

崔老师答复:hruizhou  先生您好! 在传统的武术套路中,老的讲法是这个套路有几路?就是有几个来回。传统太极拳也一样。在社会上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就有3个来回,也称之为6路。

Asd:请问在杨式太极拳中对于弓步后支撑腿的要求是撑直还是微微弯曲?

崔老师答复:asd 先生您!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是由曲线和圆的动作轨迹所组成,应该处处体现出圆的概念。是曲中求直,含而不露。再者太极拳要求是松腰沉髋,试想如果弓步后支撑腿的要求是撑直,髋关节还能松沉吗?动作必然是僵硬的,不可取。如果是微微弯曲,髋关节、踝关节就自然放松了,身体重心就随之下沉,重心稳固,腰髋就能放松,动作显得自然、舒服。诚然弯曲的幅度要适度,恰倒好处。

兰兰:崔老师:请问什么是太极拳的大架、中架、小架?

崔老师答复:兰兰女士您好!  一般来讲,太极拳的架势以它的动作幅度高低而定。再有一种讲法就是以它的动作内容风格特点而定。

陈先生:最近看到杨振基先生的文章,文里提到:” 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我在您示范的杨氏太极光盘中,您提到抱虎归山是一斜向的搂膝拗步,那左推掌在您的书上应是坐腕立掌,“应是力贯双臂,力达双掌“才是,而不是坡掌的力贯掌心。请问您所示范的传统杨氏太极108式有无坡掌。

崔老师答复:陈先生您好! 你提到的问题由于练习者的体会不同,师传不同,地方方言的不同,可能同一动作,同一名词的具体发音有所区别。我祖父从学澄甫宗师所学、所传,以及我所接触到的动作名词中目前还没有您所讲的动作名称。您可以向杨老前辈求教。也使我们有所收益。2006.6.3

黄强:崔老师您好!距上次向您请教已近一年,您告诉我打太极拳重在找感觉,我理解为是找内劲的感觉。不知是否理解对了,但确实对我帮助很大。一年来,感觉打拳有了质的变化,兴趣大增。首先是在放松的状态下,身上产生了膨胀劲,其次是打拳时感觉各关节间有越来越强的吸力和斥力,身体移动有很强的阻力感。打完拳后,感觉骨骼坚硬如铁,由其是脊柱坚硬沉重。在心情松弛的状态下,会出现肌肉(也许是经脉)不由自主的大面积收缩膨胀,感觉身体饱满。与拳友交流,大都没有此种感觉,推手时拳友感觉我有一种全身整和沉的感觉。因此向老师您请教,此种感觉是否是太极内劲,出现此种感觉是否正常。谢谢!

崔老师答复:黄强先生您好!看到您的信为您高兴。太极拳的练习有些人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肢体动作上,确实是在运动,但是没有感觉,没有自我的“感知”,以我之见,缺少“意”的运用。太极拳是非常重要的头脑运动,不动脑不行。所以“意”的含义相当丰富,只有“松”下来,才能体会到用“劲儿”。而不是劲。肢体的放松,气血的流通,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您在练习的时候能够细细的“品太极,”逐渐的体会太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太极拳神韵。谢谢您的信,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华先生:老师你好,我学习杨式已有大半年,但是始终找不到松且不丢劲的感觉,请指教,多谢!

崔老师答复:华先生您好!杨式太极拳练习首先要理解"放松"的概念."放松"有两点,一是精神放松.二是肢体放松.尤其是肢体放松,往往很多人单纯的理解为肢体不用力,就是放松.其实不然。肢体的放松是为了把关节尽量的舒展,但是不可造作.要自然.在舒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到肢体的自然弧形,也就是"屈中求直”的感觉.再就是“放松不等于不用力”。杨式太极拳的要求之一就是“用力,但不用拙力”。那就是对用力、拙力的含义的正确理解。所以松不等于懈,不等于无力。而松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内在的支撑”。有支撑必然就有力的存在。所以在练拳的时候想到放松,但动作外形不可软塌无力。供您参考。谢谢来信,多联系。

老王:崔老师您好!我不明白怎样用意.第一,一个人练拳时怎样用意?第二,两人练推手时和一个人练时的意一样吗?第三,太极散手用意和遇到歹徒时用意一样吗?能举例说说吗?谢谢!

