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和谐的平衡点--乔松茂奇虎问答搜索
寻找和谐的平衡点--乔松茂
  • 十三居士
  • 一不在样式在气势

    余功保:

    太极拳流派非常广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陈、杨、吴、武、孙,一般的俗称五大流派,武式太极拳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您作为当代武式太极拳的重要代表人物,请给介绍一下武式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乔松茂:

    式太极拳的风格很突出,主要特点是非常清晰的。和其他的太极拳的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看武式太极拳的掌,他的掌要求撑开,"劳宫穴"微微外凸,历史上称这种掌叫做"五花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武式太极拳,它讲技击、讲导引,讲内功,这种掌的练法过去在"易筋经"中有,这样有利于内气的的贯通和引动内劲。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的这种掌型要求在其他几种太极拳中有没有这样?

    乔松茂:

    没有。其他太极拳对掌的要求基本上是微微的虚拢,只有武式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这么张开的。所以从掌上以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它的风格。第二个特点,在劲路上,它要求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实于两臂,形于手指。五指张开也有利于"劲随脚跟",这种运劲方法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内家拳特点。它在初级的动作,学习开始时是外动大于内动,到后期是内动带动外动,而且明显的内动大于外动。这些都和掌形、身法有关,不注重体会内动的变化可以说就没有掌握武式太极拳的要点。武式太极拳的再一个特点就是架式紧凑、严谨。因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师,他是清朝末期的一个知识分子,当时的清朝人穿的是那种长袍,作为文人总感觉撩起袍子打拳是不雅观的一件事情,也不方便,所以他创编这种拳术都是出腿不超过袍子的长度、宽度,正好蹬起来,一弓,一撑,又很沉稳,步伐不是很大,但神意充足,不追求拉多大的驾式,而在要有宏大的气势。武式太极拳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整体宏观的要求,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托开眼界放平心",这同时也是指导做人的一种原则,它要求脊梁骨竖起来,所谓的"中正不偏",一出腿上下内劲相合,主要不是说外形,重在内,一出腿,脚跟站稳,前后阴阳分清,头正身直,眼睛通过前手掌心看出去,把眼界放宽,而不是盯住自己的手,是通过自己的掌来看向远方,这是为了什么呢?要练出那种豪气,那种气势,那种气派。那种气派不是通过形体的表现来达到,而是通过整体的神聚,一眼看上去气魄很大,内涵很深。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特点,它的腰跨动作多。因为它劲起于脚跟,从技击角度说,胳膊扭不过大腿,他上手和对方搭好以后,就不动了,就用腰腿的动作,一出腿蹬起,弓、撑,明显的每一式都是用腰腿,这么一种特殊的步型的出腿,做到了完整一气。除了极个别的动作以外,基本上都是这种步型。武式太极拳中有一种说法,说练了半天实际上就是练了个"懒扎衣",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武式太极拳是练身法的拳,"懒扎衣"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另外,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他无论从外在的肢体上,还是从内气,内劲上,要求精气神,意目力,达到完整的统一,一瞬间同时达到。过去我的师傅李锦藩先生说练拳要目有所视,力有所达,意有所向。此外,在打手过程中,武式太极拳不重招势外形,重接劲打劲。很多朋友说,你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到底是谁先动啊?这实际上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辨证关系,它所说的"彼不动"是指什么呢?是指内劲不动,对方一来手一扛,虽然皮毛肌肤搭住了,但是对方内劲出来之前,我们不动,只是从内心感觉到他将要动的时候,你先动,这时候脚下一蹬,腰跨一甩,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出你的内劲。

    余功保:

    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内劲动与不动,外形可以根据需要是否先动。这里也是个虚实问题,内劲为"实",外形为"虚",实的内劲一定要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虚的外形做牵动作用,有时还可引诱对方先动"实",形成对方的"虚"处,我的实则入之,这是阴阳相合在技击上的应用,阴阳一分,就脱开了"双重"行为,拳法就活了。

    乔松茂:

