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清热化痰

胖大海

 

      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 的种子。味甘、淡,性凉。入肺、大肠经。功能:清热、润肺、利咽、解毒。主治:干咳无痰、喉痛、音哑、骨蒸内热、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疮漏管。内服:煎汤,4~9g,或泡茶饮。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种子外层含西黄芪胶粘素(Bassorin),果皮含半乳糖和戊糖(主要是阿拉伯糖)。

       药理作用:

       1. 泻下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胖大海有缓和的泻下作用,其机制是,胖大海内服后增加肠内容物可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反射性肠蠕动增加而引起泻下的发生。将胖大海外层皮、软壳、仁分别水浸提取,对于麻醉犬,无论何种方法给药,均可明显增加肠蠕动,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1:40万的仁浸出液能使离体兔肠蠕动增加,但外层皮及软壳的作用不明显。

       2. 降压作用 胖大海仁(去脂干粉)制成25%溶液,给犬、猫静注、肌注或口服均可使血压明显下降。实验证明:其降压原理与中枢有关。亦有报告指出,胖大海仁水浸剂对麻醉犬有降压作用,而对兔则有升压作用;但对犬、兔血压的不同影响,均能被组胺增敏。

       3. 其他作用 胖大海外皮、软壳、仁的水浸提取物均有一定的利尿和镇痛作用,仁最强;三者皆无局部刺激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胖大海4~8枚,放入碗内,冲入沸水,闷盖半小时左右(天冷须保暖),徐徐服完;间隔4小时,如法再泡服1次。治疗100例,治愈68例,显著好转21例,效果不佳者11例。〔浙江中医杂志 1966;9(5):180〕

       方剂选用:

       1. 治疗干咳失音,咽喉燥痛,牙龈肿痛,因于外感者:胖大海五枚,甘草一钱。炖茶饮服,老幼者可加入冰糖少许。(《慎德堂方》)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胖大海仁(去脂干粉)给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12.96g/kg。用于实验兔可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犬连续10~15天用大量致死后,可见肺充血水肿、肝脂肪变。

       临床曾有服胖大海致尿血(胖大海二三个开水泡服代茶,服后2小时出现小腹胀痛、尿血。停药1天后尿血停止。再服此药又出现上述症状)1例的报告。

       【医家论药】

       “善于开宣肺气,并能通泄皮毛。”“开音治喑,爽嗽豁痰。”(《本草正义》)

       “治火闭痘,服之立起。并治一切热证劳伤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时行赤眼,风火牙疼,虫积,下食,痔疮漏管,干咳无痰,骨蒸内热,三焦火证,诸疮皆效。”(《本草纲目拾遗》)

 

瓜蒌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uniflora Hao 的果实。亦名栝楼(《本经》)、瓜篓(《针灸甲乙经》)等。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散结、滑肠。主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内服:煎汤,9~12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果实中所含蛋白质与其块根“天花粉”中所含蛋白质(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不同,无中期引产作用。

       瓜蒌皮含少量挥发油。其中酸性部分有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正十五烷酸(Penta- decano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歧链十四碳烷酸、三种十五歧链碳烷酸和歧链十六碳烷酸。以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最高。

       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果皮中尚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并在栝楼皮中分离得到饱和脂肪醇混合物、饱和脂肪酸混合物、β-菠菜甾醇(β-Spinasterol)等;在双边栝楼皮中分离得到棕榈酸(Palmitic acid)、木蜡酸(Lignoceric acid)、蜡酸(Cerotic acid)、蒙坦尼酸(Montanic acid)、蜂蜜酸(Melissic acid)等,尚有二十七烷(Heptacosane)、二十九烷(Nonacosane),和卅一烷(Hentriacontane)的混合物以及硝酸钾、氯化钾的结晶和水合二氧化硅。

       栝楼种子富含油脂、甾醇、三萜及其甙。脂肪油含量为26%,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0%,不饱和脂肪酸占66.5%,以栝楼酸(Trichosanic acid)为主。从种子中得到两种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甘油酸酯。

       栝楼种子的油中含有菜油甾醇(Campesterol)、7-菜油甾醇(7-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豆甾醇(7-Stigmasterol)、5,25-豆甾双烯醇(5,25-Stig- mastadienol)、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7,24-豆甾双烯醇(7,24-Stigmastadienol)、7,25-豆甾双烯醇(7,25-Stigmastadienol)、7,22,25-豆甾三烯醇(7,22,25-Stigmastatrienol)。从仁油中分得豆甾烷醇(Stigmastanol)。从栝楼种子中分离得到一个命名为Karounidiol的五环三萜化合物及其3-苯甲酸酯。

       栝楼种子蛋白质总含量为5.46%,无天花粉蛋白那样的中期妊娠引产作用,但含有一种能使核糖体失去活性的蛋白质Trichokirin。从双边栝楼种子中分离鉴定了香草酸(Vanillic acid)、小麦黄素(Tricin)、11-甲氧基-去甲-洋蒿宁(11- Methoxy-nor-yangonin)等。

       栝楼和双边栝楼的种子中均含有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瓜蒌皮水煎剂对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瓜蒌皮水煎剂提前腹腔注射,能预防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室颤;亦可明显提高哇巴因诱发豚鼠室性心动过速的阈剂量;能使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延长,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瓜蒌皮水煎剂给正常麻醉大鼠腹腔注射,能明显延长心电图的P-R、Q-T、R-R间期。

       有人认为,瓜蒌扩张血管可能是其提高冠脉血流量和耐缺氧作用及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瓜蒌皮及瓜蒌仁的水煎醇沉浓缩剂以及瓜蒌皮制成的瓜蒌注射液,对豚鼠离体心脏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可使冠脉流量显著增加。瓜蒌注射剂给家兔静脉注射,在用药即刻兔肠系膜微动脉显著扩张,于给药后5~15分钟达高峰,15分钟后逐渐恢复;对微静脉作用不明显,可能是与瓜蒌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有关。瓜蒌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能提高小鼠对常压、低压缺氧的耐受力;对预先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小鼠,在低压缺氧情况下亦能提高存活率。但此注射液并不延长司可巴比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提示其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无关。

       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瓜蒌含致泻物质,有泻下作用。瓜蒌皮的泻下作用较弱;瓜篓仁所含脂肪油致泻的作用较强;瓜篓霜的致泻作用较为缓和。瓜篓乙醇提取物对幽门结扎、5-羟色胺、盐酸乙醇造成胃黏膜损伤有抑制作用,瓜蒌乙醇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造成的小鼠回肠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瓜蒌煎剂或浸剂对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及星型奴卡菌等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瓜蒌煎剂及瓜蒌皮和瓜蒌仁的提取物对小鼠腹水癌细胞有杀灭作用。瓜蒌皮的体外抗癌效果比瓜蒌仁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作用最强。从瓜蒌皮的醚浸出液中得到的类白色非晶体性粉末亦有体外抗癌作用,而子壳和脂肪油均无效。动物实验表明:瓜蒌对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腹水癌的作用不明显。

       5. 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瓜蒌注射剂能显著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TXA2的合成,其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瓜蒌注射剂腹腔注射,亦能显著降低因冠脉结扎1小时,再灌23小时后血小板最大聚集集率和血小板最大聚集速率。瓜蒌的有效成分栝楼酸对胶原、二磷酸腺苷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浓度依存性抑制作用。瓜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与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活性及减少TXA2的形成有关。

       瓜蒌的水提取物给兔灌胃可使血糖升高,而对肝和肌糖原没有明显影响。瓜蒌皮所含的氨基酸有祛痰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半身不遂 瓜蒌30~40g,胆星6~10g,生大黄10~15g,芒硝10~15g,水煎服。治疗158例,基本治愈63例,显效39例,有效33例,无效17例,恶化6例。〔中国医药学杂志 1986;(1):21〕

       2. 治疗乳腺增生病 瓜蒌30g,乳香3g,没药3g,甘草3g,橘核15g,荔枝核15g,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经期暂停。治疗100例,近期临床治愈(肿块完全消失)90例,显效(肿块消失一半)10例。服药时间15~40天不等。〔湖南医药杂志 1979;(5):30〕

       3. 治疗乳房纤维腺瘤 瓜蒌25个,全蝎160g。瓜蒌开孔,分别装入全蝎,放瓦上焙存性,研细末。每服3g,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连服1个月。治疗11例,痊愈10例。另治乳腺小叶增生243例,全部治愈。〔江苏中医杂志 1982;(5):21〕

       4. 治疗手足皲裂 瓜蒌瓤2500g,加软皂 500g,制成洗手皂,每份约50g。洗手时先以温水浸泡皲裂的手足,再用瓜蒌皂少许揉搓,用水冲净、擦干,每日2~3次。治疗掌指皲裂患者200例,疗效显著,7天后基本治愈。〔山西医药杂志 1980;9(4):56〕

