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盛国荣经验集【医案】

一、阴虚湿热型变应性亚败血症案

黄某某,女,60岁,台湾人,1991年6月7日初诊。患者全身关节肌肉红肿酸痛,伴反复发热一年,曾住台湾某医院,诊断不明,经用激素等西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并先后求诊于北京、安徽等地,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1991年5月25日住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中心,给予激素及白虎汤类方等中西药,症状未见好转,乃请会诊。视患者形体虚胖,面色潮红,发热(T39℃~40℃)并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尤以双肘及膝关节为剧,红肿行走不利,双下肢皮肤红斑,不痛不痒,口渴不欲饮,大便硬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白血球31.6×109/L,血沉54mm/h,抗“O”>500u,血培养阴性。盛氏诊为邪热久羁,气阴两虚,湿毒蕴结三焦。拟予养阴透热,扶正祛邪,以引邪外出。处方:

(1)高丽参5克,水煎送服紫雪丹4克;

(2)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10克(后下)、黄芩10克、丹皮10克、鳖甲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水煎服。并嘱激素开始减量。

二诊:服药6剂,高热已降,T38℃,余症均减,脉舌同上。药已对症,乃守上法。

处方:(1)续服。(2)上方加蒲公英、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15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连服一周。

三诊:激素已停服,体温降至37.4℃,双下肢皮肤红斑消失,左下肢仍抽痛,口不干,大便溏薄,小便增长,舌红苔黄腻,脉细滑。

血检:白血球1.68×109/L,血沉30mm/h,抗“O”<500u。邪热渐退,正虚未复,湿浊盘踞经络,宜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以防死灰复燃,改用宣痹汤化裁。处方:防己10克、栀子10克、蕲蛇10克、蚕砂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滑石30克、苡米30克、蜈蚣3条、全蝎3克,水煎服。并嘱原处方(1)续服。四诊:体温已降至正常,左下肢抽痛亦减,精神转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血检均正常。继予参苓白术散化裁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病情未再复发,病告愈。

〔评析〕变应性亚败血症属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隶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多责之热毒充斥三焦,累及营血而成。盛氏根据患者临证表现,诊为气阴虚,湿毒蕴结三焦,投予高丽参炖汤送服紫雪丹以扶正祛邪。考高丽参性味甘温微苦,功能补气生津以扶正,伍以紫雪丹清热解毒以祛邪,二者合用寒温并举,益气与清热同进,使正气盛而导邪热外泄,乃标本同治之良法。徐灵胎治毛翁上实下虚之痰喘病,以汤药送服人参块,有异曲同工之妙。伍以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二诊后,邪热渐退,阴虚未复,湿毒盘踞不化,治宜养阴化湿。盛氏认为,阴虚夹湿之症,临证处方用药最当谨慎小心,务使养阴而不助湿,燥湿又不伤阴。清·张石顽尝云:“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僭上,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三诊起即投予吴鞠通的宣痹汤化裁,方中去半夏辛燥伤阴之味,佐以生地“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知母“滋化源之阴”;全蝎、蜈蚣、蕲蛇以搜风通络;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共奏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之效。阴津复,湿热清,经络通,病遂愈。

