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报网

责任编辑:李依默 时间:2016/09/20

徐无闻先生古文字集联

■李小林

徐无闻先生善于集字为联,其古文字书法创作很有特色,尤其是最早将中山王篆书引进书法创作,影响深远。徐先生《殷墟甲骨书法选》后附有专门的集联,可见其自信之意、用心之深——这可视为徐先生“积学致远”之体道手段。本文主要针对其甲骨文、金文、中山王篆三种集联书法,进行一次初浅的研究。

一、古文字集联与徐无闻的书法创作

(一)关于集联

集联,是一种雅化的创作。看似形式简单,实则需要多种能力,特别是要具备古文字、文学、历史、美学、书法等多方面素质,通过对古文字的汇集、组合、选择、比较,进行平仄、对仗、韵律、辞藻等多方面的处理,最后书写完成章法布局,进而形成书法作品。

集联的优劣,能看出书法家的文化底蕴,所以集联历代不乏而难见高手。特别是随着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和面世,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学者罗振玉、容庚、商承祚、董作宾、蒋维崧等,将古文字研究与书法创作结合起来,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境界。他们都有集字作品问世,成为一代典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集联,必须是书家自行书写,借助古文字的外形而做相应的变化处理,融通出新,体现出现代美感的艺术形式。而由智能电脑拼凑而成的“集字”,虽然省事、简单,但并不在笔者研究之列。

(二)徐无闻集字对联创作类型

徐无闻先生在多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就书法而言,不仅五体倶能,而且篆隶楷行草皆面貌独具。尤其是古文字书法创作,是其特长,也代表着他的审美追求:坚净、遒媚、清逸,此中尤以古文字篆书集联最具代表性。其篆书的集联创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甲骨文集联:数量不少,较有特色。参糅小篆笔法,而不失甲骨文之挺拔。尤其是飘逸遒媚的小行书配上甲骨书法的直爽劲挺,显得别有情趣。

2、小篆集联:数量众多,圆劲婉通。主要在其50岁以前。因为其功深,出入二李,融合多家,多能自运变化。徐先生喜欢用猪鬃笔写小篆,出入秦汉之间,线条挺拔流畅,婉转而通。其观点“小篆为战国文字说”得到大家认可,对于了解汉字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3、中山王篆书集联:最多最佳,最为杰出。从艺术成就来看,此类作品的创新意识最强。作品多在其50岁后作。他将这种带有装饰性的过渡体篆书引进书坛,开创了篆书创作新局面。

徐无闻先生偶有西周金文集联创作,数量相对较少,线条粗劲,也见功力,但风格不明,不具代表性。

“在搜集前人集联基础上,加以自撰而成最终之规模,既为书法家提供书法创作之借鉴,也为楹联家提供对联创作之参考”,通观徐先生之古文字集联,也应做如是观。

二、徐无闻古文字集联的文化表现

(一)精审贯通古文字

古文字集联必须要过文字关,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字学修养。

徐立在《徐无闻藏金石集拓》前言中说:“从童年开始,无闻公便醉心于此道。他的足迹从歌商颂室走出,走进张氏世留堂、崔氏谦益堂、唐氏怡兰堂、易氏静偶轩,最后走向全国。优良的家风、浓郁的兴趣、高品位的良师,将其打造成了一代好古的传人。”这个简述,说明了徐先生的天生责任感。徐无闻在《篆隶书法概论》中,认为书家首先有责任写对汉字。他早年将字形相近的“兴”“与”二字篆书写错,一生都很愧疚。他抄写《说文解字》达到7遍以上,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对于选字配联,他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于贯通大小篆,古人所谓“傍通二篆”之类,徐先生认为可以学习王福庵等前辈,能够贯通其理。在实践中,根据环境而作合理的融通,力求变化出新,协调美观。

如其小篆对联:“泉回浅石依高柳,花带残阳落远波”之“回”“花”“高”字,多借用大篆之形而加以变化,没有株守小篆之形,而显得更为活泼。在中山王篆书联“勤旧学不懈夙夜,辟新知时有见闻”中,“辟”“知”“旧”“懈”等字都贯通了大篆之义。

徐无闻的篆法使用,首在正确用篆,次要艺术表现,三需融合贯通,不会机械照搬。他在《篆隶书法简论》中说道:

书法家写的篆隶形体,应该有可靠的根据。随便错写古文字的笔画,或者把“们”“她”“搞”这类后起字用偏旁拼凑法仿造成古文字形体,是不妥当的,文字不是任何人可以主观随意编造的。小学生乱写了现代汉字,理所当然被认为是错误,书法家乱写了古代汉字,难道就可算是正确吗?

所以,徐先生主张不仅要多临习范本,而且还要经常查阅有关工具书,才能避免妄自“臆造”之嫌。

徐无闻先生在《殷墟甲骨书法选》序中说:

集甲骨文字为对联,是书法创作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集联时,应以有公认释读的字为限,不宜以同音字随意通假,更不宜用偏旁去拼凑出“新”甲骨文。如果书写前人现成的集联,哪怕是名家集的,也得仔细看看有无错字。我过去便因照写前人集联,把“兴”误认为“与”,被一位青年学者指出过。这以后,我更认为书法家只有把字写正确、写好的义务,没有写错字、随便造字的权利。古文字是历史的产物,不乱写乱造古文字,才是尊重历史。集字为联,正因为有字的限制,才能见出作者的文学水平。