       5. 治疗胸胁挫伤 绛香10g,全瓜蒌12g,郁金10g,炒栀子6g,香豉8g,桔梗6g,枳壳8g,川芎 8g,田七4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24例,痊愈18例,显效5例,无效1例。〔中医杂志 1986;(1):29〕

       方剂选用:

       1. 治疗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

       2. 治疗肺痿咳血不止: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为末。每用一捻,以猪肺一片切薄,掺末入内,炙熟,冷嚼咽之,日二服。(《圣济总录》)

       3. 治吐血:栝楼取端正者,纸筋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去泥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黑神散)

       4. 治疗消渴热或心神烦乱:黄肥栝蒌一颗,以酒一中盏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矾末一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太平圣惠方》)

       5. 治疗肺燥热渴,大肠秘:九月、十月间熟栝楼取瓤,以干葛粉拌,焙干,慢火炒熟,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三钱服。(《本草衍义》)

       6. 治疗肠风下血:栝楼(烧为灰)、赤小豆各半两。上二味,杵罗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匕。(《圣济总录》)

       7. 治疗乳痈及一切痈肿初起,肿痛即消,脓成即溃,脓出即愈: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妇人良方》神效瓜蒌散)

       8. 治疗乳肿痛:栝蒌(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子母秘录》)

       9. 治疗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瓜蒌青者焙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普济方》逐黄散)

       10. 治疗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蒌实一枚。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论方》润肺散)

       配伍效用:

       瓜蒌配伍半夏、黄连 瓜蒌清热化痰、理气散结;半夏化痰散结、降逆消痞;黄连泻热降火。三者伍用,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互结所致之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痰热壅肺之气逆、咳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等。

       瓜蒌配伍黄芩、胆南星 瓜蒌、胆南星皆清热化痰;黄芩清热泻火。三者伍用,有清热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所致之发热、咳吐黄痰者。

       瓜蒌配伍蒲公英、连翘 三药均清热解毒散结,合用则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乳痈有红肿热痛者。

       瓜蒌配伍薤白 瓜蒌甘寒清降,清肺化痰、宽胸利膈而开胸痹;薤白辛散温通,行气活血,善散阴结而开胸痹。二者伍用,共奏清肺化痰、通阳行气、散结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浊、淤血停留胸中,阳气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之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咳喘气短时作时止,甚或胸痛彻背、背痛彻胸、痛无休止者。

       瓜蒌配伍枳实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枳实破气散痞、泻痰消积。二者伍用,有破气散结、泻痰消痞、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气互结中阻之心下痞满、咳喘、胸痛、痰黄稠难咯以及腑气不通之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寒胃滑肠,胃虚少食,脾虚泄泻,勿投。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本草害利》)

       毒副作用:瓜蒌注射液的毒性很小,小鼠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相当于生药 363±33g/kg 和 306±22g/kg。

       麻醉犬一次静脉滴注100g/kg(相当于人用治疗量的100倍),除在给药时有短暂的血压下降外,未见其他明显毒性反应。

       临床应用本品,内服过量瓜蒌可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和腹痛泄泻。服用瓜蒌片,除少数病例有胃部不适及轻度腹泻、个别病例有月经过多外,其他反应极少。瓜蒌注射液给413例患者静脉滴注,其中1例发生血压降低和胸闷加重,1例出现下腹疼痛,2例头晕,2例畏寒,1例低热,总的不良反应率为1.7%。但是肌注者则无不良反应。

       【医家论药】

       “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本草纲目》)

       “栝楼实,其性较栝蒌根稍平,而无寒郁之患。”(《本经逢原》)

       “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重庆堂随笔》)

       “瓜蒌,性味与花粉相同,惟润降之功过之。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证,皆可用之。一切肺痈、肠痈、乳痈之属火者,尤为相宜。”(《本草便读》)

       “栝楼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楼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本草思辨录》)

       “栝楼,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栝楼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栝楼薤白等方,栝楼与薤、酒、桂、朴诸药并用。若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医学衷中参西录》)

 

前胡

 

       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q.) Maxim. 的根。味苦、辛,性凉。入肺、脾经。

       功能:宣散风热、下气、消痰。主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花前胡根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根前胡甙(Nodakenin),水解后得前胡甙元(Nodakenetin)及右旋葡萄糖。亦含海绵甾醇(Spongesterol)、甘露醇、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爱草脑及柠檬烯。

       由日本产前胡根中离析得前胡内酯(Peucedalactone)、异前胡内(Isopeucedalactone)、前胡素(Peucin)、佛手甘内酯(Bergapten)及棕榈酸(Palmitic acid);尚离析得千里光酸(Senecioic acid)、当归酸(Angelic acid)。

       药理作用:1. 祛痰、止咳作用 紫花前胡煎剂给麻醉猫口服 1g/kg,能显著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故有祛痰作用。但给猫口服煎剂 0.8~2g/kg,无明显止咳作用。

       2.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前胡甙有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痰热咳嗽 麻黄、橘红、枳壳、甘草各6g,杏仁、前胡、苡仁、桔梗、半夏、茯苓各10g,罂粟壳4g,鱼腥草15g。方中采用了历代医家治新咳和痰热咳嗽忌用的罂粟壳,配入清肺化痰之品。经观察:本方控制标证效果明显,止咳作用迅速而无毒副反应。成人每日1剂,小儿用罂粟壳每日1.5g,其他药物减半量。治疗107例,其病房和门诊有效率分别为89.4%和93.3%。〔新中医 1991;23(4):28〕

       2. 治疗支气管哮喘 苏子、前胡各10g,马兜铃、川贝、地龙、甘草各6g,白蒺藜、白藓皮各15g,苦参3g。随证加减。治疗114 例(病程为3个月~28年,多数有反复发作病史,部分有过敏史和家族史),结果:近期症状控制20例,显效28例,好转 53例,无效13例。〔云南中医杂志 1990;11(5):29〕

       3. 治疗细菌性痢疾 前胡粉,每次6g,日服3 次,治疗20余例,效果显著。〔浙江中医杂志 1981;(8):358〕

       4. 治疗小儿咳喘 桑白皮、杏仁各8g,前胡、桔梗、黄芩、苏子各5g,连翘12g,石膏15g,槟榔6g,大黄4g,甘草3g。水煎100~150ml,频服。治疗32例,结果:治愈2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 1990;11 (12):540〕

       方剂选用:

       1. 治疗咳嗽涕唾稠黏,心胸不利,时有烦热:前胡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半(去心),贝母一两(煨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

       2. 治疗肺热咳嗽,痰壅,气喘不安:前胡(去芦头)一两半,贝母(去心)、白前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枳壳(去瓤、麸炒)一两,芍药(赤者)、麻黄(去根节)各一两半,大黄(蒸)一两。上八味,细切,如麻豆。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圣济总录》前胡饮)

       配伍效用:

       前胡配伍柴胡 二者均有疏散风热之功,且前胡又能降气祛痰。二者伍用,共奏疏散风热、降气祛痰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之发热恶寒、咳喘痰黄者。

       前胡配伍桔梗、牛蒡子、薄荷 前胡宣散风热祛痰;桔梗助前胡宣肺祛痰而利咽;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而利咽。四药合用,有解表祛痰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之发热恶寒、咽痛痰黄者。

       前胡配伍桑白皮、贝母 前胡降气祛痰而散风热;桑白皮泻肺热而平喘;贝母化热痰而止咳。三药伍用,有解表祛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喘痰黄属风热所致者。

       前胡配伍杏仁 前胡宣散风热而祛痰;杏仁宣肺止咳。二药相伍,有解表宣肺、祛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之发热、咳痰等。

       【注意事项】

       宜忌:“不可施诸气虚血少之病。凡阴虚火炽,煎熬真阴,凝结为痰而发咳喘;真气虚而气不归元,以致胸胁逆满;头痛不因于痰,而因于阴血虚;内热心烦,外现寒热而非外感者,法并禁用。”(《本草经疏》)

       “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本草经集注》)

       【医家论药】

       “前胡,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阴、厥阴者不同也。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本草纲目》)

       “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之药也。如伤风之证,咳嗽痰喘,声重气盛,此邪在肺经也;伤寒之证,头痛恶寒,发热骨疼,此邪在膀胱经也;胸胁痞满,气结不舒,此邪在中膈之分也。又妊娠发热,饮食不甘;小儿发热,疮疹未形;大人痰热,逆气隔拒,此邪气壅闭在腠理之间也,用前胡俱能治之。”“罗一经云,前胡去寒痰,半夏去湿痰,南星去风痰,枳实去实痰,蒌仁治燥痰,贝母、麦门冬治虚痰,黄连、天花粉治热痰,各有别也。”(《本草汇言》)

