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悦在线|名家风采|诗书双清——杨连山作品欣赏

诗书双清——杨连山作品欣赏

心墨艺术网

杨连山

生于天津蓟县,别署倚山听水楼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京东印社理事,荣获第三届天津市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蓟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蓟县政协委员。2012年,举办“翰墨心源”书法展,并出版《杨连山诗词书法集》,2013年作品被济宁博物馆收藏2014年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2015年在孔子文化节举办尼山闻道个人诗词书法展,2015年与沈鹏先生《庚寅元日诗唱和集》出版,2016年被评为中国书协送万福进万家先进个人

2012年举办翰墨心源展览上发言

2015孔子文化节举办个展时发言

名 家 评 论

孙伯翔

连山书法师承经典,得法而不俗。国学底蕴深厚,书卷气浓。长于诗文,在当今书坛是地道的实力派,前景可期。

陈云君

京东蓟州,古渔阳也,治内有盘山之胜,其山以上盘之松、中盘之石、下盘之水,为好山水者称道,传说清高宗乾隆皇帝曾有,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之语。山水灵秀常蕴才人,是以此地自古人才、将士时有所闻,此或地灵人杰之谓也。杨君连山,蓟州人,幼即好文,任蓟县一中教师,施教之馀,游艺于诗词、书法、篆刻。其书法、篆刻作品自2000年以来,多次获奖。知名于书坛。其诗词之作自1997年即见于报刊。慨夫中华文化之浸润,凡华人稍有才具者,莫不沾溉其中,或诗赋词曲,或书法绘画,遑论文章典籍矣。而书法、诗词更为华人普遍之爱好。然则,举凡艺术,一涉众好最易流俗,东北二人转、滥制之小品剧自不待论,而如诗书之原雅亦难免耳,此无他,盖挝笔为字、随腔上韵,仅乎挽车贩浆之流亦可兴之所之也。是予以为脱韵失对之诗、涂鸦墨猪之书,尚胜粗口于银屏、猥琐于笔端者多多矣。此固予乐为抑扬初涉书画诗词之士之因也。古人以为作诗填词可待功成名就后为之,盖以经邦济国事大而诗词小道也。视之时下,诗词不可糊口,只宜自娱。就今而论诗词之道,正应陈寅恪先生谓学梵文课蒙不足,养老有馀之叹也。养老者,老年自娱也,予垂垂老矣,日读古贤之书每以诗词为乐,而每有感于怀亦常吟咏而命之于笔。自娱当然,而是中辛苦而乐更怡悦多多。诗词书法虽属小道,要亦诗乃心声、书乃心画,不用心之作奚足论哉!然则用心太著又非佳什,此予上言所谓是中辛苦之意也。初学诗词者无可论用心不用心,而一旦入门,往往欲写之事太多或凡事皆欲付之吟咏,且苦苦编排于格律、集虑于韵脚,此入俗之始焉!夫诗必有感于心而动之于情,而兴会诗情”——油然诗思之绪然后能佳,否则有韵之文、无韵之诗矣。凡为诗者可不慎乎?至若书法初学,必于古人之帖不可离、于八法不可失,可离非书法而自家之字也。今人操觚三日便抛古人帖于云外,而大言创新,此但自家面目——如是则几亿人民几亿体矣,置二千年书法传统于何地?连山正值盛年,学习创作皆在鼎盛之期,其书法、诗词已有今日之面目,可谓成绩蜚然,而今而后果能以学习第一,创作第二,无论其书法,抑或诗词,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莫谓言之不预也。从来书法诗词之大忌在俗,东坡尝言百病唯俗难医,予以为医俗唯在读书,若有读书犹不能易俗者,夫复何言!连山诗不俗,书法亦佳,此殊可喜也。多读书、多体会古仁人之书法,进步当速,而于诗词书法之真谛,会心之处亦不在远!