由此可见,徐无闻在对古文字的择用上,有着严谨的态度。

(二)精到锤炼诗词对联

楹联是一种融合了诗、词、曲、赋,以及古文因素的传统文体。徐无闻的诗清峭典雅、含蓄蕴藉,具有唐宋遗风。而其对联,恰好是其古诗之衍生。因此,炼句、炼词成为基本功,必须具备专业性。然而,将零散的古文字组合成句,尤其是意蕴俱佳的对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徐无闻等老一辈书家眼里,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都是文学家、诗人。文学与书法的“两美必合”“因利乘便”,是从文人书家的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徐无闻认为“字外功夫”,尤其是文化对书法篆刻非常重要。他为“蜀风园”所书甲骨联“从来高文多出西蜀,兹有美食犹传古风”,虽是宽对,但其用典和寓意突出了“惟蜀有才”。又如小篆对联“画来野水荒山外,书出秦金汉石中”,中山王篆联“此生祸福莫重论,自古贤愚同一丘”等对仗精稳,堪称妙对。

徐无闻在《书学随札》中认为:“书法篆刻与诗通。”同样的字,行家写的和普通人不同;一个意思,诗人和普通人说出不同。书法篆刻要有神有韵,诗词更要这样。为此,他集联云:“唐宋高文可传旧学,商周古史更获新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词意深刻。

徐无闻一生集联甚多,小篆、甲骨文、中山王篆皆数量不少。这样花费大力气有意为之,一是因为文字缺少,加以收集联缀;二是训练自己的诗词技巧,加强韵语的组合,增强美感;三是传达美妙之意境,供后学学习。

徐无闻强调“读书养气”“万卷通神”。他特别重视对诗词的纪游、言志、抒情、明心等功能的充分挖掘,培养气质,以为否则只能产生“写字匠”。徐先生所书小篆联朱熹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有初不惊眼、久味自淳的“醇雅”境界。 

(三)用典精准,体用结合

对于古文字而言,认字识读是一大难度,组合文句是第二大难度,而化用典故等则是第三大难度。书法家假如不通字学、文史,不熟成语、典故、轶闻,岂能染指?

徐无闻的小篆集联“明月前身可人如玉,流水今日落花无言”,集《二十四诗品》句,对仗工稳,寓意深刻,用典自然,达到一种平和的境界。徐无闻最有代表性的集中山王篆书联“勤旧学不懈夙夜,辟新知时有见闻”,语出《诗经·大雅·烝民》《吕氏春秋·首时》,推陈出新,用中山王篆书写,具有多重艺术感染力。

又如小篆对联“青松阅世风霜古,红叶满山烟月香”,集唐代张继《游灵岩》、明末清初项圣谟《山水花卉图册》之《梅》诗,也妙合自然。另如“赏竹能同与可,看山有会渊明”,借古抒怀,良有所寄,可谓雅怀高致。再如甲骨文对联“古乐复传姜白石,新声竞听柳屯田”,借用南宋姜夔、北宋柳永的故事,毫无无病呻吟、随便凑合之感。

徐无闻如此之作甚多,可谓一联一典故,一联一意境。

(四)富含伦理人文精神

徐无闻撰联不仅对仗求工,辞藻求美,而且往往寓教于书,有所激励,特别是对于后学更是如此。他或借古人名言加以改造,或自作新词化为格言,每有点石成金之力。这种人文精神的丰富和深刻,是电脑集字无法比拟的。

其小篆对联“居家世传勤为宝,作事常思利及人”,借用了“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常思利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等句而化合无痕。其他集联,无论改造,或是自撰新作,皆有所本,指示明晰,并非泛泛之作。如“书非药物能医俗,画狎云烟亦养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私品自高”“处事当知今日事,作事正须少年时”“充海阔天空气量,养先忧后乐精神”“有才复有识,利己先利人”“为学有文有史,立身不惧不忧”“长松百尺多劲节,仙鹤千年无躁容”等,皆切合修身养性、明心载道之意。

陆机《文赋》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徐无闻先生立身行事,以联贯道,直道如弦,以诗词、对联、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创造了人伦之美、天地之美、艺术之美,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为当代巴蜀艺苑的杰出代表,徐无闻先生的古文字集联创作只是其博学宏通的冰山一角,让人管窥到其学养之深邃浩瀚。启功生前为徐无闻文集作序时说:“每于刊物中见先生之文章翰墨,以及篆刻印蜕,俱有剪烛夜话之乐”,如此深眷忘年之交,可见徐无闻先生之魅力所在。沙孟海先生晚年已经不管西泠印社闲事,但他偏偏乐于引荐徐无闻、蒋维崧二人加入印社。徐无闻的造诣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对联虽是“馀事”,但格物穷理,小处亦能见才学。从文化层面来看,徐先生的功绩有四点:一是不懈实践,功夫深厚,由其集联集句可见一斑;二是修养贯通,不仅所学甚广,涉及面宽,而且互相贯通,互相促进;三是小处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四是以艺传道,以事立身,以学弘道,以术度人。徐无闻先生的古文字集联是其众多才华、众多成就之一斑,但已足可见微知著了。恰如其集联所云:

为文有益于天下

做事无愧乎子孙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联一艺足千秋。徐先生已经身体力行地做到了,抱着这样的信念,自然会千秋不朽,德泽流芳。

徐无闻集中山王篆书联 爱时若驭奔马 勤学如进宝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德琳评当今篆书十大家
柴福善《空灵妙远开新境》 ——记书法家王友谊先生
画节‖推荐画家---毛公强及作品欣赏
陈道义 | 徐无闻与中山王篆体书法艺术
《全国第三届篆书展评审随感》
篆书书家谈篆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