       “前胡,肺肝药也。散风驱热,消痰下气,开胃化食,止呕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儿夜啼。柴胡、前胡,均为风药,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为不同耳。种种功力,皆是搜风下气之效,肝胆经风痰为患者,舍此莫能疗。忌火。”(《本草通玄》)

       “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为痰气之要药,治伤寒寒热及时气内外俱热。按二胡通为风药,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有不同耳。又按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风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禁用。”(《本经逢原》)

       附注:

       1.习惯认为,前胡以冬季采集者质实而性濡,色白而多粉质,品质较佳,故有冬前胡、粉前胡、白前胡之称。

       前胡经蜜炙或与蜜、麸同炒后去麸如药者称为炙前胡。用蜜炙制者具有润肺之功,宜于久咳肺虚或燥咳痰少之证;蜜、麸炒者既可润肺又能和胃,适用于年老、小儿、体衰气弱者。

       2.同属植物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 ceum(Fisch.)Fisch. ex Turcx. 的根在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广西等地亦作前胡使用。石防风味苦辛,性凉。主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妊娠咳嗽。内服:煎汤3~10g。

 

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味甘,性凉。

       入胃、胆经。功能:清热、凉血、化痰、止吐。主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胎动、惊痫。内服:煎汤,6~10g。外用:

       熬膏贴。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实验表明: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眩晕症 茯苓30g,白术、党参各12g,桂枝、竹茹、半夏、陈皮、天麻各9g,川附片、砂仁、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7枚。随证加减。治疗57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13 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1;10(4):21〕

       2. 治疗神经官能症 竹茹、炒枳实、陈皮、姜半夏、茯苓各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13例,结果:治愈 7例,有效5例,无效1例。〔中原医刊 1991;18(1):40〕

       3. 治疗胃脘痛 黄连3~9g,半夏、陈皮、茯苓、姜竹茹、枳壳各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50例,结果:临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陕西中医 1990;11(11):489〕

       4.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苏叶、黄连各6g,党参、茯苓各10g,半夏、姜竹茹、郁金、香附各9g,白芍12g,吴茱萸、甘草各3g。如胃寒明显者加良姜;兼见少阳证加柴胡;胃阴不足加麦冬、石斛;郁热甚者加蒲公英;腑实者加大黄;血淤加丹参饮。治疗35例,结果: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或显著减少)24 例,好转(自觉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胃镜复查有少量返流胆汁)9 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 1991;12(3):108〕

       方剂选用:

       1. 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穰)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温胆汤)

       2. 治疗伤暑烦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锥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

       (《圣济总录》竹茹汤)

       3. 治疗黄泡热疮:真麻油二两,青木香二两,青竹茹一小团,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药入麻油内,慢火煎令杏仁黄色,去渣,入松脂(研)半两,熬成膏,每用少许擦疮上。(《济生方》)

       4. 治疗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铢,茯苓、生姜各一两,半夏三十铢。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

       (《备急千金要方》)

       5. 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金匮要略》竹皮大丸)

       6. 治疗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麦门冬五合,甘草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汤)

       7. 治疗齿龈间血出不止:生竹茹二两,醋煮含之。(《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竹茹配伍瓜蒌、黄芩 竹茹、瓜蒌皆清热化痰,且瓜蒌又行气宽胸;黄芩清肺热。三药伍用,有清热化痰、行气宽胸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高热胸闷、咳嗽痰黄者。

       竹茹配伍石斛 竹茹味甘微寒,清胃热、泄胆火、降逆止呕;石斛甘淡性凉,养胃阴、清虚热、生津止咳。二者伍用,清、补兼施,共奏清热养阴、和中调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胃热之呕吐、不食、或干呕、烦渴以及妊娠呕吐因胃热上扰引起者。

       【注意事项】

       宜忌:“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药品化义》)

       “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本经逢原》)

       附注:竹茹亦称生竹茹、青竹茹或竹二青。据文献记载,供药用的植物竹的品种很不一致,大多认为淡竹药用较好,故常用淡竹茹。从当年新竹刮取者,质柔韧,细软均匀,品质较佳,故处方习用嫩竹茹、细竹茹之名。

       从新鲜淡竹上刮取的二层皮,不经晾干而入药者称鲜竹茹。其性最寒,清热化痰除烦力胜,每多用于痰热交阻、神昏狂乱、烦躁不宁等证;也可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之证,常与黄芩、瓜蒌、大贝母等配伍。

       竹茹用文火炒至微焦者称炒竹茹,经炒制后可减其寒凉之性,适用于胃虚呃逆,常与补气和胃药同用;竹茹用姜汁拌炒入药者称姜竹茹,其性偏温,降逆止呕力胜,故无论胃寒、胃热之呕逆均可应用。

       附药 竹沥竹沥(《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胃经。功能清热化痰,镇惊利窍。主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内服:冲服,30~60g;入丸剂或熬膏。

       研究证明,竹沥有明显的祛痰、镇咳作用。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本草衍义》)

       “竹沥,竹之浸液也。《经》云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后,寒气应减,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家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经脉流转,外症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热止烦闷者,取其甘寒清热益阴之功耳。观古人以竹沥治中风,则知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痰热所致。不然,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甘寒滑利之药治之哉。”(《本草经疏》)

       “竹沥乃阴虚有大热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本草选》)

       “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本草纲目》)

       “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丹溪心法》)

       “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疮杀虫;竹茹专清胃腑,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本经逢原》)

 

浙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verticillata Willd. var. thunbergii Bak. 的鳞茎。亦名土贝母(《本草正义》)、大贝母(《本草正义》)、象贝母(《百草镜》)等。味苦,性寒。入肺、胃、肝、三焦经。功能: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主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鳞茎含生物碱,如浙贝母碱(Peimine, Verticine)、去氢浙贝母碱(Peiminine)。此外,尚含四种微量生物碱:即贝母丁碱(Peimid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贝母辛碱(Peimisine)、贝母定碱(Peimitidine)。亦含甾醇类化合物贝母醇(Propeimine)。从浙贝母中还分离得到一种生物碱甙,称为浙贝母碱葡萄糖甙(Peiminoside),水解后生成浙贝母碱与一分子葡萄糖。

       药理作用:

       1. 镇咳作用 有报告认为,浙贝母芯(商品幼芽)粉及乙醇浸剂,分别按2.4g/kg给小鼠灌服,或浙贝母生物碱3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亦有报告指出,浙贝母碱或去氢浙贝母碱给豚鼠皮下注射无镇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浙贝母0.4g/kg给猫灌胃,亦无镇咳作用(碘溶液注入猫肋膜腔引咳法)。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浙贝母碱与去氢浙贝母碱给使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浙贝母碱葡萄糖甙 2mg 给开胸犬左侧冠脉内注射,有增加心率和冠脉流量的作用,但对血压无影响。浙贝母碱及浙贝母碱葡萄糖甙,给麻醉犬(5~10mg/kg)、猫(1~3mg/kg)、兔(10mg/kg)静脉注射,能使血压中等度降低。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浙贝母碱给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前者与阿托品的作用相似,后者则可能是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直接兴奋作用。

       浙贝母碱(1:10万~1:2.5万)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使子宫收缩加强,紧张度加大,甚至处于痉挛状态。对已孕子宫的兴奋作用比未孕子宫敏感。给大鼠用同样剂量时,则主要表现为振幅加大和频率加快。浙贝母碱 0.5mg 引起家兔子宫收缩的强度与1单位的垂体后叶素或 0.04mg 的麦角新碱相似。用阿托品阻断乙酰胆碱对子宫的收缩后,浙贝母碱仍有兴奋子宫的作用,但改用双苄胺阻断肾上腺素兴奋子宫的作用后,再应用浙贝母碱即不出现子宫兴奋作用或兴奋作用减弱,提示浙贝母碱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浙贝母生物碱能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蠕动增加。

       4. 其他作用 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给麻醉犬静脉注射能使其唾液分泌暂时停止,但其抑制作用较阿托品小20~30倍,因此口服浙贝母后无口干现象。动物实验证明:浙贝母生物碱尚有呼吸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百日咳a. 黑皮三叶青30g,百部、浙贝各35g,共为细末,分为10包。每日2次,每次1包,温开水冲服,服完为1疗程。治疗46例,结果:痊愈4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1;26(9):427〕

       b. 浙贝母粉2.5g,鸡蛋1枚,蒸食。每日1剂。治疗痉咳期百日咳58例,服药2~9天,28例咳嗽停止,22例咳嗽减轻,8例无效。总有效率86%。〔浙江中医杂志 1985;20(1):18〕