唐云来

古渔阳,在历史上就出过与赵孟頫齐名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我们期待连山能不负先贤,大有作为。

张建会

连山,在书法上是肯于吃苦,下过狠功夫的,所以才有今天的成果。诗书双清,实属难能可贵,我看好他的发展。

王友谊

连山书法,我喜其清气、文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书法中比别人多的这种文人意蕴,在当今是难能可贵的。

刘洪洋

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而言之如其人。连山有赤子之心,为人朴厚坦诚,求知若渴。对书法艺术笃定执着,孜孜矻矻,朝夕是竞,用功之勤令我感佩。他弱冠之年始学书法,一无家传,二非科班。廿年来,执著于艺术,青灯夜读,甚至通宵达旦。对于经典心摹手追,堪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但有机会,总是孜孜不倦地观摩学习,一有时间便徜徉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勤学不懈。他谦虚好学,交游颇广,多与书界名流、诗词高手相互砥砺。各种艺术养分的滋养,使他不断地进步和提高。他倾心于篆书的高古,于卜辞、金文用功尤多,深得金文古意;行草书宗法二王,取法高标,落笔不凡;篆刻上溯古玺和汉印,铁笔截金,得金石之韵于方寸之间;诗词远绍唐宋,举凡游历、习书,一有所得则以诗舒怀。诗书画印互相促进,让他的艺术总是呈现出新的境界。我相信,只要坚持,他在艺术上必能达无上之境界。

杨连山谈创作

篆书创作用字浅谈

杨连山

篆书创作中,用字至关重要。

在创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而且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用字。即你所需要的文字,在古文字字典或汇编中没有,在别人作品中也找不到,怎么办?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书家必须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是对观众负责,更是对的艺术负责!

我在篆书创作中所把握的原则是,第一是用对字,尽最大努力保证不出错。通用的方法,是查字典。从字典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字,文字直接来源于权威的历史证明且成定论的文字。但是甲骨文,字形肯定不够,因为目前我们可以释读的甲骨文字才一千二三百字。远远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所以甲骨文中没有的字,就得借用和它基本同时代或距离很近的的商周时代的大篆文字,字形不同,根据甲骨文风格,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使之与创作的作品风格保持一致。这是我们在创作中常用而且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第二,正确使用好假借这种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假借这种方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不谨慎。我们要从根本上把握原字跟借来表示的字在意义上要有联系。假借一个跟某字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来表示这个字的情况,是常见的。就假借字的性质来说,被借字跟它所表示的字之间只有语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绿”与“录”,二者没有意思上的任何关系,但是“录”字起源早,“绿”字产生的晚,“录”字是“绿、禄、渌”等字的字根,或曰母体,所以借“录”为“绿”、为“禄”和“渌”等是顺理成章,完全可以的。当然,原字和被借用的字之间有某种关联,那只是偶然碰上的。不过有意挑选意义相近的字作为被借字,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的。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用好汉字的字根,进行创作。找不到原字的字形的怎么办?我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按照本字假借的方式选择这个字的字根来代替本字。比如,“倚”和“谪”字古文字中没有,我就以《古文字汇》中的“奇”“啇”代之,遵守先人使用本字假借的使用规律和习惯。正确使用假借这种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选择上的诸多问题从而有力的保障创作

第三、坚决禁止杜撰,决不妄做当代“仓颉”。仓颉造字是历史,我们当永远铭记。实际上,很多篆书字典如:《甲骨文大字典》《古籀汇编》、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都是我们搞篆书创作的好帮手,从中几乎能够找到我们需要的文字和字根。但是,不能以今人之心,妄揣故人造字之意,简单地根据现在汉字的偏旁部首组成规律,人为地自己去创造所需要的字,如我们前面所举的“绿”字,你不能简单的把《散氏盘》里的“录”字加个“绞丝旁”就认为是“绿”,加个“三点水”就是“渌”字而去创作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古人,尊重文字,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进行篆书的创作,不然就会闹出笑话的。