    关键是内劲的"活",这也体现了内家拳的后发先致的鲜明特点。武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出名的特点,"运劲行气"上,用拳论来说就是"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运劲行气很细致,但很具有爆发力,在你走架当中,气势与架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武式太极拳别看手不大怎么动,但是拳论说的很清楚,"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通过走架来提高打手功夫,通过打手来验证走架的正确与否,它的手眼身法步都来源于技击实战,被验证是高效率的方法。综上所说,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老先师,用一生的经历,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融会贯通,在过去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这么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称"干枝老梅"的拳法。

    二于紧凑处求开展

    余功保:

    式太极拳从拳架上来说比较紧凑,它不象陈式那样有较大开合、也不象象杨式那样伸展,但是它必须练出来要有一种神韵,一种气势,从比较紧凑的架子上练出来一种很大的气魄,很充足的神韵,这个难度是不是很大?

    乔松茂:

    有相当的难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很好。对于武式太极拳的要领,你心里知道还不行的,由心知要达到神知,这里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关键的一个是在你自己的领悟的水平,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职业不同,他看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这对你真正掌握武式太极拳也产生了差异。武式太极拳不求外形上的架式大,而求内劲上、精神上的大气势,大气魄,这就是武式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的一一个方面,从紧凑处求开展。

    余功保:关键是那里"紧凑",那里"开展"。

    乔松茂:

    这是核心问题,首先目标要明确。紧凑是指它的四肢外形,手、腿伸展出去的幅度不必太大,手、脚、躯干之间有一种呼应关系。合则"紧凑"吗,否则即使手脚伸出去很小,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那就叫"局促"了。"开展"是指你的神意要高远,以有限的身躯容纳无限的自然。

    余功保:

    要"紧凑"必须要稳定,架式无论大小,一定要"正"、要"稳",这样才能"定",才能实现有限躯体对无限自然的辐射作用。武式太极拳中是如何实现"稳定"的呢?

    乔松茂:

    这要从两个方面解决,身行要稳,中气要正。一个诀窍就是在根部,武式太极拳动作在出腿时,总是出半步,后脚跟上总是跟到脚跟部,不要过前。往回退时幅度一样。转身的时候,转身时候步子先调过来,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虚腿的脚掌为辅,以脊柱为中轴,上下同时扭动,就完成了动作的转换。这是转身动作,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脚根部的作用,其他动作原理相同。另外一个诀窍就是气要沉,下部要稳。不管什么动作,转换可以灵,但气不能虚浮。

    余功保:武式太极拳的这种练法主要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

    乔松茂:

    首先从养生、健康上来说,跟在脚,气沉稳使你的整体重心下降,人的思想完全想到了脚跟中心上,这是一种"静",对于人的身体好多疾病有康复效果。许多人通过练习武式太极拳身体好了,解决了很多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等。从技击上来说,当你身体成为一个轴的时候,在一个轴上转动的时候,你的重心就很稳,劲力很有基础,而且你的力点在哪,对方难以琢磨,彼不知我,我与大地融为一体,所以称"干枝梅花"或"落地梅花"。

    三内修太极拳

    余功保:

    您刚才也介绍了一下,武禹襄老先生本人也是个文人,这种现象很具代表性,就是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太极拳的大家在文化方面的素养非常高,您觉得文化素养对于学练太极拳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乔松茂:

    文化素养对于太极拳习练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把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练习,第一就是初级,按拳论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着熟",在这个阶段,你文化水平低,文化素养差还能勉强跟得上,这时候练架子吗,表面的东西。武式太极拳的架子只是很少很少的一个部分,不是说我学了一套架子,就懂武式太极拳,那是离题万里的事。等你进入"懂劲"的阶段的时候,中级阶段,你没有,不具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一定基础,自己对事物没有一定的独特的看法和把握合乎自然界的那种规律,绝对练不好武式太极拳。所以说了,我建议练习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汉语,古代哲学、艺术都要学习,从而丰富自己,吸取经验,学古文化也是内修的一种方式。因为武式太极拳是创编于清朝时代,它的很多语言全部都是古汉语那种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学习武式太极拳用现代语文的角度去理解他,就有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事情。

    余功保:很多古汉语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跟现在的语义有所差异。特别是放在特定的拳学环境中。

    乔松茂:

    对古典拳论的理解是个很高深的学问,要下大功夫,不要从表面上望文生义。您比如说武式太极拳拳论当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清楚,"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好多人把它们分开来说,以为对方刚来了我就要柔,实际上这两句话必须连在一起理解,就是在人刚我柔的前提下,必须是我顺人背,而且说的很明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又比如说,一句很常用的拳谚"四两拨千斤",很多人理解错误,都以为是我用四两去拨动你的千斤,这怎么可能?在这里实际上忽略了一句话,古人说话很简洁,"四两拨千斤"前面有一个"牵动",是"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我通过我练出的太极拳的内劲,集中精力打击对方的关键部位,很微弱的那一点,致命的一点,这一点就是"四两"处,从而达到牵动对方全身的局面,就是他的"千斤",也就是好象作战一样,我用我的一个团,集中兵力打掉你司令部,他有一个军、10个军也完了,就是这个意思,"四两"不是言己,"四两"和"千斤"都是指的彼。

    余功保: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武式太极拳是如何理解技击的?

    乔松茂:

    式太极拳技击上的表现,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而且刚才我说过,不重招式外形,"重接劲打劲",再一个还要"迎敌变化似声习",你有了一定的工夫了,还要有"迎敌"变化才行,"迎敌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要根据敌人的即时特点来变化,法无定法,也就是说舍己从人,这是武式太极拳技击上很大的特点,"接劲"打击,不重招式外形,以内功技击,接劲的意思也表明要后发先致。

    余功保:很多拳家都强调以内功打人,这使一些人不理解,内功怎么打人?怎么体现出内功打人?

    乔松茂:

    以内功打人就是用内劲来打人。这是太极拳的必由之路,也就是太极拳的第二阶段,"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懂劲阶段。如果你只以蛮力打人,你就还没有登堂入室。以内功打人有几个特点,一是莫测,不被对方察觉,使被打人如做梦一般,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二是斯文,你在发劲时很从容,与对方一搭手,可以使对方失去平衡,也可以根据对方来劲的大小,产生反弹把对方发出去。第三是有"礼",以内功打人外形有时第三者看不出来,只有技击双方有感受,这样给对方一个面子,武式太极拳还是比较文气的。对方这样也不会翻脸,并能友好的切磋。第四是打击的效果好,以内功打的是对方的整体,内部,全面瓦解对方攻击力,不象你用局部的力,打击对方的一个部位,其他部位还有战斗力。

    好多著作都提到了太极拳的劲,但怎么练,还要练架子。我在国内外教太极拳的时候,有人说乔师傅你把太极拳的劲跟我讲讲,教我太极劲就行了,我不要学架式。我就觉得很可笑,但是也体谅他们,实际上太极拳的劲是什么呢?是我们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自己日复一日的苦练,日积月累产生的那么一种自然的劲,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把人的自然能力调动起来了,只要守住太极拳的那些规矩,练到最后僵力化去了,劲就练顺了,就成功了,这个时候就是太极拳的劲了。

    余功保:也就是说太极劲必须要通过盘架子练出来。

    乔松茂:

    一定要这样。但武式太极拳中叫"走架",为什么不叫盘架叫走架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它出腿就跟走路一样,步子比较小一些,比较文明一些,比较合乎文人的身份,这种走架很合乎自然。"懂劲"很不容易,拳论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每个过程都要下打功夫,你把所有的要领都掌握了,才叫"着熟",把架子画下来还不算。能懂劲难度更大,有的时候也不是师傅不教,更关键的是学者是不是穷毕生经历去追求。师傅教了你了以后,你还要默自揣摩,集中精力,不是说师傅给了你一个绝招,你会上天,不会,而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去练它,一步一步去品它。

    余功保: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乔松茂:

    深入理解,深入体会。"着熟"、"懂劲"之后,要进入"阶及神明"。古汉语很妙,这个过程真要象登台阶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逐步达到最高境界。武禹襄老先师他说过,太极拳乃天地之至也,如果精诚研习,人人可以得而知之。你要掌握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掌握它的整体,必须精诚研习。

    余功保:

    很多人深入练习太极拳以后,觉得太极拳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说明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越深刻的东西可能越与人们的日常贴的更近。也是人们都可以得到的,只是程度的不同。

    乔松茂:

    是。我自己通过几十年的练习,武式太极拳已经成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我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社会实践中,有喜也悲哀,也遇到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走我的拳架,一走拳架什么烦恼都忘了,吞吐阴阳,俯仰天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种美妙的境界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恩恩怨怨,功名利禄都觉得很渺小,练到这个地步,使你练一次感受一次它给你带来的恩惠,练一次使自己思想向上攀登一个台阶,不到这个层次的人,体会不到这个感受。

    余功保:

    当你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含义以后,就摆脱了技击、健身的局限,你会觉得他是一种很高级的人生的境界。

    乔松茂:

    对,确实是这样,你练了以后,交朋友,看问题,处理问题,对待自己和集体,自己和朋友之间,各方面关系处起来很得心应手,感觉一切事情不必那么计较,不是一句虚话,是实实在在的,很和谐,感觉四方的朋友都是有缘的好朋友,什么事情,有利的事来了就来了,不必强求,其他的事情也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不要对有些事非要追求不可,追求不到就痛苦。所以太极拳是一种很高的拳术,如果你不去用心去练他,是练不好的,要真正从内来修。

    余功保:您觉得武式太极拳在运劲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乔松茂:

    现在有好多朋友在研究太极拳的劲力问题,划分的很多,有摸劲,有听劲,有化劲等等,太繁琐,理解不好就容易使人陷入误区。实际上很简单,武式太极拳只有接劲打劲,不要去"听",你轻轻地去听啊,摸啊都是错的,太极拳是武术,对方的劲来了就接过来,"接"就包含了处理,处理掉了就打出去。做到这样的前提就是你要严格依照拳架子的要求练习,通过基础训练,达到自然形成的太极拳的劲力。

    余功保:现在海内外练习武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人也非常多,您觉得应该怎样才能练好武式太极拳呢?

    乔松茂:

    我听过一些练习武式太极拳的朋友跟我谈苦衷,说我练习武式太极拳多少多少年,最后感到很灰心,问乔老师您是怎么练成的?征求我的练习心得。我觉得练习太极拳最大得对手就是你个人,武式太极拳练习中最大得一个方法就是"克已",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技术,每一步该怎么样,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浑身上下该怎么样,要遵照这种要求来改变你习惯的那种动作,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克服掉旧的不自然的身体动作。第二方面不要好高骛远,基础是很重要的,按照师傅的要求,一步步的把每个动作做好它,做好了以后,每次走完拳架以后,回过头要想一想,我哪个拳架做的比较顺,哪个拳架做的不顺,顺为什么,不顺为什么?要进行总结,进行反思,知道错了就改它。不要一个架式不明白,绕过去,又练另一个架式。第三个方面,要正确地读拳论。有些学员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急于看拳论了,但你如果看不明白或是看偏了,反而误事。因为太极拳论,尤其是武式太极拳,他完全是用古汉语那种形式出现的,形式上现在人有些不好理解,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过去武术界存在有文长武短,拳术的理论不是说编就编出来的,而是根据他的实践,上升为理论记载下来的,这里有个表达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用词?大多是游离在有意无意之间,言简意赅。写拳论的人他怕多少年后,他自己的心血,也就是这本拳论落到别人的手里,而不是落在自己的传人手里,所以他在当中打了好多哑谜,好象一本密电码似的,只有当上一辈的师傅传给后来学者时,结合拳架,这时候他会把他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个词的含义,正确的含义传给你,你知道他正确的含义后,才有可能用拳论指导你往前进,往更高的层次攀登。第四方面,防止"浅尝则止"。很多人都有这种行为,练上一点就沾沾自喜,不求深入,觉得不过如此。太极拳你要真懂了它,你做事、为人,都应合乎拳理要求,你这个人等于完全脱胎换骨,所以习练太极拳的朋友,要静下心来,不要想着一步成功,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脚踏实地的去练每一个要求,才会可能取得成功。第五点,不要傻练,要反思的练。到了中级阶段以后,你可能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就能悟到太极拳中的奥妙,也可能通过太极拳的习练对待事物的看法产生了新的认识,所以必须是静下心来,练的过程就是总结的过程,思的过程。另外一点,练到一定程度后,要运用一些辅助手段,比如说练大杆的方法来训练内劲。

    余功保:您认为太极大杆是必须要练习的吗?

