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5.留饮  6.伏饮  7.微饮  

8.肺饮  9.伤饮  10.素盛今瘦  11.沥沥有声  12.咳逆倚息  13.悬饮内痛  14.苦冒眩  15.癫眩  16.心下坚筑  17.咳嗽则辄已    18.面色黧黑  19.脉双弦  20. 脉偏弦

二、填空

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痰饮;饮后________,________,谓之悬饮;饮水流行,________,当汗出而不汗出,________,谓之溢饮;咳逆倚息,________,________,谓之支饮。

3.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________,________。

4.  脉________,饮也。

5.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________。

6.  脉________,有留饮。

7.  病痰饮者,当以________。

8.  心下有痰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之。

9.  夫短气________,当从小便去之,________;________。

10.  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同治________证。

11.  五苓散在《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主治______证。

12.  甘遂半夏汤方中的相反药物有____和____,取其________之意。主治_____证,为________治法。

13.  己椒苈黄丸证的饮停部位在________;甘遂半夏汤证的饮留部位在________。

14.  心下有________,其人________,泽泻汤主之。

15.  先渴后呕,为________,此属饮家,________汤主之。

16.  十枣汤主治________,方中药物为______、______、______,用量为______,其煎服法的要求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17.  病溢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小青龙汤既可治疗________,又可治疗________。

19.  十枣汤可用于治疗________和________。

20.  ________,小青龙汤主之。

21.  ________,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2.  支饮腹满者,________汤主之。其中,药物组成是_____、_____、_____。

23.  膈间________,其人________,心下________,面色黧黑,其脉________,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________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________主之。

24.  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的证治,仲景选方是:________。

25.  当冲气已平,对支饮复现的证治,仲景选方是: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痰饮病的形成与何脏关系最为密切(        )

A.肺  B.肝  C.脾  D.肾  E.心

2.心下有留饮的特点是(        )

A.心下痞坚           B.胁下痛引缺盆             C.满喘咳吐 

D.背寒冷如掌大         E.素盛今瘦

3.下列哪个方证,《金匮》未载头眩的症状(        )

A.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B.小半夏汤证                C.泽泻汤证 

D.五苓散证         E.苓桂术甘汤证

4.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苓散的适应症(        )

A.脐下悸               B.小便不利                   C.头目昏眩 

D.呕吐涎沫             E.动则心悸

5.病人苦冒眩者,治宜(        )

A. 苓桂术甘汤          B.五苓散                     C.泽泻汤 

D.木防己汤             E.己椒苈黄丸

6.下列何方可用于支饮胸满证(        )

A.厚朴七物汤           B.厚朴三物汤                 C.厚朴麻黄汤 

D.厚朴大黄汤           E.半夏厚朴汤

7.己椒苈黄丸主治饮聚成实证,其饮邪停留部位是(        )

A.胸胁  B.胸肺  C.心下  D.肠间  E.四肢肌表

8.支饮的临床主症是(        )

A.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B.心下痞坚,胸胁支满,目眩

C.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D.咳唾引痛,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E.身体疼重,四肢历节痛

9.饮病的主脉是(        )

A.沉弦 B.偏弦 C.双弦 D.微弦 E.紧弦

10.下列何方配伍了相反的药物(        )

A.十枣汤                 B.大黄甘遂汤             C.木防己汤 

D.葶苈大枣泻肺汤         E.甘遂半夏汤

11.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中,芒硝的主要作用是(        )

A. 软坚破结              B.润肠通便               C.清泄内热 

D.攻下里实               E.攻逐水饮

12.己椒苈黄丸的“方后注”记载,渴者应加入何药(        )

A.葛根     B.栝蒌根  C.石膏   D.芒硝   E.麦冬

13.下列何方中用白蜜(        )

A.苓桂术甘汤             B.甘遂半夏汤             C.小半夏加茯苓汤 

D.己椒苈黄丸             E.苓甘五味姜辛汤

14.悬饮主方十枣汤,其服用的最佳时间是(        )

A.平旦   B.日中   C.睡前   D.夜半   E.日晡所

15.大青龙汤治疗溢饮,其适应症应以(        )

A.咳喘为主 B.口渴为主 C.烦热为主 D.恶寒为主 E.身体疼重为主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宜选用(        )

A.肾气丸                B.小半夏加茯苓汤         C.小青龙汤 

D.泽泻汤                 E.以上均不是

17.“膈间支饮……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此虚者是指(        )