第四、恰当应用整合文字字形,保正行气贯通,通篇协调。篆书文字在字形上大多比较丰富,尤其是大篆、甲骨文,一个字就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这么多不同字形,为我们创作带来了便利,我们往往可以根据行气、章法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字形,而绝不是稀里糊涂,拿来一个字就用,不管效果和结果怎么样,那是很难创作出精品的。进行篆书创作时如果没有本字,使用甲骨文、大篆、小篆或陶书等文字,使用时一定要把文字的风格统一起来,不能简单的照搬使用,使通篇文字风格不统一,不协调。这就要求我们,使用不同时代的篆书字体,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但这种改造一定要遵守汉字造字规律和结构原则,不能简单生硬扭曲变形,如果那样就破坏了艺术的相对独立、和完整性。借鉴同时代人书法作品中文字时,尤需慎重,因为他在创作时,已经对篆字本身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一而再再而三的借用,在文字结构方面将会变形的更厉害,离原字面貌越来越远。

第五、恰当正确选择创作内容,以保证创作的顺利进行。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进行甲骨文创作时必须注意到。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可以辨识而且学术界达成共识的,可识的甲骨文字大约在一千二三百字,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创作需要。这是搞甲骨文创作时要面对的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除指定的内容和要求之外,我们还是有一些技巧的。我在读篆刻作品时候,发现,有的篆刻章法、刀法、意境很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容的选择特别适合篆刻的创作,更加容易创作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在这里我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知道,作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形式,虽然不一定都决定形式。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这样依存的关系。记得,沈鹏先生有一次在谈草书创作时候,说如果“江海湖泊”四个字同时出现,四个三点水旁的字同时出现,很难写,该怎样去把它们写出了,写好,这很难。要十分用心去研究和尝试,才能写好。否则,往往失败。甲骨文的创作,字数的制约,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果不是要求必须指定的内容,我们可以灵活的组织创作内容,尽力调整内容,以寻找到的可识的文字组成创作内容,那样我们将写起来很顺手,易于创作出好作品。

书 法 篆 刻 作 品 欣 赏

大器

可也

口玺

口之粟

连山之印

诗 词 作 品 欣 赏

春日偶得

春风春雨,春晖丽日,风柔、柳绿、烟轻,春风醉人,人醉春风。春天,一切都那么妖娆美好,历历在目;一切又那么淡远朦胧,如梦如昨。正如人生,多少事,不说想说,待说却总也说不清。诗,虽不一定能表白什么,却能留下一段心路墨痕。

东风蔼蔼入芳扉,细雨无声落翠微。

染绿情思牵旧梦,无知燕子绕梁依。

纸鸢自在舞长空,燕鹊声歌杨柳风。

枝上榆钱昨夜碧,春朝梦好日初红。

雨夜乡思

无边夜雨北窗栖,小客兴城起旅思。

千里家山人好未,海风吹梦过辽西。

西风疏雨叶丹黄,梦境清新醒不尝。

且喜低眉挥素手,诗成掷笔墨痕香。

秋登黄崖关长城

凤凰台下叶飞丹,泃水无声弄晓寒。

截取云山为画本,心思万里一凭栏。

磁州纪行

磁州枕藉太行东,漳水南流贾壁嵩。

燕赵悲歌豪杰气,中原逐鹿帝王风。

黑陶造境通盘古,青釉传神妙玉璁。

俯仰前朝多少事,年年雁字过晴空。

中山国读史

鲜虞辗转饱仓皇,几代耕伐始立疆。

槐水淹城攻赵地,兵戈蔽日掠燕觞。

三琮祀庙夸仁孝,五国相王愧夜郎。

最是爷孙亡道义,劫灰不复枉黄粱。

盘山纪游

盘山位于天津蓟县,它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似一条巨龙,雄踞于蓟北。它发轫于汉,兴于唐,盛极于清,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教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胜地。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于此,尤其是清朝乾隆皇帝,一生32次来盘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余游盘山,则不喜热闹,常一人携画具,从幽静处攀登。游踪所到,松柏亲我,摩崖刻石苍劲;眉目之间,泉清松翠,梵音白云绕寺。既见常人之所不能见,更得常人之所不能得。心怡三盘胜景,笔写五峰云烟,为山川写照,其乐何及?

