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中医学习:皮肤病的中医治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目、舌、口、鼻、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在病理上,脏腑之间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等反应到体表,体表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等影响到内脏。所以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也可以从脏腑治体表,从体表治脏腑。因而,皮肤病的治疗必须注意整体观念,除重视局部处理外,必须对全身进行处理,才能提高疗效,有部分皮肤病全身的处理是关键,必不可少。所以,皮肤病的治疗分为内治法(一般指内服法,即用药物通过口服,经由消化器官吸收,以扶正祛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健康的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两大类。临床上根据配合操作的不同也可分为药物疗法、针刺疗法、灸灼疗法、推拿按摩疗法、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等。本书根据临床实用原则,以内治法、外治法作为中医皮肤病治法分类大纲。

内治法


内治法是指以方药内服治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根据皮肤病致病因素及病机的变化,分为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温通法、活血法、补益法、补肾法、软坚法、润燥法等。


(一) 祛风法 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凡人体腠理不实,卫外不固,风邪乘隙侵入,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此为外风致病。如有血不足、痰热壅盛、阴亏阳亢、肝气郁结等化生为病,此为内风致病。故其治法常分为解表祛风,固表祛风,养阴祛风等法。


1、 解表祛风


具有发汗解肌,疏通肌肤腠理,达邪外出,以治疗外风致病的方法,称解表祛风法。因在表之风,邪常合寒或热,表现为风寒、风热两证,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及“辛能散,能行”的法则,治法上一般又分为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


症见疹色淡红或淡白,遇风寒而发或加重,口不渴,舌苔蒲白,脉浮紧之风寒证,如风寒型的荨麻疹、结节性红斑。治法应为辛温解表法,常用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形散。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防风、荆芥、白芷、苍耳等。


症见疹色鲜红、遇风热而发或加重,口渴,舌苔蒲黄,脉浮数之风热证,如风热型荨麻疹、风疹。治法应为辛凉解表法,常用方剂如消风散、银翘散。常用药物如银花、连翘、柴胡、杭菊、葛根、牛蒡子、蝉衣、桑叶、浮萍等。


应用祛风解表法应注意里证不用。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且表里俱急宜表里双解。气血虚弱,应配以补气血药物。应用此法也要注意以微汗为宜,不使大汗淋漓。夏季炎热,解表祛风药量宜减轻,冬季严寒,解表祛风药量宜加重。


2、 固表祛风


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风寒易袭。症见疹色淡红,呈点豆状,体虚自汗,


舌质淡,苔蒲白,脉细之表虚不固之证,如某些慢性荨麻疹、湿疹。治法应为


固表祛风法,常用方剂如玉屏散。常用药物如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生姜、


大枣等。应用固表祛风法应注意无表虚、卫气不固者不用。


3、 养肝祛风


肝失血养,血虚生风,或风燥伤血,或老年气血不足,肌肤失养。症见皮肤


干燥、脱屑,头发枯黄,面色无华、瘙痒无度,头目眩晕,舌质淡,苔白,脉


弦细之肝血不足,肝风内动之证,如瘙痒症、银屑病。常用方剂如地黄软,当


归饮子。常用药物如首乌、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僵蚕、白蒺藜等。


(二)清热法 火与热同源,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不论外感热邪或脏


腑实热,蕴郁肌肤均可致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


疽原是火毒生”。临床根据热毒的情况不同,其治法常分为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 清脏腑热,清热解暑等法。


1、 清热解毒


热毒壅遏,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症见皮疹欣热,色赤而肿,或化脓,伴发热,恶寒,口渴喜冷饮,小便红赤,大便干或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之热毒之证,如各种化脓性皮肤疾患,漆性皮炎、丹毒等。应以清热解毒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苓、黄柏、枝子、银花、公英、地丁、菊花、蚤休、鱼腥草等。


2、 清热凉血


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症见急性发疹,斑疹色紫红,欣热灼痛,发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或降,苔黄、脉数之血热证。如血热型荨麻疹、药物性皮炎等,应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清营汤等。常用药物如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玄参等。


3、 清脏腑热


风、寒、暑、湿、燥入里郁久则化热,化火,脏腑功能失调等亦可有热有火。常见有心火之证,症烦燥口渴,口舌生疮、舌质红、脉数。如白塞氏综合症、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等。应以清泻心火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导赤散、泻心汤等。常用药物如生地、木通、竹叶、黄连、黄苓、枝子、灯心草等;肝胆热证,症见红斑、红疹、水疱、口苦、面红、目赤、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如带状疱疹、药物性皮炎等,应以清泻肝胆火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苓、夏枯草、青黛、石决明、柴胡、菊花、桑叶等;肺胃热证,症见颜面斑疹红赤、脓疱、糠毗状鳞屑、口干渴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如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应以清泻肺热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枇杷清肺饮。常用药物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生地、丹皮、公英、鱼腥草等。