A.方中有人参,用后虚证好转       B.支饮虚证用本方即愈 

C.用药后“心下痞坚”症消退,变虚软而愈 D.正能胜邪,饮消即愈 

E.以上均不是

18.临床若有呕吐、眩、悸、痞症并见的患者时,应按痰饮病治疗,可选用(        )

A.苓桂术甘汤 B.小半夏汤 C.小半夏加茯苓汤 D.泽泻汤  E.五苓散

19.己椒苈黄丸的主要作用是(        )

A.攻逐水饮  B.利水消饮 C.温化水饮    D.表里分消 E.前后分消

20.己椒苈黄丸所治“口舌干燥”的病机为(        )

A.热盛伤津  B.阴虚内热 C.阳虚饮停,气不化津 

D.气阴两虚  E.饮结气郁,津不上承

21.悬饮的饮停部位应是(        )

A.胃肠 B.胸胁 C.胸肺 D.四肢 E.心下

22.下列哪首方剂既能治疗支饮,又能治疗溢饮(        )

A.小青龙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苓甘五味姜辛汤 

D.大青龙汤 E.木防己汤

23.肾气丸和苓桂术甘汤均可治疗(        )

A.痰饮 B.悬饮 C.肺饮 D.微饮 E.留饮

24.下列何方在“方后注”中要求服后应多饮暖水,以促其汗出愈(        )

A.五苓散 B.桂枝汤 C.越婢汤 D.苓甘五味姜辛汤 E.肾气丸

25.《金匮》中苓桂术甘汤主治(        )

A.心下坚,大如盘的水饮所作   B.胸胁支满,目眩的心下痰饮 

C.身体疼重,不汗出的溢饮    D.自利,利反快,脉伏的留饮 

E.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的支饮

26.桂枝加桂汤和桂苓五味甘草汤(苓桂甘味汤)均用桂枝,其主要作用是(        )

A.解肌发汗作用 B.调和营卫作用 C.平冲降逆作用 

D.温经通脉作用 E.通阳复脉作用

27.医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见咳喘好转,但出现冲气上逆之症,说明患者素体(        )

A.气虚 B.阳虚 C.血虚 D.阴虚 E.阴阳两虚

28.《金匮》治疗支饮咳喘不用下列哪一方(        )

A.小青龙汤 B.十枣汤 C.木防己汤 D.小半夏汤 E.苓甘五味姜辛汤

29.支饮病人服药后,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仲景不用麻黄,而加用何药(        )

A.黄芪   B.白术  C.茯苓   D.防己   E.杏仁

30.小青龙汤治疗溢饮,其功效在于(        )

A.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B.发汗兼温化水饮    C.发汗散水兼清郁热 

D.分消水饮,导邪下行  E.止咳平喘,解表散寒

四、多项选择题

1.“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经方应选用(          )

A.苓桂术甘汤 B.泽泻汤     C.崔氏八味丸 D.肾气丸 E.五苓散

2.以泽泻为君药治疗痰饮所致的头目眩晕症的方剂有(          )

A.苓桂术甘汤 B.小半夏加茯苓汤 C.五苓散   D.猪苓汤 E.泽泻汤

3.《金匮》中哪些方剂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症(          )

A.泽泻汤    B.五苓散     C.苓桂术甘汤 

D.小半夏加茯苓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治(          )

A.肺痈喘不得卧  B.支饮不得息  C.胸痹不得卧 

D.平人短气不足以息者        E.妇人烦热不得卧

5.《金匮》中用以攻逐饮邪的方剂是(          )

A.厚朴七物汤 B.十枣汤 C.厚朴大黄汤 D.甘遂半夏汤 E.己椒苈黄丸

6.《金匮》中小青龙汤主治的病证有(          )

A.支饮    B.伏饮  C.留饮    D.溢饮    E.悬饮

7.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有几种(          )

A.留饮    B.悬饮  C.支饮    D.溢饮    E.狭义痰饮

8.伏饮的临床特征是(          )

A.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B.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C.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D.其人振振身瞤剧 

E..满喘咳吐,发则寒热

9.甘遂半夏汤的主治证候有(          )

A.喘咳气急而不止     B.心下坚满而不解     C.留饮自利而反快 

D.肢体浮肿而不消     E.水饮闭郁而脉伏

10.下列哪些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          )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厚朴大黄汤 E.厚朴三物汤

五、简答题

1.  简述《金匮》痰饮的含义。

2.   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

3.   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4.   肺饮与肺胀怎样鉴别?

5.   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6.   为什么“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7.   如何理解“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8.   怎样解释“脉浮而细滑,伤饮”?

9.   简述泽泻汤主治何种痰饮的冒眩?其证候、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如何?