    乔松茂:

    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练一练,你试一下就指导有作用。它是在训练内劲,大杆实际等于你的手臂的延长,通过你的手,通过大杆,等于把内劲拔出来,我们称为"拔劲",内经练成了要拔出来放出去。

    大杆和你手臂连成一体,你能清晰地感到劲是怎样从你身体里到体外的运作途径。除了大杆之外,还可以练一练太极剑,练剑时要求内劲由脚跟上传,通过每一着每一势达到你剑尖上去,使那种内劲完全灌住进剑身中,再运用到剑法上。武式太极拳的大杆只有13杆,很朴实,他的太极剑也只有二十多招,也是很简捷,没有花架子。跟武式太极拳的风格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

    四准确理解拳论

    余功保:

    对于太极拳的发展现状您有什么看法,您觉得在整个国内外的太极拳的发展当中,还存在着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乔松茂:

    这些年太极拳发展成绩是主流,因为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武协、国家武术研究院和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对我们的一些拳式进行了指导、改进,这方面还是成绩可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传播中,技术要求不统一,有的学了几招几势,学习了一、两套太极拳架就自认为是传人,要领要求上不精,好多的传授者他本身只学了个拳架,没有学到太极拳真髓的东西,把最根本的灵魂丢了,他在往下教的时候,造成无人理解,使太极拳失去了它的特性,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这种现象传到海外以后,就给人们对太极拳起了一种很大的误解。再一个"欺世盗名",现在是市场经济,有好多人受名和利的诱惑,在这种前提下,就不顾自己的品格,只顾用太极拳做工具牟取私利,来进行骗钱,骗财,甚至骗人。我们在教徒弟的时候,很强调武德,太极拳要讲品格魅力,心正才能艺优。德高一寸,艺高一分。太极拳传播要大张旗鼓地提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道德品格传统。再一个问题是缺乏扎实地基本功。太极拳的传统训练过程当中,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但是原则的东西不能变,什么是原则的东西呢?武式太极拳中身心方面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托开眼界放平心",它手形上的根本特征就是五花掌,和我们称的"铁胳膊"。这些基本的地方绝不能走样。在有些地方对这些基本功上把握不严。另一个问题,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的人为了钱的利益,生编乱造,欺师灭祖,这在我们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当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有的人还把官司,把争论打到国外,给中国武术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再有就是故弄玄虚,有的自己还没搞清楚的东西,却给人大讲特讲,搞神话,这些都应该加以纠正。

    余功保:

    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术,他的练习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肢体形式,运动形式,比如说拳架和推手来表现,在太极拳论当中很强调内和外的和谐的统一,这也是中国文化整体观的一种体现,内外合一说起来比较简单,做到很难,您怎么看待练习太极拳当中的内外相合的问题?

    乔松茂:

    一内一外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前人总结了一些关键要领。从武禹襄、李亦畲等先师留下的理论当中说的很清楚,解决内外相合的问题关键是要"一身备五功",把"五功"达到了统一,内外各因素就和谐起来了。可这五功是什么,有些人产生了重大误解。他们认为就是要将身体变得象天桥耍把式卖艺拉的那个弓,把胸、手、腿、腰等各部位弯起来,变成"弓形",这是不对的。是"五功"而不是"五弓",是练五种功,不是背五张弓。一身备五功,实际上就是李亦畲在拳论中所说的"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二曰"身灵",举手不可有呆象,周身俱要相随;三曰"气敛",务使气敛入骨髓,四曰"劲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五曰"神聚",气势腾挪,精神贯注。这五步功夫你达到了,内外就合一了。

    余功保:

    准确理解拳论很重要。拳论是很复杂的体系,里面既融会了技法要领,也有哲学思想。中国武术的拳论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指导,还包括了拳学的社会规范、道德教育,品质修养等方面。

    在各派太极拳当中,拳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理解拳术、指导拳术的纲要,武式太极拳当中最重要的拳论有哪些?