4、 清热解暑


“暑邪”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常挟湿。症常见皮损欣热肿痛,疱疹或脓疱,身热面赤,口渴汗出,身重胸闷,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之暑热之证,如暑疖、脓疱等,应以清热解暑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清络饮、新加香薷饮等。常用药物如荷叶、西瓜翠衣、香薷、生薏仁、白扁豆、竹叶、丝瓜、石斛等。


应用清热法应注意不宜久用,因清热药太多寒凉味苦,易伤胃气。有时内热炽盛,服清热药即吐,可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寒药热服,以清除寒热格拒的现象。


(三)祛湿法 “湿”见于四季,多见于夏季。“湿邪”致病有内湿与外湿之


分。外湿多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或涉水雨淋,或水湿作业;内湿是


各种因素而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邪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易


遏阳气,阻碍气机,故湿邪不易速去,病程缠绵,皮肤病的发病与“湿


邪”的关系密切,因而祛除“湿邪”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故祛湿


法是皮肤病治法中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合邪的不同,感受湿邪程度的


不同,临床常分为清热利湿法、健脾化湿法、滋阴除湿法、纳风用湿法


等。


1、 清热利湿:“湿邪”常与“热邪”兼夹为病,湿热搏结,蕴积肌肤。症见暗红色斑疹、血疱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鳞屑及结节等皮损,自觉痛痒,身重脘闷,纳差腹胀,小便短赤,口苦而腻、舌质红胖,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之湿热证。如急性湿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结节性血管炎等,应以清热利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萆解渗湿汤、二妙散、三妙丸、龙胆泻肝汤等。常用药物如黄芩、龙胆草、绵菌陈、车前草、木通、白鲜皮、生薏米、地肤子等。


2、 健脾化湿


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症见皮肤损害为色淡不鲜,水疱,糜烂、渗液反复发作。胸闷、纳呆、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之脾虚湿停证。如慢性湿疹,慢性皮炎,疱疹性皮肤病等。应以健脾化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参芩白术散、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生薏仁、砂仁、白蔻仁、泽泻、苍术、陈皮、厚朴等。


3、 滋阴除湿


渗水日久,伤阴耗血,或久用苦寒燥湿而致伤阴。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弦细之湿邪而伤阴证,如亚急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天疱疹等。应以滋阴除湿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滋阴除湿汤。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等。


4、 祛风胜湿


湿热内蕴,外感于风。症见红斑、丘疹,水疱、轻微渗出,或黄水淋漓,鳞屑脱落又生,仍觉瘙痒,伴有口干、咽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濡数之风湿浸淫证。如丘疹性荨麻疹、阴囊湿疹,带状疱疹、多形红斑、扁平苔藓等。应以祛风胜湿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消风散、当归拈痛汤等。常用药物如防风、荆芥、茯苓、蝉衣、当归、绵菌陈、泽泻、猪苓等。


应用祛湿法应注意湿去即止,因久服易伤阴,湿邪阴邪本易伤阳,凡应用祛湿之法,应时顾护阳气。


(四)温通法


机体气血虚弱,卫外失固,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于肌肤,致使皮肤


出现病变,要祛除阻于肌肤之风寒湿邪,则要以温通之法治之。临床根


据情况与气血状况常分为湿阳通络法与温通祛痹法等。


1、 温阳通络法


风寒湿邪阻于经络,阳气不能四达,寒凝络阻。症见皮肤颜色苍白、青暗、紫绀、局部温度偏低、麻木、疼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迟,为寒凝络阻之证。如硬皮病、冻疮等。应以温阳通络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等。常用药物如熟地、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当归、桂枝、肉桂、细辛、炮姜、白芍、赤芍等。


2、 温通祛痹法


风寒温邪阻于经络,气血痹滞不通。症见皮肤发硬,关节屈伸不利,发绀或暗滞,舌淡、苔白腻、脉滞细,为风寒湿痹阻之证。如硬皮病,寒冷型多形红斑等。常用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独活、桑寄生、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茯苓、淮牛膝、杜仲、桂枝、秦艽等。