二、健脾杀虫治臌胀(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期)案

患孩黄某某,男,8岁,家住农村。患孩半年前曾罹肾炎,治疗20多天浮肿消退。近半个月来再度全身性水肿,腹膨隆,平脐腹围70cm,腹水征(+),**水肿,双下肢呈凹陷性浮肿伴腹痛、厌食、尿短赤等症。实验室检查:Hb87g/L,RBC2.72×1012/L,WBC11×109/L,TP35.3g/L,A10.8g/L,G18.4g/L。尿常规:比重1.006,蛋白(+++),管型(++),上皮细胞(+),脓球(++++),西医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期。视患孩面色苍白,四肢消瘦,腹胀如鼓,脐突,双下肢及腹部、**俱肿,按之凹陷,纳差,大便溏,小便短少,神疲懒言,舌淡苔白厚,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湿蕴聚。先后投予五苓散、五皮饮、实脾饮、金匮肾气丸随症增减,并伍以民间治疗臌胀草药如丘草、玉米须、无根草等。同时以丘草研末,调鸭蛋煎成饼,热敷脐眼,并配合饮食疗法等,综合治疗月余。患孩病情未见好转,肿虽略消,但腹胀有增无减,平脐腹围达72cm,病情甚为危重。细揣其脉症,乃脾肾阳虚,水失其制,然屡用温肾行水、健脾化湿法而无效,当再深思熟虑。窃思患孩生长于农村,平时饮食不节,杂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久则生虫,血即裹之而不化,日积月累而成臌胀。细察其双眼白睛有蓝色虫斑,下唇内膜小点如粟粒状,面部呈白色虫斑,再结合其脐腹时痛,厌食,当属虫臌,姑拟健脾、杀虫、消积之剂以图治。

处方:五灵脂6克、茵陈6克、泽泻6克、神曲6克、金锁匙6克、猪苓6克、槟榔9克、芜荑4.5克、桂枝3克、蝼蛄5个、使君仁5枚。

上药服3剂后,即显奇效,患孩小便清长,浮肿渐消。药已中的,无庸更弦。上方去蝼蛄、五灵脂加茯苓皮15克、陈皮6克以加强健脾理气之力。续服6剂,全身浮肿明显消退,腹胀顿减,腹围缩至68cm,食欲增进,精神转佳。继予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升清化浊,又服半个月,浮肿全消,腹围缩至58cm,腹痛消失。瞩以自拟四神五豆饮(茯苓、山药、莲子、芡实、赤小豆、绿豆、黑豆、苡仁)作善后之图。

〔评析〕本例患孩,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期,初诊时辨证为脾肾阳虚之水臌,投予温阳利水、健补脾肾之剂,并辅以外敷脐眼及饮食疗法,三管齐下,治疗月馀,病情有增无减,腹围从70增至72cm,病至危重之境。盛氏于此之际,冥思苦索,细揣病情,分析患孩的生长环境及生活习性,结合其临床,复诊为虫臌,施以消积杀虫、健脾利水之剂,始显效验。盛氏语重心长地告诫后学:“医学之道,学无止境,若谓执方治常见病,虽下工亦可愈病,然遇疑难急症,虽上工亦难保毋误。临证欲得心应手,就须明辨慎思,知常达变。”在处方用药上,善于掌握分寸,对于烈性剧药的应用须中病即止。如方中蝼蛄虽有行水之功,然其性走窜,只可偶用不敢漫施,虚者须同补剂同服;五灵脂具有“消积、疗疳杀虫”(《纲目》)除“小儿疳蛔”(《本草蒙荃》)之功,盛氏常伍以使君子等以治小儿蛔虫食积腹痛,屡建其功,然其性善破瘀血,对虚人尤当慎用,所以在水肿渐消之后,即将二药减去,而加入健脾益气之品,以求标本兼顾。此外,对于慢性肾炎恢复期,每以自拟四神五豆汤作善后计,乃因四神及诸豆具有健脾益气、利水化湿之功,且含有丰富蛋白质,可视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其用量,以补充蛋白质之不足,对于促进慢性肾炎患者早日康复及预防复发,大有裨益。

三、提壶揭盖愈癃闭案

林某,男,70岁,干部。1991年9月10日初诊。患者于7月底因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气喘。经治疗后感冒及上呼吸道症状减轻,但感小腹胀满,小便不通,下肢水肿,大便秘结,经住某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前列腺肥大。经用导尿法,小便通则水肿消退,如拔去导尿管则小便癃闭,水肿又发作,而来求诊。患者小便涓滴不通已20多天,须赖导尿管以排尿。脘腹胀满尤甚,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口干不喜饮,大便秘结,下肢轻度浮肿,舌质红,舌根部苔黄,脉细数。证因下焦湿热,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行。拟清热化湿,育阴利水,方用猪苓汤合八正散化裁。