    乔松茂:

    式太极拳的拳论主要的就是武禹襄先师和李亦畲先师留下的作品。他们的著作已经是言简意赅,无一复辞,后来一些拳论注解实际上都是多余的。武、李二人的拳论,达到了太极拳的顶峰,而且他们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力行提出来的,不是空洞说教。虽然两个先师的拳论合起来没有多少,但是形成了对武式太极拳的经典指导,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些拳论虽然产生于封建时代,但是内容上没有一点点的封建的意识和封建的词语,说明作者的胸怀已经跨过了历史的长河,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所以现在我们学习武、李拳论,越学习越感到开拓眼界,在这种情况下,越学习才能使你的功夫越提高。

    余功保:

    拳论本身质量是一个方面,对待拳论关键是学习者如何接收。同一篇拳论,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既使是同一个人在研习某一篇拳论时,可能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来反复的读的时候,他的认识和解释也觉得不一样,可能跟自己的提高有关系,您有没有过这种体会?

    乔松茂:

    有过。这种现象是符合练拳的规律的。我在实践感觉到这一点。以前有时练习了一段功夫以后,一看拳论很懂了,感觉到沾沾自喜,都明白了吗。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拳论,发现和以前理解的不一样,有矛盾了,这时候很痛苦,怎么练怎么不是味道,究竟哪个对,哪个错?这时候需要自己静下来,按照要求继续慢慢的去品这拳,耐过这一段以后,回过头来再看拳论,豁然贯通,又有一个新的体会。还是那篇文章,还是那么多字,感觉到又是一层意思。这时候对以前自己以为完全掌握了太极拳,为以前的那种认识方法感到羞愧,感到脸红。实际也不是原来认识的浮浅,认识事物都是在逐步进行的。

    余功保:

    可能好东西都有一个大的容量区间,就是传统文化所讲的"有容乃大",当然真正的比较精髓拳论应该可以包容各个阶段的练习的感觉。

    乔松茂

    对练拳的各个阶段都有指导意义。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你反复有东西品味。武式太极拳外形上有自己很鲜明的特征,好多人曾经跟我说,这种拳术表面上看是曲高和寡的,但是真正的一练,进去了你就会喜欢上它,就是因为这种拳术是理法并重的。武式太极拳的拳论对于实践有很关键的指导意义,但是实践又是它的那种理论的基础,你不去好好实践,不好好练功,你不会真正懂得理论,反过来你不好好练习,不懂得理论,你也就不会真正练到武式太极拳的精髓。

    余功保:

    中国武术比较重视更深层的东西,更内在的东西,在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因素里边,武术家们非常注重精气神各方面的因素,在武式太极拳里边,也强调练习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这个被很多人所接受,您怎么看待练拳当中气势这个问题,怎么样锻炼才能形成比较宏大、比较内在的、完整的这种气势?

    乔松茂:

    郝月如老师说练拳"不在样式",也就是不在外形,不在招式,在于内。如何练"内"呢?具体来说,首先要在收放中练出气势,收的时候,是虚的状态,气势上是蓄,"蓄势",两掌张开,意念中把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全部通过两掌收于自己的腹部。往外放的时候,外形上一弓步,脚跟、腰间、两臂、双掌形成完整一体,劲力通过双掌放出去,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此一收一放,形成流动的气势。另一方面,就是练拳的方向性,要目有所视,意有所向,力有所达,不能浑浑噩噩。要使目、意、力达到完美的统一。有了方向性,气势才能澎湃,当然这个方向是灵活的,不断变化的。再一点,要把五字诀练上身,按五字诀的要求练。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这就是对气势的描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做到这些,气势就出来了。上面这些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注意体现,比如"六封四闭",沉、收的时候,有一种吸的感觉,一放就象汹涌波涛似的,无丝毫散乱,周身上下一家,成为一个整劲,如高山大海,双掌一推,自然就有,所谓上身就是一举动就有。这种宏伟的气势,虽然外形不是很大,是很紧凑的,但是给人一种感觉内涵很深。只有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气势,从历史上看达到完美气势的人,也是"凤毛鳞脚"的,所以说要想练好太极拳的气势,必须按照规矩,按照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思苦练。从平凡处练出神奇。

    余功保:

    太极拳中的劲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有很多分类和训练方法,有的分类还很繁复,武式太极拳中是怎么看待这个方面的?