10.  简述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何种呕吐?

六、论述题

1.  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试分析说明之。

2.  试述狭义痰饮的辨证论治。

3.  试述支饮的辨证论治。

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5.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6.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何既治肺痈,又治支饮?试分析说明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篇名所指是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痰饮为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仅指饮邪停留于心下、胃肠的病变,以“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其临床主症。“痰”字只是形容词,与“淡”、“澹”相通,用以说明较清稀的饮邪具有流动貌。

2.  悬饮:是指饮邪停留于胸胁(胁下),累及肺肝。因肝脉布两胁贯膈上注于肺,当饮邪所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时,以“咳唾引痛”,甚则“嚏而痛”、“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为其临床主症。

3.  溢饮:是水饮流注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若脾阳不运,水饮外溢四肢、肌肤,必有身体疼痛而肿重等临床主症。

4.  支饮:在本篇原文中有“膈间”、“胸中”、“肺饮”及“伏饮”、“膈上病痰”等不同描述,针对小青龙汤为其治疗主方,临床主症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苦喘短气”,“喘而不能卧”,“短气而渴”等,均属饮停胸肺的标志。其病机为肺失宣降,心阳被遏,气逆水亦逆;气不布津则渴不欲饮。

5.  留饮:指饮邪深痼于里,停留不去,病程较长,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之饮病,它分属于四饮之中。(详见原文8~10条)。

6.  伏饮:指饮邪久伏于胸肺,潜伏不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7.  微饮:是指狭义痰饮的轻证,仅见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状。虽有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然温阳化气以除饮的目的是一致的。

8.  肺饮:即水饮犯肺之支饮,因其脉平不弦,症见“苦喘短气”,为支饮病情较轻或较稳定时的症状,是指支饮的轻证而言。

9.  伤饮:是指饮病初期,饮邪轻浅,有骤伤之意,而非久积停饮,故曰“伤饮”,而不名“有饮”。

10.  素盛今瘦:谓狭义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较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乃因脾运不健,饮邪停聚,饮食精微不得充养肌肤所致。

11.  沥沥有声:指狭义痰饮病人有饮邪自心下(胃)至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12.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凭倚呼吸。

13.  悬饮内痛:指悬饮病人胸胁部牵引而疼痛。

14.  苦冒眩:苦,指痛苦、病症为重;冒,如有物冒蔽;眩,视物旋转。苦冒眩,即苦于头昏目眩;或以头昏目眩症为重之意。

15.  癫眩:癫作“颠”解。《说文》:“颠,顶也”。头位于身体之顶部,故癫眩即头目眩晕有颠倒之感。

16.  心下坚筑:指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由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所致。

17.  咳嗽则辄已:辄当“就”、“总是”解;已指“停止”、“不动貌”。即悬饮病人因咳嗽时胸痛加剧,故被迫抑制或停止咳嗽,以减轻胸痛的剧烈程度。另有版本载:“一作转甚”,是指咳嗽会使胸痛加剧而言。

18.  面色黧黑:谓面色黑而晦暗。因支饮在胸肺,日久不愈,营卫运行不利所致。

19.  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主里寒。

20.  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谓饮邪停聚人体局部,偏注一侧之意。

二、填空

1.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归于四肢,身体疼重。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3.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4.偏弦者    5.背寒冷如掌大    6.(脉)沉者    7.温药和之    8.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    9.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0.狭义痰饮的轻证    11.狭义痰饮的下焦饮逆证    12.甘遂、甘草。相反相成。狭义痰饮的留饮欲去证。因势利导或通因通用。13.肠间;心下    14.支饮,苦冒眩,     15.水停心下,小半夏茯苓汤    16.悬饮。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①先煮肥大枣十枚,去滓后内药末;②强人服一钱匕;③羸人服半钱;④平旦温服之;⑤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⑥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17.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18.支饮、溢饮    19.悬饮、支饮    20.咳逆倚息不得卧    21.支饮不得息    22.厚朴大黄(汤),厚朴、枳实、大黄    23.支饮,喘满,痞坚,沉紧,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4.桂苓五味甘草汤或苓桂甘味汤    25.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E   5.C   6.D   7.D   8.C   9.B   10.E   11.A    12.D  