处方:沙参、茵陈、滑石、茯苓、车前子各15克,苡米30克,猪苓、泽泻、扁蓄、麦冬各9克,甘草4克,水煎服。9月8日二诊:药后小便量少,仍需赖导尿管,脉舌同上。窃思肺为水之上源,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患者素有咳喘病史,此次病起于外感风寒,乃致上焦肺气不宣,而下焦湿热郁滞,上下失调则尿闭不通。乃遵前人“上通下利”之旨,于上方加桔梗、薄荷各6克,以宣开肺窍。9月25日三诊:上方服6剂后,小便稍利但感排尿乏力,仍需配合导尿。院方建议手术,但患者仍要求中药治疗。

二诊时兼以治肺,已略见效,因患者年老体衰,自觉排尿乏力,即于开宣肺气之中兼投以益气生津的生脉散,另用西洋参5克、五味子6克、麦冬10克、水煎配合上方服用。9月28日四诊:配服生脉饮后,自感小便有力,已不须导尿管,小便通畅,腹胀满大减,纳食亦增,精神较佳,惟感大便仍干燥。嘱按三诊处方续服6剂,另以草决明研粗末,每次15克开水冲服。10月6日五诊:大小便调畅,眠食均佳。继以生脉饮化裁,并略进清补即安。

〔评析〕本例患者初诊采用清热利湿为主,药后疗效不著。以古人“上通下利”之旨,配以宣肺开窍之后,始见效验。后因考虑患者年老体弱,肺气亏虚,采用生脉饮益气生津,使肺气充则水道通,膀胱气化得利,小便则畅通无阻,亦提壶揭盖之法也。

四、清肺纳肾疗哮喘案

陈某,女,43岁,干部。1992年7月29日初诊。患者罹哮喘近30年,每于夏季发作,近两个月症状加剧,须依赖激素及平喘药物方能控制病情。症见喉间痰鸣,咳喘少痰,动则加剧,呼多吸少,伴见胸闷、心悸、寐差、神倦、腰酸。曾于北京协和医院做过过敏源试验,对煤气、花粉、酒精、尘埃、烟灰及怪味等十多种物质呈过敏反应。纳食尚好,二便通调,舌质淡红胖嫩,苔白腻,脉细弱。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肺,气道不畅,先予润肺化痰,宣调治节。

处方:(1)沙参、太子参、鱼腥草各20克,川贝、蜜冬花、苦杏仁、蜜紫菀、麦门冬各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4克,水煎服,日一剂。(2)雷允上六神丸,每次服8粒,三餐饭后各服一次。

二诊:上方服6剂后,咳喘明显减轻,哮鸣音消失,已开始减服激素药量。口干,纳旺,余症尚存,脉舌同上。药已中的,宜乘胜追击,于处方一加瓜蒌衣10克、海浮石10克;处方二续服,改每天午饭后服一次。

三诊:上方又服6剂,已停服激素,哮喘未发,头晕,心悸,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胖嫩,苔薄白,脉细,投予益肺补肾以治其本,参蛤散化裁。处方:西洋参30克,川三七15克,川贝母20克,珍珠粉5支,蛤蚧2对。以上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一次。经服上述散剂2个月,哮喘未发,随访一年,病情稳定。