    乔松茂:

    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有基本八法,八种劲,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实际在武式太极拳当中,"朋"不念"朋",念"bin",为什么呢?起源于古代武士,古代打仗骑马时,身挎箭筒,为了防止在跑的时候,颠波致使箭从箭筒中跑出来,就在箭筒上面加一个盖子,就叫做"镔"(bin),在劲力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跟对方搭手的时候,这种劲是捂住对方,使对方的劲发不出来,是一种去顶住对方的劲,而不是向外展,向外撑的劲,一字之差,给人的意念上就产生一种误区,理解不对就相反了。这八种劲法不要严格的区分开,他们是存在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中,就象阴阳一样,不能完全割裂,只不过是在某一种特定条件下,哪一种劲为主,其他劲为辅,是这么一种关系,而不能说这就是采劲,这就是捋劲,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要完全分割开来,就是双重,是错误的,所以在劲法里头,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或者习练了一定的时间以后的朋友,不能太过于追求,你就按照师傅传授的练,先去扎扎实实的去练功,练到一定程度了,就会豁然贯通。

    余功保:"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一项基本要领,武式太极拳是怎样体现的?

    乔松茂:

    这个问题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武式太极拳有没有中正?第二,武式太极拳重怎么样才算中正?第三,怎么做到中正?我觉得中正是武式太极拳很关键的身法,拳论当中就说到"中正不偏能支撑八面",我前面所说的,"立定脚跟竖起脊",这也就是中正。怎么算中正,武式太极拳有自己衡量标准,外形首先要正,外形正了你才能安舒。气还要正,气正了神才能心胸开阔,心不斜。另外劲还要正,劲正了才能整。怎么做到呢?还是要注意身法,站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头自然的直立起来,头顶上的"百会穴"和脚跟成为一个立轴,这就有了中正的基础。出腿的时候,身体不要往前倾,时时刻刻保持中正的感觉,但是要注意安舒,安舒就不要故意太僵硬了。我以左揽雀尾为例,上身不动,脚跟着地,出腿,登起,弓步,撑开,动作完整一气,在别人看来好象上身有点微微后倾,其实不然,这个时候的中正是指内劲的中正,所以注意武式太极拳的中正、安舒,要内外结合着看,动态地看。在练习时,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一举手,一投足,与武式太极拳的各项规矩相合,不合马上改变。好多朋友他不明白,练拳时不注意这些细节,光去追求那种果,如果你细节不注意完善过程,结果不会好的。所以按照武式太极拳每一条身法的要求,技术要求,去严格的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会做到中正安舒。

    余功保:

    有一些太极拳的招式,是下蹲或俯身这样的动作,武式太极拳在这些动作中怎么样来体现保持一种中正安舒的状态,是不是在这里边更加注重意念方面的中正的要求?

    乔松茂:

    式太极拳典型的下蹲、俯身动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按式",一个"下势"。在这两个动作中,身体外形上有弯腰、下蹲的动作,但始终有一点,就是内劲和内气和意念保持在一个"中正点",有一个平衡的关键点,也就叫做"斜中寓正"。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式子,都有中正的才在。这种状态比外形的中正又高级了,无论在层次,还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内涵上,都远远比外形的中正要求的更高。

    余功保:

    运动当中人都要随时进行呼吸,在自然状态当中也要进行呼吸。可能在打拳、运动当中呼吸状态比平时对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有很多太极拳关于呼吸的论述也很多。一些太极拳的初学者,甚至有些是学了很长时间,水平很高太极拳的练习者也存在着对待呼吸的问题。关于呼吸的说法也很多,有的人强调什么"顺势呼吸","腹视呼吸","拳式呼吸"等等,有的人认为如果处理不好呼吸,练习太极拳就达不到一定的效果,武式太极拳当中对呼吸的要求是怎样的?

    乔松茂: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呼吸"在武式太极拳中本来的含义是指"开合","开"为"呼","合"为"吸"。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武式太极拳前辈们为了让后人懂得太极拳的拳理,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词汇,来反复说明拳术的道理,所以也用上了人们常用的"呼吸"这两个字,本义是指开合,而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呼吸,这个问题是很严肃的学术问题,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呼吸"是指武式太极拳的开和合。初级是指外形的"开合",到了中、高级是指的内气的"开合",内在的开合。李亦畲在拳论中说的很清楚,何为开合,开就是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使于两臂,形于手指,这为开,合是劲由掌顺着原路回腰间这就为合,懂得开合方谓懂劲。这一点希望习练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不要走误区。

    余功保:那么武式太极拳对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呼吸是怎样规定的呢?