13.B   14.A   15.C  16.E   17.C   18.C    19.E   20.E  21.B    22.A    23.D

24.A    25.B    26.C    27.B   28.D   29.E  30.B

四、多项选择题

1.AD    2.CE  3.ABCDE    4.AB  5.BDE  6.ABD  7.BCDE   8.CDE   9.BCE   10.BDE

五、简答题

1.  简述《金匮》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始见于《金匮》。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在《脉经》、《千金翼方》中俱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以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津谓之“饮”。故《金匮》所论“痰(淡)饮”即饮邪为病,且偏于寒饮。篇名是指广义痰饮而言,病机总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而狭义痰饮是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为饮停心下、胃肠的病变。

2.   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

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有二:(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其分类有四: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胸胁(胁下)。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

溢饮:饮停四肢、肌表。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

支饮:饮停胸肺。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3.   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留饮与伏饮均系病程较长,饮邪停留部位较深,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的饮病。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

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总之,留饮、伏饮不是四饮之外的另种分类,是均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

4.   肺饮与肺胀怎样鉴别?

肺饮即是支饮的轻证,可见脉平不弦,“但苦喘短气”;“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由饮邪犯肺,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则咳喘、呼吸短促;因支饮初起,病尚轻浅,故脉不弦。支饮为饮停胸肺,故称肺饮。

肺胀即因病机为肺气胀满而得名。多由外邪引动素有的里饮,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影响肺气宣降,令肺气胀满则“咳而上气,烦躁而喘”或“喉中水鸡声”,甚则“目如脱状”、“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为其临床特征。

5.   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有留饮”言明狭义痰饮的留饮,病位在心下,主症为“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因“心”与“背”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联系。心之俞在背,背为胸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心阳又能转行于背。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出入之所。今心下之留饮阻遏阳气不能展布,而且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故背部有寒冷感,其范围形容“如掌大”,可视病情轻重、新久而定。

6.   为什么“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金匮》原文对悬饮的饮停部位称作“胁下”,此为悬饮的留饮,其主症为“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从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际的观察,悬饮包括留饮,其饮留部位应在胸胁为确切。因肝脉布两胁络胆贯膈上注于肺。而缺盆是足少阳胆经之所过,故饮邪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必咳嗽牵引胸痛加剧,使病人不得已去强制咳嗽,以减轻因振动病所而加剧的疼痛症状,包括胸胁痛和缺盆处的牵引痛。

7.   如何理解“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对原文“凡食少饮多”的解释,常有人根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而解释为病人由于饮水过多而骤发痰饮病,为其成因之一;对食纳欠佳,又饮水过多者,理解成内虚外犯,内外相引而致饮病渐得的原因。究其实质,对痰饮病的形成如同前述,应当强调饮邪为患的病机所在是脾失健运。“凡食少饮多”不可拘泥于字下。因脾运失司是关键,不仅影响胃纳而食少,并且食入于胃不能正常化生精微,反聚中焦而成饮邪,它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心下有停饮,恰指狭义痰饮而言。其临床特征,重者水气凌心则心悸;轻者妨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故短气。

8.   怎样解释“脉浮而细滑,伤饮”?

原文19条载:“脉浮而细滑,伤饮。”提示饮病之初,饮邪未深之征。仲景之脉学内涵丰富,多数用以脉症合参诊断疾病,但据脉论理不可不知。如:有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之用。本条正说明其初起轻证并未见偏弦之脉,故称伤饮。

9.   简述泽泻汤主治何种痰饮的冒眩?其证候、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如何?

原文25条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释义中首先应把握四饮分类的二个依据:即饮停部位和临床主症。仲景所言“心下”,通常认为指胃脘部,所以当属狭义痰饮的范围。再者,结合学习原文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饮停中州,阻碍气机之升降,则浊阴不降,必弥漫于胸胁部,会有支撑胀满感;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则清窍不爽,故头昏目眩。“方后注”还提示:当有小便不利症。据此,后世有“无痰不作眩”、“无饮不作眩”之说,苓桂术甘汤被誉为“天下化饮第一方”。可以领悟,泽泻汤主治头昏目眩,苦不堪言症,因此,胸胁支撑胀满感亦重,但是并非在说“支饮”,仍是指狭义痰饮的临床主症。因病机为脾虚饮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方中重用泽泻五两,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白术二两健脾制水,培土以化饮。二药合用体现“温药和之”之意,即温补之中以利水消饮为主。临床应用证明,泽泻汤广泛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症,疗效满意。

10.  简述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何种呕吐?