       2.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大贝母50g,白芍50g,生甘草50g,乳香30g,没药30g,参三七粉30g。共研末装胶囊,每粒重0.5g。每次6粒,每日3次,饭前服。治疗经纤维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117例,经用药25~30天后,治愈87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2.3%。〔四川中医 1987;(1):27〕

       3.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 丹参30g,当归、桃仁、红花各10~15g,熟地、白芍各10g,柴胡、枳壳、桔梗、浙贝母各9g,元参、牡蛎(先煎)各30g,牛膝、生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40例,均临床治愈。服药最多40剂,最少15剂。〔中国农村医学 1990;(9):40〕

       方剂选用:

       1. 治疗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 治疗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配伍效用:

       浙贝母配伍黄芩 浙贝母清热化痰;黄芩清热泻火。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之咳嗽痰黄等症。

       浙贝母配伍夏枯草 浙贝母宣肺化痰、清火散结;夏枯草清肝泻火、开郁散结。二者伍用,共奏清热消肿、解郁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等证因气郁痰结所致者。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去氢浙贝母碱给家兔和猫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分别为10~12mg/kg和8~10mg/kg。

       浙贝母生物碱有一定毒性,用量过大,可出现中毒症状: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颤,痉厥,便溺,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前人认为贝母反乌头,但曾有研究表明:贝母与乌头混合为药,实验动物并无更为严重的反应。

       【医家论药】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本草正义》)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本草正义》)

       “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本草纲目拾遗》)

       附注:

       1.浙贝母原产于浙江象山,故亦名象贝母,简称象贝。浙贝母形较川贝母大,故又称大贝母,简称大贝。

       2.“土贝母”一名最早见于明《本草正义》贝母条后,据考为现今“浙贝母”。清《本草从新》始在贝母条下分述“象山贝母”与“土贝母”之性味功能。此土贝母应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块茎,即今之所称之“土贝母”,具有解毒散结、消痈肿之功。因此,文献资料中所见“土贝母”之名,应予考证,方能定论。目前一般不再将“土贝母”作“浙贝母”处方名用,应注意。

 

川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乌花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var. ecirrhosa Franch. 或棱砂贝母 Fritillariadelavayi Franch. 等的鳞茎。味苦、甘,性凉。入肺经。功能:润肺散结、止嗽化痰。主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痈。内服:煎汤,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 1~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川贝母含多种生物碱,如川贝碱(Fritimine)、青贝碱(Chinpeimine)、白炉贝碱(Beilupeimine)、炉贝碱(Fritiminine)、松贝碱(Sonpeimine)甲和乙、西贝母碱(Sipeimine)、西贝素(Sipemine)、岷贝碱甲(Minpeimine)、岷贝碱乙(Minpeiminine)、川贝酮(Chuanbeinone)。

       药理作用:

       1. 镇咳、祛痰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给小鼠灌服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氨水引咳法)。从川西北地区野生及栽培的暗紫贝母中,提取出总生物碱及贝母皂甙Ⅰ、Ⅱ、Ⅲ号。实验证明:总生物碱对小鼠未见镇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贝母皂甙Ⅱ号给小鼠灌胃(0.2g/kg),能明显延长咳嗽的潜伏期,表现镇咳效应。家种及野生川贝母 70%乙醇提取的流浸膏,经口给药,未见明显镇咳作用(氨水引咳法)。

       小鼠酚红排泌法证明,灌服家种及野生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生物碱及川贝母皂甙Ⅰ~Ⅲ号,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其中以生物碱和皂甙Ⅲ号的作用较强。

       2. 对血压的作用 给猫静脉注射川贝碱 4.2mg/kg 可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并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犬亦有降压作用。贝母碱及贝母碱宁极少量时可使血压上升,大量生物碱则致血压下降。

       3. 对血糖的作用 给家兔静脉注射川贝碱 7.5mg/kg,可使血糖升高并维持 2 小时以上。

       4. 对平滑肌的作用 西贝碱对豚鼠离体肠管、兔十二指肠及在体犬小肠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该作用不被新斯的明和氯化钡所对抗,其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1:167000~1:50000 的贝母碱能使豚鼠离体子宫张力增加。

       5. 其他作用 川贝母醇提取物可提高小鼠的常压耐缺氧能力;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川贝母水浸剂(1:25)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百日咳 川贝、白芨、冬花各等份,研末。1岁以下每日 1.0g,1岁以上者酌情加量。治疗56例,结果痊愈51例,显效4例,无效1例。〔中医药学报1988;(6):23〕

       2. 治疗乳头皲裂 川贝母10g,黑、白芝麻各 20g,炒黄研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4;19(7):309〕

       3. 治疗前列腺肥大 贝母、苦参、党参各25g。水煎服。治疗35例,以排尿困难,急性尿潴留入院者占98.4%。结果治愈27例,无效8例。随访有2例复发改手术治疗,其余25例随访5年未复发。一般连服3~5剂即见功效。〔辽宁中医杂志 1986;10(9):29〕

       4. 治疗宫颈癌 川贝9~15g,与雄家兔同炖服。治疗晚期宫颈癌11例,好转9例,其中4例临床症状缓解。〔新医学 1976;(2):19〕

       5. 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 川贝粉碎,过80~100目筛后分装备用。每日按每公斤体重0.1g 分3 次服用。治疗10例,全部治愈(2日痊愈者4人,3日痊愈者3人,4日痊愈者3人)。〔黑龙江中医药 1991;(3):38〕

       方剂选用:

       1. 治疗肺热咳嗽痰多,咽喉中干:贝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2. 治疗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3. 治疗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裹一丸,含咽亦佳。

       (《太平圣惠方》贝母丸)

       4. 治疗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5. 治疗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6. 治疗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7. 治疗瘰疬便毒:贝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

       (《普济方》贝母丸)

       8. 治疗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方》)

       9. 治疗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10. 治疗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贝母配伍瓜蒌 二者均苦甘而寒,但贝母偏于润肺化痰、开郁散热;瓜蒌则擅长清热化痰、宽中散结。二药合用,其清热化痰散结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热邪壅肺之咽干喉燥、咳痰不利等症。

       贝母配伍厚朴 贝母甘苦而寒,清热化痰、止咳散结,长于润肺;厚朴苦辛性温,燥湿化痰、行气散满,功擅温中燥湿。二药合用,共奏降气止咳、燥湿化痰、消食除胀之功效,用于治疗气滞痰凝之气逆咳嗽;湿浊中阻、脾失运化之胃脘痞满、腹胀不适。

       贝母配伍知母 贝母清热化痰而止咳;知母清热泻火而养阴。二者伍用,并走上焦,共奏清热养阴、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或肺阴虚所致之发热口渴、咳吐黄痰或咳嗽痰少、日久不愈者。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毒副作用:川贝母碱给小鼠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为40mg/kg,死前有痉挛现象。

       临床曾有服用川贝母引起猩红热样药疹的报告。

       【医家论药】

       “贝母,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邪气者,邪热也,辛以散结,苦以泄邪,寒以折热,故主邪气也。《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少阳之热,除胸中烦热,则喉痹自愈矣。乳难者,足厥阴、足阳明之气结滞而不通,辛能散结气,通其结滞,则乳难自瘳。热解则血凉,血凉则不痛,故主金疮。热则生风,故主风痉。《别录》又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热上攻也。项直,即风痉也。咳嗽上气,气上逆也。烦而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热盛也。其性专能散结除热,则上来诸证,皆自愈矣。病去则五脏自安。骨髓自利也。”(《本草经疏》)

       “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

       若解痈毒,破癥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本草汇言》)

       “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邪,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取其下利则毒去,散气则毒解,用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此皆开郁散结,血脉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凉能降,善调脾气,治胃火上炎,冲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气滋阴,肺部自宁也。”(《药品化义》)

       “半夏、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性味阴阳,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谬孰甚。”(《本草正义》)

       “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亦岂贝母可代乎?”(《本草会编》)

       附注:

       1.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主产于四川,为川贝中之最优品)、青贝(原植物为乌花贝母,主产于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和炉贝(原植物为棱砂贝母,主产于四川、云南,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本经逢源》指出:“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作为川贝母使用的尚有: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的干燥鳞茎,主产于甘肃;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 Maxim. 的干燥鳞茎;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③生贝,为植物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b. (亦名为西贝母)的干燥鳞茎,主产于新疆;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 的干燥鳞茎,主产于华北、东北。