崔老师答复:老王您好!太极拳的意,就是感觉。您所提到的问题,我理解就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感觉就不一样这是肯定的。一个人练拳,和两个人推手的感觉不一样。当遇到特殊情况就更不一样了。意的体现就是感觉。所以练拳就要有感觉,谢谢,多联系。

太极爱好者:老师您好!瘦人练太极拳会给人没劲儿的感觉?请问这是怎么回事?瘦人练拳时应该注意什么?谢谢

崔老师答复:太极爱好者您好!太极拳的练习不是以人的胖瘦来区分。再者太极拳的内力称之为“劲儿”,而不是力量大小的“劲”。所以它与人的胖瘦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身大力不亏。无论胖瘦在练习的时候都要注意体会内力的体现

:我想请问老师云手的时候怎么分手的虚实?我看崔老师的108式里所讲,在云手时(以右云为例)从左肩到右肩这段为?,右肩到右腹前这段为采按,右腹到左腹这段为下朋,从左腹到左肩为抄裹,那么那一动为实那一段为虚?谢谢!

崔老师答复:红女士您好!太极拳的动作在运行的过程中,虚实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在一个动作出现的时候只是以一种劲力为主,但是在动作变化的时候却要时刻留意到动作整体劲力的表现,力点的转化不是一、二、一的感觉,而是一与二的相互包容的、没有棱角的、自然的体现。如果您明白了这个道理,云手的劲力点的变化,虚实的变化您就可以悟出。因为太极拳称之为“悟性拳”。

:老师谢谢您上次的回复!我现在已经照着光盘学完了108式,看完王仲华的全套演练后,我很茫然。因为我以前练的是24、42、 48。我不清楚在练传统套路的时候所要做的弓步到底怎么做?后腿曲成什么样才是最合适呢?看崔老师的演练时,曲的不太厉害,王仲华的弓步呢,后腿好像曲的比崔老师的厉害,是照着王仲华的练吗?但我感觉她的架子没崔老师的舒展,看完以后老觉得我自己的身子都有点累。还有我看她的手型,食指老是翘着,这样会不会造成整个手臂的僵直不能放松呢?再就是她所示范的转身右蹬脚是错误的吧?因为我只是照光盘模仿,有说的错的地方,理解的不对的,请老师别介意,谢谢!

崔老师答复:红女士您好!  看到您的信,非常感动 ,教学盘您看的仔细,太极拳的动作观察的全面,谢谢。练习太极拳,就像我们在完成一个伟大的雕塑作品,力争完善她,总想把最好的感觉表现出来。这需要时间,要琢磨,更要精雕细刻,不容易。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的吸取,不断的修正,不断的磨练。在太极拳领域里我是学生,我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大家的身上领会到许多知识。充实了自己,丰富了知识。我们都在练习太极拳,都在体会太极拳,更多的交流是非常好的提高。没有固步自封,只有谦逊,共同研修,共同提高,我们一起努力,把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传播。

古月:崔老师:您好!曾有幸听您讲课.受益匪浅.您说要带着意识练拳.该带什麽意识和怎样带意识,敬请明示。谢谢!

崔老师答复:古月先生您好! 太极拳的练习不止是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在动作的同时要有所表现,不仅要注意到动作的轨迹是否正确、动作要领的掌握是否合理、更要体会出本人对动作理解的劲力的表现,是否顺达。每当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模仿,而是要具备以上的感觉,综合起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总成。没有感觉不行,太极拳术的练习,不仅要看动作的外形,同时更重要的是内在感觉的流露,太极拳的动作象京剧韵白一样,同样要有阴、阳、顿、挫。有板有眼。但是她是连贯的、缓慢的、舒展的,动作意识要有不断向前滚动的感觉。所以说太极拳的练习没有意识不行,没有感觉不行,方方面面的因素总起来就是感觉,感觉就是意识。只有意识到,动作才能规范,才能合乎太极拳理,才能熟练掌握和领会太极拳的韵味。

古月:谢谢崔老师!太极、京剧国粹也!!我会按照您的明示去做。    

太极学子:我站桩后有时老想放屁,我不知道这样有没有问题,因为我本人身体有虚弱症状。中医说我有气虚的问题。最近在喝药调理。这种放屁的情况是好还是不太好?

崔老师答复:太极学子您好!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对于消化系统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太极拳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辅助医疗作用。

lb:请问崔毅士宗师早年是否为刘赢洲弟子,如是,三皇炮锤是否流传下来?