    乔松茂:

    太极拳是自然之道,因此武式太极拳对于一般所说的口鼻呼吸,强调顺乎自然就行了。这是个很自然的事,你给它搞很多规矩就不自然了。我们谁也不会说拉车的时候,拉是呼,推是吸,那你就把自己束缚住了。

    余功保:

    这种自然的结果实际上呼吸在不同的练拳阶段是变化的,开始时可能一个拳式要呼吸两个周期,过一段时间可能两个拳式才呼吸一个周期。有时快练呼吸节奏就快,慢练呼吸节奏就慢。

    乔松茂:自然就是有变化,四季气候是自然的,它就在变化。

    余功保:

    太极拳既有技击的作用,也有修身养性的作用,还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养生的功能,很多人,现在很多人,包括国外的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太极拳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拳法来达到健身的效果,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够达到一种最佳的养生效果?

    乔松茂:

    太极拳的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初级阶段,主要就是强身健体,健身的作用,达到中级阶段,重要是技击的作用,达到高层次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作用。所以在初级阶段,更要严格按照传统的练法,按各方面的要求,一步步去练,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一段训练自然可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健身功效。这里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是以健身为目的,而不是以研究为目的,要适度控制运动量,不需要过多的,运动量不需要过大,不然的话身体因素和各方面的因素只会适得其反。再一个方面就是虽然以健身为目的,在执行动作规范上,在遵照技术要求上不能打折扣,如果你掌握不好的技术要求会给身体带来不适,甚至产生其他的问题。

    余功保:

    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要深入的理解太极拳的精髓,就需要不断的对传统太极拳的深层的结构、要点,反复揣摩。您通过自身几十年的锻炼,觉得要练好太极拳哪些问题是应该重点注意的?

    乔松茂:

    我在近三十几年的练习武式太极拳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准备把这些体会总结一下。我的感受里,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一个良好的起点,明确练拳的根本目的,为什么?你可能是为健身,也可能是为大家服务,也可能是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立意越高,对你练拳越有好处。这不是表面的说教。另外要搞清练拳中的关键概念,这样才能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求规范动作。比如说"慢"的概念,为什么太极拳要慢?不是说一种拳一慢练就是太极拳了,拳论当中解释的很清楚,慢是为了让你一举手,一投足,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合乎太极拳技术规定,合乎了坚持,不合乎改正,所以要慢不要快,这是概念问题。再一个,要重点练好"一身备五功"的功夫,备是具备的备,功是功法的功。这里我有必要对这五方面解释的具体一点,五功之一是"心静",心静指的什么呢?就是说你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容易体察到自身的要领、动作变化,你心里要想,要察,我要求做到位没有?心不静,就燥动,就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二要"身灵"。咱们讲白一点,就是说开合,该开的不开,该合的不合,开合转换就不灵活,这叫身不灵,反之就是身灵。三要"气敛",这时候要心平气和,不然怎么敛?这种气敛也是一种功夫的体现,关键在守住,严格守住武式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技术要求,经过逐步训练,就能达到气敛,四是"劲整",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劲要整,要到同时到,要收同时收,它是四面八方立体的整。五是"神聚",精神要团聚,要贯注,前四个要领做到了,神聚才能实现。神一聚气势就有了,就可以腾挪展收。这五功达不到,太极拳就算白练。练好太极拳还有一点,就是坚持,因为很多要领的到达是要一个过程,开始你体会不到它的妙出,你放弃了就永远得不到,坚持下去才能逐渐体会出来,很多功夫是积累到一定时候才出现,要练够"量"才能发生"质"变。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对于太极拳的追求不能丢,坚持到底才能获得真功。br

  • 签名:不显示显示
  • 声明:此快照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奇虎网和该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找和谐的平衡点
    再谈咏春拳与太极拳相互糅合
    第840期: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
    第758期:浅谈太极元功拳的借力打人
    太极拳理论大全
    速度与本能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