       2.贝母始载于《本经》,在《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文献均未明确分条论述川贝母和浙贝母。明《本草汇言》有“川者为妙”之说,自此遂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之别。清《本草从新》首先在“贝母”条下附述“象山贝母”之性味功用。就文献资料而论,古时方药中所提及贝母大多为“川贝”。目前大多数地区处方单写“贝母”,习惯以“浙贝母”付之,如需“川贝母”入药,当在处方上注明之。

       3.川贝母与浙贝母的主要功能区别:川贝母性凉而味甘,止咳化痰之功极妙,且有润肺之力,无论痰多痰少,均可选用。常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或痰多、痰中带血等证。因其药性缓和,气味不浓,故小儿或年老体弱病人久服亦不伤胃,然其清火散结之力不及浙贝母。浙贝母性味偏于苦寒,开泄力胜,长于清火散结,多用于外感风热咳嗽,与知母、连翘、桑叶、黄菊花、杏仁、桔梗相伍;也常用于痈毒肿痛、瘰疬未溃之证,同玄参、牡蛎、蒲公英等相合。

 

葶苈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 L.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Schur 的种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经。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壅喘急、痰饮咳嗽、水肿胀满。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独行菜种子含脂肪油、芥子甙、蛋白质、糖类。

       播娘蒿种子含挥发油,为异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 cyanat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llyldisulfide),脂肪油中含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芥酸(Erucic 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非皂化部分含谷甾醇(Sitosterol)。此外,种子中尚分离出两种强心甙,其一名七里香甙甲(Helveticoside)。

       药理作用:播娘蒿、北美独行菜及独行菜的干燥种子之醇提取物,均表现为强心作用。对在位蛙心可使之停止于收缩期,对在位猫心、兔心、猫心肺装置,均能使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三种葶苈子均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引起强心甙样的特异作用。有报告认为,播娘蒿种子的强心作用,可能是中医把葶苈子用于治疗水肿喘满痰嗽的基础。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百日咳 天茄根2 000g、葶苈子120g、百部120g、车前子120g,制成糖浆1 000ml。1岁儿童每次5ml,4岁每次10ml,8岁每次15ml,其余酌情增减用量,日服3~4次,7日为1疗程。治疗50例,痊愈35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一般服药2个疗程即可收效。〔新中医 1977;(6):5〕

       2. 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葶苈子12g,黄连5g,制半夏6g,全瓜蒌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21例,全部治愈。服药最少者9剂,最多者38剂。〔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7;6(1):36〕

       3. 治疗自发性气胸 葶苈子15~30g,大黄 10~20g(后下),桑白皮10~15g,厚朴10g,枳实12~15g,桔梗15~18g,大枣5~10枚,随证加减。水煎,煮沸10~15分钟,每剂煎2次服2次,每2~4小时服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日服2~3次。治疗11例,服药后8小时内症状缓解者10例,3日内痊愈者8例,1周内痊愈者2例,半月内痊愈者1例。〔湖北中医杂志 1985;(4):20〕

       4.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葶苈子30~50g,大枣15g,枳实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50例次(包括心肌炎、风心瓣膜病、肺心病),其中少数病例合用其他中药,服药48小时后,显效 36例次,有效12例次,无效2例次。总有效率为96%。〔中医杂志 1989;30(2):20〕

       5. 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 北葶苈子末,每日3~6g,分3次食后服用。除采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并作一般对症处理外,仅单用本品。治疗10例,效果良好。服药后多在第4日开始出现尿量增加,浮肿减退,心力衰竭在2~3周时显著减轻或消失。〔中医杂志 1961;(4):27〕

       方剂选用:

       1. 治疗肺壅咳嗽脓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苈二两半(隔纸炒令紫)。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世医得效方》)

       2. 治疗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3. 治疗卒大腹水病: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瘥。(《补缺肘后方》)

       4. 治疗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三因方》葶苈大丸)

       5. 治疗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6. 治疗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外科精义》)

       7. 治疗瘰疬结核:葶苈二合,豉半斤(汤浸令软)。上药,都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疬子上,以艾柱如小指大,灸饼上,五日一度,灸七壮。

       (《太平圣惠方》葶苈饼子法)

       配伍效用:

       葶苈子配伍大戟 葶苈子利水消肿;大戟泻水逐饮。二者伍用,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湿热所致之水肿。

       葶苈子配伍大枣 葶苈子苦寒而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大枣甘温而益脾和胃、顾护中气。二者伍用,补泻兼施,以大枣甘缓之性制葶苈子之竣猛,防其泻利太过,共奏泻肺利水、下气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涎壅盛之咳喘胸满不得卧、一身面目浮肿、喉中痰鸣、小便不利等症。近年来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及胸腔积液。

       葶苈子配伍防己 葶苈子利水消肿、泻肺平喘;防己利水消肿。二者相伍为用,有清热利水、泻肺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所致之水肿、咳嗽、痰黄者。

       葶苈子配伍杏仁、贝母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止咳平喘;贝母清热化痰。三者伍用,有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喘痰黄、小便不利、浮肿因痰热所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

       毒副作用:播娘蒿种子给猫灌胃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如加大剂量,呕吐加剧并有腹泻。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葶苈子致中毒(恶心、唾液量增加、寒颤、心悸、眼眶及前额胀痛如裂)反应1例和内服葶苈子3g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的报告。

       【医家论药】

       “葶苈甘苦二种,……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本草纲目》)

       “葶苈,为手太阴经正药,故仲景泻肺汤用之,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肺属金,主皮毛,膀胱属水,藏津液,肺气壅塞则膀胱与焉,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通,下窍不通,则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所主诸病。”(《本草经疏》)

       “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本草经百种录》)

       “葶苈子苦降辛散,而性寒凉,故能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本经》主治,皆以破泄为义。惟寒泄之品,能通利邪气之有余,不能补益正气之不足,苟非实热郁窒,自当知所顾忌。《别录》久服令人虚,本是至理。然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本草正义》)

       附注:葶苈子有苦葶苈和甜葶苈之分。苦葶苈即北葶苈子,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苦葶苈子味苦性急,多用于逐水。甜葶苈即华东葶苈子,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甜葶苈子味淡性缓,多用于平喘。

 

黄药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块茎。亦名黄药根(《开宝本草》)、黄药(《日华子本草》)等。味苦,性平。有毒。入肺、肝经。

       功能: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瘿疾、疮疡肿毒、瘰疬、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咯血。内服:煎汤,5~10g。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半干块茎含蔗糖、还原糖、淀粉、藻甙、鞣质。尚含黄独素B,C(Diosbulbins B, C)与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野生的含黄独素 A、B、C。

       药理作用:

       1. 对甲状腺的作用 给正常大鼠饲喂含2%~10%黄药子的饲料4周,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对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表现为肿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有改善作用。黄药子的该治疗作用与其中所含碘有关。

       2. 对心脏的作用 黄药子煎剂与酊剂对离体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黄药子酊剂和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表现为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酊剂的作用较煎剂强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药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能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缩短。

       5. 其他作用 有实验证明:黄药子对小鼠肉 瘤180及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黄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黄药子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角化,纠正角化不全,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甲状腺腺瘤 黄药子(生药)15g,炖服。连服5~8周,除补充一般维生素外不加用任何药物。治疗25例,结果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著缩小,5例无效。有效率80%,疗效高于碘剂(卢戈液)对照组。〔福建医学院学报 1964;6(2):21〕

       2. 治疗甲状腺肿 黄药子250g,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 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1g,分服或顿服。10天为1疗程,停药3~5日后再行第二、三疗程。治疗Ⅰ~Ⅳ度的地方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围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中华医学杂志 1961;47(4):223〕

       3. 治疗银屑病 黄药子块茎300g(切片捣碎),加75%乙醇1000ml,浸泡7天,过滤后备用。用时直接涂擦皮损局部,每日2~3次。治疗56例,结果痊愈11例,显效26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5%。〔皮肤病防治资料 1986;15(1):11〕

       4. 治疗阴囊湿疹 黄药子、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各30g,将上药加水1500,煎汤滤液,乘热外洗患处,早晚合1次,每次10~20分钟,7天为1疗程。疗效显著。〔四川中医 1986;(10):封3〕

       5. 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 黄药子3份,大黄5份,栀子、红花各1份。粉碎成末备用。使用时加白酒(或60%乙醇)调糊敷患处,塑料薄膜覆盖,绷带包扎。如局部已成淤斑,药糊可加热敷之。每日换药1次。治疗102例,皆愈。一般敷药2~6小时疼痛锐减;2~3天疼痛完全消失,肿胀逐渐消退,功能恢复;5~7天痊愈。〔辽宁中医杂志 1988;(10):39〕