崔老师答复: lb 先生您好! 我祖父非常喜欢武术,年青时学习了一些武术套路,但自从拜澄甫宗师后一心研修杨式太极拳,但是其它武术的练习方法给我祖父很多的帮助和启发,包括我祖父早年学习的武式太极拳。应该说武术是一家,相互间的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好!您教的杨式传统68剑的套路基本上已经打下来了,但打的还不好,劲力还掌握不好,有的动作太难了,老是练不到位,比如灵猫扑鼠、鱼跳龙门和野马跳涧三个动作的区别还是搞不清楚,打不出劲力来,打的好难看呀,应该如何去练呢?请老师给予指点,谢谢老师! 另外,我的朋友叫我请教您,太极刀的行礼姿势是怎样的,左手是抱刀吗?右手是拳还是掌呢?

崔老师答复:雪女士您好!太极刀的礼节左手抱刀,右手为掌,称之为“抱刀理”,左手提刀,右手为掌,称之为“提刀理”。

太极拳爱好者:崔老师,我是山东日照人,今年快40了,我对杨式太极拳非常有兴趣,我买了一本你写的《杨式太极拳体用拳术》,跟学者学了一部分,但难度很大,请问山东又无高手,你的学生呐?我打完拳后,总觉腰部肌肉痕紧张,是否练的不对?

崔老师答复:太极拳爱好者您好!看到您的信,非常感谢您看到我的书。您的信中提到“我打完拳后,总觉腰部肌肉很紧张,是否练的不对”。往往初学太极拳的人,由于不能很好的体会“放松”的理论要求,处于一边练,一边想的阶段,总是有意识的去做动作,达不到下意识的熟练的程度,再就是腿部力量的欠缺,动作的不协调,因此常常自我较劲,这种现象很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逐渐会好转,没问题的。尽量按书上的要求去理解动作,掌握动作,演练动作,不要图快,开始要慢慢来,理解了,掌握了,再进行下一动作的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太极爱好者:老师您好,感谢你的回复。还有一个问题,踢腿时是慢慢抬起还是曲膝抬起想前踢出?

崔老师答复:太极拳爱好者您好!在武术套路中有直摆性的腿法,就要求在踢腿的时候,是直腿踢起。在太极拳的套路中一般来讲无论踢腿或分腿都是在屈膝提起的过程中来完成动作。

读论语:老师,赵斌的杨式太极拳85式,好像和您的108内容一样的,是不是呢?为什么一样的动作姿势,数量有这么多的差别呢?谢谢!

崔老师答复:读论语您好!太极拳套路的动作包括武术套路的动作都是由多元素的基本动作组成,只是在编排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乃至于重复动作的组数,个数也有不同。但是无论动作数量多与少,主要看套路是否符合本拳种的风格特点,是否符合太极拳理,这是非常重要的。

Xiaoniu:我练右搂膝拗步时,有时会感到身体向左倾倒的感觉。不知哪个部位出了问题。请崔老师指点。谢谢!

崔老师答复:xiaoniu  您好!看到您的信,由左搂膝的动作到右搂膝的动作您的身体重心向左倾倒,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双脚的横向距离不合适,或太宽或太窄,造成身体重心偏移。其二: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您在做动作的时候,身体转动的角度不和适,也就是讲,身体和左手要向左后侧45度方向转体和展伸,只有这样动作才能稳定,重心才能稳固。这一点请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试试吧,供您参考。

太极拳爱好者:崔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目前我正看着你的光盘学练68式杨式太极剑。我分不清白猿献果和青龙献爪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好像差不多。有区别吗?

崔老师答复:太极拳爱好者您好!  谢谢您的信。依我多年练习的感觉,还是有区别的吧,从下盘动作讲,一个是开立步,一个是虚步,步型不一样,应该有区别吧。从剑法的动作讲,一个为平刺动作,另一个为削斩的动作也有所区别吧,因为剑力不同。也就是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所运用的力量不一样,具体到剑体上的表现位置也不一样,剑力的具体表现也就不一。所以还是有区别的。您在练习的时候再体会体会,就会有感觉的。不一样的。仅供您参考,希望多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 - mimi48081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太极说 | 敢问敢答
太极八大忌,一般人怎会告诉你!
【讨论】没有老师,自学太极拳行不行?
太极拳体悟精选(2)
安道长谈原始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