在本篇原文中,有第28条论小半夏汤证治;第30条、41条论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通用教材将第41条小半夏茯苓汤证归于狭义痰饮呕吐证中;将第28条小半夏汤证和30条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放入支饮呕吐证里。联系《金匮》第十七篇第2条原文辨饮邪致呕的内容,提到“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以及本篇第38条原文论支饮冒呕证,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主之,方中虽有干姜与生姜及其药量之别,亦可说明小半夏加茯苓汤既可用于狭义痰饮,又可用于支饮。这是《金匮》方剂互用,体现异病同治的原意。综观有关论述,似应统一认识,服从于临床应用。比如:小半夏汤为“呕家之圣方”、“祖方”已被历代相传,所以凡饮停心下,脾阳不运,肺失宣肃所致痰饮呕吐,兼见心下痞、眩悸者以及呕而不渴为饮盛阳弱,渴而呕者为饮阻阳郁,均可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六、论述题

1.  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试分析说明之。

答案请参考典型例题分析

2.  试述狭义痰饮的辨证论治。

(1)饮停心下(胃)、肠,临床表现: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脉偏弦等。病机:脾阳不运,升降失职,饮阻气机。治法: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2)饮及脾肾――狭义痰饮轻证:微饮,短气,小便不利,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症者。病机:脾阳不运,饮停心下。其本在脾。治法:温脾阳以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同上);若兼见腰痛,少腹拘急,畏寒足冷等症者。病机:肾阳虚弱,水泛心下。其本在肾。治法:温肾阳以化饮。方用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此二方为治本大法的代表方剂,不仅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则,而且也是同病异治的范例。

(3)留饮欲去――饮留心下,为狭义痰饮的留饮:脉伏,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等症。病机:心下留饮有欲去之势。治法:急则治标,因势利导。方用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

(4)饮聚成实――饮留肠间,为狭义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可有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二便不利等症。病机:脾运失司,饮聚成实。治法: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方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此二方为狭义痰饮急则治标的代表方剂。

3.  试述支饮的辨证论治。

(1)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饮停部位:胸肺。病机:外寒引动内饮,饮邪郁肺。治法:解外寒而除内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桂枝、炙甘草)。

(2)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治――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经吐下不愈。虚者:兼见上气而渴,小便不利,其形如肿等症。当心下痞坚可虚软者即愈。病机:气虚与饮热互结,饮逆迫肺,心阳不布,气机不利。治法:补虚清热,通阳利水。方用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实者:服用木防己汤后,心下痞坚不解者。病机:饮停气阻,坚结成实。治法:行水散结、消坚补虚。方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

(3)支饮腹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腹满,大便秘结等症。病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治法:疏导肠胃,荡涤实邪。方用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

(4)支饮不得息――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咳喘不得卧,口吐清涎等症。病机:支饮阻肺,气机不利。治法:泻肺逐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5)支饮久病邪实――久嗽不止,正气未虚。病机:胸肺支饮,久留不去,饮阻气道,心肺俱病。治法:攻逐水饮,祛除病根。方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1)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当分轻重。①轻者以泽泻汤利水补脾;②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③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④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⑤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⑥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①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②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③胸胁积饮,属悬饮;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①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②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以上遵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治则,治本以脾肾为主,治标有行、消、开、导、清诸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精神,亦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有三首。(1)小承气汤,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和《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2)厚朴三物汤,见于《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3)厚朴大黄汤,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

相同点:(1)药物组成相同。(2)病证相同: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属实证、热证。(3)病机相同:热结气滞,腑气不通。(4)治法相同:行气导滞泄热。

不同点:(1)小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主药:大黄。主治症及特点:下利谵语,燥屎内结,热结旁流,积重于胀。功效:攻积导滞(通因通用)。(2)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主药:厚朴。主治症及特点: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胀重于积。功效:行气除满,泄热止痛。(3)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主药:厚朴、大黄。主治症及特点:支饮腹满,大便秘结,胀积俱重。功效: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6.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何既治肺痈,又治支饮?试分析说明之。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载:“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论:“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虽然两病一属肺痈,一为支饮,但二者在①病位上相同,均在肺。②病机相同:实邪(热毒、饮邪)壅肺,气机不利。③证候相同:肺气壅滞,喘不得卧,不得息,呼吸困难。④病情相同:表证已解,邪实气闭,形证俱实。⑤治法相同:开泻肺气,逐饮清热。所以,临床辨病与辨证结合,重在辨证。只要病机相同、证候相同,异病可以同治。此为仲景对方剂的临床应用体现异病同治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民间土方治哮喘上万例(三副药治支气管炎)
中医中药 | 厚朴
​抓病机、疗干咳、用经方、有组合
新冠感染后咳嗽常见,六经辨证疗效佳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16
会厌逐瘀汤治疗梅核气 木蝴蝶配柿蒂治梅核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