〔评析〕本例患者罹哮喘近30年,病根沉痼,发作时每须依赖激素、平喘药以控制之,终非良策。此次发作时,先予化痰宣肺,调理治节,使其痰清气道通畅,肃降功能复常,则哮喘可止。方中以沙参、太子参、麦冬以益气润娇脏;苦杏、川贝、蜜冬花、紫菀,化痰止咳喘;鱼腥草、莱菔子清热调肺气。方中佐用六神丸一药,盛氏认为:六神丸不仅具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亦不仅为喉症之专药。其处方中所含的蟾酥、麝香、冰片具有通窍解痉作用,对于哮喘病人发作时的气管痉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痉挛解、气道通、哮喘平,所以临证常选为哮喘发作期的治标之药,效果卓著,具有平喘西药之作用,而无其副作用。对于哮喘病人的固本治疗,常以补肺肾、定喘嗽的参蛤散为主方,加入化痰止咳、润肺平喘之川贝母、珍珠粉及活血化瘀之川三七,作散剂服之,方便于患者。临床观察,只要患者能持之以恒,坚持较长期服用,对于增强体质及抵抗力,预防哮喘病的复发,独具疗效。

五、养阴降逆治反胃(肠粘连)案

患者李某某,女,28岁,已婚,教员。

初诊:1966年5月26日。患者于1959年施行阑尾手术。术后时觉腹胀痛,恶心呕吐。至1964年因症状加剧,于同年6月下旬住市某某医院,进行中药及针灸治疗。住院3个月,其他症状有所好转,惟呕吐仍旧。又于同年转住某某医院进行西医治疗,症状未见好转。1965年赴广州某某医院治疗,亦未见效验。呕吐依然如故,而体质日趋虚弱。于1965年7月22日经某某门诊部X线胃肠钡餐透视,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粘连转位(幽门管及十二指肠向胃小弯侧移位)于结肠处结肠迂回呈重叠,局部有压痛(可疑该处有粘连)。本拟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病历多年,辗转治疗数处,体质虚羸,拒绝再行外科手术,前来诊治。初诊:患者面色白,气弱言微。据诉:呕吐已两个多月,食入则吐,四肢无力,时时昏倒。近日竟至饮水亦吐,滴水不留腹,全赖滴注葡萄糖液以维持生命。此外,尚感口渴,腹胀,大便不通。舌绛苔少,脉微如丝。此乃脾胃气阴两虚,升降失宜。法当滋养胃阴,和中降逆。投以严用和《济生方》之橘皮竹茹汤化裁。处方:太子参12克、麦冬12克、麦芽12克、代赭石15克、枇杷叶10克、姜竹茹10克、赤茯苓10克、黄芩10克、陈皮6克、生姜5克、甘草3克。另:西洋参3克炖冲服。嘱服10剂。

复诊:6月8日上药服至第6剂后,始觉腹中雷鸣,腑气乃通,大便已下,均如龙眼核样之坚硬。呕吐锐减,食欲稍进,口已不渴。前方已见效机,乃守前意。于上方去生姜、黄芩,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再服6剂。三诊:经上述二诊,服药10余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呕吐痊愈。二便如常,食欲亢进,已能进稀粥。惟觉腹稍胀,再书予《金匮》之橘皮竹茹汤合张元素的丁香柿蒂汤加减化裁,续服月月,呕吐未再复发,饮食倍增,体重增加,面色红润,已能工作。至今20余年,呕吐未见复发,偶有便秘,腹部不适,常以二诊之处方服1~2剂,即大便通畅,而体质尤健于昔也。

〔评析〕本例患者系经西医施行阑尾手术后肠粘连,致呕吐频作,经多方诊治,未见显效,乃至食入则吐,虽王太仆有“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之说,即认为膈食属热,反胃属寒。但盛氏治此反胃患者,不泥于此。根据患者呕吐时久,胃阴耗伤。食入则吐,精微变化无源,则胃气亦虚。再参之口渴便秘,舌绛脉微等症,弃温补而不用,而选用严氏之橘皮竹茹汤以滋养胃阴,清补降逆。药仅10余剂,化险为夷。再宗此法,灵活施治,病情日有起色,最后不仅痼疾冰解,且体壮于昔。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诗话谚语歌诀集锦(值得享用一生)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知识一》精选预习题(4)
广东名医张忠德医案汇集(上)
咳嗽为什么久治不愈?
张云鹏的医案
中医治疗肺癌经验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