应用温通法应注意本法用药性味多辛热,不可用之太过,以防耗阴动血、中病即止。温热季节,运用此法,药量不宜过重。


(五)活血法 “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之一,生理


情况下,“血”在人体当中运行不息,如各种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停


滞称“血瘀”,阻于肌肤,则变生诸种皮肤病。因而活血法也是皮肤病的


治疗大法。临床根据瘀滞程度不同,常分为理气活血法与破血祛瘀法、


解毒活血法等。


1、 理气活血法


气行血亦行,气滞则血瘀,气滞不行是因,而血瘀血凝是果。症见皮下结节,瘀斑,肿痛或压痛、舌有紫气,苔白,脉缓或涩之气滞血瘀证,如斑秃、酒渣鼻等,应以理气活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通窍活血汤,常用药物如郁金、玄胡索、青皮、香附、当归、赤芍、乳香、没药、川芎等。


2、 破血祛瘀


血已瘀积,影响新血生成、使肌肤失养。症见结节较大,质地坚实,舌有瘀斑,苔白,脉缓或涩之瘀结证。如结节性红斑、疤痕疙瘩等。应以破血祛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大黄庶虫丸,常用药物如桃仁、川红花、三棱、我术、庶虫、水蛭、大黄、当归尾等。


3、 解毒活血


热毒郁结、气血瘀滞。症见局部肿胀,灼热、疼痛,活动障碍,甚或成脓,出血、发斑、神昏、伴发热烦渴、舌质红、苔黄干之热毒瘀血证。如一些化脓感染性皮肤病。应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常用方剂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犀角地黄汤等。常用药物如生地黄,赤芍、川红花、桃仁、葛根、连翘、银花、没药、当归尾、乳香、花粉、赤芍、浙贝、水牛角、丹皮等。


应用活血法应注意活血化瘀之药,多有不同程度的耗正气,伤阴血弊,无瘀证不用,虚中有瘀之证,应慎用,不长期使用。有出血如属气虚不摄或热迫血妄行,慎用本法。妇女月经期,正常妊娠,不宜使用本法。


(六)补益法 许多皮肤病与气血阴阳的虚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


慢性皮肤病的后期,多数表现为气血阴阳不足的虚损证,虚损证常分为


血虚、气虚、阴虚、阳虚,故治法常分为补血法、补气法、滋阴法、补


阳法。补阳法已在温通法中论述,故在此处介绍前三种治法。


1、 补血法


“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一切组织、脏腑必须靠“血”的营养,方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症见皮损反复发作,颜色暗淡无光泽、面色苍白无华、唇色淡、头晕眼花,毛发脱落、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血虚之证,如虚性脱发,老年性皮肤瘙养症、部分慢性荨麻疹等,应以补血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芎、熟地、白芍、首乌、黄精、北芪、党参等。


2、 补气法


“气”也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一切组织、脏腑也必须靠气的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症见皮损色晦暗,不红不肿,气短自汗。语言低沉,食欲不振,肢体倦息,舌质淡,苔少,脉细弱之气虚证。如皮肌炎、硬皮病、红斑性狼疮等的一些表现,应以补气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大枣、甘草、太子参等。


3、 滋阴法


阴血不足,津液亏损。症见皮肤干燥,粗糙,脱屑、面色苍白、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舌红、少苔或舌如镜面,脉细等阴血不足津亏之证,如鱼鳞病、银屑病、皮肤瘙痒症、毛发红糠疹等。应以滋阴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养阴清肺汤,当归饮子、增液汤等;常用药物如当归、石斛、女贞子、天冬、麦冬、沙参、玉竹、黄精、旱莲草、龟板、别甲、百合、杞子、冬虫夏草、西洋参等。


应用补益法应注意针对其虚类型,分别使用相应补法。气血阴阳互根互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因而补气时佐以补血药,使气有所载。在补血时佐以补气,使血有所生。补阳佐以补阴,补阴助以补阳。大凡补药,多有滋腻之嫌,易碍胃气,因而在大量长期进补时,佐以和胃之品,慎防虚不受补,长期虚损,气血阴阳损亏,骤然进补,体虚不受,宜从小渐多进补。