       6. 治疗宫颈炎 黄药子500g,洗净晾干,浸泡于2 000ml 黄酒中,纳入罐中密封,加微火蒸 2 小时后取出,保持密封并置冷避光处7天后待用。治疗时用棉签拭净宫颈分泌物,将带尾线消毒棉球浸本药后贴于宫颈表面,24小时后由患者自行取出,隔日1次,经期停用,治疗期间禁性生活。治疗53 例,痊愈17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为100%。〔重庆医药 1988;17(3):20〕

       7. 治疗横纹肌肉瘤 黄药子300g,62度白酒1500ml,将黄药子研碎和酒装入坛子里,石膏封口,放入水锅内文火煮2小时,冷却后放入冷水中浸泡7天,取滤液内服。每天60~80ml,以少量勤喝为宜。治疗1例2次手术后仍复发的横纹肌肉瘤患者,服药1月后疼痛减轻,包块消失,观察年余未复发。〔新医学 1972;(9):54〕

       8. 治疗小儿哮喘 黄药子100g,冰糖20g,大枣10枚。黄药子、大枣合煎2次,取2次药液纳入冰糖(煎溶)即成。上剂为1日量,分数次服完,隔日1剂,3剂为1疗程。治疗9例,痊愈6例,显效3例。〔中成药研究 1983;(9):46〕

       方剂选用:

       1. 治疗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硝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

       2. 治疗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3. 治疗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濒湖集简方》)

       4. 治疗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5. 治疗鼻衄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圣济总录》黄药散)

       【注意事项】

       宜忌: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焮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为阴证,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对小鼠腹腔给药和口服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5.49g/kg和79.98g/kg。

       本品长时间应用会造成肝、肾损害,此与给药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给犬长期服用本品后,造成食欲减退、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和肝功能异常。引起肝损害的机制是: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其损害属混合型,既有肝细胞的损害,亦影响胆汁的排泄。黄药子刺激作用甚强,严重时可因呼吸中枢抑制、,心脏麻痹而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有报告指出,生品炖服,个别病例可有口干现象。酒浸剂内服,可出现消化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剂量过大可致肝细胞损害而出现黄疸。亦有报告指出,黄药子引起病毒性肝炎一般在连服1个月以后发病,应注意避免蓄积中毒。

       本品中毒的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口腔、舌和咽喉烧灼痛、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心悸惊厥、昏迷,最后可死于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

       中毒救治:

       1. 洗胃、导泻,口服鸡蛋清、活性炭末。

       2. 对症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6、维生素C、辅酶A、ATP等。

       3. 中草药治疗:生姜30g(榨汁),白米醋100ml,甘草9g。水煎,先含漱,后内服。

       【医家论药】

       “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本草汇言》)

       “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本草经疏》)

 

昆布

 

       为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Sur. 的叶状体。

       味咸,性寒。入肝、胃、肾经。功能:消痰软坚、行水。主治:瘰疬、瘿瘤、噎膈、水肿、睾丸肿痛、带下。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海带富含多糖类成分藻胺酸(Laminine,亦称褐藻氨酸、海带氨酸)、藻胶酸(Alginic acid,亦称海藻酸、褐藻酸)、褐藻素(Algin,藻胶酸的钠盐)、褐藻多糖硫酸酯(PS,其钠盐为藻酸双酯钠,简称PSS)和昆布素(Laminarin,亦称褐藻淀粉、昆布糖、海带淀粉,其硫酸酯为LS)、甘露醇、无机盐。干品中20%~35%是无机物,水溶性盐中含钾、碘、钙、钴、氟,亦含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

       昆布含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灰分、钾、碘。

       裙带菜含碘、溴、钙、藻胶酸及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1. 对甲状腺的作用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脑下垂体前叶的反馈作用降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就增加,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肿大。昆布中含碘量较高,可纠正机体因缺碘引起的恶性循环,使甲状腺机能恢复正常,腺肿缩小。晚期疗效较差。

       2. 对血压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藻氨酸有降血压作用。藻氨酸单枸橼酸盐给麻醉兔静脉注射,可使血压短暂下降,此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它不影响闭塞二侧颈总动脉或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升压反应。藻氨酸单盐酸盐亦有降压作用。

       3. 对心脏的作用 昆布浸出液对离体蛙心和兔心有强心作用。昆布基部的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50%甲醇提取物可使离体豚鼠的心房收缩加强。褐藻淀粉硫酸酯能促进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家兔心肌损害的修复;对实验性大鼠心肌坏死有保护作用。

       4. 对血脂的作用 昆布素硫酸酯(Laminarin sulfate)有降血脂作用。对脂类积聚、结缔组织增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等均有抑制作用。

       5. 对平滑肌的作用 藻氨酸单枸橼酸盐对平滑肌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5-羟色胺、氯化钡引起的收缩;在离体鼠小肠上,对抗乙酰胆碱的效力为罂粟碱的0.8%。

       6. 镇咳平喘作用 海带根粗提取液对豚鼠有平喘作用(组胺法),对大鼠(二氧化硫法)、猫(电刺激喉上神经法)的咳嗽有一定的镇咳作用。给予中毒量可使动物运动减少、侧卧甚至昏迷而死亡。

       7. 抗肿瘤作用 海藻、昆布及全蝎、蜈蚣等之复方(化癌丹)煎剂给小鼠口服,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海带热水提取物对小鼠白血病1210(L1210)有抑制作用。从海带中提取的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20mg/kg/d),连续14日,对S180的瘤重有抑制作用,且使小鼠脾重增加;对接种EAC的小鼠无作用。昆布素对大鼠的网状肉瘤 IRE(腹水型)则无影响。

       8. 抗凝血作用 藻胶酸磺酸化后具有抗凝作用。其作用类似肝素,但加热不被破坏。昆布素硫酸酯可以减轻羊水性微循环障碍,使流速加快,红细胞聚集减少,凝血时间延长。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甲状腺腺瘤 黄药子6g,牡蛎、海藻、昆布各30g,山慈菇、夏枯草、郁金、炮山甲、僵蚕各10g,天花粉12g,玄参15g,金橘叶6g 。水煎服,日1剂。治疗42例,结果:痊愈 37例,有效5例。〔吉林中医药 1991;(3):29〕

       2.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各12g,夏枯草、枣仁、麦冬各15g,昆布、海藻、玄参、生地各21g,甘草6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21剂为1疗程。治疗50例,结果:痊愈15例,基本痊愈17例,有效11例,无效7例。〔陕西中医 1991;12(11):489〕

       3. 治疗梅核气 石菖蒲、砂炒山甲、炒僵蚕、枳实、知母、炒白芥子、海藻各9g,瓦楞子、青黛、川楝子、昆布各15g,食醋750ml 。诸药入醋内煎沸约20 分钟,去渣取汁,每次10~20ml,每日3次。服药期间,禁食辛辣之品。治疗16例,服药1~3剂全部痊愈。〔河南中医 1990;10(6):43〕

       4. 防治老年性白内障 昆布100g,氯化钠 90g,尼泊金5g,水10000ml 。将昆布用95%乙醇浸泡 24 小时后蒸去乙醇,加入氯化钠、尼泊金后,用热水溶解至全量,过滤后高压灭菌,制成昆布眼药水。另用维生素B10.2g,维生素B20.02g,维生素C 1g,尼盐合液加至1 000ml,制成三维眼药水。用上述两种眼药水滴眼,每日各2次。用药后有过敏性结膜炎反应者,可改用脱敏法,即3天点1次,3天后改为2天点1次,以后每天1次,1天后恢复为每天2次。治疗100例,199只眼,视力改善者占62.3%。〔天津医药 1974;(12):650〕

       方剂选用:

       1. 治疗膈气噎塞不下食:昆布(洗净,焙,末)一两,桩杵头细糠一合,共研。用老牛涎一合,生百合汁一合,慢煎入蜜搅成膏,与末杵丸,如芡实大。

       每服一丸,含化咽下。(《圣济总录》昆布方)

       2. 治疗瘿气初结,咽喉中壅闷,不治即渐渐肿大:槟榔三两,海藻二两(洗去咸),昆布三两(洗去咸水)。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常含一丸咽津。(《太平圣惠方》)

       3. 治疗气瘿,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昆布二两(洗去咸汁),通草一两,羊靥二具(炙),海蛤一两(研),马尾海藻一两(洗去咸汁)。上五味,蜜丸如弹子,细细含咽汁。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笋。(《广济方》昆布丸)

       配伍效用:

       昆布配伍海藻 二者均有软坚散结、清热化痰之功效。但昆布咸寒质滑,消痰散结之力强于海藻,下气最速;海藻苦咸性寒,尚能利水泄热,偏于有形实证。二药相伍为用,其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瘿瘤、瘰疬因痰邪所致者以及囊肿、乳房胀痛结块、肿瘤等。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