女娲炼石补漏天,遗落巨石化名山。

又洒子石千万万,恩恩怨怨情绻绻。

石阶栈道百折险,大石小石落田盘。

顽石磊磊含奇趣,撒豆成兵兵法谙。

晾甲石连千尺雪,凌空八步望生寒。

张飞喝断飞来石,龟撑虎卧蟒石闲。

谁家童子觅周蝶,三五成群逐涧边。

风雨摩崖残泐久,沧桑分明点画间。

吁嘘兮,盘山之石怪也怪如此,喜怒

哀乐自可傲名山。

溪边老干迎人舞,谁伴颠僧酩酊还。

曲径通幽松可契,扶疏古木隐山岚。

峰峰石聚乘松影,红杏青松映日边。

倚壁问松松我友,涛声阵阵凌九天。

松风萝月红龙映,石壁神仙临水寒。

百尺摩天银杏老,万株松碧翠生烟。

松老荷清泉鸣瑟,塔古云高鹤冲天。

松兮我兮谁能辨,奇崛伟岸游其间。

吁嘘兮,盘山之松天下松之祖,叠

翠千层群龙舞长天。

九华峰,舞剑台,百步九折不可攀。

千岩万壑忽簇起,欲遏奇峰奔眼前。

何处莲花飘异彩?五峰挂月直连天。

身登绝顶漫回首,数朵青峰没晓岚。

挂月祥云罩古寺,晨钟暮鼓入云间。

云谲波诡入仙境,帝子乘风御驾还。

鸣驺已渺山僧老,只有江山百代传。

诗赋晋唐和者少,情思我辈更昂然。

吁嘘兮,我欲身登挂月且将明月揽,

诗狂酒渴啸傲思谪仙。

盘山叹,叹盘山,手抚白云长嗟叹,

恨不身为五彩蝶,终日盘桓绕山间。

沁园春游梨木台

迟日寻幽,霭霭朝晖,野径弄寒。看天梯峻险,秦时断壁,青峰翠嶂,五代残篇。石海寻踪,高台咏史,太古岚生岩岫间。真思量,作山林野逸,姑射神仙。

春池倒影怡然,正古瀑林泉二月天。竟莺声戏柳,桃红曲栈,青云载雨,蝶舞潺湲。老石生根,花溪梦好,岭上人家醉杜鹃。春来也,有低吟浅唱,谁恁缠绵。

念奴娇﹒端午忆屈原

年年端午,多情汨罗水,情伤端午。千载风烟零落尽,犹见丹心风骨。砥砺襟怀,经天韬略,梦里雄江楚。九歌云裂,问江山可曾负。

休说世事清浊,渔夫不解,憔悴人空瘦。黄鹤楼头须尽醉,寂寞琴台江渚。莫恨潇湘,离愁浩荡,今日归何处?且凌波去,把忧思梦中赋。

鸿鹄天﹒和桂春兄

桂树婆娑玉兔闲,香飞月上觅怡然。

州河碧浪渔夫唱,独乐晨钟古韵眠。

登铁岭、访轩辕,境幽云仄水声湍。

千秋岁

晓岚初起,帘外金风昵。云雾袅,黄花缀。楼台丘壑近,妆扮秋山媚。人宛在,白云野老桃源里。

雁去衡阳未?无语朝晖绮。寻古意,幽燕最。看关河若梦,怎把家山觅。思量是,秋色与我诗吟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报网
篆书如何集字创作?
张红杰丨识书者自风流
篆书书家谈篆书
篆刻创作
甲骨文书法微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