(七)补肾法 “肾”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又主纳气,主水,开


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


三焦之源,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节的中心。肾元盛者则寿


延,肾元衰则寿夭。临床上许多皮肤病的发病、发展往往与肾有密切关


系,特别一些疑难皮肤病、表现为肾阴亏虚或肾阴不足,治法上分为滋


阴补肾法和温阳补肾法。


1、 滋阴补肾


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症见皮肤潮红、黧黑、毛发脱落,五心烦热泪盈眶,咽干目眩、耳鸣盗汗,腰膝酸痛,遗精梦泄或月经不调,舌红、舌少、脉细数之肾阴虚证。如白塞氏病,黄褐斑、斑秃等,应以滋阴补肾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左归丸等。常用药物如生地、熟地、首乌、知母、女贞子、旱莲草、杞子、龟板、别甲、桑棋等。


2、 温阳补肾


肾阳不足,阳气衰微。症见皮损暗淡不鲜,精神疲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虚浮水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之肾阳不足症。如硬皮病,肾阳虚实型红斑性狼疮等,应以温阳补肾法治之。常用方剂如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菟丝子、鹿角胶、杞子、补骨脂、肉苁蓉等。


其应用注意与补益法相同。


(八)软坚法 有些皮肤病与痰浊瘀滞有关,因而在治疗上要着重在软坚上,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临床上一般分为消


痰软坚法活血软坚法。


1、 消痰软坚


痰瘀胶结,阻于皮里膜外,症见皮下有结核,压之稍不适,色白而肿,破后有豆渣样物流出之痰瘀胶结证。如粉瘤,应以消痰软坚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常用药物如青皮、陈皮、法半夏、浙贝母、昆布、海藻、连翘等。


2、 活血软坚


经络阻隔,气滞血瘀。症见结块坚肿,形如蟹足,时有痒痛之气滞血瘀结块之证。如疤痕疙瘩。应以活血软坚法治之。常用方剂如活血软坚汤。常用药物如川芎、当归、赤芍、桃仁、川红花、三棱、莪术、昆布、海藻、浙贝母等。


(九)润燥法 “燥”性干涸,易伤阴化热。《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诸涩


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临床上常见为血热风燥和血虚风燥,故有


凉血润燥法与养血润燥法。


1、 凉血润燥


因禀赋血热体质,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而温热之品化火,致热伏营血,血分热甚,郁于肌肤,复感燥热之邪。而见皮损有白色鳞屑;叠叠飞起,落之又生,可见皱裂微渗血,毛发枯黄、脱落。自觉皮肤燥痒或刺痒,常伴有低热、心烦、口干、咽焦、鼻燥、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等血热风燥之证,如玫瑰糠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病等,应以凉血润燥法治之。常用方剂如医宗金鉴消风散、增液汤。常用药物如生地、当归、丹参、火麻仁、天花粉、甘草、防风、荆芥、熟地、丹皮等。


2、 养血烦燥


因血热风燥,郁久而阴血耗失,致血虚风燥,或久病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燥之鸦外袭,皮肤失于濡养。症见肌肤干燥不泽,粗糙、肥厚,严重者可有深浅不一的开裂、血痂、爪甲干枯不泽,自觉剧痒。伴有精神怠倦,必悸失眠、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之血虚风燥证。如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鱼鳞病等。应以养血润燥法治之。常用药物如生地、熟地、当归、首乌、玄参、白芍、川芎、天冬、麦冬、黄芪、天花粉等。


应用润燥法应注意润燥之药,多为滋腻之品,易伤胃气,所以在应用时应加少量和胃气之药。


外治法


外治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广义来说,是指除内服药物治疗以外的一切治疗方法。对皮肤病的外治法具体来说,是指运用药物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治疗许多皮肤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根据治疗操作的方式及配合药物的情况可分为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其他疗法。


(一)药物外治法 又称中药外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包括所有中


药制剂除口服外,直接施于病者机体体表或病变部位的各种治疗方法。


(二)针灸疗法 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疗


法除一般体针疗法、艾炷灸、艾条灸外,还有多种归属针灸疗法的方法。


(三)其他疗法 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


1、 滚刺疗法


2、 划痕疗法


3、 开刀法


中医认为皮肤病不能仅仅看作是局部或全身浅表的病变,可以是内脏疾患或全身浅表的反应。而局部和全身浅表的皮肤病变,也可波及整体。


皮肤病的治疗,必须注意整体的治疗,而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所以,皮肤病的治疗,除了应用外治法,绝大部分皮肤病的治疗,需要应用内治法,往往多种疗法适当的配合会使疗效很好。


辨证论治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在中医皮肤病的治法上也要从辨证论消费品出发选用。内治法也是这样,外治法也是这样。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697198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
风淫皮肤病证治
张怀安眼科医论
皮肤病的内治法有多种,现将常用的几种列举如下。
各种皮肤病止痒神方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十大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