       毒副作用:从海带中提取的多糖给小鼠灌胃1000mg/kg,未见毒副反应;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58.5±67.0mg/kg。

       藻酸双酯钠静脉滴注,多数无不良反应,少数(758例中有23例)出现肢体酸痛、关节肿胀、口舌发麻等,个别出现可复性耳聋。一般不严重,停药后较快自行恢复。控制药量及静滴速度,一般无副反应。

       本品为常用食品,口服其制剂和提取物,一般无毒性反应。

       【医家论药】

       “昆布,咸能软坚,其性润下,寒能除热散结,故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东垣云: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本草经疏》)

       “昆布之性,雄于海藻,噎症恒用之,盖取其去老痰也。”(《本草汇》)

 

海藻

 

       为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Setch.或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 Ag. 的全草。味苦、咸,性寒。入肺、脾、肾经。功能:软坚、消痰、利水、泄热。主治:瘰疬、瘿瘤、积聚、水肿、脚气、睾丸肿痛。内服:煎汤,10~15g;浸酒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羊栖菜含藻胶酸(亦名海藻酸、褐藻酸,Alginic acid)20.8%,粗蛋白7.95%,甘露醇10.25%,灰分37.19%,钾12.82%,碘0.03%。

       海蒿子含藻胶酸19.0%,粗蛋白9.69%,甘露醇 9.07%,灰分30.65%,钾5.99%,碘0.017%。亦含马尾藻多糖(Sargassan),其组成中含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L-岩藻糖、D-葡萄糖醛酸和多肽。

       药理作用:

       1. 对甲状腺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是由于其中所含的碘和碘化物而引起。可用来纠正由于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不足,同时亦可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新陈代谢率而减轻症状,但不能持久,可做手术前的准备。碘化物进入组织和血液后,尚能促进病理产物如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并能使病态的组织崩溃和溶解,因此对活动性肺结核一般不用。

       2. 降压作用 海藻在较大剂量(0.75g/kg)时对麻醉犬、兔有比较明显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水剂较酊剂为强。藻胶酸钠较大剂量亦能使动物血压短暂下降,中等量则使血压短暂上升,对离体兔心有短暂的兴奋作用,对平滑肌则无影响。

       3. 对血脂的作用 有报告认为,海藻有降低大鼠(高脂饮食)血清胆固醇水平或脏器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其中所含之甾醇,特别是β-谷甾醇作用最强。藻胶酸钠虽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但不显著,而且抑制大鼠的生长。藻胶酸硫酸酯给家兔(饲胆固醇)注射5~10mg/kg,不仅可降低脂血症,且可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凝固性并无明显改变;此时兔体重增长速度受抑制,其大网膜及腹膜后脂肪较少,而脾脏增大,且有脂质积累,故其作用除有肝素样作用外,还可能与网状内皮系统吞食脂粒之能力增强有关。

       4. 抗凝和止血作用 藻胶酸磺酸化后,具有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与肝素相似但较弱。藻胶酸本身可防止血凝障碍;藻胶酸钙作成外科敷料,有止血作用。

       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海藻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海藻的水、醇提取物在体外亦有不同的抑菌作用。

       海藻和昆布的流浸膏,对家兔进行防治血吸虫病的实验治疗,结果证明有一定疗效。

       6. 其他作用 藻胶酸钠可制成血浆代用品;其扩容能力与右旋葡萄糖酐相似,对肝、脾、肾、骨髓无伤害,一般无过敏,能增进造血功能。经消毒后,产品可保存数年。

       羊栖菜、海蒿子的水提取物背部皮下注射对腹部皮夏注射肉毒素A的小鼠有保护作用;羊栖菜的水提纯物皮下注射对后背皮下注射肉毒素A的家兔有保护作用;羊栖菜70%乙醇提取物对肉毒素E中毒小鼠亦有保护作用。

       藻胶酸钠可作为维生素C水溶液的稳定剂(浓度为0.03%),在酸性食物中以藻胶酸钠作稳定剂亦有良好的效果。藻胶酸与等分子的苯丙胺制成的合剂可作为食欲抑制剂,能减轻肥胖而不引起失眠。与三硅酸镁、氢氧化铝等制成抗酸剂,可减轻沙石感或收敛性。亦可用于消除药剂的不良气味。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颈淋巴结结核 夏枯草 24g,白芥子、甘草各6g,海藻、当归、玄参、贝母、生牡蛎各12g,陈皮9g。水煎2次服。治疗12 例,收到一定效果。〔中医杂志 1962;(4):26〕

       2. 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 海藻、浙贝母、蛤粉各3,香附、白芥子各2,玄参、夏枯草、牡蛎各4,桔梗、甘草各1,红娘子30枚,糯米用8(用文火炒糯米红娘子后,去红娘子用糯米)。上药按比例配伍共研细末,打水丸为绿豆大小。日服2次,每次4.5g,饭后开水送服。治疗112例,结果:痊愈33例,明显好转35例,好转33例,无效11例。〔内蒙古中医药 1990;9(4):12〕

       方剂选用:

       1. 治疗颔下瘰疬如梅李:海藻一斤,酒二升。渍数日,稍稍饮之。(《肘后备急方》)

       2. 治疗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昆布、海藻等分。末之,蜜丸,如杏核大。含,稍稍咽汁,日四、五。(《肘后备急方》)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反甘草。”(《本草经集注》)

       毒副作用:羊栖菜50%乙醇浸出液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3.6±8.9g(生药) /kg;海藻酸钠给大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0g/kg。

       藻胶酸钠对小鼠有毒性(腹腔注射0.5~1g/kg,48小时后死亡率为30%及82%),对大鼠则无明显毒性。藻胶酸钠给猫静脉或腹腔注射能引起心内血栓形成或引起脑、肾、肝等器官的损害。

       有实验表明:在对家兔灌胃时,与甘草并无明显的毒性相加作用,即未发现中药中所说的“相反”的情况。该类实验结果认为,海藻与甘草配伍后毒性未增强,但给药量较小,单用或配伍均未达致死剂量。

       亦有实验表明:用50%乙醇浸出液腹腔注射,海藻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3.6g/kg,甘草为12.4g/kg,二者配伍的半数致死量为7.3g/kg,提示毒性增强。该类实验结果认为,海藻与甘草配伍毒性增强。不论是口服,还是腹腔注射,二者配伍后的毒性增强与甘草伍用剂量有关,随着甘草用量增加而配伍的毒性增强。

       临床对海藻和甘草的配伍应用,大多报告认为在临床常用量范围内,无明显毒副反应,而对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乳房肿瘤、心血管病、骨结核等有较好疗效。亦有少数关于二者配伍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本草纲目》)

       “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洁,故主治经脉内外之坚结。瘿瘤结气,颈下硬核痛痈肿,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外也。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内也。海藻……主通经脉,故治十二经水肿,人身十二经脉流通,则水肿自愈矣。”(《本草崇原》)

       “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入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矣。”(《本草新编》)

       “海藻,咸寒润下之品,软坚行水,是其本功,故一切瘰疬瘿瘤顽痰胶结之证,皆可用之。然咸走血,多食咸则血脉凝涩,生气日削,致成废疾不起者多矣。”(《本草便读》)

 

 

礞石

 

       为硅酸盐类矿石,分青礞石与金礞石两种。青礞石为绿泥石片岩 Chlorite-schist 的岩石,应用较广;金礞石为云母片岩 Mica-schist 的岩石。味咸,性平,无毒。入肝、肺、胃经。功能:坠痰、消食、下气、平肝。主治:顽痰癖积、宿食癥瘕、癫狂惊痫、咳嗽喘急、痰涎上壅。内服:煎汤(布包),9~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青礞石主要成分为镁、铝、铁、硅酸及结晶水,为一种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因其含有显著量的低铁,故常呈绿色。

       金礞石主要成分为云母(黑云母、白云母)与石英,亦即主含钾、镁、铝、硅酸等与结晶水,亦可含钒(白云母的成分)。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癫痫 皂刺、蛇床子、僵蚕各62g,蜈蚣7条,胆星45g,朱砂9g,青礞石93g,研细制蜜丸,每丸含生药1.25g。每次1丸,日服3 次。治疗180例,其中单用上药者30例,总有效率为82.04%;余150例在原药基础上加服上药,总有效率为83.33%。〔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 (2):107〕

       2. 治疗痫症 青礞石18g,姜半夏24g,天南星21g,浮海石18g,沉香9g,生熟牵牛子各45g,炒六曲120g。分别为粉,混匀,为1料。每料药再和白面600g,拌匀加水制成薄饼,成人烙饼(使微焦)20个,小儿1~3岁者烙饼40个,4~7岁烙饼 30个,8~15岁烙饼25个。每晨空腹服1个,用白开水送下。服药期间,不得中断。若服时觉有麻味,可酌加红糖,服药期间,禁房事,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和紧张的脑力劳动及精神刺激,忌食荤腥食物。共治疗痫症139例,结果痊愈93例,有效34例,无效12例。〔中医杂志 1965;(6):21〕

       3. 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 青礞石、鼠妇等量,研末,每次1~2g,每日4~6次,放舌根部含服。治疗48例,明显缓解37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5例。对首次梗阻的食管癌、贲门癌疗效好。〔浙江中医杂志 1990;25(6):270〕

       方剂选用:

       1. 治疗中痰及一切痰症:礞石二两(煅,乳淬),大黄二两(九蒸),沉香一两,半夏二两(姜、矾制),陈皮二两,黄芩二两(酒制)。为末,陈米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钱。(《惠直堂经验方》礞石化痰丸)

       2. 治疗一切积,不问虚实冷热酒食,远年日久:青礞石二两(研),滑石一两(研),青黛半两,轻粉三钱。上同研匀。每服一钱,面汤调下,急以水漱口。未服药前一日,先吃淡粥,至晚服药,候次日晚未动,再服半钱,取下恶物,更以汤粥将息三二日,如是无积,药随大便下,并无所损忌,次日将息。(《普济方》礞石散)

       3. 治疗大人小儿食积成痰,胃实多眩晕者:青礞石七钱,火硝七钱(同研炒,以火硝过性为度),枳实、木香、白术各二两。共为末,红曲二两为末打糊,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4. 治疗妇人食癥,块久不消,攻刺心腹疼痛:青礞石二分(末),木香一分(末),硇砂半两(不夹石者,细研),朱砂一分(细研),粉霜二分(研入),巴豆三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上药都研令匀,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二丸,取下恶物为效。(《太平圣惠方》礞石丸)

       配伍效用:

       礞石配伍薄荷汁、白蜜 礞石平肝镇惊而消痰热;薄荷汁疏散肝热;白蜜补气缓急,又防礞石下气而伤正。三药伍用,有平肝镇惊、疏肝散热、补气缓急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壅滞所致之惊风抽搐。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弱及孕妇忌服。

       “礞石,必用火硝煅过,性始能发,乃能坠痰,不煅则石质不化,药性不发,又毒不散,故必用煅。”(《本草问答》)

       【医家论药】

       “青礞石,其性下行。肝经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制以消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证自除。”(《本草纲目》)

       “治食积不消,留滞在脏腑,宿食癥块久不瘥及小儿食积羸瘦,妇人积年食癥,攻刺心腹。”(《嘉祐本草》)

 

海蛤壳

 

       为帘蛤科动物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等几种海蛤的贝壳,同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 的贝壳,亦同等使用。味咸,性平,无毒。

       入肺、胃经。功能:清热、利水、化痰、软坚。主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碳酸钙、壳角质等。经测试含钙、钠、铝、钡、钴、铬、铜、铁、镁、锰、磷、锶、锌等元素。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实验表明:海藻、蛤粉等煎煮而成的软坚散结汤能使大鼠肉芽肿重量及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藻蛤冲剂(海藻、蛤粉、昆布、牡蛎等)

       10g/kg灌胃,能显著抑制大鼠背部皮下琼脂肉芽囊肿干重、湿重及胶原蛋白含量;并能显著抑制大鼠足跖炎性肿胀、大鼠胸腔炎症的白细胞游走、小鼠实验性腹膜炎及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2.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藻蛤冲剂能抑制PHA诱导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对地塞米松或可的松引起的大鼠免疫功能低下有拮抗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治疗酒渣鼻 蛤粉(由海蛤壳煅制而成)15g、轻粉7.5g、青黛4.5g、川黄柏7.5g、石膏(煅)15g,研成细末,加50ml芝麻油调匀备用,或一剂药内加120ml芝麻油,在临用时加入冷水,加入之量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原则。用时先用温热水洗涤局部,再取上药涂患处皮肤,早晚各1次。治疗40例,治愈率为87.5%。〔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8;(3):214〕

       方剂选用:

       1. 治疗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

       2. 治疗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遂一两(煨令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以枣和肉,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大麻子汤下七丸。(《太平圣惠方》)

       3. 治疗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盏,同煎取一盏半,分三次。每次调散二钱匕,临卧服。(《圣济总录》海蛤散)

       4. 治疗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两,芒硝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类证活人书》海蛤散)

       5. 治疗小儿疳水,肿满气急:海蛤、泽泻、防己各一分,萝卜子三十粒。上为末。三岁一钱,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海蛤散)

       6. 治疗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匮要略》文蛤散)

       7. 治疗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一钱,食后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配伍效用:

       海蛤壳配伍桑白皮 海蛤壳清肺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二者伍用,共奏清肺化痰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所致之咳喘痰黄者。

       海蛤壳配伍瓜蒌 二者皆能清热化痰。但瓜蒌甘寒清润,功擅宽胸理气散结;海蛤壳苦咸,长于软坚散结化痰。二者伍用,有清热解郁化痰、行气散结宽胸之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咳痰黄稠等证属痰热郁结、肺失宣降所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本草汇言》)

       “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本草经集注》)

       文蛤“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气虚有寒者不得用。”(《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本草纲目》)

       “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瘿瘤。”(《药性论》)

       “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结气,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痔,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本草经疏》)

       “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软坚之药也。……凡病水湿痰饮,胶结不化,致成中宫否隔,升降失调,滞于气而为咳逆,滞于血而为胸痹者,以此咸寒润下软坚之物,如气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本草汇言》)

 

浮海石

 

       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 Pumice 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 、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等的骨骼。

       亦名海浮石(《本草从新》)、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等。味咸,性寒。入肺、肾经。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通淋。主治:

       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浮石一般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组成,亦可含有氯、镁等物质。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物 海藻、昆布、金银藤、水红花子各15g,海浮石、冬瓜皮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20剂为1疗程。治疗31例,总有效率为58%。

       临床证明,本方能使肿物消失或缩小。〔北京中医 1991;(5):36〕

       2.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柴胡、赤芍、枳壳、青皮、王不留行、莪术、海藻、海浮石、夏枯草各15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治疗96例,结果:痊愈81例,显效9例,好转6例。治疗时间最短者1个疗程,最长者4个疗程。〔四川中医 1990;8(11):42〕

       3. 治疗尿路结石 石苇、穿破石、滑石、浮海石各30g,台乌、路路通各15g,鸡内金、琥珀各10g。随证加减。治疗35例,除2例中转手术取石外,其余33例服药后排出结石者14例,结石位置下移或缩小(经X线照片)者18例,无效1例。〔实用医学杂志 1991;7(2):90〕

       方剂选用:

       1. 治疗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太平圣惠方》)

       2. 治疗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

       3. 治疗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

       4. 治疗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5. 治疗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醇酒煮之。(《备急千金要方》)

       6. 治疗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7. 治疗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

       配伍效用:

       浮海石配伍胆南星 浮海石咸寒,清肺化痰、软坚散结;胆南星苦凉,息风清热、豁痰定惊。二者伍用,其清热豁痰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痰热壅肺之烦热口渴、气喘胸闷、咳痰黄稠、咯之不爽者;或痰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痉厥、惊痫抽搐等症。

       浮海石配伍滑石 浮海石味咸性寒,体轻上浮,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通淋之功,以清为主;滑石甘寒质重而滑,清热渗湿利窍,以利为主。二者合用,共奏清热渗湿、软坚散结、利水通淋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困难、淋漓不尽、癃闭;或砂淋、石淋之小便不畅、尿道疼痛等。

       浮海石配伍旋覆花 浮海石味咸性寒,入肺、肾经,清肺降火、润肺化痰,重在清肺化痰;旋覆花味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气止呕,重在宣肺消痰。二者合用,共奏清肺宣肺、化痰消痰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咳嗽、痰稠咳吐不爽、胸闷不舒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咳嗽忌服。

       【医家论药】

       “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本草纲目》)

       “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本草正义》)

       附注:浮海石的药材有浮石和石花两种。

       1.浮石 为火山喷出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产于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2.石花 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 Costazia acu- leata Canu et Bassler 、瘤苔虫 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等的骨骼,产于浙江、福建、广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化热痰药桔梗前胡川贝母浙贝母
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治咳中草药逐个数
【治咳对药前胡、桔梗】前胡、桔梗二者合用...
肺系疾病常用药对
屡用不爽的前胡止嗽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